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器与技的文化现象解析

2014-12-05 07:13赵秋菊曹建风孙稷禹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4年2期
关键词:技击兵器器械

赵秋菊,曹建风,孙稷禹

(1.沈阳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2.兴城市第二初级中学,辽宁葫芦岛 125000;3.沈阳体育学院 研究生部,辽宁 沈阳 110102)

武术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武术器械更是武术文化的重要内容。武术器械不仅是武术文化中的物质表现形式,也承载着技术层次上的大部分内容,更是历史的见证。一个时代武术器械的发展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当时武术的发展程度,给了人们想象的空间和探究线索。

武术器械在武术中有着重要地位,一些器械甚至成为武术文化中的代表。武术器械的刀、剑、枪、棍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功能,早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深入到多种文化现象当中。武术本身是一种绚烂的文化,相关研究人员和工作者只要抛开自身局限,多方面、多角度研究武术,必将促进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工具的进步代表生产力的发展,那么也可以说武术器械的发展代表武术的日趋成熟。从武术器械着手来研究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应该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途径。借鉴历史经验,研究传承物质载体和非物质文化,对于继承中国武术文化的精髓大有必要。本研究旨在为武术理论研究和技术实践提供一点依据,为武术文化研究贡献微薄之力。

1 中国武术器械的演变与发展

1.1 中国武术器械的演变

1.1.1 中国古代的原始兵器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兵器种类由少到多,兵器质量由劣到优,人们创造并改进了各种各样的兵器。“兵器,在秦汉以前被称为兵、械、器、兵甲、兵仗、兵革等等。”[10]回溯到原始社会,“人民少而禽兽众”。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群起协作进行狩猎,并战胜凶猛的野兽。最先利用的是身边比较容易得到的石块、骨头和木棒等天然工具,然后才有屈竹为弓、伐木为矢,创造出了最早的弓箭。

原始社会的兵器发展,正如周纬《中国兵器史稿》中所载:“新石器时代之石兵,业已大形进化,非但人工磨制精良,兵器平泽锐利,可与现代之石器相比而无逊色,抑且各种兵器均有,如石刀、石刃、石匕首、石斧、石圭、石镰刀、石锛、石铲等器……几乎全套武装均有。”[1]这些石器大多成为了后来的兵器或生产工具的雏形。用于搏杀即为兵器。

1.1.2 中国古代的青铜兵器 大量考古发掘资料表明,我国大约是在夏代进入青铜时代的,但青铜兵器大规模使用则是在商代。到了战国时代,青铜器发展到顶峰。夏、商、周、春秋时代的青铜兵器在军队已较普遍使用,而且种类增多,出现有弓、矢、戈、矛、刀、斧、钺等,同时质量大有提高。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制工具时代进入到使用金属器具的时代;青铜兵器的使用,使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使其战斗效果更强。

1.1.3 中国古代的钢铁兵器 早在商代,我国就开始使用陨铁制造兵器。春秋战国时期,已有钢铁兵器出现,种类较多,使用十分普遍。战国时期产生、秦汉发展起来的钢铁兵器,都称得上是当时先进科技的代表。西汉末期,铜兵器基本消失,兵器完成了从铜兵器到铁兵器的过渡。东汉以后,随着钢铁冶炼技术的不断提高,钢铁兵器进入稳步发展时期[10]。

1.1.4 中国古代特色的武术器械 秦国统一天下之后,历代统治者担心百姓“以武犯禁”,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纷纷下令民间禁武。秦始皇收缴天下兵器销毁,限制民间武艺活动,以致秦末农民起义只能“斩木为兵”。这种民间禁武在历朝历代的集权统治中一直奉行,对武术的发展及武术器械的变化更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对兵器的禁止促进了拳术的兴起;2)对于器械的追求使人民创造出更为丰富的民间特色的武术器械;3)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自由发展,导致秦以后数百年间武术发展缓慢;4)武术习练转移到暗处,如夜晚习武等,增加了武术的神秘感,传播也只限在家族之间。武术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在夹缝中生存,没有在打压中消亡,反而在适应中逐步发展起来。

唐代武则天始创选拔武将的武举考试,虽相对于科举较为不受重视,但至明清兴盛。清代重视程度更增,大力提倡武举,其制度也发展更为严密,相对来说录取比较公正,促使民间习武者趋之若鹜,由此也产生了大批人才。

隋唐时期以少林寺为代表,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并经朝廷认可,使得少林武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棍成为当时主要器械的代表。统治者对民间禁武的放松和一定形式上的认可对于武术的迅速发展无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清代出现的镖局,再加上民间的宗教组织、秘密结社和农民起义等,更与武术联系起来,或多或少借助和利用武术为其服务,形成了众多的武术流派分支,一时名师辈出。在这种社会环境下,武术器械必将迎来在民间发展的繁盛阶段。

1.1.5 军用兵器是武术器械的基础 军用兵器随时代不断演进发展,内容丰富,变化多样。在此基础上,民间为了求仕、自保及其他原因而借用兵器习练。究其选取的兵器来看,主要是那些技术风格适用于民间个体格斗所用的兵器,如剑、刀等;矛的长度缩短,变为枪,适应了个体步战,也为民间个体技击所用。

大部分的武术器械或直接使用军用兵器,或在军用兵器的基础上稍加改进而吸收进来,同时也吸收了在战争实践中形成的一些主要技击技术。武术器械的形成和军用兵器是分不开的,但也并非所有的武术器械都来源于军用兵器。棍不是军队的主要兵器,杀伤力也有限,但是由于便于携带、得心应手,在一定历史时期也被吸收为主要的武术器械之一。

1.2 武术器械在民间的发展

明清时期的民间武术发展达到了顶峰,大多数武术流派出现在这个全盛的时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武术器械的形成必须便于演练,并且在技术上比较成熟,具有显著特点,如刀、枪、剑、棍等。还有众多所谓“奇门兵刃”,是民间习武者的创造发明,有自己的技术特点及演练方法,也逐渐成为武术器械,如峨眉刺、鸳鸯钺等。器械的多种多样和制造技术的成熟,使武术的内容尤为繁复多彩。武术在民间兴起,走的是一条有别于军事技术的道路。古代武术其实质就是那些广泛流行于民间的、以个体性为特征的格斗技术。民间技击的个体具有高度的独立性,以确保自己不受伤害来继续格斗,以自己的高强武艺保证战胜对方,使用器械的质量、功能和方法都是胜负的重要因素。明代勃兴的套子武艺,汇为花法武艺,盛于民间,流入军营,与实战武艺分庭抗礼。至此时,武术包容着实战武艺和花法武艺两部分。以徒手拳术为主体,有“十八般武艺”之多,包含功法、套路、格斗3种运动形式的民间武术体系,进入成熟期[11]。

1.3 武术器械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作为武术运动需要的器械,也随着健身娱乐与竞赛的需要进行了改造,更多考虑了社会安全等因素。武术比赛更对刀、剑、枪、棍等常用器械的规格作了具体规定,如对刀、剑的长度和重量、枪、棍的长度和直径都有明确要求。健身娱乐及学校教育所用的武术器械则要求相对较低,一般制作简单或根据自己喜好、身材量身选择。至此,武术器械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表现为器械在重量上相对减轻,便于使用。这方面也是出于运动的需要,同时不至于对他人构成明显威胁;武术器械钝化,作为运动之用的武术器械不再需要开刃,刀、剑、枪等失其锋利,徒留其形。以刀、枪、剑、棍为代表的武术器械被保留下来,同时也有射箭、射弩等分化出去成为独立的运动项目。还有曾经繁盛一时的暗器,如今已鲜见踪影,大多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20世纪80年代我国对武术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挖掘整理,使得一些武术器械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但这并没能阻止历史前进的脚步。一些具有杀伤力的实用武术器械也许以后只能出现在博物馆中。

1.4 武术器械与人体的关系

武术器械共同的特点——手臂的加长加坚。搏斗最初不需要外物做工具,手足等肢体部位都是可以使用的工具。随着人类的发展,手指越来越灵活,并且开始制造和使用工具,对武术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手臂的打击范围有限,但是有了器械在手,就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打击范围,相对于徒手来说有着巨大的优势。而器械中又讲究“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巧”,有相对与短器械而言的长器械,还有可以脱手的暗器及弓弩等远射兵器。

拳谚说:“手打三分,脚打七分”,就是因为脚具有比手更大的杀伤力,腿部肌肉要比手臂肌肉发达得多。而一旦手上持有了工具,就能够产生更大的杀伤力。如锤是拳头的象征,也远远比拳头有力。刀剑的刃部、枪矛的尖都可以使手臂变得更加锐利。

2 武术器与技的文化现象

2.1 武术器械的文化现象

2.1.1 武术器械名称彰显民族文化特色 在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孕育下,兵器种类繁杂、形制多样,其名称更是典雅,具有丰厚的民族文化内涵。根据相关资料对武术器械种类的记载,其中有取样代表吉祥的龙凤等形象而寄托人们美好愿望的器械:龙头枪、青龙偃月刀、凤翅刀、龙渊剑、鸳鸯剑、虬龙棒、凤翅镗、凤凰弓、麒麟鞭等。也有器械寄情于天地山水、日月星辰等:倚天剑、量天尺、赶山鞭、山河带、飞星剑、月牙刀、赤霞枪、流星锤等。还有器械取形于鸟兽鱼虫:鱼肠剑、虎爪双抓、狼牙棒、鹿角钩、蝴蝶双刀、蛇矛、鸡爪鸳鸯钺、牛尾鞭等。武术器械取名融入了人的思想情感、喜好等,反映的是这种文化的特殊背景,留下了深刻的中华文化印记,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以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

2.1.2 武术器械与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关系 文艺作品讲究取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所以在对武术的表现上便会与真实情况产生一些出入,现代人对武术的诸多误解多出于此。同时,不可否认这也是对武术文化的宣扬,有力地促进了武术文化传播。一些武术器械就是因为文艺的再创造而闻名于世的,例如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岳飞的沥泉枪、吕布的方天画戟、程咬金的板斧、秦琼的金装锏、岳云的双锤、少林棍僧的棍、孙悟空的金箍棒等。正是这些丰满的人物形象,使人们更加深刻地记住了这些器械,可以说是人因器显、器以人名。

2.2 中国武术器械之技的文化现象

2.2.1 武术鼎盛时期的器械技术 武术史上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为武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古代武术技术体系在这一时期基本形成。这一时期武术理论得到发展,明确了武术器械的基本范围为“十八般武艺”,并确立武术器械的基本技术由3个部分组成:武术器械功法,套路技术和技击对抗。总揽十八般武艺,莫不是根据各种兵器的特点取其利处进行攻击:枪、叉之类取其击刺,刀、斧之类取其劈砍,棍、棒一类取其抡击,锏、锤一类钝器取其砸等,总之一切尖、刃、钩、刺按照其能发挥的最大杀伤效果决定其技击方法。众多兵器又以刀、枪、剑、棍最常为各家所用,技术也最为高超。每种兵器也都有自己的一套攻防技术。枪术中的拦、拿、扎,刀术中的缠头裹脑,都是攻守兼备,寓攻于守,诠释了十八般武艺的技术特点。

按照本文观点,将双手化为器械的“白打”——拳术,在这一时期形成了独立的体系,以踢法、打法、拿法、跌法四种方法为主要技击方法,形成拥有各自特点、风格的流派。双手虽然与器械相比攻击力较弱,但是经过训练之后,在徒手搏斗中也能表现出相当的威力。例如铁砂掌一类的硬功,就是将自己的双掌练得更加坚实,从而获得更大的杀伤效果。踢和打以直接攻击为主,而拿和跌则更注重技巧性,当时已经有“鹰爪王之拿,千跌张之跌”等优秀拳技的代表,说明拳术的技巧性在当时已发展成熟。研究认为“精、多、熟、快、狠”的白打训练原则[2],表现了拳术作为技击术的发展方向。

2.2.2 武术器械技术的花法 武术的花法主要是在民间武术的基础之上产生的。1)武术不同于战阵注重实战技术,而是讲究虚实相生,诱敌深入。一味的硬打硬拼绝不是武术的高层境界。2)花法是在套路出现的基础上吸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使武术更具有表现力,观赏价值、健身娱乐价值也得到了凸显。3)所谓的花法未必就禁不住技击的考验,学时有定势,用时无定法。

人们今天理解的花架,与当时古人所说的花架也许有一些出入。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说:“凡比较武艺,务要俱照示学习实敌本事,真可对搏打者,不许仍学习花枪等法,徒支虚架以图人前美观。”[3]这里提到的花枪就是指枪术中的不实用的花法,俗称“花架子”。但当时戚继光所说的花枪范围很大,是另一种实用武艺,是更高深的武艺,不是战场上简单的几下子。因其为军人出身,注重战场厮杀的实用技术,所以认为凡是战场上不适用的枪法都属“花枪”,据此,今天引用过来的“花架子”应该是指那些没有经过技击实践考验的技术动作。

2.2.3 当代武术器械技术的演变趋势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传统武术是一种技击术,是用来安身立命的,这与当代的武术运动有着本质的区别。笔者认同一些专家的观点,认为当代的武术是在传统武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体育运动,二者有传承的关系,却并非一物。意识到这些,对当代武术器械技术的认识就比较明晰了。

武术器械发展至今,不仅在器械材质上大大降低了杀伤力,在技术上也只是隐含技击性于其中,几乎全部沦为花架子。真打真杀变成虚打假练,编造一些没有实用的花势,表面化的翻腾跳跃没有实际的用途,违反技击规律。同时,武术竞赛的要求使得武术向竞技运动靠拢,追求“高、难、新、美”,使得花法化更加严重。在注意到当代武术脱离技击的同时,也应该意识到这是历史车轮推动的结果,是不可扭转的现实。也许这种变化会是武术继承和传播的最好方法,是武术发展到当今时代必然要做出的选择。没有适应和改变就没有出路。在技击价值大打折扣之后,当代武术运动的观赏娱乐价值、健身价值、竞技价值不断凸显。

2.3 武术器文化与技文化的关系

2.3.1 器对技的限制 器作为物质基础决定着技的方法。不同的器械由于自身特点决定了其应用的技术特点。从武术器械的主要格斗技法中,不难看出弓弩利于远射,而盾用来防御;棍、鞭等无刃无锋,主要依靠击打进攻;枪、刀等有锐利的尖或刃,主要依靠尖部的点、刺和刃部的抹、劈、砍进行技击。不同的器械对技的用法要求不同。通过比较,可知软器械相对于其他器械更不容易掌握;而双器械相对于单件器械,更高要求了双手的协调配合;长器械一般都比短器械沉重,使用起来不如短器械灵活方便,消耗更多的气力。正是这些不同种类的器械对人们的技术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使人们苦练技艺,以便适应器械的要求,最终达到运用器械能够得心应手。

2.3.2 武术技的发展对器的推动 民间的智慧往往会在不经意间喷薄而出。当技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往往短期内迫切要求进一步提高而不可得,先辈们便在器械上动起了念头。当抗衡双方在技术水平上难分上下时,器械自身的优势便显露出来。于是有人打造出更为坚韧的神兵利刃、更为沉重或更为灵巧的器械,达到对敌时的制胜优势。

因此,软器械和双器械也应该是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情况下产生的。正是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智慧的迸发,形成了器械的多元化。也就是说只有高超的器械技术水平才能够驾驭更为先进的器械。那些多样的先进器械只能在技术水平提高之后才能被创造出来,从而表现出技术发展对器械发展的推动作用。

2.3.3 武术器与技同为决定技击胜败的关键因素

以武术作为技击手段时,决定胜败的因素是复杂和多元的,环境、生理、心理、器械、技术等都发挥着各自的作用。环境因素主要表现为地利,生理因素主要表现为身体的机能状态,心理因素主要表现为精神状态及反应能力。这3种因素往往更多表现为不可控制的、多变的。而器械和技术两个因素则更容易受自身的掌控,成为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在一定身心条件下夺取胜利的主要手段。

在器械无明显优势的情况下,技术水平高低立现;而在技术水平相当时,器的优势也更容易表现出来。那么,器与技二者孰轻孰重呢?武林人士似乎有种尚技的心理,于是便有类似空手破白刃之法,便有了各种拳术。先进的器械虽给人以压制性的优势,而技术的提高却可以突破器械的压制。

但是,擅于制造和使用工具的人们早已知道应该借力而行方为智。技击成败事关生死,所以武林人士对器的关注也一直没有放松,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文学影视中人们对神兵利器的争夺也是不无根据的。一个真正的技击家应该是放眼全局、器技并重的,随时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在最佳状态下迅速取胜。

2.3.4 武术技文化对器的突破 一个时代的器械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技文化。首先,通过器械的形态可以反映出那些器械的基本技击技术。其次,单凭器械不可能表现出当时的全部技文化。一些高深的技艺是突破了器的限制的:像刀里夹鞭的器械组合,枪棍混用的技法柔和,流星锤复杂的缠绕发放击打之法,败中取胜的诡异绝招等等,这些丰富的技文化更多夹杂着兵法与哲理于其中,超越了战阵式的应用器械进行简单动作杀伤。

于是,在面对传统武术文化继承和保护这个问题时,就明白了更应该注重对于技文化的抢救。高深的技文化在过去是由人通过口传身授进行传承的,缺乏其他介质,而且也只有在这种口传身授的状态下才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和掌握。这表现出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亟待保护的严峻形势。通过对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对于器文化的深入了解和研究也应该是益处甚多的。

3 小结

军事战争为武术的发展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兵器及其使用技术;生产生活也为一些器械的产生提供了一定条件;当代武术的技击功能淡化,武术器械适应社会需要极大地降低了杀伤力,更适合于健身和竞技比赛中使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及具体环境中,各种兵器的地位有一定的变化;战争方式的改变及实用需要、民间武艺的发展是这些兵器地位差异形成的原因。武术花法的出现是军事格斗与民间技击差异的体现,花法促进了武术多元功能的形成,也是当代武术运动发展的基础。器作为技的基础和支撑,同时也受到技的推动作用;二者同为技击制胜的重要因素;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技文化的部分面貌,技文化在与中国哲学、兵家思想等传统文化融合后实现了对器的推动。

对武术的学习和研究不应仅局限在技术层面上,要扩大到文化层面上,在认识上理解武术本身即是一种璀璨的文化。武术工作者们应该多涉猎中国传统文化,在研究中注重多种学科的交叉融合;发展武术不要盲目求新求变,要以史为鉴。

[1]周 纬.中国兵器史稿[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11.

[2]余水清.中国武术史概要[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11.

[3]戚继光,马明达.记效新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307.

[4]于志钧.中国传统武术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杨 泓.中国古兵器论丛[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6]李厚芝,邱丕相.论古代武术与古代军事技术的异同关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41 -43.

[7]宾彦红,孙以煜.十八般武艺[M].太原:希望出版社,1992:11.

[8]杨向东.十八般武艺考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28-29.

[9]徐 才.武术学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6.

[10]韩 欣.中国兵器收藏与鉴赏全书[M].上卷.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8.

[11]李 杰.中华武术图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0.

猜你喜欢
技击兵器器械
无缝隙管理在手术室术后器械转运中的应用效果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新奥运周期我国艺术体操个人项目器械难度编排特征的研究
兵器图解
兵器图解
兵器重要编译报告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健身器械
网上“兵器”大检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