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难点的若干思考

2014-11-17 01:05李佳马慧娟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9期
关键词:管理制度

李佳 马慧娟

摘 要:作为国内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高校博士后管理工作任务日渐繁重,面对日常工作中存在管理运作不灵、资源经费短缺和管理效率不高等问题,应积极推进管理信息化、调整管理分工、调动学科积极性、注重工作人员培训、完善博士后管理制度等措施。

关键词:高校博士后;管理制度;信息化办公

1985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试行博士后制度方案--博士后制度在我国正式确立。经过20多年的发展,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并产出了大量高水平科研成果。然而,随着近年来博士毕业生人数的增长,博士后招收规模和渠道也相应的增加,作为主要的博士后流动站设站单位,高校在博士后管理工作中的难点也日益凸显。博士后管理工作头绪众多、事务繁杂、工作量庞大的特点,对高校的博士后管理人员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1 博士后管理流程简介

按照一个完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管理周期,博士后工作主要的管理流程分为进站、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出站汇报,类似于博士学制期间的培养过程。但是,博士后不同于博士"漫长"的培养过程,博士后的出站周期一般为两年,并且每个环节的考核也更加严格。按照招收类型不同,又可细分为流动站独立招收博士后,流动站与企业联合培养博士后,以及各高校正在试行的师资型博士后等,针对不同的类型,在进、出站、考核等环节,有着不同的评价和考核标准。除了上述过程,博士后在站期间的生活与科研,如生活补贴的发放、博士后基金的申报等,都是作为高校的博士后工作管理者必须关注的工作热点。并且如何能够体现管理的人性化、科学化、高效化,都是当下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

2 高校博士后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博士后进出站业务办理繁琐

博士后招收不同于硕士、博士生入学,每年有固定的时间,统一办理。博士后进出站工作是按照申请人本身的工作进度安排,当高校拥有多个博士后流动站后,大量博士后人员的进、出站申请将成为贯穿全年的一项日常工作,管理人员需要反复的介绍政策,多次与博士后人员沟通。同时博士后管理办公室需要协调相关院系以及人事、财务、科技、研究生、国际合作、后勤保障等相关的多个职能部门,即使博士后管理办的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和工作能力,依然无法从繁杂的各类申请,大量的申报材料中解脱,从而限制了工作效率的提高。

(2)经费有限,吸引力不足

我国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普遍存在科研经费严重不足的问题。国家划拨的博士后日常经费,在扣除了博士后本人工资后,实际用于科研的经费不足30%,对于理、工、农、医药等专业,无疑是杯水车薪,2013年以来,虽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的资助力度有所提高,但依然申请困难,获批人数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博士后研究工作流动性的特点,对于统招统分或辞职进站的博士后,在研究期满出站后,仍需面临就业的压力。综合以上两方面,使得博士后工作的吸引力大大下降,难以吸引大量高质量的研究人员进站工作。在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下,人才流动更加宽松、自由,国外公司、大学招纳博士后的物质条件和科研环境要比国内优越得多, 国内高校对优秀科研人员的吸引力相对逊色, 更不要说对国外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3)招收类型多样,考核指标繁琐

目前博士后研究人员招收类型多样,流动站独立招收、与企业工作站联合培养、为充实高校高水平师资队伍而提出的师资博士后等。由于培养类型的不同,相应的管理手段也应有所区分。必须在考核、管理手段、经费配套以及后勤保障等多个方面采取对应的政策,在传统的集中管理模式下,使得博士后管理工作头绪较多,任务繁重。

(4)管理职责不清, 管理效益低下

目前高校的博士后管理系统从权利结构的形态上来看属于多层行政权利型,不仅包办了几乎所有的行政事务,也掌握了大部分的学术权力,学术人员应享有的学术权利被削弱。高校博士后管理的权力中心向上偏移,基层权利较弱,导致基层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校级主管部门和院系管理人员之间职责不明,导致大量事务性工作堆积到学校博士后管理部门, 而另一方面院系部门却抱怨博士后人员与院系关系疏远,游离于院系的主要工作之外。

3 针对相关问题的思考及策略

(1)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提高信息化水平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移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传统的办公模式也应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具体应用到博士后进、出站,中期考核、基金申报等日常管理工作中,初级阶段可以通过利用IM(即时讯息)软件,提高信息的沟通效率,更加便捷的实现与在站博士后的沟通与交流。并且在博士后之间搭建虚拟的信息交互平台,对于共性的政策疑问可以集中予以解答,同时也有利于相同学科或研究方向彼此交叉的博士后之间进行联络与沟通。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委托或自行开发博士后管理系统,实现博士后管理的数字化。在博士后培养期间的各个阶段,由系统在相应时间点以系统提示、电子邮件或手机短信的方式,通知工作人员与博士后本人,提前开展工作。并且数字化管理后,可以快速、直观得生成博士后培养情况的各类报表,也能够为设站单位在流动站申报、建设与发展、相关政策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

(2)加大多渠道筹资力度

在目前国家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多渠道筹资成为解决经费不足的重要补充。依托导师项目从事研究的"项目博士后",与企业产学研结合的联合培养博士后等应成为今后学校招收模式的主流。从学校的角度,博士后的到来对各学科的科研、教育、以及学科建设和人才梯队的建设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应从人才建设经费中划拨一定比例专项资金用于博士后引进与培养。同时,流动站所在学科、合作导师也应充分利用科研经费,引进高水平研究人才,实现科研创新与学缘融合。此外,科技处还应跟踪博士后的研究成果,推动成果转化,并从收益中提取部分资金用于改善博士后的科研和生活条件。在创造良好学术环境的前提下,真正做到人才的合理流动,提高博士后流动站的吸引力。

(3)不同类型,分类管理

各种类型招收的博士后,集中于博士后管理办公室管理,既效率低下,又无法调动企业、院系的积极性。我们认为对于依托项目招收的博士后和作为师资培养储备的师资引进博士后,应当将其学术工作管理与考核交予导师或设站的学科系所。而企业联合培养的博士后,由于博士后大部分的研究时间和工作内容均在工作站开展,应当将博士后工作计划的安排、中期考核、出站报告的权利交予工作站,让工作站能够有自由按照企业的效益目标调整博士后工作进程,真正实现企业从博士后研究成果中获利。作为博士后管理办公室也不应当彻底撒手不管,在放权的同时,应当更注重培养的实效,与博士后,基层单位或工作站三方实行目标管理模式,全局把握,给予必要的政策与经费支持。

(4)提高工作人员素质,加强博士后管理工作队伍建设

新的形式下,加强博士后管理队伍自身建设,提高博士后工作的管理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第一,作为高校领导,应当重视博士后工作,健全学校博士后工作的组织机构,加强对博士后工作的管理。因为博士后工作涉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生活、住房、待遇等方方面面,需要高校人事、科技、后勤等各部门的积极参与,只有全校上下统一认识,才能够保证博士后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进一步更新观念,提高博士后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作为肩负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发的重要任务,高素质的管理队伍直接关系博士后制度在引进、培养、使用高水平人才方面发挥的作用。转变观念,变管理为服务,并不断提高服务水平。第三,开展培训学习,不断提高博士后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积极参加中国博士后管委会的政策培训班,消化政策耐心为博士后传达与解读。同时,加强高校间,校企间的博士后工作交流,共同探讨,互通有无,取长补短。第四,结合实际情况,制定与完善贴合本单位特点的博士后管理制度,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质量。

4 结语

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建设与科研发展必将形成对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博士后工作作为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近五年来,我国博士后工作蓬勃发展,进站人数大幅度增长。因此,将博士后管理纳入制度化的轨道,提高博士后管理工作质量,搞好博士后的各项服务,是确保博士后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科学、创新、务实的管理方法是推进博士后工作前进的核心动力。

参考文献:

[1]夏雪萍.博士后管理工作的难点探讨[J].科教导刊,2012,10:168.

[2]朱江,闫晓华.创新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的管理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1:107.

猜你喜欢
管理制度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意见
食品安全公共管理制度的缺失与完善评析
涉军中小企业管理制度创新探讨
关于新形势下我国自然资源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
略论开明书店的组织制度与管理制度
盘点 政治篇:有繁有简,管理制度日趋完善合理
西方国家土地管理制度的启示
武汉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解读新修核准管理制度
西点军校严格的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