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法视角下解决高职学生厌学的对策研究

2014-11-17 01:05门利娟
科技经济市场 2014年9期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对策研究

门利娟

摘 要:大学生厌学现象普遍存在,且呈现出扩大化的趋势。解决大学生厌学心理及行为刻不容缓。本文就情境教学法这一微观的教学原理来缓解大学生厌学的对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大学生厌学;对策研究

厌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现象其实从儿童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产生了,一直持续到整个学习生涯。当学生在一定的时间内主观上对学校学习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和冷漠态度,并在客观上明现出来时,就是厌学症了。从心里学的发展上讲,厌学是负面情绪的一种流露和发泄,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更多的应该是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在出现厌学情绪和行为时,采取积极的态度、有效的措施来缓解这种症状。

1 高职学生厌学的现状研究

厌学现象存在于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学生群体中。其中尤以高职院校为甚。究其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存在不强,社会价值认可度不高。针对国内的文献进行研究发现很多学者针对如何解决高职学生厌学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不懈的努力。

吴涛(2008)《高职生厌学的成因与对策分析》中认为造成学生厌学的原因有四个方面,包括社会因素、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学校因素。并从加强引导,使高职学生及时调整观念;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增强自我效能感,牢固树立成才信心;合理设置课程,改进教学手段,注重对高职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加大政府经费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高职院校办学条件和社会认可度等角度进行了对策研究。

欧阳益、陈菊珍(2005)《高职学生厌学问题的分析及对策》中认为学习基础差、对知识的不合理认识、缺乏学习动力,找不到学习乐趣等因素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从提高高职学校的办学特色;制定与编制更加适合高职学生知识接受水平的教材与教案;加强学风建设,合理规划高职学生学习生活等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

王志斌(2000)《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的心理因素分析及对策》中认为高职学生年龄心理状况不健康是厌学产生的内在因素;社会心理特征不平衡是导致厌学的诱因;个性心理特征的错误评价是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的重要原因;学生自身基础差素质低是厌学的重要原因。通过进行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强烈的求知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培养与强化学习动机;争取与保持学习的良性循环,防止与克服恶性循环;开展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等方面进行对策研究。

路颖(2006)《浅析高职学生厌学心理的原因及对策》中认为学生自身原因、学校方面的因素、教师的原因、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等因素是造成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从培养积极的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帮助学生建立目标导向激励系统;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加强教师培训;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合理设置课程;改革学校管理,一切以教学为中心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对策研究。

综上所述,造成学生厌学现象的主要因素有四个方面,社会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个人因素。但是以上原因里,我们不能否认个人因素是造成厌学现象的主要因素。因为社会、家庭和学校因素是客观、独立不具有任何感情色彩的,不管是对厌学的学生还是积极学习的学生,客观因素都作为客观存在而存在。只有个人的主观意识是可以改变和促进的。根据现行研究可见,目前解决方案中也大都从宏观的政治支持和学校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上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利用情境教学法这一微观教学理论来促进改善厌学群体的个人因素。

2 情境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及教学效果

(一)情境教学的概念

情境教学法是李吉林老师吸收外语教学中情景教学理论,并建立在西方一系列教育教学理论、心理学理论基础之上,同时汲取了中国古代文艺理论"意境说",使情境教学发展成为了具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息的特色教学。

(二)情境教学的特点

情境教学法有四个显著的特点,"形真""情切""意远"。"形真"即形象真实,就是把课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的形象真切地再现出来,以鲜明形象的情境,强化学生的感知过程,将语言所描写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情切"以教师的真切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激起学生相应的情感,促使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参与其中,形成一种内在的驱动力。"意远"情境教学凭借"美的教育影响",遵循"美的规律",通过"美的活动",创造"美的产品(全面发展的学生)",成功解决了教育教学的审美化问题。"理蕴"人们谈及情境教学,常常为其所创设的美好情景、所营造的热烈氛围、所洋溢的快乐情绪、所引发的自由表达、所达成的高效互动等而折服。这些确实都是情境教学的特有表现,也是其(外在)特征所在。

(三)情境教学法的教学效果

(1)增强学生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和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的有力手段,而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一旦激发起,学生就会产生学习的强大内驱力。(2)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教育,才是最有效果的教育。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以达到陶情、冶性的育人作用。(3)陶冶作用。教育心理学上讲陶冶,就是给人的思想意识以有益或良好的影响。关于情境对教学的陶冶作用,早在春秋时期的孔子就把它总结为"无言以教""里仁为美",杜甫诗云: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育规律告诉我们,只有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的教育才有持久性。(4)增进师生关系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精神振奋,心情放松,教学的内容蕴含在情境之中,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获得知识,增进了学生对教师的爱。

3 情境教学法针对缓解高职学生厌学的对策

(1)情境教学法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自我存在感得到肯定

高职学生厌学,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卑意识作祟。因为经历了高考的失败,他们比起那些进入本科和进入重点大学的学生相比,总感觉自己低人一等,这种自卑心理扩大的后果就是自暴自弃,没有自信。当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做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他们的自我存在感会得到重拾,对自我存在渐渐呈现肯定趋势。

(2)情境教学法促进智力发育,高职学生潜能得到发挥

很多高职生的成绩都不尽如人意。他们是高考大军里落榜的一个群体。社会对他们的认知还停留在"高职生学习不好"这个表象,这一负面影响也使高职生对自我能力产生质疑。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优化的环境,发展学生潜在的能力,充分体现高职学生的聪明才智。正如南朝宋·范晔"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一样,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会为你打开一扇窗。高职学校的教育更多注重的是动手能力。情境教学给高职的学生打开了一扇窗。

(3)情境教学法陶冶情操,高职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改善

高职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缺乏抗干扰和抗挫折能力。他们无法协调"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情境教学法在潜移默化中教育学生,在创设的优化情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通过情境教学法的熏陶,使高职学生能够慢慢平衡"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明确奋斗目标,增强信心。

(4)情境教学法改善师生关系,高职学生自我效能感增强

情境教学中,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和合作者,学生成为知识的真正探索者、发现者和研究者。这种教学手段充分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自我效能感逐步得到增强。

参考文献:

[1]吴涛.高职生厌学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教育研究.2008:175-176.

[2]冯卫东.情境教学操作全手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情境教学法对策研究
小学英语课堂情境教学法探讨
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