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时代体育突发事件的舆论生成模式与应对策略*

2014-12-06 18:04王文晶万晓红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传播媒介突发事件舆论

王文晶,万晓红

(1.武汉体育学院 研究生院,湖北 武汉 430079;2.武汉体育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微时代是以微博作为传播媒介代表,以短小精炼作为文化传播特征的时代,以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微网站、微APP为传播途径的一种营销方式[1]。以微博为典型的微时代传播媒介,传播信息及时、快速,然而也会随时引爆网上舆论,给政府预防和处置体育突发事件带来严峻挑战。所以,如何正确地利用微时代中的传播媒介,引导大众舆论发展十分重要。

1 微时代体育突发事件舆论生成的模式

1.1 事件产生,形成话题

微时代里微平台上的传播媒介所能传递的信息量较传统媒体少,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如今,微博虽然推广出了长微博功能,但是人们较多使用的信息发布渠道还是短微博形式,其发布的信息字数受限,仅能发布140字,微信、微app等传播媒介也同短微博一样传播字数受限。故微时代里的信息媒介普遍具有碎片化的特征,而大量碎片化的信息还不能引起受众们的关注,只有当事件具有话题性,能引起大多数人的共鸣与关注时,才有可能产生舆论。

1.2 意见领袖言论的推动作用

以微博为例,微博是以相互关注的形式来获取信息的,而微博大V等微博名人因其名气拥有较高的关注度。如蒋婷婷拥有141万左右的粉丝数量,蒋文文获得了294万左右的粉丝关注度,两位运动明星的名气不容小视,蒋氏姐妹在微博控诉判罚不公的事件中,属于意见领袖的地位。意见领袖是人群中那些首先或较多接触到大众传播信息,并经过自己再加工后的信息传播给其他人的人,他们在社交场合较为活跃,通晓特定的问题并乐于接受和传播这方面的信息[2]。蒋氏姐妹身为当天参赛运动员,对于全运会裁判在花游比赛中不公正判罚情况感同身受,提出自己观点,引发粉丝们的大规模评论、转发与关注。

1.3 粉丝的关注加速信息扩散

粉丝在微博中相当于传播学中的受众,微博中的大V及草根明星发布信息以满足粉丝的关注需要为导向,这样才能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博主发布微博中的观点也会通过粉丝群体将其内容传播得更为广泛,受众是传播存在的基础,故粉丝对微博话题的形成及舆论的生成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大V或草根明星发布微博动态或微博内容由其转发和评论后,会引起粉丝的聚集与关注,以及粉丝们大量的转发及评论,通过粉丝的作用,微博事件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都大大增加、变广。受众的传播信息力量不容小视,在传播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1.4 传统媒体随后的新闻介入与跟进

由于话题的产生、事件的不断推进发展以及微平台上舆论的形成、壮大,纸媒、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将介入该事件,对此事件实施较微博上更为深入的报道。在蒋氏姐妹拒绝领奖的第二天,新京报、新闻晨报等平面媒体对此事都进行了深度报道,并且报道篇幅较微博内容更长,更加全面、客观地描述了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将蒋氏姐妹同队代表代领铜牌且拒绝采访的事件也写入报道。传统媒体与微平台上的媒体关注事件形成重叠,推进事件舆论的发展及壮大。

2 微时代体育突发事件舆论生成面临的问题

2.1 把关人缺失,信息真实性引人质疑

微时代里,信息借由微博等新媒体传播,传播速度更快,反馈机制更强,反馈更及时也更真实具体。然而由于微博上信息把关人的缺失,微博信息的真实性令人质疑。部分微博主为了吸引眼球,引发大量粉丝关注,故意渲染消息,发布不实新闻甚至是诋毁别人的言论,更有甚者冒充明星微博,以博得大量粉丝的关注。这样的信息会误导受众,引发舆论偏差。

2.2 微平台的传播者传播信息主观性强,信息缺乏客观性

由于微博等发布字数的限制及微博信息多由个人发布,微博大V或草根明星受字数限制和个人立场的局限,对于信息观点的发布会带有较强主观性,从而使受众阅读微博时,不能客观地了解事件的全貌,只能通过博主的只言片语来了解事件,导致受众了解到的信息也具有主观倾向性。

2.3 微平台容易导致网络暴力

以微博为典型的新媒体交互性是其主要特征,受众赋予社会各层相对平等的话语权,能够自主发表对事件的意见和看法,信息能够得到及时反馈。但是,微博等公开平台容易引起粉丝们的骂战,造成网络暴力事件。在蒋氏姐妹表达判罚不公的微博评论中,持不同观点的粉丝拉开骂战,从讨论事件的公平性演变到对对方进行人身攻击。

3 微时代体育突发事件的应对措施

3.1 加强媒介的监管机制

对微时代的传播媒介实行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微博与网络舆情监管部门进行合作,从微博信息的生成、发布实行专人全天候的监管,对某些敏感字眼禁止发布,对冒充明星的微博进行封号处理。甚至为了防止信息造谣,对微博可实行实名制,信息发布人需对其发布的信息负责,防止为了获取关注量而导致恶意消息的产生。

3.2 政府对于突发事件应迅速回应

体育突发事件产生后,主办方和政府部门首先做的并不是解释事件的真相,而是对事件发生现场进行封锁,拒绝媒体采访。全运会上对于北京队消极作战的橄榄球赛,主办方禁止媒体采访,采访区内,收记者手机,限制记者上网,这些都是不正面应对突发事件的做法,从而导致网络舆情的爆发。官方对突发事件应采取完全公开、透明的态度发布事件真实情况,允许传统媒体及新媒体的记者第一时间到达事件发生现场,对事件进行客观、全面的采访,引导舆论的正确导向。

3.3 传统媒介加强议程设置

李普曼在《公共舆论》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他认为,拟态环境并不是真实的环境,而是人的头脑中的产物,使人们对真实环境做出反应时对真实环境形成影像,他认为舆论是可以操纵的[2]。传统媒介可以通过加强议程设置使其与网络新闻形成对应,对微平台传播的信息进行全面、完整、客观的报道,促使媒介议程与公众议程一致,引导社会舆情。

3.4 加强受众的新闻素养

在受众拥有话语权的新媒体时代,每一个受众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使用者,这种低门槛对于舆论的生成有着极大的关联。因此每一个新媒体的使用者都需提高自身素质,不为了博得眼球而发布虚假信息,提高自身对于信息的选择、辨别和批判能力,在面对未经官方认证的信息时进行更加缜密、客观的分析,对于不认同的观点可以进行探讨,但需控制情绪,文明用语,避免骂战产生。

[1] 段鹏.传播学基础[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6.

[2] 严茜.微博舆论的生成与引导对策研究[J].新闻前哨,2013(8):19-21

[3] 张和平,孙会文.体育数学设计如何避免课堂突发事件[J].搏击,武术科学,2006(5):79-80.

[4] 毛琳,史兵.体育与培养师范生应急处理能力关系和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1(3):5-7.

猜你喜欢
传播媒介突发事件舆论
视觉文化视阈下武术传播媒介研究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新媒体广告传播形态及表现拓展
数字化时代的新媒体传播对大众阅读心理与阅读方式的影响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传播媒介对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弊端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突发事件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