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

2014-12-10 04:17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
时事报告(党委中心组学习) 2014年1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总书记特色

□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的体会

□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李君如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要同学习党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同学习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制定的重要决策和其他领导同志的讲话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这些讲话内容丰富、相互联系、思想深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对于我们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由于总书记的讲话涉及面广,这里只能择其要点谈一些学习体会。

一、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

我们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重点应该是学习以他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治国理政思想。这一思想,是我们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思想武器。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精神,要同学习党的历史经验结合起来,同学习十八大精神结合起来,同学习党中央十八大以来制定的重要决策和其他领导同志的讲话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领会好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治国理政思想。

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脉络,大体是: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主线,即是各项工作的纲。

2.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目标。

3.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中心任务。

4.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思想,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动力。

5.密切党群关系和惩治腐败,这是习近平破解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危险”的重要举措,是他治国理政所需要的根本政治保证。

6.坚持依法治国,这是习近平寻求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思路,是他治国理政所需要的法治保证。

7.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这一极端重要的工作,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思想工作保证。

8.坚持走中国和平发展道路、维护世界和平,这是习近平治国理政的国际环境保证。

这八个主要思想,前四个讲的是治国理政的纲领和目标任务、动力,后四个讲的是实现目标任务的保证,包括根本政治保证、法治保证、思想工作保证和国际环境保证。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概括的仅仅是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不是全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还就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贯彻“一国两制”、做好港澳台工作、推进祖国统一大业等作出重要论述,我们都要认真学习、深入领会。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纲。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线,推进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和重要思想。

(一)从中央做起,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

十八大以来,我们的事业又一次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国际环境十分严峻,改革发展面临挑战,各项工作错综复杂,人民群众的期望值又很高。在这样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十八大形成的新一届中央委员会怎么样统揽全局,纲举目张,展开新起点新布局新蓝图,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的第一个重大课题。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党中央和中央政治局带头,从自己做起,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使命。

首先,要求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首要任务开展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论述“新一届中央领导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时,明确指出中央要突出抓好的六个方面的工作中,第一项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他说:“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是管全局、管方向、管长远的,大家要深刻领会、认真贯彻,咬定青山不放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而第二项工作则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实践”。他说,“要通过理论武装,推动全党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真正做到坚定不移、矢志不渝”。

其次,要求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牢记和掌握全部工作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召开后第一次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明确强调要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把它作为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的聚焦点、着力点、落脚点。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他在这次学习中,全面阐述了要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三位一体的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这五大问题。到2013年6月,第七次政治局集体学习再一次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

再次,要求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系统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和思想,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2013年1月在中央党校举办的十八届中央委员会新委员新候补委员的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讲课,分五个阶段系统讲授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苏联模式逐步形成,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党作出进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别开生面,对新委员们上了生动而又深刻的一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社会主义从来都是在开拓中前进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他说:“现在,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继续把这篇大文章写下去。”

(二)围绕增强道路、理论和制度自信,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

实践告诉我们,我们的事业越前进、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会越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就会越多,面对的不可预测的事情就会越多。但是我们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有主心骨。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对我们选择的道路、创立的理论、建立的制度,有充分的自信。

针对这几年国内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种种舆论和曲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什么其他主义。”他告诉我们:(1)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2)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这是历史的结论、人民的选择。(3)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我们的制度必将越来越成熟,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必将进一步显现,我们的道路必将越走越宽广。

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十八大强调的: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因此,我们要承担起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神圣使命,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任务,必须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只有这样,才能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真正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三)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要正确总结我们的历史经验。习近平总书记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研讨班上提出了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问题。

他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段话,他回答了四个重要问题。

第一,习近平总书记讲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是“相互联系”的。这就澄清了过去一些人在这个问题上的片面论述。“相互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这两个历史时期“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二是这两个历史时期,后一时期是在前一时期“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因此,“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这个论断十分重要,应该讲,这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邓小平也说过,党的历史问题决议、十七大、十八大都说过。

第二,习近平总书记讲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有“重大区别”。现在有些人强调“联系”而不讲“区别”,并没有全面反映他的思想。“重大区别”,主要讲了三点:一是区别在“改革开放”上,一个是搞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一个是没有搞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二是区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上,前一时期为后一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但还没有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一时期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时期;三是区别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这些论断,是我们党的一贯主张,不能淡化和遗忘。

第三,习近平总书记讲“两个不能否定”指的是“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而不是指“文化大革命”运动与改革开放之间不存在对立和否定的关系。我们在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时,明确地说过要区分“‘文化大革命’运动”与“‘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两个范畴。历史问题决议指出,“文化大革命”运动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但是在进行“文化大革命”运动这个历史时期中,党和人民依然在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并最终战胜了林彪和“四人帮”。我们的改革开放更是对“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根本否定。在这个问题上,不应该有任何误解。

第四,习近平总书记讲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针对的是两种错误倾向,而不是一种错误倾向。这就是他所说的“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这几年,这两种错误倾向都存在,都需要注意。因此,我们更要全面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

需要指出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认识这样的历史问题,不是为历史而历史,而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分清是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对这样的历史问题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认识,只要他们都是维护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基本要求的,都应该团结起来,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三、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怎么样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把十八大精神转化为全党全国人民的共识和行动,是一门学问。习近平总书记在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破解了这一课题。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目标。

(一)要认识提出中国梦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梦,在全国上下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其意义何在呢?

首先,中国梦的提出,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要求统一了起来。党的十八大举世瞩目,十分成功,怎么把这样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党代会精神转化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追求和精神力量,是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必须精心研究和认真解决的重大课题。因为党代表大会是党的事,是8000多万党员的事,而党代表大会讨论的又是全国人民的事,这里就有一个怎么样把党的主张与人民的要求统一起来的问题。这不仅有一个党怎么样反映人民诉求的问题,还有一个怎么样把党的意志转化为国家意志和人民行动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后不失时机地提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最伟大的中国梦”。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闭幕会上,他又以国家主席的身份全面阐述了中国梦和实现中国梦的路径等问题。学习这些论述,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把十八大精神落实到思想和行动上,集中起来,就是在深化改革开放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其次,中国梦的提出,用目标凝聚了人心、动员了人民。梦,就是理想,就是追求的目标,用目标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组织队伍,带领人民群众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我们的理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重要经验。比如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为我们确定了“新民主主义”的奋斗目标,我们就用这样的目标来凝聚力量、动员人民、组织队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梦,也是这样一个用以凝聚人心、动员人民和组织队伍的奋斗目标。

(二)要认识中国梦的内涵和要求

要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就要历史地、科学地、全面地了解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及其对我们的要求。

也就是说,中国梦具有深刻的历史背景、历史内涵和历史要求。从“康乾盛世”这一落日的辉煌中,中华民族因夜郎自大而错失工业化的机遇,到鸦片战争清政府因落后而挨打后,在西方列强的炮舰政策下中国丧失主权,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那时开始,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就成为鸦片战争后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性课题,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不渝地追求的民族复兴之梦。

圆梦之路无比艰辛,无比漫长。由于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要解决的是两大历史性课题,我们的梦想也就包括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和“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两大梦想。如果从1840年鸦片战争算起,到2050年我们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华民族的圆梦之路长达200多年。

第一个100年,是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为了实现我们的民族复兴之梦,必须先解决中华民族面临的第一个历史性课题。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开始,到康有为、梁启超推动戊戌变法,再到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前赴后继,英勇奋斗,都是为了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但都没有取得成功;一直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才赢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使得“占人类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也就是说,我们足足奋斗了一个多世纪,才圆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之梦。

第二个100年,是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圆“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创设了不可或缺的政治和社会前提。但是“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梦如果实现不了,按照毛泽东的说法,我们仍然会被“开除球籍”。因此,只有实现了这个梦想,才能最后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后,经过7年天翻地覆的社会变革,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开始,站起来的中国人就已经踏上了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之路。由于我们对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多底子薄的东方大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经验,走了不少弯路。一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工作重点转移,实行改革开放,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们才真正走上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第二,中国梦是造福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追求。中国梦是共产党人提出的,但不是为了共产党人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阐述中国梦的内涵和实现这一梦想的道路、精神、力量等问题时指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这就精辟地揭示了中国梦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意义,展示了共产党人对于国家、民族、人民的自觉责任。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民族”和“人民”这两个范畴,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的意义所在。强调“民族”的意义,实现中国梦不仅在于我们将完成历代志士仁人的民族振兴愿望,而且将造福于世界各地的所有华人。强调“人民”的意义在于,中国梦是造福于人民的,同每一个人的个人理想息息相关,同时要靠人民来实现。因此,提出中国梦,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就是要更好地坚守“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本质属性,更好地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奉献我们的一切。

第三,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这里所讲的“人民”,既是整体的“人民”,也是个体的“人民”,即每一个中国人民。事实上,中国梦不仅是整个国家的富强之梦,而且是同国人的住房梦、就业梦、社会保障梦、生活环境优美梦等国民个人愿望直接相联系的,是中国人的总体追求与每个人的个体追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憧憬和企盼。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讲话中,对“人民的梦”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二是“只有每个人都为美好梦想而奋斗,才能汇聚起实现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第四,中国梦与世界人民的梦想是相通的。实现中国梦,给世界带来的是和平,不是动荡;是机遇,不是威胁。中国在历史上遭到过列强的侵略和压迫,深知一个民族被干涉、无尊严的痛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共产党人早就指出,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美国还说过,“中国梦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是相通的”。

1)哪一种图形密码最安全;2)图形密码与传统的六位数字密码,哪一个更安全;3)改变构造图案的规则,密码的安全程度会有哪些改变。

第五,中国梦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中国梦不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遥遥无期的梦想,而是我们今天面临的紧迫而又繁重的任务。今天,我们要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并最终实现民族复兴这一“最伟大的中国梦”,就是要完成两大历史使命——到建党100年的时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同时基本实现工业化;到新中国成立100年的时候,将中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今天我们圆梦,就是要圆这“两个一百年”之梦。

(三)实现中国梦的辩证逻辑

中国梦既然是连接中国过去、现在、未来的历史追求,是造福国家、民族、人民的崇高追求,因此,实现中国梦必定要遵循客观的历史辩证法,处理好理想与实干的辩证关系。

梦,是理想,但理想不仅不是空想,还要避免空想,这就要实干。我们注意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中国梦的同时,首先提出的告诫就是“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该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千百年来人们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结论。比如战国时期的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以致40万赵军全军覆没,赵国从此一蹶不振直至灭亡;魏晋时代风流名士以清谈为风尚,被王羲之砭为“虚谈废务,浮文妨要,恐非当今所宜”,明末顾炎武谈到这段历史时把这个教训概括为“清谈误国”。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熟悉这些历史典故和经验,在许多场合多次告诫我们要牢记此类误国之鉴。他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进一步把这一教训同实现中国梦联系起来,更加发人深思。中国梦作为我们的理想,是合“理”之想,而“理”是以“实”为基础的,“实”是实际,也是实践,从实际出发之“理”、来自实践之“理”、应用于实践之“理”、自觉接受实践检验之“理”,才是我们所要之“理”,才能成为我们的理想之“理”。中国梦作为我们的理想,是合理之“想”,而“想”不仅是“干”的愿望和原动力,更要靠“干”变为现实。“理”与“实”、“想”与“干”的这种辩证关系,构成的就是理想与实干的辩证逻辑。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向人民群众描绘美好蓝图,展望发展前景,是为了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但千万不能给人民群众以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更不宜提一些虽然符合共产党人的理想但目前这一阶段还做不到的口号。也就是说,中国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想,只有通过坚持不懈的实干,才能变为生活中的现实。

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最具有特色的思想,是完成各项任务的动力。中国深化改革,改什么,怎么改,曾经困扰许多中国问题的观察家和中国改革的实践者。为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以来一系列重要讲话中,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对于我国新一轮改革的伟大实践,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具有加强极其丰富的内容,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五个方面:

(一)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思想

要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首先要看到,这是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这一关键时刻提出的中国改革思想。

邓小平曾经说过:“中国一定要有一个具有改革开放形象的领导集体。”这一论断不仅体现了我们党选拔接班人的一个重要思想,而且也是对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明确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以后,强调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100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并且用实际行动展示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个坚持改革开放的领导集体。

2012年11月15日,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同志当选为新一届党中央的总书记。在他担当起这一历史重任,发表第一个讲话的时候,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首要政治任务,就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为此,他向中央委员会提出要突出抓好六个方面工作:一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二是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实践;三是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各项事业;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五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六是深化改革开放。从这六项工作的安排上,我们可以注意到,他的治国理政思想有两个特点,一是坚持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纲,也就是后来他在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的要紧紧抓住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主线;二是坚持深化改革开放,所有工作的落实和推动,归根到底,都靠深化改革开放。

2012年12月7日至11日,党的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就轻装简从,来到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珠海、佛山、广州,深入农村、企业、社区、部队和科研院所进行调研。他的这一举措及其在考察期间不扰民的做法,不仅成为全社会的新闻热点,而且让国内外所有人都看到了新领导的改革开放形象。

从广东返回不久,2012年12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又主持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二次集体学习,其主题就是回顾和学习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要求全党进一步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时指出,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要把党的十八大确立的改革开放重大部署落实好,就要认真回顾和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更加深刻地认识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更加自觉地把握改革开放的规律性,更加坚定地肩负起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责任。

这以后,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开始研究和部署新一轮改革开放。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北调研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和当前经济运行情况时,强调指出一定要始终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和工作部署。

在这一系列活动和讲话中,他强调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新时期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现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我们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他认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也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与此同时,他清醒地认识到,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涉及重大利益关系调整,涉及各方面体制机制完善。当前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格外艰巨,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个时候就要一鼓作气,瞻前顾后、畏葸不前不仅不能前进,而且可能前功尽弃。因此,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正确方向,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既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又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

从这样一个简要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的改革思想,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啃硬骨头”“涉险滩”的改革思想。

(二)各项改革协同配合推进的全面改革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改革开放的这一系列重要举措及其提出的重要论述,既继承了邓小平以来历届党中央的改革思想,又具有新一届党中央的鲜明特色。其最大的特色,是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

2013年6月8日,习近平主席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安纳伯格庄园同美国总统奥巴马会晤时,第一次向外界披露“我们也正在研究推动中长期全方位改革方案”。

10月7日,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告诉大家,中国正在制定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方案,总的是要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改革,努力破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难题,消除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通过改革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钓鱼台国宾馆会见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顾问委员会海外委员时,明确告诉大家,我们将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上研究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并作出总体部署。我们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进一步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创新活力。

从全会召开前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改革议题的一系列讲话中,我们可以注意到,他强调中国新一轮改革是“全方位改革”“全面深化改革”“综合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统筹推进的全面改革。

应该讲,改革是全面改革,这是邓小平的改革思想,也是历届党中央都强调的重要思想。比如,邓小平说过,“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深化改革,而且是综合性的改革”。习近平总书记不仅坚持了这一重要思想,而且把全面改革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部署和推进。特别是,他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因此,他提出:“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也就是说,他认为“全面改革”不是线性推进的全面改革,而是各项改革协同配合推进的系统工程。这是一个非常深刻的思想。

我们知道,社会是由各种利益需求的群体构成的,而且有的利益群体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矛盾。因此,社会改革的系统工程,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课题。我们既然决定把全面改革作为各项改革协同推进的系统工程来部署,而不是看作一个改革接一个改革的线性推进,这就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为此,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在思想方法上,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尊重实践、尊重创造,鼓励大胆探索、勇于开拓,聚合各项相关改革协调推进的正能量。在工作方法上,要更加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三)“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辩证统一的改革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一再指出,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他所说的“改革方法论”,就是要把“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结合起来的方法。

前一段,有人因为中央提出要加强顶层设计,就否定邓小平的“摸着石头过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

同时,他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为此,他强调在领导改革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宏观思考和顶层设计,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同时也要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比如,中央决定在上海建自由贸易试验区,“试验”就是“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它也是宏观的顶层设计的产物。

(四)按照中国改革的内在规律领导改革的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与“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的改革方法论,是为了探索中国改革的内在规律。在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他就已经提出了要认识改革规律性的问题。在湖北调研期间,他明确提出要研究深化改革开放的内在规律和五大关系,强调指出:“应对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在这五大关系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就是要善于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这三者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候,多次把“发展中国”与“稳定中国”联系起来提。在论述全面深化改革的时候,又反复强调稳定是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稳定的统一。他要求我们对于深化全面改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有足够的估计和思想准备,要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他说,只有社会稳定,改革发展才能不断推进;只有改革发展不断推进,社会稳定才能具有坚实基础。

(五)始终坚持改革正确方向的改革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重视改革的规律性问题,同他坚持的改革的正确方向是直接相联系的。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要把握好改革的正确方向。他说,我们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沿着正确道路推进。在方向问题上,我们头脑必须十分清醒,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湖北考察时,他还明确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一旦出现就无法挽回、无法弥补。这个问题,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历史上是有教训的,苏东剧变就是这样的“颠覆性错误”。因此,我们的立场是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既要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也要稳妥审慎、三思而后行。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通过提出和贯彻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带领人民前进,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认识来自实践,对策来自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是在我国发展进入转型期、改革进入攻坚期的重要历史关头,全面考量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新的矛盾和问题,认真总结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和最新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深思熟虑提出来的。因此,全面深化改革,在理论上是一个科学思想,在实践上是一个科学决策。

对于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要强调“全面深化改革”,他本人在2013 年9月17日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回答过这个问题。他说,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可以说,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而深化。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事实就是这样。我国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增长方式和发展方式上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党的十六大召开后不久,党中央就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十七大又明确提出了“三个转变”,即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主要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应该讲,这些思路是正确的。问题是,怎么样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曾经采取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激发广大农民的消费能力,来拉动经济;我们曾经考虑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使老百姓无后顾之忧,减少储蓄额,来促进消费;我们曾经下达一个又一个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文件,帮助他们克服发展中的困难;我们曾经通过组建一个又一个国有大企业集团,增加经济竞争力,带动国民经济发展;我们也曾经通过政府强有力的经济刺激办法,来应对危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等等。这些措施,有的立即见效,有的成效很少。有的地方,原来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发生了。这几年,各地因征地、拆迁、污染等问题,发生的一些群体性事件,越闹越大,也引起了我们思考。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情况,发生这样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有思想观念的障碍,有体制机制的痼疾,有利益固化的藩篱。归结起来,就是要继续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就是要深化改革。而且,根据几年改革发展的实践,光靠单项改革也无法解决这些盘根错节、错综复杂的问题,因此,不仅要改革,还要各项改革相互配套、协同推进的全面改革。

“长风破浪会有时”。新一轮改革的航船即将启程,我们在习近平总书记深化全面改革的思想引领下,一定能够扬帆远航,到达胜利的彼岸。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总书记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献礼改革开放四十周年 《梦想之城》3月8日上映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