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太极拳技术的三大要素:螺旋、阴阳、归圆*

2014-12-06 18:04刘帅兵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技击阴阳螺旋

王 岗,刘帅兵

(1.苏州大学体育学院, 江苏 苏州 215021;2.浙江财经大学 东方学院体育中心,浙江 嘉兴 314408)

“太极-承载着中国人的智慧”[1]。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其内容丰富,博大精神,“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兵学、美学、养生、文学、绘画、书法、音乐、舞蹈、戏曲等诸多文化因素”[2]。其动作独有的柔和、轻灵、缓慢,如抽丝、如猫行,处处有弧形,似展而非展,圆活不滞,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行拳如流水,以打人如薅草的技术特征而享誉海外。太极拳发展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现今以六大派为主流,其风格迥异。虽然他们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其均以《周易》之理贯穿于拳势之中,像其形(圆),取其义(阴阳),用其理(阴阳运化)。并以拳架、推手、散手三合为一,技理相合。由朝夕盘拳练架增强自身功力,以推手实践来检验并纠正拳架,最终用于技击实战。笔者纵观太极拳的技术特征,便由此引发对技术特征的感悟和归纳。

1 太极拳的核心技法:螺旋

老子的《道德经》中指出“道生万物,周行而不殆”与《老子》的“反者道之动”等,揭示了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规律是反复循环而曲折的运动。在太极图中的“S”线便是体现阴阳运化的螺旋线。太极拳是以腰为主宰,“上下四肢合身法,背丝缠丝走螺旋”,全身各个关节都似若干螺旋中的球体,有自转螺旋还有公转螺旋、有顺转螺旋也有逆转螺旋。使得“打起拳来,如同旋风、漩涡、飞轮、滚动在地上的球体。而且周身各个部位节节贯串,如同若干滚珠,出劲如同飞旋前进的子弹”。正体现了陈鑫所说的“太极拳,缠法也”。学者指出“太极拳‘缩胯敛臀’、‘屈膝圆裆’的技术要求,都是有意识地减小脊柱的生理弯曲,使脊柱能够保持在一个垂直的轴面上。脊柱的弯曲度减小,显然有利于其发挥旋转中‘轴’的作用,这与太极拳的螺旋式运动规律是相符合的”。太极拳的螺旋,“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可以通经络入骨髓气达周身,形成一种混元气,运用在推手上可以体现出环形运动,使颈、胸、腰、腹、臀、肩、肘、腕、胯、膝、足处处缠丝,使18个小球形成1个大的太极球进而在推手技击中能起到即缠即引、即缠即进、一动一太极的功夫”。

由外而内的螺旋即:肩带肘,肘带手,骻带膝,膝带足,吸气蓄势方可气沉于丹田;由内而外螺旋即:肩催肘,肘催手,骻催膝,骻催足,呼气发劲才能气贯于四梢。“表现在上肢是旋腕转膀,表现在下肢是旋踝转腿,表现在躯干是旋腰转背”。这就是所谓的螺旋式的合、螺旋式的开。太极拳的合便是为了太极拳技击散手的开,太极拳的开便是为了气沉丹田的合,只有“欲开先合,欲合先开”通过“运化在胸腰”方能“引进落空合即出”,引人入胜立于不败。

太极拳的螺旋运动使得人体九节(拳节、腕节、肘节、肩节、脊节、腰节、胯节、膝节、踝节)屈曲盘旋,节节贯穿,并跟随肢干随曲就伸,伸而后曲,使其拳势灵活圆润、周身一家,以内气贯穿全身,形成“九曲珠”顺遂无障碍。太极拳螺旋运动,如同生活中常见的螺旋钻头一般,它能够产生远比直线运动力量大很多的螺旋力,并且这种螺旋力由多种矢向力构成,在运动中随时随人可以变化,从而达到易化能攻的技击效果。陈式太极拳技击中的“松活弹斗劲”,是在身心放松的基础上,把人体种种阴阳运化的分劲集中起来,以螺旋跌宕之势发放出的一种快速、猛烈、动小而力大的爆发力。在太极推手中经常用的技术为“沾黏连随、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等等,其中在太极拳推手中沾黏连随的劲,就是运用动作运化的螺旋形式所产生的螺旋劲,并在顺缠逆绕之中,接触对方、粘住对方,探清对方虚实,从而避实击虚。“四两拨千斤”也是运用螺旋式缠丝、伸缩来形成圆的运动,因为圆形运动可以改变外来力和自身力的方向。任他千力推过来时,运用螺旋缠丝劲避开与之千力的直接抵触,瞬间化千力为无有。

拳论有言“内缠外裹敌难脱、因势侧分腿虚实”、“屈蓄松转螺旋劲,奇正虚实理要明”、“两臂滚旋斜立圆”、“旋胯转身把敌扔”、“手臂被敌擒拿扣,十字滚臂旋中求”、“劲走螺旋把敌发”等等,体现了缠丝螺旋在技击技法中的作用。因此,不讲缠丝者,不讲螺旋,无疑不符太极拳技击之技法,正所谓百炼螺旋,乾坤呈现。

2 太极拳的基本理法:阴阳

阴阳学说是朴素的辩证法,也是中国传统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它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皆有阴阳两个属性,是人们长期生活在自然界中,观察各种自然的对立现象而树立的自然观。“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是将阴阳对立面相互依托、相互运化作为事物的本性和运行规律。而“对立是指两种势力、两种因素、两种趋向、两种地位,等等。它们是一正一反互相对立的,但又统一在一起。同时,对立双方又各向对方转化”[3]。

运用阴阳学说的思维方式揭示事物发展规律的原理,先贤们把其充分运用到形而下的太极拳技术体系之中。太极拳创始者运用阴阳学说作为太极拳的理法,使溟溟混沌,窥窟莫测,虚而无象的“无极”,进入怀阴阳之合聚的“太极”。于是出现了柔与刚、缓与疾、慢与快、蓄与放、退与进、屈与伸、虚与实、合与开、落与起、静与动、吸与呼、俯与仰、走与黏、拿与放、化与打等相匹配对立的矛盾,并采用阴阳相互称谓。太极拳的阴、阳实则是一体,只是两种不同运动形式的对立统一。阴阳不但相互对立而且具有互孕性,在太极拳套路中阴为了阳,阳为了阴。刚柔相济拳可不软不硬;快慢相间拳可快而不乱、慢而不滞;开合相寓拳可不瘪不散;轻沉兼备拳可轻灵沉稳;化中有打、打中有化拳可攻防相合;动中有静、动中蓄动拳可外似安逸、内宜鼓荡;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拳可阴阳叵测;不偏不倚拳可中正安舒;忽隐忽现拳可变幻莫测;有前有后、有进有退、有升有沉拳可中定平衡等等。正所谓孤阴不长、独阳不生,阴阳交错、互为其根。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在推手中“化打统一,打就是化”、“走即是黏,黏即是走”、“虚即实,实亦虚”、“引进落空合即出”、“顺势借力”……阴阳相融方能阴阳叵测,变化无穷,才能奇正生克,因敌变化显示神奇。

阴阳消长是《周易》的运动观,是指阴阳对立双方的地位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不断增长和消减的运动变化当中,在新的对立制约过程中产生均衡中和之态。阴和阳是矛盾的双方,以各自的对立面为条件,互为影响,互为渗透,互相转化。在套路运动中表现为逢上必下、逢左必右、逢进必退、欲前先后、欲开先合、化刚为柔、积柔成刚,并且以柔克刚、以慢御快、以小制大、以静御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后发先至、曲中求直等等,一系列对立的相应的相互转化。事物在转化的过程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太极拳是意与气的运动,“通过练拳时‘三性归一’式的意守丹田,便能产生静极生动、动极生静、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的练功效果”[4]。

“凡是拳架、动作,乃至推手、交手之中,能合理地运用种种阴阳变化规律,使之阴阳搭配合理,打着顺遂,看着舒服,拳也漂亮。推手、交手,自己善于阴阳搭配,而善于使敌人阴阳离诀,就容易得机得势而取胜”[5]。这也造就了散手中“打人如薅草”的技击神明,健身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身心合一,人与人“互通有无”的和谐共存,人与社会“道法自然”的双向依存。因此,中国哲学的阴阳学说在太极拳中完美的体现,是太极拳技术的理法。

3 太极拳的终极追求:归圆

“圆”既是自然事物状态、特性的完满象征,又是循环往复的运动法则。古人仰观宇宙,认为宇宙是“天地混沌如鸡子”,并提出了“盖天说”。《周易》首次以此提出“圆道论”,它把天道人事运行的周期循环往复规律视为“天地之心”,它讲“无往不复”,事物的变化是以“圆”为根本。因为《周易》是群经之始,所以“圆道论”便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之中。

采撷太极拳论,不管是王宗岳的“立如平准,活似车论”、陈鑫的“足随手运,运转如神”、武禹襄的“意气换得灵,乃有圆活之妙”,还是李亦畲的“触之则旋转自如,无不得力”、郝月如的“全身动作,时时以圆圈为主”、杨澄浦的“姿势要中正圆满,沉着松静,动作要轻灵圆转”等等。这些拳轮典籍均表明“圆”是太极之象,无论行拳走架,皆以圆为宗,处处非弧即圆。手化圆、身走圆、步行圆、内劲圆,肩、肘、胯、膝等也皆做圆形或弧形的转动和滚动,也正如太极拳名家所说“大圈套小圈,小圈套大圈,浑身都是圈,如一棵大树挂满无数圆环,风摆树动,环环皆转,如轴如轮”[6]。众所周知,太极拳的十三法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均取太极之象(圆)使其融入套路中,不管是大圆带小圆,或者是大弧带小弧,还是平圆、立圆、八字圆等等,均使其行拳走架“活似车轮”。所谓圆为艺之源,为术之母,俱在一个圆,所以说巧从圆中生,妙从圆中得,圆使其身体极其空灵圆活,变化极其无陷无端。因此,“圆”使太极拳行拳无障碍,走架如流水,活泼自如,变幻无穷。表现在“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效仿宇宙自然与人体自身之运动规律,从而使得太极拳“圆满、圆通、圆活”。

劲,“具有‘圆道性’,故不是矢量,它是在人体神经肌肉控制下的一种技能化了的身心之力。故劲的作用效用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是可变的”[7]。因此,不管是劲线还是劲点,在运劲过程中要走“圆”,非顺即逆,走圆化劲,避实就虚,无外乎一圆。在习练太极推手时,“使自己的胳膊经常保持一定的曲度,使全身各部位都像弹簧和弓箭那样保持弹性和发挥弹性的作用,那么当对方进攻时即可随时用弹劲进行发放”[8]。当练功者修炼水平到达丹田内气“圆”满而充盈之时,一圆八门劲力全。“全身充满了内气的皮球,充于肌肤,敛于骨髓,内气越充足则弹性越强”[9],这时的劲道便可为“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浑圆一样而贯其身,虚感之物而寓灵动”,击左左空,击右则右虚,挨到何处何处击,周身无处不太极之太极功夫也。

纵观太极拳套路和推手,处处现圆润劲。进退圆、蓄发圆、开合圆、升沉圆、化打圆……“从圆中求平衡,从圆中求重心稳定,从圆中求周身和谐,从圆中求劲力和谐,从圆中求技巧以应敌,从圆中求造型美,求潇洒、求气势,从圆中求养浩然之气”[10]等等,一动皆圆。倘若太极拳习练者悟“圆”而妙融与太极,方可内气鼓荡、外形饱满、气势磅礴、如环之无端,一派浑圆之神韵。如果进一步使得拳架走势由大圈至小圈,小圈至无圈,有形归无形之境界,可知玄妙在天工。

4 结论

其实,太极拳并不神秘,因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只在很狭窄的范围内传播,许多理法、技法、其运行轨迹被视为“秘笈”而秘不外传。这种神秘总是衍生距离,长期以来太极拳的神秘化,导致了对他的许多歧解和偏见,也因此低估了他的价值,高估了他的一些练法、要领。

“盈者,满也,圆也,为阳。虚者,含也,曲也,为阴。象者,道也,规矩方圆,顺天地,遂人伦”[11],“上善若水、道法自然、随曲就伸”等等词汇来形容太极拳也不足以为过。它以独特的身体运动来承载着中国人的“大智慧”,因为有了意念,有了思维方式,使的招式不再简单、野蛮、血腥,多了一份“山外山、楼外楼”的叠层魅力。“通过‘拳是拳’的修炼,到达‘拳非拳’的境地。治大国若烹小鲜,习太极若诵经文,理同一贯”[12]。因而,我们应从太极拳的技术层面入手,并深入地实践与探索挖掘太极拳蕴含本真的价值,以此使得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太极拳进一步为人类服务。

[1] 王壮弘.上善若水[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1.

[2] 邱丕相.中国武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37.

[3] 金开诚.中华传统文化的四个重要思想及其古为今用[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72.

[4] 冯志强.太极拳推手技击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

[5,10] 马虹.陈式太极拳拳理阐释[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8.

[6] 和有禄.和式太极拳述论[J].河南社会科学,2007(5):9-12.

[7] 徐伟军,李英奎.太极拳理论与方法的诠释[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9):1-4.

[8,9] 冯志强.太极拳推手技击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02.

[11,12] 余功保.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1.

猜你喜欢
技击阴阳螺旋
多层螺旋CT诊断急腹症的临床效果分析
16排螺旋CT在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肠梗阻放射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应用分析
人文视域下武术技击术规则的演变与发展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法于阴阳
阴阳泛函
少林拳实战技击精粹(上)
南派洪家拳之技击基础
浅论守阴阳在养生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