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体饥饿之诗

2014-11-18 04:20马永波
西部 2014年4期
关键词:饥饿白菜诗人

马永波

跨文体饥饿之诗

马永波

饥饿的记忆,对于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我来说,并不是最为刻骨铭心的,尤其在童年。那时虽然普遍粮食缺乏,但我好像并没有饿着,反倒是与吃东西有关的记忆里,总是多了那么一丝暖色。六岁前我们一家住在伊春,那时常常发大水,一发大水,家里的红色地板就从缝里滋滋冒水,很快就会没过门槛。我总会和哥哥姐姐们一起,拿个小碗往门槛外舀水,年纪小,不懂得苦,反倒觉得好玩。有一次屋里的水已经到了大人的膝盖深,小屋的炕上放着我的饼干,我吵着要吃,妈妈就背着我哗啦哗啦着水去小屋里取。伏在母亲温暖的背上,耳朵贴着听母亲年轻的心跳,我想到马上就能吃到的食物,连小肚子都幸福得一跳一跳的了。

和饥饿有关的另一个记忆是后来搬家到克山的时候,大概是我上小学时。那时我有两个形影不离的好伙伴,后院的朱卫国和潘立国,我们上学放学总要互相喊着结伴走。上世纪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普遍比较拮据,尤其在县城,既比不过城市,也比不过农村,孩子多的人家,往往日常的吃食都会成问题。记得后院有几趟平房是“回子营”,就是回民聚居区,有一家叫“大发面”的,他家的几个孩子脸都像北方的发面饼那样又胖又圆。那时人都瘦,很少有人不是颧骨突出、脸颊塌瘪的。我们就很好奇,经过仔细的“侦察”,发现他家炖茄子秧吃!现在想来,那脸也许是浮肿。水肿病主要是因为营养不良。西班牙大作家塞万提斯就死于这种病。那时能吃上大米白面的就算好生活了。父亲很早就是团级军官,工资不低,虽然母亲没有工作,可在县里我们家的生活算好的了,能吃上大米白面,而不像别人家的孩子,经常得吃黑面馒头。这惹来了卫国和立国(两个典型的“文革”名字!)的嫉妒和嘲弄。有回在上学路上,这俩小子跟我后面,一个劲地叨咕“大米白面,大米白面”,好像谁吃得好有罪一样,气得我回头便追,他俩撒腿就跑。那时我随哥哥们练武术,也教这两小子练,是他们的师傅,他们唯恐被我追上,挨一顿飞脚。也许,那时真有点为自己的优裕生活感到羞愧,不然也不会真的生气。生气快,消气也快,第二天我和卫国就开始整立国,大概是因为找他出来玩他不出来,说有什么什么正事儿要做。寂寞的我们就在他家房子侧面,用泥捏一些骂他的字粘上去。

其实那时人们的生活都差不多,我家四个孩子,不多也不算少,尤其冬天,粮食不够,爸爸妈妈就买很多土豆白菜萝卜。人说“瓜菜半年粮”,妈妈就换着样做土豆了。偶尔会给我们炸土豆条。煮土豆是最常见的,捣成泥,拌一点自己家做的豆瓣酱,用嫩白菜叶包起来,用手拿着咬着吃,很好吃。妈妈包的总要用菜叶子兜住底部,这样土豆泥就不会漏出来。我不会包,有时咬着咬着就散包了。现在没有人再这么吃了。每年存秋菜对于我都像过节一般。马车把大白菜卸在胡同里,我会帮爸爸和哥哥们往院子里抱白菜,我让爸爸把白菜一棵棵摆在伸出的胳膊上,从手腕摆起,最后摆满了,我就用下巴压着最上面的一棵,搬到院子里。那是秋天,北方正是秋高气爽的时节,空气仿佛沉淀了很久的清水那么澄澈,阳光在高天闪耀,不再那么灼人。白菜好闻的气息一直沾在手上、脸上。那时家家都腌酸菜,要把白菜外面太硬的帮子(叶子)去掉,用盐揉好,码在大缸里,上面压上青石。腌菜时还要放一点儿切碎的苹果,妈妈总会给我吃两块儿。看着爸爸妈妈干活,似乎生活充满了生机,我的心里也像那青石一样踏实,等待缸里的白菜慢慢变化,散发出一天比一天浓烈的酸臭气。虽然喜欢看大人腌菜,有时还趁机爬到白菜堆上去玩,白菜摩擦着光裸的小腿,凉凉的,感觉很好玩,但是我却一直不太爱吃酸菜,那时做酸菜总要放点猪肉片,我不喜欢。平房的院子里曾经有沙果树和香椿树,香椿的嫩芽炒鸡蛋,是美食。那时儿童间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大米干饭炒鸡蛋,撑得王八可地转。”

对于饥饿,我相信我的两个哥哥会有很深的记忆,他们正好赶上挨饿的年代。小时候我们爱吃榆树钱,挑新鲜的捋下来,塞在嘴里,嚼起来甜甜的滑滑的,有时也带回家,让妈妈用水洗了,和着苞米面蒸成饽饽,还吃得很来劲,其实就是吃着好玩,并不是因为饥饿。可在哥哥姐姐那里,感受自然不同了。大哥说过,我们家在哈尔滨的时候,他和大姐去后院看马的老头那里要喂马的豆饼,用水泡开吃。豆饼非常硬,几乎难以消化,他们居然觉得像喝了豆油一样。那时孩子挨饿是普遍的,而做大人的,对此又有着怎样的记忆呢?我从没有听爸爸妈妈说起这些。但有两个细节,似乎透露给我一些信息。小的时候,有时爸爸晚上会突然浑身颤抖,冒汗,这时妈妈就起身烙两张糖饼,爸爸吃了就好了。爸爸去世后,我们几个孩子每年都给妈妈一些生活费,妈妈去世后,我们却发现当年给她的钱她几乎都没怎么用,而家里外屋靠墙,一排米袋子。我知道妈妈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又是很小就失去双亲,无依无靠,妈妈肯定是饿怕了,有点钱就买米了,估计也不怎么买菜啥的。哥哥们把那些米分着背走了。我在我的诗《对应》中这样写道:“一个老人的口粮,死后被儿女背走/痛哭吧心灵,你也将死于饥饿。”

饥饿当然与贫穷是一体的,也往往是某种精神状态的隐喻,但好像那个年代,人们虽然经常处于饥饿或半饥饿状态,可生活简单,人人都好像很有奔头似的,和现时代灰心沮丧的心灵状态完全不同。

人都说,诗穷而后工,古代的大诗人饱受饥馑之苦的大有人在。陶渊明虽然“不为五斗米折腰”,却也要经常为衣食忧虑:“饥米驱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门拙言辞。”(《乞食》)石涛曾绘有陶渊明的诗意画,画中的诗人行走在一条崎岖山径上,左右雾气茫茫,只能看见近景的一株小树和一棵柳树。陶渊明手笼在袖里,身体微微前倾。整个画面的空间有大量留白,只有一条斜斜的石径,一小树,一柳树,一人,却让人觉得无比苍凉幽寂,饥寒交迫、走投无路的诗人形象活脱兴现。

再如杜甫,他数次出仕,都是小官,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结果等待诗人的是:“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窭有仓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个做父亲的人,竟然没本事养活孩子!今年的秋收还算不错,谁能料到穷苦人家,仍然不得温饱!而富贵人家的奢华,却是“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诗人自己好几次也差点儿成了饿殍,在长途跋涉的进川途中,靠挖野菜和吃野果度命。平时为了蹭一顿免费酒饭,杜甫不仅要做诗酬谢,还要陪“富儿”们夜以继日地寻欢作乐。最后,这位大诗人还是因为饿过了头,在盛夏暴食了别人送的腐败牛肉,而断送了宝贵的生命。

诗人蹭饭的事情,无独有偶。海明威在《流动的盛宴》中也写到,巴黎的那几年,他就经常处于半饥饿状态。他有时为了躲过中午在家吃饭又食物匮乏的窘迫,会对妻子撒谎说有饭局,实际上,他就是在外面乱走上两三个小时,躲避开有饭店、面包房、咖啡馆的街道。最好的去处就是卢森堡公园,因为从天文台广场到沃日拉尔,一路上不会看到或闻到任何食物。在那儿,他可以去卢森堡博物馆,并且发现,自己在腹中空空、饥肠辘辘的时候,那里的绘画作品色彩更加鲜亮,线条更为明晰,整体也更为美观。正是在饥饿的时候,海明威学会了如何更深刻地理解塞尚,真正欣赏他是如何描绘风景的。有段时间,海明威也喜欢去格特鲁德·斯坦因的工作室,因为那里不但暖和,客人还能有好吃的东西,有茶,有用紫李、黄李子或野生覆盆子酿的天然甜酒。这酒气味馥郁,无色,从刻花玻璃酒瓶中倒进小酒杯里,喝起来有一股原来的水果味,在舌尖上变成一团受控制的火焰,使人温暖,放松起来。

1999年,我以泡病号的方式,暂时脱离了哈尔滨车辆厂,于世纪之交的夜晚乘火车去北京打工,那一年我三十五岁。我在一家叫做V26的公司做文案。打工的经历惨不忍睹,所谓公司的现代化管理,完全是非人性化的,每人桌子正对着脸一个摄像头,无时无刻不在监视着你。我后来被迫失业(也就是被炒鱿鱼),在离北大不远的野地里租了农民盖的宿舍,每月三百。屋里只有一床一桌两椅,院子里有食堂、公共厕所。那时肠胃不好,别人吃那食堂没事,我一吃就坏肚子。就在那间小屋里,我翻译了诗歌之外的第一本书《未来的灾难》。有时晚上干活时,干着干着,觉得灯怎么越来越亮,原来是天亮了。在饥饿之中,人对温暖是格外敏感的。我至今还记得,诗人阿坚开玩笑地对我说,要给我一袋玉米,够我一个月的了。诗人、翻译家简宁,有一次电话里听到我说话有气无力,就问我是不是吃的不行,让我去他那里住几天,能吃到好吃的鹅头,还能研究下翻译的事情。那时诗歌圈子里还流行“排饭表”,就是穷的去条件好点儿的朋友那里蹭饭,把能有机会蹭到的朋友排一个表,轮流着来。北漂的艺术家很多,画家比诗人还惨,画卖不出去的时候只能挨饿。我亲眼看见一个四川的女画家向我的朋友、女画家若琼借五块钱,借完就要回家睡觉,因为睡觉可以让人忘记饥饿。孙若琼是我家乡伊春人,很漂亮,不爱说话,总站在路边用脚扣土。我在六郎庄住的时候,没有被子,她送了我军被和旧自行车。现在不知道她在哪里,过得怎么样,可能还在北京。她画的蝴蝶与野兽,很有意思。我喜欢的诗人王强,有一次让我去通县那边,送一百块钱去,那时我失业,也没有钱。他实在是打不开点儿了。现在这位优秀的白胖白胖的诗人也失去了踪影,我很怀念他。

为了生存,多少人要在黑暗中流下屈辱的泪水。有一次为了翻译高明璐一篇论台湾后现代美术的文章,因为稿子要得很急,我连夜赶,居然累哭了,一米八八的大汉,泪水和洗澡水一起默默流淌。后来我又换到大学同学的公司、一家新开的制药公司做新闻宣传。公司主打的是一种叫“都瑞”口服液的东西,实际上就是模仿人家美国的“辉瑞”。现在想来,得感谢那段日子,因为就在那时,我和远在长沙的远人建立了亲如兄弟的情感。偏居北方的我,没有什么机会出门。在制药公司那时,好像是五月份,出差到长沙,我和远人才第一次谋面。远人长发,身材不高,有一双非常漂亮的大眼睛,语速比较快,但话语不多。我们在通城大酒店见面,结果,我没怎么住酒店,跑远人家去住,惹得老板很不开心。人之投缘某种程度上是先天的,甚至是肉身决定的。一辈子也见不到几面的朋友,我们竟会毫无保留地彼此信任,我相信,在最艰难的时刻,如果想找个人说话,我们会首先想起对方。还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当时的《母语》女主编在办公室里好奇地问我,推销一个壮阳药是否好意思。我一边咀嚼着她给我的槟榔,一边感觉到嘴里和浑身火一样燥热。

栏目责编:柴燕

猜你喜欢
饥饿白菜诗人
白菜长黑点还能吃吗?
向着“零饥饿”的目标
羊与白菜
国宴之开水白菜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饥饿奏鸣曲
小象种白菜
狼与羊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