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善,无以成世界

2014-11-17 22:20梁华云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9期
关键词:正义太阳

梁华云

摘 要:柏拉图的"日喻"、"线喻"和"穴喻"是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无论从辩证法还是方法论的角度都是后世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对后世人文自然科学的研究提供的重要借鉴。谈及善自体的统治地位时,柏拉图通过哲学话语向诗性话语的转向,信手拈来日喻的比喻方式,从二元论的角度,阐释了"善"的重要性。

关键词:善;理式;太阳;正义

在柏拉图思想中,善理式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把善理式归为最高的理式。那么,柏拉图是如何阐述"善"这个形而上学上的抽象形象的呢?

理式作为思想的对象,本身是看不见的东西,善的理式亦如此。如果用抽象的学说来解释看不见的理式,会使人更加费解。思想学说的产生,皆要借助一定的比喻、故事与寓言,才能使人明白。这在古今中外是一样的,就像中国的诸子百家时代,《庄子》《韩非子》等皆是以寓言的形式启发人。柏拉图对善理式的阐释,是通过"日喻"来进行的。

概括言之,在可见世界中,最崇高、最美丽的是太阳;在可知世界中,和太阳占有类似位置的是善。就像太阳能使眼睛看见事物和太阳本身,善理式能使心灵的理性认识事物的理式和善理式,又能够使事物的理式和善理式被理性所认识。但是,太阳与善的理式并不处于对等的地位,太阳相当于善在可见世界中产生的儿子。

在可见世界里,太阳的光是把视觉和可见性连接起来的纽带,它使眼睛能够看得见,使事物能够被看见。太阳不是视觉,但是它是视觉的原因,又能被视觉所看见。"当事物的颜色不再被白天的阳光所照耀而只被夜晚的微光所照的时候……同是这双眼睛,却显得有了视觉。" 在可知世界里,善理式跟理性和事物的理式之间的关系恰如太阳和视觉以及可见事物之间的关系一样。"人的灵魂就像眼睛一样……又显得好像是没有理性了。"

太阳不仅使事物能被看见,而且使他们产生和成长。同理,事物的理式不仅从善那里得到它们的可知性,而且得到它们的存在和实在。太阳是可见世界的王,它高悬于可见世界之上,照耀、培育着可见物;善不但是可知世界的王,安排、规定着可知世界的秩序,而且对可见世界具有最高的权威,因为太阳是"善在可见世界中的儿子"。可见世界的事物有各自追求的理式,以自己的理式为目的因和动力因,而理式又以善为自己的目标,善是理式界的目的因和动力因,这样,善就是整个可见世界与可知世界的总的目标。

就像苏格拉底与格劳孔关于"日喻"的对话中所说的,善的理式就是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能力的东西,它是知识和认识中的真理的原因。善成就了真理与知识,超越于它们之上。善不会囿于某一存在和本质,却统摄着所有的存在和本质。"善的理式被视为公正、美、知识和真理的原因。这样,公正之所以公正,美之所以美,知识之所以是知识,真理之所以是真理,都无一例外地源于善这个本体。"

人若是不能走到善的理式所照耀的可知世界,就会像一辈子被束缚在黑暗洞穴中的囚徒一样,以幻象为真实,为虚无荒谬的幻影争斗厮杀。黑暗中蒙昧无知的囚徒,认识不到自己的愚昧无知,反而认为真正达到善的人荒唐不可理喻。能够从洞穴中走出看到太阳的人,才是柏拉图一直推崇的哲人王,只有哲人王管理城邦,理想国才能最终实现,因为只有哲人王才知道什么是正义、美、勇敢、节制等诸如此类的善,把所有人引向善这一任何人和事物都追求的目标。

虽然柏拉图主要研究的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善",三个比喻探讨的也是这个善。但是,在社会生活中,道德心理学上的"善"也与人们息息相关。"一方面,追求至善本身就是一种美德。认识了至善,就等于认识了真理。举凡追求至善或真理的人,通常不屑于用谎言欺骗自己和别人。另一方面,追求这种至善的人,往往体现为一种自我超越的精神境界。他们不仅超越个人的利益和现实的意识,而且能够从小我进入大我,甘冒损己利人的风险,矢志追求具有普遍意义的价值。" 恰如那位走出洞穴掌握真理的人为了让同伴们也沐浴到"至善"的光辉,甘愿冒着被人误解、孤立甚至身遭不测的危险,返回洞穴解救同伴。这种"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英雄主义是支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就中华名族来说,无论是古代被俘后无畏地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英勇牺牲的文天祥;还是明明有逃生的机会,却愿以死唤醒的国人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他们的行为中理性战胜了欲望和激情,同样是"善的理式"在生活中的彰显和发扬。因为根据柏拉图的理论,善的理式是一切正确和美的事物的原因。

善是可见世界和可知世界共同的统治者,没有善,无以成世界。在充满诱惑、盲目和浮躁的现代社会,我们更需重读经典,从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圣贤那里读取生活的意义,燃起对善的向往和追求(无论是伦理学上的善,还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善,前者归根结底也在后者的范围之中),即使达不到哲人王的境界,也可以拂开蒙蔽视线的纷杂红尘迷雾,获得一份心灵的澄明。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张竹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2]陈中梅.《柏拉图诗学和艺术思想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胡晓燕.《<理想国>的公民教育思想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

[4]王柯平.《古希腊诗学遗韵》,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5]王柯平.《<理想国>的诗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6]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正义太阳
从出文看《毛诗正义》单疏本到十行本的演变
太阳几点睡觉
我的“正义”女神
倒逼的正义与温情
太阳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