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体有鱼集(节选)

2014-11-18 04:20柏桦
西部 2014年4期

柏桦

跨文体有鱼集(节选)

柏桦

1

他一生写诗,致力于感受,完全不经营句法。而另一个人写诗,唯有细节,毫无结构。再看第三个人,他在诗里写思想(纳博科夫说过,连最伟大的思想都是空洞的废话),虽不痛恨音乐,但求语感即顺口。

2

我说过多次了,没有匠心(苦工),何来自然,但许多中国诗人就不明白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们心目中的自然就是,一个诗人要么不劳动(多么逍遥),要么凭灵感(多么幻美),随手一挥便是杰作。你若告诉他,一个诗人应每天勤练技术(如一个补鞋匠每天锻练手艺),他反会理直气壮地说你是一个不道德的人,因为你竟是一个如此不自然的人。

3

古人说,海为酒、山为肉、竹为笛;今人说,“当前的形式和我们的任务……”(在列宁话语的感召下)

4

每当想到胡兰成爱说的四方风动(前朝革命事),我便会突然想到四方风萌(“萌”为今人时髦词,多用于网路)。

5

有时是一种气味让我们立刻懂得了怎样去生活,相信你的鼻子吧,不会出错的;有时是一种声音让我们选择了一种生活,但声音有伪装,容易出错,因此尤其不能因为声音而喜欢上一个人。

6

看到廖伟棠在微博上说了这段话:“挺喜欢两句诗,一是‘在家人似出家人’,一是‘兴味索然似野僧’,前者忘记是谁写的,后者是戴叔伦的句子。老了,可能我也会出家吧。”我亦有感而发:这也是东亚人(尤其是日本人)的一个古老传统,很有美感;前半生娶妻生子养家,后半生以小乘之心度己,走完自己的一生。

7

狗儿疯、猪儿痴、牛儿衰、羊儿穷,兽犹如此,人何以堪。

8

无事就造句,用“但是”随手造三个简单句(虽可造无穷多的句):

但是“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句,众所周知)

但是“弓刀陌上望行色,儿女灯前语夜深”。(黄庭坚句,少数人知)

“但是,我的好朋友,有隧道!橘子!”(明迪译美国诗人卡罗琳·佛雪《给危城的信》末句)

9

好厨师都有个好名字,譬如扬州厨师——居长龙。

好的饮食书也有个好名字。中国好的饮食书何止千万,不可一一写来,这里说二种。

一是因为名字好得怪:《易牙遗意》(明朝初年人韩奕所著的烹饪书),此书本是记韩奕家菜单,却非要打春秋齐国名厨易牙菜系的遗产这个招牌,应是为了取历史悠久、自有权威之意吧。而易牙杀子,做人肉汤羹烹献齐桓公的故事过于残酷,在此就不多说了。

第二本饮食书则是名字好得别致:《养小录》,清初嘉兴人顾仲(人称顾蝴蝶、顾庄子)所著。此书名,典出孟子名句“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但顾蝴蝶反其道而行之,以“养小”之菜单反了孟子一贯的“养大”。

10

时尚是向人的最后一段生命致敬的,因此本质上时尚属于老人的事。年轻人反而没有时间时尚,也无需时尚。

11

希腊人说“美是难的。”对我汉人来说(写悲苦易)欢乐是难的,欢愉之辞难工(韩愈的一个诗观)。但李白是欢愉的,那《将进酒》虽写万古愁,却如同万古乐。而壮烈又壮丽的辛弃疾,1174年,在金陵赏心亭上高歌一曲(他常在此高歌):“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真愁吗?这愁之大气反倒染了欢乐颂的颜色。

12

李白隐居安陆时,写了一首《赠内》:“三百六十日,日日如醉泥。虽为李白妇,何异太常妻。”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李白《襄阳歌》)

13

从古至民国,我们的衣裳一直是宽衣大袖,为何?因为“袖中有东海”(苏轼),袖中有日月,袖中有乾坤,袖中有万物……

14

预言来自于好奇。我从小就显出这一癖好。一个人越好奇就越预言。

15

作诗法之一:“师已忘言真有道,我除搜句百无功。”(苏轼《秀州报本禅院乡僧文长老方丈》诗)可见,抄袭是作诗之正途。

16

人天生爱诉苦,而诉苦天然有力,因为有恨。恨力从来都比爱力大。

17

连续两天两夜读杨键《哭庙》,得来三个观感:一、这是一部执著的启示录式的巨著;二、一部中国当代史诗,以苦难写照为核心形成延绵不绝的冲击力;三、在大量墓群畔,我不仅流连于《犯人挑牙虫者之墓》、《犯人汪斋公之墓》,“他的脚趾甲又尖又黄,像墙角的槐树花”(《犯人赵开聪》),也流连于“我脚下的范伯荣之墓如春蚕”……好诗如此之多,简直层出不穷,我根本不可能一一抄来,只说一点:

他笔下有那么多的牛羊,但我被下面的《一只羊》融化:

我被拴在枯树上,

我就依偎在枯树上。

依偎久了,

枯树暖和起来。

我看不见拴我的人,

只能看见他的房子。

在我看来,

拴我的人的房子有一层神圣的光圈。

紧接着,我又被《苦难里的阿罗汉》震惊:

有一种墓碑是这样的,

粮食得包在塑料袋里,

扎紧了口,

丢在粪坑里,

才能把生命保存下来。

18

古文有一种轿子的味道。

19

动物吃植物,植物又从死去的动物那里获得营养。

20

风吹草低,我们将顺从什么呢?“顺从风吹、顺从大地、顺从生活、顺从睡意……”

21

鱼懒得游,狗懒得跑,鸟懒得飞,人懒得吃;花懒得开,树懒得长,风懒得吹,云懒得飘。

22

士农工商,唯有士不是职业;“士尚志”(孟子),且多是些无名目的大(或小)志,譬如胡兰成。又譬如何多苓,他办了一画展,命名为士者如斯。

23

中国人修身,日本人修业,印度人修行。

中国人易经,印度人佛法,西洋人本体。

24

易经:反——正——反;易经终卦:(天地)未济。

25

活石、死石。活巷、死巷。节也是劫。季节消失,革命消失。何谓反革命?“反者道之动”(老子)。而每一次作文都是一次革命。

26

文殊美少女,观音美少年;数学无理数,物理素粒子。

27

女人格物,男人致知;女人感受,男人行动。

28

深冬,日本人以瀑布修行。在人间,人应体露金风而非两袖清风。

29

又读到循环事:“镰刀为了收割,收割为了粮食,粮食为了劳动,劳动为工厂生产镰刀。”

30

如下是胡兰成的观点:《洪范》是王天下的宪法。皇极是王天下的风景。五行相生相克,八卦有生无克。无是万物的法姿。感机——应机——创机;革命是空机与色机相激荡。最大的好玩是革命,革命是中华民族的跌荡自喜。

31

易经动,佛陀静。

32

小雅——捣寒衣,大雅——国民革命军北伐。

33

颂有华山碑、衡山碑、嵩山碑,碑碑相传;颂有白发三千丈,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34

汉文明——天河鹊桥;倭文明——天之浮桥。

35

谢福、谢苦;谢乐、谢痛。

36

今生今世,二礼为大:婚礼,吾人称红喜事,真是光景悠悠呢;丧礼,吾人称白喜事,人生之终结篇。

37

礼乐总是人世的。

38

在吾国,丝声哀,竹声滥;在东洋,以手击鼓,三年成音。

39

秋思专属于汉文明的人世吗?

40

山东有一古曲,为子路所作,专写他一路背米回家欲为老母做饭之事。

41

“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此为孔子座右铭,也当为我汉人之座右铭也。

42

宋儒恶游侠,轻数学,好幽静。而真儒者,政客也,兵家也。

43

你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文学。我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山河岁月。

44

天时地利人和(孟子),天籁地籁人籁(庄子),天机地机人机(阴符经)。

45

仁者无对,对树无风;知雄守雌,游于化机。

46

江山如画,黄老曹操。

47

张爱玲年轻时的名言:出名一定要趁早啊。这使我想到杜甫类似的话:“富贵应须致身早。”

48

一条真理(岂止大忌):结了婚的男人千万不要与单身男人成为形影不离的朋友。

49

四苦八苦(生、老、病、死、刀兵、水、火、贫贱),我们要度过,我们不征服。

50

快读《安持人物琐记》,有三点可记:一是梁鸿志(我曾在其他地方多次提起他)于民国初年在京时曾被武进画家汤定之相面后预言“将来必惨死,应过铁云云。”1946年11月9日,梁果然以汉奸罪在上海被枪毙。“及梁伏法后,有人询诸汤氏,何以先知,汤云:梁双目似猪形,又视人时必狼顾,此皆不得善终之相云云。”(见陈巨来著:《安持人物琐记》,上海书画出版社,2011,第115页)二是在该书第185页,读到一个上海邓姓刻印人,能小楷,亦作诗,他为自己更名,叫邓粪翁(钝铁)。怪名我见得多了,而取名粪便的,还是头一次见。三是在该书后记第267页,孙君辉说陈巨来文革中饱受“四人帮”迫害,以至于脱肛很严重。个人脱肛与“四人帮”相联系,此说颇有些意思。

51

我一想起日本,就会想起池尾寺,想起禅智内供的鼻子。

52

诗人的样子,应该如张枣所说“……混在人群中,内心随意而警醒。”优雅的中国诗意也应该如张枣所说“……让我看见一只紫色的茄子吧,它正躺在一把二胡旁边构成了任意而必然的几何图形,让我真正看见它并说出来。”

53

观音经、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到底有多少经?一切可吃的植物中,为什么芋头最具佛性?

54

“死了脸反而比活着好看。”我在芥川龙之介小说《盗贼》快至结尾处,读到。

55

《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翻译过来,便是:父亲劈柴,儿子不能承受担当。为什么?

56

当我一看到古典文学教授罗宁博士驾驶红色的像跑车的小车时,我马上感觉是:对了!浓艳显个性,柔和是缺陷,这一简单道理竟然鲜有人知。所以国人选汽车的颜色,非此即彼:不是白色就是黑色。

57

上个世纪的男人是浪漫的,这个世纪的男人是环保的。

58

地上有树,平常;沙漠有树,反常。何谓平常,何谓反常,可继续造句。

59

欧洲乡村贵族分为两类:一类静,读书、收藏;二类动,吃酒、打猎。

60

对正派人来说,当作家既费力气又颇失尊严,但有两人例外:李白、纳博科夫。

61

幸福的人不看书(尤其不看小说),看书是寂寞人的事。

62

何谓恋爱的感觉?一秒钟,仅仅一秒钟,在南国的星空下,她看着他,整个时代突然消失了。

63

生活正确,烦恼难免。

64

人并非对自己下的每一个决心都清楚明白,所以我曾说:“难得下一次决心,夏天还很远。”

65

是死亡优先于存在,还是存在优先于死亡?请左派先选择。悲剧是义务,抒情即屈服,也并非完全是右派的事。

66

图书管理员的工作以女性为多,是因为图书需要整理而女性更乐于整理吗?而我倒想起1940年代温州籀园图书馆有一个足的陈姓男管理员,胡兰成在《今生今世》之《永嘉佳日·春莺啭》里专门写到他,说他是:“带残疾的人多有一种隐忍狠僻,顾己不顾人,……”

67

鞋子之重要……其中,当然还有看鞋者的心情。譬如每当我看见穿绳制凉鞋的人时,就无言以对,为何?与其说我害怕艺术家(据说艺术家穿这种鞋),不如说我害怕绳索,尤其是那黑色的绳索呀。

68

刻薄的人都是细腻的人,瘦,是他们唯一的样子,但我也遇见两三个胖且刻薄之人,他们的共同点是,大量吃酒,并越吃脸越白。

69

幸与不幸的问题,说穿了,就是单调与繁复的问题。再说明确些:幸福的人单调,不幸的人繁复。现在,你可选择,你喜欢哪种人?

70

亚细亚的夏日南方,真是永恒不变,无处不在的闷热,潮湿……可每一次晚间冲凉,都让我心怀感激,因为每一次冲凉,都让我梦回到十岁夏日的光景。

71

毛泽东时代的工农是社会的主人翁,有一股发自肺腑的傲气。我认识一个农村来的服务员,他就以“效劳”二字为耻,在一次批判会上,他说应该把这个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词语扫进历史垃圾堆。

72

要么当一个雇员,要么成为一个骗子。

73

痛苦的人是小心的人。

74

弱者最不懂的是:适可而止。

75

在我记忆里,凡是身材矮小的男人,年轻时读书的目的都是为了演说,演说拯救矮子。

76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一种值得赞赏的汉人老年风采(或汉族宿命论)。

77

农庄安逸,但农活苦。

78

爱丁堡岸畔的峡湾,以及那里的欧石楠和蓝铃花……这只能使我想起穆丽尔·斯帕克(Muriel Spark,1918-2006)和她的《布罗迪小姐的青春》(The Prime of Miss Jean Brodie)。

79

脸上肉多的人何来悲哀?佛陀的慈悲来自多肉的脸。

80

白人的皮肤像牛奶一样白吗?人人如是说,真众口一词信口开河也。

81

除非你同时杀死一对夫妻蛇,否则另一条蛇一定会来报仇。

82

将一个猪蹄对剖开来,旧法用刀,我们就听见刀砍之声;现在有些大型超市用电锯,我们就听见电锯之声。两种声音不同,前者威风(男性化),后者缠绵(女性化)。

83

库切写杀羊阉羊一节(参见库切《男孩》,浙江文艺出版社,2013,第116-120页),我一读之下,不禁要拿来与张爱玲《异乡记》中杀猪一节做一个对比,真是堪称双璧也(不展开来谈);且看那刚被阉割的小羊羔浑身是血,忍着剧痛,立刻跑到羊妈妈身边依偎的样子,让我读后即知何谓清白无辜、谦卑温顺的受害者也。

84

那就要死的人来医院找人,却看见了垂死的人,她吓得发冷发抖,赶紧离开。

85

必死者眼泪轻易就流出来了,一阵快感,泪涌若急雨——西欧的天气(伦敦雨除外)。

86

生活就是给开水烫过的番茄剥皮;感受光景,度过一生。

87

老人,敏感的人,怕死的人,极可能还要包括大部分知识分子(如我),最不宜读的书唯有这本《铁器时代》(库切著)。

88

当库切说:“荷兰女孩身上有一种财产的气味。”(同上,第80页)我们就说,朝鲜女孩身上有一种领袖的气味。德国女孩身上有一种黑马的气味。贵州女孩身上有一种云的气味。俄罗斯女孩呢,轻盈的气味。(蒲宁的一个观点)

89

恶是一种生活方式。

90

一个为什么,没有十万个:为何虫夜鸣,鸟晨唱?

91

想起幼时最兴奋的事:在盛夏40度的高温里,围观重庆“武斗”之后满街的尸体。现在,莫说围观尸体,连一本刚借来的书《人类死刑大观》([法]马丁·莫内斯蒂埃著,漓江出版社,1999)仅翻了几页,最终也不敢看,赶快还给了周东升。

92

人人都是过客,所以没有归人。“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郑愁予)

93

黑马、黑狗、黑鱼、黑人。诗人是黑人(茨维塔耶娃的一个观点);诗人是黑马(布罗茨基的一个观点);诗人是黑鱼(库切的一个观点,待查实);诗人是黑狗(某中国诗人的观点)。

94

亚洲农舍的阴凉总含有一种潮湿的荒凉。

95

厨房的灯光是一个家庭所有房间灯光中最富诗性的。

96

鱼在水里,树在土里,人在尘世里。

97

瓦匠砌砖,石匠造像,铁匠打磨,花匠修剪。

98

我喜欢闻艳阳天里刚晾干的衣服的气味。

99

“十五志于学”(孔子)而非十三或十二,不仅适合于汉人,西人亦如是。读《吉本自传》(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第34页)知,吉本也是在十五岁时发现自己一下变成大人了,“在我十五岁上,我觉得自己骤然从一个孩子变为成人了……”

100

其实“下半身”(诗派)是非常害羞的,为什么?因为裸体(无论何种肤色和种族)是美丽的(美丽即害羞)。他们不怕痛,但怕耻辱。此一说法从狄摩西尼(Demosthenes 公元前384-公元前322,古希腊雅典政治家、雄辩家)的一句名言“奴隶怕痛,自由人最怕的是耻辱”化脱而出。

101

穷国作家最欢喜俄罗斯文学,顺理成章,他们也就特别感谢“俄罗斯母亲”。而富有国家的作家深知,作家其实仅仅是娱乐业中很小的一员(库切的一个观点)。

102

如果说布莱尔的故事就是塔西佗的故事,那李太白的诗也是普希金的诗?

103

喜爱音乐的人是情感的人,是有着无政府主义倾向的社会主义的人。

104

岂止写诗是女性的,写信亦是女性的。

105

动辄怜悯的人也是残忍的人。

106

高贵来于厌倦,样板是波德莱尔。低贱乐于无聊,样板是唐吉诃德。

107

人最好的导师,毫无疑问,是死亡。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亲人的死亡是不可能成熟的。此说虽是老生常谈,仍应不断提醒人们反复体悟。据我所知,某人的父亲死时,正值他青春叛逆期,真是冥冥之中,死以另一幅招式迫使他成熟,“把最后的甘甜酿入浓酒”。

108

饥饿使人宁静,但我可不是说那患糖尿病的警察。

109

你说人淡如菊,他说血浓如油,我说死黄如蜡。

110

生活复杂,唯有女性的手一年四季都是凉的(在我有限的接触中)。

111

一小段对话,抄自库切《慢人》第十三章:

“……他们在世界上自由自在。世界,对他们来说,是个好地方。”

“然而……”

“是的,然而那个男孩身上有着死神的记号。我们俩都看到了。太漂亮了,太爽朗了。”

“让人想哭。”

112

形形色色,各自分开,鲜亮;形形色色,杂糅一处,暗淡。

113

面子带来害羞,此种情形并非中国人独有,全世界的人都有。

114

清晨生活的乐趣,一碗面……那是瓯溆草堂的重庆生活……

115

老人和幼童的哭泣都来得太容易了。而与妻吵架每次都败下阵来的男人易离婚。

116

诗人与思想家,风与牛。

117

有两个大国在平和与平庸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优点,即最适合于人类居住,这两个大国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118

他每到达一个城市,这个城市就醒来,有了生活的气息;一离开,这个城市就被遗忘,立刻哈出来一股荒凉之气。

119

诗由别人去写,我只是抄诗。

120

新西兰南岛东岸港口城市——基督堂市,名字颇具生活敏感性。

121

曾与南极洲相连的罗斯冰架现已断开,然而它的体积仍是那么巨大,足足有美国的德克萨斯州那么大。

122

再说一个老龄文人的标志,他为人谦恭但选词(造句)刻薄。

123

随手写几个国际化的消遣方式:中国以麻将消遣,欧洲以读书消遣,非洲以舞蹈消遣,美国以运动消遣。

124

蝙蝠,白天睡觉,倒挂不动;夜里觅食,彻夜飞行。

125

小职员多是言行一致的人。受虐狂和强迫症患者亦言行一致。

126

请不要介意少年不愿送给你或借给你东西,少年的世界很小,东西也很少,他纤弱的人格受不了空虚,它需要实物填充。

127

悲剧的本质是耻辱。

128

王德威说:“没有晚清,何来五四。”你说:没有肉联厂,何来集中营。

129

动手剪裁,就意味着取舍。

130

那女教授为了反叛自己,嫁给了一个车夫。这能说明什么呢?说明工人阶级是有价值的。

131

1997年秋,我曾见过一名东德女清洁工,她确如库切所说“从布莱希特作品中走出来,就开始干活”,她并非“清理乱糟糟的现场”,而是手拿吸尘器,打扫地毯。

132

1619年10月的某夜,笛卡尔做了一个激烈亢奋的梦,笛卡尔主义随之诞生。

133

肉体卢梭、皮肤卢梭、知识卢梭、思想卢梭。

134

阅读在树下、思考在树下、激动在树下、痛哭在树下、酒醉在树下(那体育老师)……

135

不涉及肉体的哲学等于隔靴搔痒。

136

禁欲者恨鼻子。哲学家不喜欢鼻子。德谟克利特崇拜鼻子。

137

芬芳即逸乐,即奢侈(并非芬芳傅立叶),即颓靡,即亚洲……

138

爱上一个人,其实就是沦入一个人的气味。

139

鼻子,即嗅觉,即音乐,即性感,即快乐。

140

从《香水》作者可知,德国盛产嗅觉专家。

141

以欧洲的角度:北方,金发碧眼;东方,共产主义;西方,佛陀;南方,铁托。

142

花园寺庙、花园修道院、花园学校、花园泰戈尔。

143

“烹饪是和谐世界各种技艺中最抢眼的技艺。”[法]米歇尔·昂弗莱《享乐的艺术:论享乐唯物主义》三联书店,2003,第335页)

144

照着镜子饮食、起居,是享乐主义者的事。

145

在纳博科夫《荣耀》(Glory)第183页(浙江文艺出版社,2012),读到“英国人喜爱契诃夫,德国人喜爱陀思妥耶夫斯基,……”我立刻想到中国人(譬如我)喜爱纳博科夫。

146

人间多少荫凉,我只喜欢水井边阳光的荫凉。

147

年届四十,他很委屈(因为他觉得他本来会永在青春里);到了五十,他很害羞(因为他绝不好意思对人家说出这个年龄);六十以后,他很焦虑(因为死更进一步缠绕他);七十以后,他有一种(人生)任务达成之感,就放松地破罐破摔,以烂为烂了;八十以后,几乎天天都是一百岁的感觉,他开始吃繁复的早餐(即在一大碗牛奶里放枸杞、燕麦片、补钙粉、芝麻糊、玉米粉、鸡蛋……),他说要保健。

148

谁是世界文学中最伟大的非现实主义作家?果戈理。(纳博科夫的一个观点)顺势而来,当然是生活模仿文学。道德杀死艺术(注意:这一句是说给懂得的人听的)。

149

紧张的人是小气的人。

150

无论多热的天气,身体躺下来,就觉得有凉风。

151

日本人论文,说“句有亮光,则显华丽,此为高调之句;……”突然想到陈均的诗集《亮光集》,他写来并非华丽,但有文采。

152

说风入松,莫如说风如石。

153

少女日本,亦有寂声、寂色、寂姿,勿需寂心。

154

树在走,路在飞,彼得堡一贯话多。它属于谁(仅选一个)?属于食尸鬼果戈理,腹语者果戈理,鼻子意识论果戈理,儿童书写狂果戈理。

155

“岩石青苔,寂之所生。”(《平家物语》)太平盛世,雨中生姜。

156

日本茶筒中有“九我肩冲”、“江浦草茄子”,可她喜欢柿饼茶筒。

157

松之事,向松学;狗之事,向狗学;人之事,向人学。

158

何谓风罗,风吹绸衣即破。

159

夏炉冬扇(松尾芭蕉之风雅)。

160

有时我们脱口就叫庄子为南华老仙。

161

杜五郎(颖昌人)三十年不跨出家门一步(典出《宋史》),此乃宅男之先祖也。

162

三十嫩老,四十小老,五十初老,六十半老,七十高老,八十天老,九十神老。

163

1980年代,他日日急着亦欢喜着要做的事,就是打开远方人寄来的书信,一遍二遍读过。

164

请说说夏天的黑夜与冬天的黑夜有什么不同?意大利!冰岛!

165

想到吾国的大年三十,日本人亦有同感;想到大唐的席地而坐如今已成东洋国粹,早在吾土失传……日本国,你一生已有三位老师(依秩如下):中国、德国、美国。谁将成为你的第四位老师?

166

他不说木门,说木户;不说花重,说花森。

167

猪打滚,乌龟爬,皆在泥水中。

168

朴素全因有了香艳做底子,才引人侧目。

169

瀑布边的雾气无论冬夏都是有的。

170

倭人倭歌,汉人汉诗;倭歌唱日人之寂寞,也非全是;汉诗乃隐者之诗?那倒不一定。

171

日本物哀即源氏物语之物哀,爱一个人亦是“知物哀”。

172

一个问题:汉诗自命圣贤,号称大丈夫,动辄说教,装腔作势,缺乏软弱纤细之女性真情?

173

“白鸟衔花之姿,可谓幽玄风姿之象征。”(世阿弥《至花道》中一个观点)

174

读潘岳《秋风赋·序》:“晋十有四年,余春秋三十有二,始见二毛。”不禁感慨古人写诗真亡命沉醉也,潘岳正当而立,已生出白发了。

175

鸭足虽短,续之则忧;鹤胫之长,断之则悲。(庄子)

176

中国老人满街舞蹈,这使我想到,老人的舞姿应追求老树着花的优雅。

177

何谓蔫美:东风无力百花残。

178

善恶不二,邪正一如。

未得谓得,未证谓证。

生死去来,棚头傀儡,一线断时,落落磊磊。

179

薛庆国教授翻译的阿多尼斯的诗《他》,仅抄来两句如下:

如果他有一间居所,那便是诗;

如果他有一个祖国,那便是诗。

180

杀狗起于春秋战国,其中著名屠夫是聂政、高渐离,之后的名家为西汉樊哙。另,狗肝,古汉人誉之为美食也。

181

人人都知道,诗人诞生于童年。但只有少数人知道:“不可能有太多的抒情,因为抒情本身已经够多了。”(茨维塔耶娃)

182

翻译者在翻译我时,请尽力模仿我的音乐、忠实我的音乐、创造我的音乐,请让我的声音在外语中听起来有一种陌生的神秘感和唤醒感。

183

计划的人是极权的人。

184

1970年代,中国部队大院里的一切都是笔直的,路是笔直的,墙是笔直的,树是笔直的,字是笔直的,人是笔直的,连声音和头发也是笔直的,床和被子当然更是笔直的。

185

“在俄罗斯,只有她一个人用声音写作。”她饿,高尔基就同意了她的申请,答应给她一件毛衣,但拒绝给她一条长裤。而他与其说是彼得堡诗人,不如说是沃罗涅日诗人。还用说吗?读者一看便知,这里二人:她是茨维塔耶娃,他是曼德尔斯塔姆。

186

浓眉人皆内向人;浓眉男人,女性化;浓眉女人,男性化。

187

他取了一个老人的名字,沈耕芋,可他才五岁,怎么办?另一个人取了一个儿童的名字,李呱呱,但已是八十七岁的老人了,又怎么办?

188

对于西方他者来说,中国人的首要特征是什么呢?声音大!但我曾在洪堡大学遭遇东德教授,他的声音比我大十倍,而且他还公开批评我朗诵诗歌的声音太小了。之后,我得出一个结论:社会主义的人声音大,无论黄人或白人。

189

一个特别计划:我将写从未谋面的瓯溆草堂一家在重庆的唯美生活。

190

写诗为己,学术为公。

191

饭吃了一顿又一顿,该如何称呼这事?踵事增华?

192

中国是一个官国,亦是一个酒国。这两点与俄罗斯极像,两国宛若双胞胎兄弟。这个意思我在多处说过。

193

花雕的激情既是小北的激情,也是青木正儿的激情。

194

何谓青楼之美?不是金小宝(海上花)的花酒,而是柳如是(河东君)的宴会:“河东君往往于歌筵绮席,议论风生,四座惊叹,故吾人今日犹可想见是杞园之宴,程、唐、李、张诸人,对如花之美女,听说剑之雄词,心已醉而身欲死矣。”(参见陈寅恪:《柳如是别传》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第175页)

195

1930年代,左派住上海,右派选北京。

196

在吾国,从边门进、大门出的行为,叫做软进硬出。

197

1898年的《海上繁华梦》,就是一个“华头鲁勃”(wardrobe),六把“欠爱”(chair),两对“梯怕哀”(tea table)。

198

吾国天人合一,家具则处处疏远人;西方天人分离,家具却时时亲近人。

199

镜花水月的意思:镜中影像总染着漂浮的佛意——生之短暂。

200

清末海上三胡:妓女胡宝玉,画家胡公寿,买办胡雪岩。

201

海上花界领袖林黛玉年近五十,仍光芒不减。1921年5月中的某一天,她被引荐给已来江南一个半月的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为何是5月中的一天?据我大致推算:芥川龙之介1921年3月30日刚抵上海,4月1日就因感冒引起的肋膜炎住进了上海里见医院,直到4月23日才出院。之后,芥川龙之介立刻拜访了郑孝胥、章炳麟、李汉俊等人,5月初,芥川游历了杭州、苏州、镇江、扬州、南京等城市,返回上海,5月17日乘船离沪……此节详情见: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秦刚译,中华书局,2007,译者序,第4-6页。二人见面(林黛玉和芥川龙之介见面)典出何处?又见:(美)叶凯蒂《上海·爱:名妓、知识分子和娱乐文化1850—1910》,三联书店,2012,第251页,倒数第5行至第三行。

202

1890年代至1910年代,中国媒体创造出来的第一代大众明星是上海名妓。

203

孙玉声《海上繁华梦》第一章题目:谢幼安花间感梦,杜少牧海上游春。

204

海上花界四大金刚转世图:林黛玉,魔礼红转世;张书玉,魔礼寿转世;陆兰芬,魔礼海转世;金小宝,从何转世,缺。

205

《种玉记》里一幅插图木版画,让我久久注目:一妇人在树畔,临栏独坐望鸟,画题二行诗:燕去燕来间白昼,花开花落送黄昏(王《宫词》)。

206

月出惊山鸟?哭声(从烟波致爽殿传来)惊山鸟。

207

写作,世事如棋,局局新(make it new);身体,陈敦如说天有不测风云;命运,颜其超逢了旦夕祸福。

208

董,也叫千里草。

209

马跑得愈快,样子就愈愤怒。

210

诗是说谎的艺术。如有人说诗是真诚的艺术,那就是对诗的贬低,对诗艺的不屑。此话我已在多处说过,莫法,只得再说一遍。

211

辜鸿铭认为英国人对于哲学没有天分,他说他对美国石油比对美国哲学更有兴趣。而毛姆为什么最终大吃一惊并认为不合情理,因为辜鸿铭手抄了一首爱情诗送给他。

212

难忘的人是一生只见过一面的人。最难忘的人是彼此知道但永不见面的人。

213

榕树下,老荫茶摊,玩泥巴的儿童,休息的苦力,燕子飞来枕上的闲人……

214

为何说难(韩非)?因为误会。

215

春风——剪刀,夏风——短刀,秋风——镰刀,冬风——朴刀。

216

有一种木炭叫银骨炭。

217

何谓选锋(注意:不是先锋)?即打仗冲锋在前的敢死者。

218

衔枚疾进,真是好听又好看,虽说的是古代战士行军的缄默模样,亦忍不住要亲自抄来这里留个永久纪念。

219

慈禧散步主要为了消食,顺便也做些思考。另,她喜欢当官者说话声音洪亮,顺势而来,她当然喜欢震耳欲聋的京戏。

220

扬州,绿杨城郭是扬州;济南,一城山色半城湖。

221

在故宫,某人行走,但不是内廷行走,也不是御前行走,更不是军机行走,是厨房行走。

222

英国通商,法国传教,俄国写诗,日本剖腹,中国午休。

223

224

老人的一副常见形象:“不知老翁有何事,独坐此处等人来。”再次把话说白了,老人有何可等?唯有等死。

225

1941年,“在北碚的那段时光很美好,我丝毫不觉得困苦。”(杨宪益:《从离骚开始,翻译整个中国:杨宪益对话集》,人民日报出版社,第112页)也是在北碚,有一天晚上,杨宪益误倒了一碗“酒”(实际上是一碗煤油)给梁宗岱喝,梁宗岱一边赞赏这酒有一种特殊的味道,一边将这一碗煤油喝尽而全不察觉。(同上,第128-129页)15年后,我出生在北碚新村。

226

杨宪益幼时玩耍事(三件):给金鱼灌白兰地,看蚂蚁打架,追着捉苍蝇。(见杨宪益著《去日苦多》,青岛出版社,第8-9页)

227

命妇。小时候读书,总是遭遇这个词,读起来觉得怪,也没查过此词意思。如今百度搜查方便,一查意思,虽立即明白,但总缺少了小时候那种闻音而起的怪异之感。

228

《异乡记》可作为文学同类的接头暗号。它是1911年以来最罕见的一本书,几乎压倒《枕草子》。

229

浙江仙居,名不副实,山地苦寒,民风野蛮,何来神仙居?

230

今朝开门一件事,读到《孙真人卫生歌》,其中两句颇有意思:“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怒大欲并大醉。”接着再读《万寿仙书》之《卫生宝训》。

231

苦除湿,甜给力,辛(辣)降燥,酸生水,咸消肿。

232

羊肉,补气、止痛、暖人、增性,治小儿惊痫。

233

蟹——寒性,小毒,通胃气,祛邪热。

234

七世纪以来,日本一直学中国,引入“忠”、“孝”等,但绝不接受“仁”——这一中国伦理学的最最核心。

235

日本人是全球头号睡觉高手,远超中国人。中国人本也是国际上顶尖级睡觉人,但与日本人一比,只能屈居亚军。为何?仅举一例:Arthur Smith 说,中国人可以站着睡觉;Ruth Benedict 说,日本人可以边走边睡。

236

再见日本人的矛盾处:黎明,苦行——冷水浴;晚间,享乐——热水澡。

237

赵孟能贵,赵孟能贱。(孟子的观点)

238

可笑的事:咬紧牙关,还精补脑。

239

天津商人油腔滑调,天津泼皮大摇大摆,天津女郎爱放风筝,天津道仙占卜求财。

240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之美:苏格兰威士忌。

241

日本作家森鸥外,其实是一个热衷于写“卫生”的作家。上海的新感觉派小说家刘呐鸥也算是一个“卫生”作家?他写了《礼仪与卫生》。

242

人间最令人不齿、肉麻的事:他,一个男人,自称有微博粉丝三千万,但他说他只关注三人。他真的只关注三人?他当然真的是伪君子、说谎者、宝气人。这种人,连他的亲人都会私下觉得他无耻,更不要说外人了。

243

清朝勤政也算全球罕见了,从破晓至深夜,皇室、高官都在办公,一年到头无休息,但清朝还是垮了。

244

古文人虽号称读万卷书,但唯独瞧不起法学,认为那是刀笔吏为讨饭碗才去学习的小课本。

245

乾隆年间,湖南宁远知县汪辉祖写有一本《佐治药言》,此书可推荐给中国政法学院、警官学校的学生阅读。

246

中国自古以来官场势利俗语一则:“太太死了压断街,老爷死了没人抬。”

247

铁香是邓承修(1841—1892),铁汉也是邓承修。

248

西洋喷泉入圆明园被称作“大水法”。

249

在清朝,官威只吓国人,洋人专灭官威。

250

春风得意大登科,秋风得意小登科。

251

《六个字母的解法》(刘禾著)是一部精致的侦探的幽远的学术小说。

252

随手记陆游两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253

字字读完,一如呼吸。这说的是读“南食召”的文字。

254

清初降将祖大寿,一个发音怪诞的名字。

255

清人生活一页:出潼关,过风陵渡……

256

米分禄米(官员),甲米(将士),匠米(工匠),恩米(嫡系)。

257

岑春煊(1861—1933)既是个躁狂人,又是个爱管闲事的人。

258

马鸣谦译铃木伸一俳句“人生忽如柿落”。中国成语有:瓜熟蒂落。

259

深春,教室里遗留了一件衬衣;秋来,一楼饭厅里有两个人;而夏日安于水库;冬天宜于灯下。

260

在东北境内进行的日俄战争(1904—1905),双方基本打平(日本稍胜,但可忽略),倒霉的当然又是中国。

261

清末,载洵去德国学海军,载涛去德国学陆军,无用。

262

晚清的天津有什么是重要的?官制?教育?军备?……我倒觉得是巡警。

263

1963年,从《李逵下山》(连环画),我记住了风景与朴刀;从《枪挑小梁王》(连环画),我记住了衣袍和马匹。

264

“不要生气,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多么短暂。”“短暂?但我还是很生气。”

265

云南——茯苓;河南——山药;浙江——於术;四川——贝母。

266

新闻在晚清可用于下酒。那张之洞日日喝“卯酒”。

267

“南人不相宋家传,自诩津桥惊杜鹃。”(张之洞《读宋史》)

268

洋务是一种时尚,立宪亦是一种时尚。

269

我在《国家与革命》一诗中写了一句“商部高官陈璧是贪官”,后又在阅读中碰到晚清邮传部尚书陈璧(1852—1928),其实这二人是同一人也。

270

再次套用韩东的句型,有关西班牙,我们又能知道些什么呢?在冬天永恒的青色天空下(冬日青空是阿佐林的观点),梦游者肩扛扫帚,农民们穷得杀羊,野狗的眼睛总是亮晶晶的。除了土风舞就是斗牛,除了打铁就是鸡叫,热闹的西班牙,你到底有何寂寞可言?

271

并非幸福的家庭都是安静的。

272

同样的光线下,一些树鲜碧,一些树暗绿。

273

不要穿丝绸衣服,它使你看上去没有毅力。

274

酒商和书商有何不同?他又摇身一变为纸商。所有商人中,只有灯商才能成为诗人。

275

西班牙人是一个红色民族,爱穿红衣,喝红酒,读红书,看红灯,当然也唱红歌跳红舞。

276

阿佐林,难道只有文学工作才是忍耐和爱吗?

277

最宋朝的优雅食品——橙酿蟹。

278

到底什么是最初的样子,最初的想法,以及最初的痛苦和幸福……

279

小时候,楼梯令人害怕;青春时节,楼梯总是阴森的;老了,楼梯就是楼梯,病者、弱者及来日无多者的扶手啊。

280

竟然有人说门罗是我们时代的契诃夫。此说之目的就是为了把人逼疯。

281

他为集中精神而喝酒,她却为了分心而喝酒。

282

识人第一步:“睹居处玩好,则才不才了然可知。”([唐]欧阳詹)

283

晚唐,天下板荡,石癖风行。

284

“月俸百千官二品,朝廷雇我作闲人”的白居易(772—846)821年任杭州太守,825年任苏州太守(真又是“两地江山游得遍”呀);829年,最终回到洛阳后,就一直住在他那“霜竹百千竿,烟波六七亩”(白居易《泛春池》)的私家园林——履道园里。还用说吗?日日养鹤换马(白居易从苏州带回的一双白鹤,白居易欲用姬妾换裴度的骏马)、诗酒文会(“琴酒连夜开”,白居易《自题小园》)不在话下。

285

白居易(闲人之外)——爱水人又兼爱山人。白居易在大隐、小隐之外,发明了中隐:“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中隐》)白居易的一生是“闲官在闲地”(白居易《咏怀》)的一生。

286

在吾国当代,大多数别墅都是为保姆修建的,保姆在别墅里寂寞地工作并享受,真正的主人却日日夜夜在外面打拼。此种情况自古皆然。在唐代,郑谷早就发现了:“主人贪贵达,清境属邻翁。”(《游贵侯城南林墅》)这正是:园主外出追逐功名,而郑谷却“以游客身份,成为审美意义上的园主”。(参见杨晓山《私人邻域的变形:唐宋诗歌中的园林和玩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第27页)

一个悖论:园林为有钱人拥有,但供给闲人游玩,这又是“千金买绝境,永日属闲人”。(刘禹锡《城东闲游》)

287

Arthur Waley说,九世纪的长安是马德里,九世纪的洛阳是塞维利亚或干脆就是雷明顿(Leamington)。

288

朱熹攻击白居易:“诗中凡及富贵处,皆说得口津津地涎出。”(见《朱子语类》)

289

从《斋居》、《题平泉薛家雪堆庄》、《李卢二中丞各创山居俱夸胜绝然去城稍远来往颇劳弊居新泉实在宇下偶题十五韵聊戏二君》,又见(之前我已无数次领教了)白居易对买房的热心与讲究。

290

与其说天空比一口水井还要小,不如说“庭闲云满井”(张籍《经王处士原居》)。赫塔·米勒说:“天空比一只眼睛还要小。”

291

“老翁真个是儿童”(韩愈),同理:Child is the father of the man (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

292

石颂自汉赋,《双石》(白居易)出苏州。“人各有一癖,我癖在章句。”(白居易《山中独吟》)石头不外泥土之骨(bones of earth)。宋徽宗——花石纲。

293

研究者(因为侦破之难)高于写作者。

294

一个学者,研究苏轼,他就注定只能成为二流学者。一个文人,喜欢苏轼,吾也顺便可观其趣味之低级。

295

“万古仇池穴,潜通小有天。”(杜甫《秦州杂诗二十首》之十四)

296

邵雍诗“篇篇只管说乐”(朱熹)。这有何奇怪?宋诗的根本就是逸乐,书写痛苦是不道德的。再说白了,邵雍(包括司马光)的闲适逸乐老师是白居易。

297

书在等人,人在找书,可惜我与帕慕克无缘。

298

有宋一代,洛阳是老人的天堂。

299

结束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一首北韩之诗?但很可能是西德之诗。

300

爱是因为回忆;他越是回忆,就越是爱。

301

热水器发出了声音,我立刻感到自己成了别人。

302

北欧人是森林之子吗?我看非洲人才是。

303

没有绝对性,何来安全感。

304

凉快多山的乌干达像苏格兰,奈保尔在《河湾》(译林出版社,2002,第23页)如是说。

305

美沦入美,钱沦入钱,人沦入人。

306

谁怕声音?除了狗和芥川龙之介……

307

油灯光的阴影比电灯光的阴影柔和。

308

贫穷和酷热总是相连的,那倒不一定,苦夏江南确是中国最发达地区。

309

厨师穿白色衣服,医生穿白色衣服,侍者穿白色衣服,那花花公子也穿白色衣服。

310

可以说,伦敦是阿拉伯人的天堂,也是他们的地狱。

311

当欧洲人厌烦了机器和工厂,亚洲人就发狂地爱上了它。(奈保尔的观点,参见其《河湾》,译林出版社,2002,第251页)

312

在俄国,“遗孀”是一种职业。(布罗茨基的一个观点)

313

从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我在许多中国家庭看见过一种迟到了四十年的西方时髦——用钩针编织的桌布(多为白色)。

314

好看的脸都是消瘦的,无论贵人或凡人;但威信和庄严出于肥脸。

315

德国人建的集中营都在森林里。

316

集中营并非尽是悲惨,请听在纳粹集中营待过的凯尔泰斯·伊姆莱的现身说法:“我已经知道,在我的道路上,幸福就像一个无法绕开的陷阱在窥视着我。话说回来,即使在集中营里,即使在如林的烟囱旁,也曾在痛苦暂息的时候有过某种与快乐相似的东西。所有的人都问我集中营是如何恐怖的问题……假如下次再有谁问我的话,我要跟他聊聊集中营里的幸福。”(凯尔泰斯·伊姆莱《命运无常》,作家出版社,2004,第23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