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假想伙伴的现状调查

2014-11-17 22:05谢腾杨云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9期

谢腾+杨云

摘 要:通过对龙岩希望幼儿园62名儿童进行调查研究,了解5-7岁儿童假想伙伴的基本情况。结果表明:1.假想伙伴在学龄前儿童当中比较普遍(64.5%),其中拟人化伙伴为主(48.37%),完全看不到的伙伴形式较为少见(16.13%);2.不同性别儿童在假想伙伴现象上差异显著,女孩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3.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4.性格活泼的儿童比安静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假想伙伴;5.喜欢想象类、科幻类电视节目的儿童更多的出现了假想伙伴现象。

关键词:假想伙伴;拟人化伙伴;看不见伙伴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儿童假想伙伴比较通用的定义取自Svendsen[1]:假想伙伴是隐形的人物,由儿童命名并会在与他人的谈话中被提及,儿童在一段时间(至少几个月)与之玩耍,虽然客观上并不存在但儿童觉得他们是真实的。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有关假想伙伴的定义范畴有逐渐扩大的趋势,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开始将儿童拟人化的行为归入假想伙伴的范畴。另外在国外有关假想伙伴的研究中发现,女孩比男孩更容易拥有假想伙伴,而且假想伙伴的性别与孩子自身性别大多相一致,同时,假想伙伴还与儿童出生顺序有明显的关系,第一胎出生的孩子更容易拥有假想伙伴[2]。

国外较为丰富的研究结果是否在不同文化背景中同样存在,目前国内相关的研究较少,也缺乏较深入的探讨。鉴于此,本研究以5-7岁儿童作为对象,通过三向访谈调查法(家长、老师问卷调查结合儿童访谈),从三方面对儿童假想伙伴的存在情况进行界定,从而反映国内儿童假想伙伴的现状及其特点。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龙岩市希望幼儿园5~7岁幼儿62名被试,包括男孩38名;女孩24名。大班50名,中班12名。

1.2 研究方法

关于假想伙伴的评判,本研究主要基于Taylor等人1999年编制的儿童假想伙伴结构访谈问卷,李秀珊在Taylor等人基础上修订的假想伙伴家长问卷和教师问卷,根据家长、教师和儿童三方面对儿童假想伙伴进行确认。只有当三方陈述的信息基本一致时,才能确定该儿童存在假想伙伴的现象。

1.3 研究程序

正式访谈研究之前对儿童家长、幼儿园教师发放问卷、回收并分类,接着对儿童进行一对一的访谈,主试与被试坐在桌子的同一侧,用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一边访谈一边通过相应的卡通图片,在保证儿童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提问并记录儿童的答案,以确定儿童假想伙伴的情况。

2 结果与讨论

2.1 儿童假想伙伴的总体情况

按照给定方法对儿童假想伙伴现象的存在情况进行界定,62名儿童中,其中40名儿童存在假想伙伴现象,占总体被试64.5%,其中假想伙伴为看不见的伙伴的有10名,占总体被试的16.1%,拟人化伙伴的有22名,占总体被试的35.5%。22名儿童判定为不存在假想伙伴现象,占总体被试35.5%,详情见表1。

上述情况说明在5-7岁儿童的身心发展过程中,假想伙伴是其中一个非常常见而普遍的现象。而在假想伙伴类型上,主要以拟人化伙伴为主,完全看不到的伙伴形式较为少见。这可能与我国的文化传统有关,在中国流行的儿童故事和影视节目中几乎没有涉及完全看不到的假想同伴,儿童和虚拟玩具同伴相处的题材也很少。

2.2 儿童假想伙伴在性别、是否独生、性格方面的差异

分别对不同性别、是否独生和性格的儿童在假想伙伴上的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女孩和男孩在假想伙伴的情况上存在差异,男孩比女孩在童年时更多不存在假想伙伴,男47.4%,女16.7%, 2=6.057,df=1,P=0.016<0.05,并且二者在拟人化伙伴上也存在显著差异,女孩更多的出现拟人化伙伴,男15.8%,女16.7%, 2=5.239,df=1,P=0.022<0.05;非独生子女在童年时更多不存在假想伙伴,独生13.3%,女42.6%, 2=4.241,df=1,P=0.039<0.05;活泼型儿童比安静型儿童更多出现拟人化伙伴,活泼60.5%,女21.1%, 2=8.169,df=1,P=0.004<0.05。而在其他方面差异均未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在前人有关有无假想伙伴儿童的性别差异的研究中,得到重复验证最多的结果是拥有假想伙伴的女孩数量显著的多于男孩[6],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现象。具体来看,男孩的假想伙伴更为隐形而女孩的伙伴则更多以玩偶为基础。女孩更倾向于出现假想伙伴的现象。女孩出现假想伙伴的人数多于男孩,这可能与社会对男女角色的期待有一定的关系,导致女孩相对于男孩比较内向,害羞,除了上课时间外,家长多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较少会带着女孩与同龄儿童玩耍,而较多将女孩留在家中,为了满足正常的交际需要,她们常常通过象征性游戏如"扮家家"来弥补,也就更容易出现与自己的玩偶(如绒布娃娃等)进行拟人化的交流。

独生的儿童比非独生的儿童更倾向于出现假想伙伴。这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和本研究的假设是基本一致的,假想伙伴出现的一个重要的意义在于帮助儿童排除孤独感和缓解恐惧、焦虑水平,独生子女由于家庭环境中缺乏同龄人的陪伴,因而更容易体会到孤独,独处时也更容易体验到恐惧、焦虑感,进而产生交往的需求,也就自然更容易出现假想伙伴的现象。有研究表明,具有假想伙伴的儿童在生活中较多的体验到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7]。假想伙伴的出现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些不良情绪。

儿童假想伙伴在性格上存在显著差异,活泼型的孩子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原因分析如下:根据希波克拉底的气质类型说活泼型的孩子性格特征是活泼好动,善于交际,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情绪情感容易产生也容易变化和消失,容易外露,坦率热情,精力旺盛。一般型拥有粘液质和抑郁质的特征:安静,沉默,善于克制自己,善于忍耐,情绪不易外露,注意力稳定而不容易转移,外部动作少而缓慢。因此性格活泼的儿童在社会交往方面的需求更为旺盛,在没有同龄人陪伴时,更容易创造出假想的伙伴满足需求,而性格安静的儿童可能在闲暇时间更容易选择如看电视、看儿童读物的方式,这两种性格儿童在活动上的差异可能是导致假想伙伴现象出现差异的原因。endprint

2.3 儿童假想伙伴在年龄、喜欢节目类型方面的差异

分别对不同年龄、喜欢节目类型的儿童在假想伙伴上的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年龄儿童在假想伙伴出现的总体情况和具体类型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喜欢节目类型不同的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喜欢现实生活类的儿童更多不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现实生活75.0%,科幻30.0%,想象29.4%, 2=6.267,df=2,P=0.044<0.05,在看不见伙伴和拟人化伙伴上,喜欢不同节目类型的儿童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已有的研究表明[3-5],学前期是儿童假想伙伴活跃的一个高峰期,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即儿童从5岁开始到7岁之间,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并没有显著的不同。而喜欢节目类型不同的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存在差异,出现概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喜欢想象类节目的儿童,喜欢科幻类节目的儿童,喜欢现实生活类节目的儿童,这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也是比较吻合的,想象类节目和科幻类节目带有一定虚幻性质,在思维、想象和创造水平上要高于现实生活类节目,而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本身就是儿童思维、想象和创造水平的表现,而且这两类电视节目也给予儿童进行想象的题材,他们容易将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照搬到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喜欢想象类和科幻类节目的儿童更倾向出现假想伙伴的现象。

3 小结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1)假想伙伴在学龄前儿童当中比较普遍(64.5%),其中拟人化伙伴为主(48.37%),完全看不到的伙伴形式较为少见(16.13%)。(2)不同性别儿童在假想伙伴现象上差异显著,女孩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而在假想伙伴的类型上,男孩的假想伙伴更为隐形而女孩的伙伴则更多以玩偶为基础。(3)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4)性格活泼的儿童比安静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假想伙伴。(5)喜欢想象类、科幻类电视节目的儿童更多的出现了假想伙伴现象。

参考文献:

[1] Svendsen M.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J].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1934,2(1):985-999.

[2]李秀珊.4~5岁儿童假想同伴现象概状及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龙岩学院科研项目"童年假想伙伴与儿童认知及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成果,批准号:LQ2013048。endprint

2.3 儿童假想伙伴在年龄、喜欢节目类型方面的差异

分别对不同年龄、喜欢节目类型的儿童在假想伙伴上的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年龄儿童在假想伙伴出现的总体情况和具体类型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喜欢节目类型不同的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喜欢现实生活类的儿童更多不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现实生活75.0%,科幻30.0%,想象29.4%, 2=6.267,df=2,P=0.044<0.05,在看不见伙伴和拟人化伙伴上,喜欢不同节目类型的儿童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已有的研究表明[3-5],学前期是儿童假想伙伴活跃的一个高峰期,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即儿童从5岁开始到7岁之间,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并没有显著的不同。而喜欢节目类型不同的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存在差异,出现概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喜欢想象类节目的儿童,喜欢科幻类节目的儿童,喜欢现实生活类节目的儿童,这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也是比较吻合的,想象类节目和科幻类节目带有一定虚幻性质,在思维、想象和创造水平上要高于现实生活类节目,而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本身就是儿童思维、想象和创造水平的表现,而且这两类电视节目也给予儿童进行想象的题材,他们容易将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照搬到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喜欢想象类和科幻类节目的儿童更倾向出现假想伙伴的现象。

3 小结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1)假想伙伴在学龄前儿童当中比较普遍(64.5%),其中拟人化伙伴为主(48.37%),完全看不到的伙伴形式较为少见(16.13%)。(2)不同性别儿童在假想伙伴现象上差异显著,女孩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而在假想伙伴的类型上,男孩的假想伙伴更为隐形而女孩的伙伴则更多以玩偶为基础。(3)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4)性格活泼的儿童比安静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假想伙伴。(5)喜欢想象类、科幻类电视节目的儿童更多的出现了假想伙伴现象。

参考文献:

[1] Svendsen M.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J].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1934,2(1):985-999.

[2]李秀珊.4~5岁儿童假想同伴现象概状及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龙岩学院科研项目"童年假想伙伴与儿童认知及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成果,批准号:LQ2013048。endprint

2.3 儿童假想伙伴在年龄、喜欢节目类型方面的差异

分别对不同年龄、喜欢节目类型的儿童在假想伙伴上的情况进行差异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不同年龄儿童在假想伙伴出现的总体情况和具体类型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喜欢节目类型不同的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存在差异,其中喜欢现实生活类的儿童更多不存在假想伙伴现象,现实生活75.0%,科幻30.0%,想象29.4%, 2=6.267,df=2,P=0.044<0.05,在看不见伙伴和拟人化伙伴上,喜欢不同节目类型的儿童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水平。

已有的研究表明[3-5],学前期是儿童假想伙伴活跃的一个高峰期,本研究结果也支持了这一结论,即儿童从5岁开始到7岁之间,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并没有显著的不同。而喜欢节目类型不同的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情况存在差异,出现概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喜欢想象类节目的儿童,喜欢科幻类节目的儿童,喜欢现实生活类节目的儿童,这与现实生活的实际情况也是比较吻合的,想象类节目和科幻类节目带有一定虚幻性质,在思维、想象和创造水平上要高于现实生活类节目,而儿童假想伙伴的出现本身就是儿童思维、想象和创造水平的表现,而且这两类电视节目也给予儿童进行想象的题材,他们容易将在电视中看到的画面照搬到现实生活之中,因此,喜欢想象类和科幻类节目的儿童更倾向出现假想伙伴的现象。

3 小结

本次调查的结果表明:(1)假想伙伴在学龄前儿童当中比较普遍(64.5%),其中拟人化伙伴为主(48.37%),完全看不到的伙伴形式较为少见(16.13%)。(2)不同性别儿童在假想伙伴现象上差异显著,女孩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而在假想伙伴的类型上,男孩的假想伙伴更为隐形而女孩的伙伴则更多以玩偶为基础。(3)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更倾向拥有假想伙伴。(4)性格活泼的儿童比安静型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假想伙伴。(5)喜欢想象类、科幻类电视节目的儿童更多的出现了假想伙伴现象。

参考文献:

[1] Svendsen M.Children's imaginary companions[J].Archives of Neurology and Psychiatry, 1934,2(1):985-999.

[2]李秀珊.4~5岁儿童假想同伴现象概状及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龙岩学院科研项目"童年假想伙伴与儿童认知及社会化发展的影响"成果,批准号:LQ20130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