两税合并、税收筹划与盈余管理方式选择

2014-11-17 06:30张文煜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9期
关键词:新税法盈余管理所得税

张文煜

摘 要: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因为税率下降的幅度较大,所以说有关公司有了较多的税收筹划收益,进行了比较显著的盈余管理措施,而并不是选择比较真实的方式进行盈余管理;因为税率上升公司有着五年的过渡时间,所以筹划的收益并不高,并没有进行比较显著的一些盈余管理方法,也没有进行一些真实的盈余管理。这样就代表着上市公司在筹划税收的时候会对于各种避税方式的有关成本加以综合考量,从而选择最为合适的方法进行避税。政府在进行有关政策制定的时候应当考虑企业可能面临的各种策略,从而得到预期的一些效果。

关键词:盈余管理;两税合并;新税法;所得税

在2007年的时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的税法,在这个税法之中统一了很多事项,比方说内外资企业的税率,这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两税合并。在这个内容之中不但包含下降了一些公司的高税率,也提升了一些公司的法定税率。对于这些变化,企业通常都是利用税收筹划使负担降低。然而在税收筹划的时候会有成本的产生,所以说在税收筹划的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企业一定会选择成本最低的一些策略。因为企业要在税收改动的过程中进行税收筹划的成功实施,就应当把原本的税率从高税率降低到低税率之中,这也就需要通过盈余管理来进行完成。

这个手段有两方面的划分:利用对项目的操纵进行利润的调节,也叫做是管理应计英语;利用操纵真实的活动对于利润进行调节,就被称作是真实的盈余管理。然而在合并两税之后,中国上市公司能不能在综合两种管理方式的前提下,选择比较合适的手段进行管理,达到税收筹划的有关效果呢?在国内已经有的研究来说,很少有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的。我们将税率不变动的公司作为参考,对于税收筹划的税率变化的两种盈余方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税率下降的公司仅仅是在一年之内进行应计的盈余管理,而并不是通过真实的管理手段展开筹划。而税收上升公司因为有五年的过渡时间,并没有比较明显的一些盈余管理,无论是哪种盈余管理方式,都是讲不通的成本收益作为基础来展现的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来展开税收筹划的一些做法。筹划如同是一种投资决策,企业在选择的过程中指挥选择收益比较高的。所以说我们也得到了与现在的研究不同的结论,也就是说在税收制度的改革过程中,税率下降的公司通常采用的是应计盈余管理手段,而上升的公司则没有进行盈余管理。相对于国外的同种类研究来说,通常背景是法定税率比较单一的,我们将税率的不同变化作为基础,相对于国外的一些研究来说更加全面。

1 文献概述以及扩展

国外将避税作为基础的盈余管理方式之中,有非常大的内容属于行为研究,而其基础一般是美国在1986年所颁布的有关法案。在美国进行的改革过程中,美国公司的所得税率得到了降低,从百分之四十六降低到百分之四十,而且在一年之后又减到了百分之三十四。因为减税的有关方案是之前就制定好的,具有一定的固定性特点,那么税务经理就能够通过收益的递延或者说其他方法使税收成本降低。很多研究的结果与这个推测都是相符合的,比方说Uuen-they (1994) 、Schole等人的研究。

另外还有很多文献内容对于其他国家所进行的盈余管理,以及依照税制变化展开的管理进行了研究。马来西亚1990年的时候颁布的减税法案,Adhikari等(2005)进行了研究,证明大型的一些公司存在递延收益的一些方法。而Monem(2003)对于某公司对于税率变化而进行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进行了研究,这个国家在1990年之前对于这个行业的公司是不需要所得税的征收的,但是在91年的时候就开始征收百分之三十九的所得税了。而在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个企业在86年到90年期间虽然因为一些政治问题没有展开会计盈余管理,但是却展开了真实活动的盈余管理,也就是加速了企业的工作效率过程。

对于我国在有关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的有关研究进行观察可以发现,很少有企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法得到收益的降低。这是由于在一定情况下,税收筹划得到的收益并不多,而真实盈余管理成本比较高,企业通常不会加以考虑,仅仅只是利用对于短期应计项目的操纵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且假如说节税得到的利益不大的话,甚至比应计盈余管理的利益还要小的话,企业也就不会采取有关手段进行税负的节省。

国内已经有一些人对于有关公司在两税合并之后所采取的一些方法进行了研究,比方说王跃堂等(2009)在研究07年以及06年的数据之中,对于一些应计盈余管理进行了研究,发现一些公司如果说税率降低的话,通常是通过一些短期的项目进行比较明显的盈余管理,而对于税率上升的一些公司所进行的管理并不明显。然而他们没有对于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会进行真实的盈余管理展开考察。

那么对于中国上市公司是否会采用真实的盈余管理方法节省税负呢?李增福等人在2011年的时候探索了这方面的内容。他们发现一些税率比较低的公司会利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法进行收益的递延,然而却不会采用真实盈余管理的方法,这和之前等人的研究结果是相同的。然而如果说有的公司税率上升的话,则会通过真实盈余管理的方式提前对于收益进行确定,但是却不会采用应急盈余管理的方法。不过因为这些研究在选取样本的时候都没有考虑如果出现母子公司税率不同的问题,导致公司会采取不同的政策进行税收筹划,所以其结果的可靠与否并不能确定。

因此中国上市公司为了获得避税的效果,而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些方法应当继续研究,所以说我们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应当参照国外的一些方法,从而能够得到比较可靠的结论。

2 研究假说

对于一些税率下降的公司来说,因为下降的幅度比较大,应得到的利润从2007年延后到之后可能会得到以下的好处:首先就是将来可能有着更低的税率,为企业节省更多的金额;第二在推迟所得税的过程中,能够赚到货币的时间价值,也就是说如果甲公司在零七年和零八年应当缴纳一亿元的赋税,法定税率为百分之三十三以及百分之二十五,但是利用盈余管理的方法把零七年应当缴纳的零点三亿延后到零八年的话,只需要缴纳两千三百万以及三千二百五十万的税款。假如说贴现率有0.1的话,那么公司就能够得到三百万的收入。所以说对于税率下降的公司来说,进行盈余管理来筹划税收的动机相对来说更强。我们的观点是企业都会选择前面一个部分,因为在避税收益为三百万的前提下,应当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成本的管理。对于应急盈余管理来说,由于零七年进行利润下调,下调利润通常不会引起监管部门以及审计师的大量关注。所以说应计盈余管理有着相对来说更低的成本,而如果说企业采用的是真实盈余管理的方法,会使其正常经营产生改变,从而可能会导致长期的一些副作用。换句话来说,真实盈余管理有着相对更高的成本。在收益已经确定的基础上,企业会选择成本比较低的方法进行盈余管理。所以我们也提出例子:在零七年进行所得税改革之后,一些税率降低的企业为了节约相应的成本,一般会利用应计盈余管理的方法进行收入的递延。endprint

而针对一些税率上升的企业来说,我们对于其税收筹划行为的预测可能不准确,因为企业对于税率上升的企业给了三年到五年的过度时间,税率变化也没有较大的幅度,而且速度也比较慢。所以说利用盈余操控并不能得到明显的收益。如果乙公司在零七年和零八年的时候应税利润也是一亿元,而税率分别是百分之十五以及百分之十八,本身在零七和零八年的时候要缴纳一千五百万和一千八百万的税款,然而通过盈余管理,把零八年的三千万提前到了零七年,就需要缴纳一千九百五十万以及一千二百六十万的税款,假如说贴现率也是零点一的话,那么通过税收筹划仅仅可以让公司得到四十万的金额。所以说对于税率上升的一些公司来说,因为过渡期的时间较长,税率上升也不是非常明显,所以说盈余管理的方法并不能带来更多的收益。而且如果说采用相应方式的话,会提高有关方面的成本,因此人们假定这些公司不会采用有关盈余管理成本,所以有了第二条假说。

本文税率变化的一些例子都是来自国泰安数据库以及Wind资讯,初选样本是零八年末的A股1801家上市公司,有着如下方面的选择程序:第一是考虑母子公司可能有着不同的税率,而税率的变化可能会引导其方向不同。所以说将样本公司进行划分,依照母子公司的不同进行划分。另外去除了零七年的一些所得税未知的公司,最终得到了七百多家研究样本,其中分为税率降低、提升以及不便的样本。

通过单变量分析能够了解到,我们得到的一些确切证据是税率下降的公司会利用应计项目对于零七年的利润进行操纵,但是我们没有办法证明税率上升所影响的一些盈余管理行为。

3 多元回归结果

为了不被极端值产生影响,对于之前一切的连续变量都进行百分之一的处理。在报告之中对于零七年的数据展开了多元回归,被解释变量作为DAL的时候,TD通常在百分之一的水平上是负值,这就说明税率降低的公司通常会利用应急盈余管理把零七年的利润递延到下一年。而TU的系数并不明显,也就是说税率升高的公司并没有明显的行为。然而如果被解释变量作为真实的指标的时候,不管是TU或者TD都没有统计的显著性,也就是说无论公司是税率升高还是降低,真实活动盈余都没有比较明显的行为。

4 结论和讨论

在实施新税法的时候,影响了企业的净利润以及所得税费用。本文将这种背景作为基础,对于企业的税率改变是否会利用应计项目操控以及真实活动盈余展开一定的盈余管理,使企业得到更多的利润。本文通过零七年到零八年之间的有关数据,利用有关变量分析以及回归模型对于不同公司所进行的税率盈余管理展开一定的比较。结果证明,税率降低的公司应当通过管理方式递延零七年的利润,而税率升高的公司没有明显的项目行为能够产生更多的利润。

研究证明,企业在进行税收筹划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成本的,所以说研究者在研究的过程中也要对于成本进行关注,否则研究是存在缺憾的,而研究结论也有可能是不正确的。另外对于制定政策的人来说,在制定政策的时候也要考虑企业展开税收筹划的一些成本。假如说企业可以在低成本的前提下进行筹划,抵消影响的话,那么制定政策的人就要限制有关筹划行为;而相反的情况下,政策的制定者就不用对这种行为有较多限制了。

参考文献:

[1]李增福,郑友环.避税动因的盈余管理方式比较-基于应计项目操控和真实活动操控的研究[J].财经研究,2010,(6):80-89.

[2]李增福,董志强,连玉君.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还是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基于我国2007年所得税改革的研究巨J习.管理世界,2011,(1):121-131.

[3]土跃堂,土亮亮,贡彩萍.所得税改革、盈余管理及其经济后果[J]习.经济研究,2009,(3):86.endprint

猜你喜欢
新税法盈余管理所得税
“递延所得税”对企业所得税影响分析
新税法下企业所得税税务筹划
各项税收收入(1994~2016年)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新会计准则的制定
解读支持企业重组的所得税新政
新税法下的企业税务筹划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