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击运动员心技结合的现场实验探究*
——以瞄准时注意焦点为例

2014-12-06 18:04李四化刘淑慧宋晓君
体育教育学刊 2014年4期
关键词:焦点射击运动员

李四化,刘淑慧,宋晓君,王 晓

(1.首都体育学院 心理学与教育学教研室,北京 100191;2.北京体育大学 研究生院,北京 100084;3.中国国家飞碟射击队,北京 100144)

射击运动员长年坚持训练的目标就是在比赛中稳定打出高环数或碟数,赢得胜利。对优秀射手来说,技术动作基本可以自动化,然而比赛时却难以进入最佳状态达到理想水平,这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不高密切相关。正常或者超常发挥技术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将心理融入技术训练之中,能够有效突破运动员的技术瓶颈、促使运动员的比赛发挥甚至心理发展。其中,瞄准时注意焦点是一个首要内容,它是盯平正、预压实、自然响、预报准的基础保证条件,可作为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心技结合的核心环节[1]。简单地说,就是瞄准时注意力是集中在靶子上,还是集中在瞄准器(准星和照门)上。尽管同属射击类项目,都致力于连续追求准确性,环靶(步手枪)和碟靶(飞碟)射击对注意焦点的要求却不尽相同,这主要取决于靶子的状态和子弹的情况。

环靶射击的靶子是静止的(除移动靶外),而且击发出的子弹是一个点,属于“点射击”。它要求运动员适当放大瞄区,需要做到视力回收,因此瞄准时注意焦点不应该放在靶子上,而应是瞄准器,即“靶虚具实”。碟靶射击的靶子是运动的,而且击发出的子弹是一个面,属于“面射击”。它要求运动员适当看慢靶速,需要做好精力移前,因此瞄准时注意焦点应该放在靶子上,而不是瞄准器,即“远实近虚”。为了初步证实环靶和碟靶射击瞄准时注意焦点的不同,证明心理与技术结合的重要性,进行现场实验研究实属必要。

1 环靶瞄准时注意焦点的现场实验

对1名手枪射击国际级健将(男,37岁)进行“靶虚具实”(即看实瞄准器、盯稳平正,而不是靶纸上的靶心,运动员应该视力回收、心理定向于动作过程)和“靶实具虚”的现场对比实验研究,记录正确心技结合与否的环数成绩和弹着散布(共2次,间隔1周,每次4组,按ABBA平衡方式设计,每组10发子弹,组间休息2min),且要求其口语报告主观感受。

第一次“靶虚具实”成绩为97环(使用原规则下,资格赛成绩记录方式)、弹着散布(采用靶心到子弹弹着圆心距离的均值)0.70 cm;98环、散布0.59 cm;“靶实具虚”成绩为95环,散布0.82 cm;95环,散布0.79 cm。第二次“靶虚具实”成绩为100环、散布0.50 cm,98环、散布0.58 cm;“靶实具虚”成绩为97环、散布0.72 cm,95环、散布0.80 cm。“靶虚具实”平均每发9.83环(SD=0.39)、散布0.59 cm(SD=0.28);“靶实具虚”平均每发9.55环(SD=0.50)、散布0.78 cm(SD=0.32)。

“靶虚具实”时,运动员感觉能将精力集中于盯好平正,接下来预压实、自然击发,动作流畅,瞄扣协调,且有好的预感预报。“靶实具虚”时,感觉精力移前,动作不连贯,找不到精细的肌肉用力感,说不清打哪儿了等。

可见,“靶虚具实”环数成绩高于、弹着散布小于、主观感受优于“靶实具虚”。

2 碟靶瞄准时注意焦点的现场实验

对1名多向飞碟射击国家级健将(男,23岁)进行“不盯准星”(有意地去掉枪头准星,使运动员找不到参照点,注意力放向远方适合区域,准备观察飞碟运行,即“远实近虚”,可相对减慢其速度)和“盯准星”(“近实远虚”)的现场对比实验研究,记录注意焦点不同的靶数成绩和碟片分布(本文界定肉眼观察到超过4块的情况为碎靶,目的是考查击中碟靶中心的程度),各4组,每组25发子弹,且要求其口语报告主观感受。

“不盯准星”的4组成绩分别是23、25、24和23靶,平均23.75靶(SD=0.96);碎靶次数是16、20、19和18次,平均18.25次(SD=1.71)。“盯准星”的4组成绩分别是19、18、18和19靶,平均18.50靶(SD=0.58);碎靶次数是14、14、13和15次,平均14.00次(SD=0.82)。

“不盯准星”时,运动员感觉能够将精力适当地放远,看着飞出的碟靶好像速度变慢,瞄准区变大,从从容容地追靶,起枪较流畅,击发较顺利、下意识扣响。“盯准星”时,运动员感觉精力全在找准上,看着飞出的碟靶很突然,瞄准区不大,匆匆忙忙地追靶,起枪很被动,击发很生硬、有意识扣响。

可见,“不看准星”靶数成绩高于、碟片分布大于、主观感受优于“靶实具虚”。

以上采用两个现场对比实验方法验证环靶和碟靶瞄准时的注意焦点,发现正确的心技结合有好的动作绩效和心理感受。但是,由于研究参与者选择困难(要求技术水平高,没有比赛或考核任务,且信任研究者和认真配合实验),本文仅进行了个例探索性研究和描述性分析,今后的研究应在条件充备时扩大样本量(进行推断检验,将更具统计学意义),继续开展其他心技结合形式的研究。

3 讨论与分析

3.1 心理与技术的关系

射击项目具有技术强、精度高、重复性、耗时长等特点,比赛过程中运动员需要做到“人枪一体、身心一致”,才能确保持续发挥正常水平、打出高成绩,这对运动员的心理要求很高[2]。如今,比赛规则发生了很大改变(如环靶资格赛成绩纳进小数点,资格赛成绩不计入总成绩,决赛当场报成绩和名次、逐渐PK对手等),增强了比赛观赏性和同场竞技性,对心理提出了新的更大挑战,一些特殊心理调控将不再适用(如信息回避),但与技术结合的一般心理要求始终不变。为了赢得胜利,射手必须将技术和心理有机结合起来。运动员按有、无心理或技术可以划分成四大类:有技术、有心理,属于顶尖级,他们具有成功的能力;有技术、无心理,属于一流级,他们享有成功的机会;无技术、有心理,属于中等级,他们拥有成功的潜力;无技术、无心理,属于初学级,他们要有成功的态度。所有射手都希望自己成为顶尖级运动员,并在重大关键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就一定不能割离技术和心理的联系,技术是硬功夫、没有技术必然不行,心理是软实力、光有技术肯定不够,若想技术稳定发挥,应有心理积极帮衬。

有些人对技术和心理的关系存在偏见,认为应以技术为重,诚然,技术对于比赛成功来说是重要的和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和否定心理的作用,亦不可把心理神秘化。心理和技术没有轻重之分、只有需要之别。根据个人情况,做好心技结合。值得注意的是,可以通过心理专项化,使得技术稳定化,促进运动员高效发挥出应有技术水平,让技术“如虎添翼”。此外,心技结合还有利于树立和强化操作定向、培养和形成良好的思维和行为习惯、促进和提升各项心理机能等[1]。在实施心技结合的过程中,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应该发挥主体作用,并与心理学服务工作者密切合作,切实将心理融入技术之中、形成合力。

综上,心理与技术必须有机结合,技术是赢得比赛胜利的必要前提,心理是技术稳定发挥的有力保障。

3.2 射击技术动作的心理要求

要想赢得一场比赛,射手需要把整场比赛化整为零,死心塌地做好每一发射击技术环节,这其中有各自的心理要求[1]:据枪——深呼吸(心情平静进入实弹射击);瞄准——靶虚具实(视力回收);预压压实——体会均匀加力的肌肉运动感觉;瞄扣配合——自然响(防止猛扣或错过最佳击发时机);击发后停留稍许——利用表象做预感预报。运动员还要处理好发与发之间的关系,使用合理的操作提示进行衔接,不瞻前顾后、要“活在当下”;以及调节好连续命中或连续远弹、脱靶的情况,“打好是我、打坏还是我”。

在环靶上对单发动作的心理要求可概括为“盯平正、自然响”;在碟靶上对单发动作的心理要求可概括为“看靶、平起、顺扣”。这些提炼出的心理要求,前后联系、浑然一体,可以清晰地将技术动作串联出来,能够抓住根本和提纲挈领。在训练和比赛中,可以通过暗示语等方式实施心理训练,还要特别注意使用时机。在这些心理要求中,瞄准时的注意焦点无论是环靶、还是碟靶射击,都是心技结合的核心环节和其他心技结合形式的基础保证。

具体来说,瞄准时明确好注意焦点,能够发挥如下八个作用[3-4]。(1)集中注意:将注意力指向和集中在合适的地方,可有效避免过度关注错误和无关的信息;(2)捋顺动作:如果运动员注意焦点正确,可有条不紊、按部就班地完成单发子弹的后续技术动作;(3)稳定技术:如果能够一步一步完成各技术环节,运动员会感觉动作做得稳定、实在,本人也会踏实;(4)减少能耗:如果在比赛中有根主线牵引着技术的“牛鼻子”,运动员将会有的放矢,避免能量无谓地消耗,预防身心疲劳的出现;(5)转化压力:一旦注意集中于技术,就会淡化外界的和自身的压力,使其无孔可入,将不可控的压力恐慌转化为可控的技术操作;(6)提高自信:确立注意焦点,且坚决地执行,将促使运动员有信心、有能力继续完成下一个技术环节;(7)促进发挥:如果每一发子弹都能够在做好注意焦点的基础上按照上述技术的心理要求逐步完成,积少成多,一发积累成一组、一组汇聚成一场,将促成运动员正常发挥;(8)利于发展:运动员不仅要打出好成绩,还要发展好心理,如果能实现最基础的心技结合,循序渐进,在正确的方向上坚定地前行,必将增进心理服务的第三级目标[5]——心理建设能力的发展。

4 结论

(1)瞄准时,环靶射手需要将注意焦点放在瞄准器上,碟靶射手可把注意焦点放在靶子上。

(2)心理与技术必须有机结合,技术是赢得比赛胜利的必要前提,心理是技术稳定发挥的有力保障;瞄准时注意焦点是心技结合的核心环节和其他心技结合形式的基础保证[6]。

[1] 刘淑慧.射击训练中心理与技术相结合的探究[A].中国心理学会编.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491.

[2] 李京诚,刘淑慧,李四化,等.提高射击运动员比赛心理调控能力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262-265,272.

[3] 丁雪琴,殷恒婵.运动心理训练与评价[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7:93-95.

[4] 王惠民,任未多,李京诚,等.心理技能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2:291-324.

[5] 李四化,李京诚,刘淑慧.射击运动员结果恐惧的表现、原因与心理调控[J].体育文化导刊,2012(9):33-36.

[6] 谭东斌.行为评估方法对促进射击运动员自我情绪控制的个案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7):93-96.

猜你喜欢
焦点射击运动员
画与理
焦点
机枪射击十八式
打靶训练
一位短跑运动员的孤独
我国优秀运动员商业价值的开发
“两会”焦点
本期焦点
焦点
最会挣钱的女运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