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蝇王》中的善恶之争

2014-12-12 04:36姚继玲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4年8期
关键词:蝇王戈尔丁拉尔夫

姚继玲

(山东师范大学)

论《蝇王》中的善恶之争

姚继玲

(山东师范大学)

在西方,大多数批评家都承认人性恶的观点。在小说《蝇王》中威廉·戈尔丁也表述了这种丑陋的本性。这篇文章具体表述了人类的丑陋行为,也可以从小说中看到正义的力量。这种正义的力量一直在和邪恶做斗争,虽然暂时处于被动的地位,然而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

威廉·戈尔丁 人性恶 斗争

一、引言

《蝇王》不仅仅是戈尔丁的第一部小说,也是他这一生中最有影响力的一部作品。威廉·戈尔丁因在蝇王中描述的善恶斗争而享有名气,他也是现代英国社会中一位著名的批评家。这部小说描述了基本的人类斗争:一方面是遵守规则,按道德法律行事;另一方面是追求权力,行动自私,蔑视道德准则,沉迷于暴力,按照自己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在《蝇王》中,威廉·戈尔丁构造了一个独立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与冲突。孩子们心中性恶的本质也慢慢暴露出来。

二、善恶斗争的体现

(一)杰克和拉尔夫在搭建窝棚时的冲突

在小说第二章山上的篝火中,孩子们玩的本性暴露出来,他们满足了自己的欲望,却弱化了自己为社会服务的能力。虽然他们仍旧受控于社会,遵从道德的约束,此时的他们却感到困惑。拉尔夫和杰克之间的对话暴露了两者之间的矛盾。拉尔夫非常生气,因为杰克不愿意像其他孩子一样搭建窝棚,还以打猎为借口故意逃避。拉尔夫认为他们应该参与到搭建帐篷中来,而不是在森林里瞎逛。杰克的一句话“我们要吃肉呀”标志着两个孩子之间关系的破裂,矛盾随即而来。拉尔夫和杰克之间的矛盾是小说的主要矛盾。拉尔夫代表了文明,渴望公平与民主。杰克则代表了野蛮,他渴望权力,追求自我的满足。在第三章中,两个孩子出现了口头冲突,象征性地表明了这种分界线正在摧毁整个集体,也为以后的更多暴力行为埋下了祸根。拉尔夫不关乎打猎,更多地关注于怎样让整个集体得救,而杰克沉迷于打猎杀戮的乐趣,追逐权力,根本就不在意拉尔夫想的。文明与野蛮之间的冲突仍旧是对文明的最大抨击。其实在岛上,大多数孩子都有着自己天真善良的一面,因为他们接受过教育与文明社会的熏陶,他们脱离社会的时间越长,他们的道德意识就会变得越薄弱。然而,西门的好意与善良却来自于他的内心,他与大自然有着最为亲近的接触,也就注定了他一定会成为反对杰克的关键性人物。

(二)罗杰尔对小家伙的残忍

在第四章中,关于权力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西门、拉尔夫、猪仔认为权利应该用来维护集体的利益,保护孩子们。这个观点正好和孩子们原本的本性相关,他们崇尚文明、秩序和道德。然而罗杰尔和杰克认为权利应该用来满足自己的欲望,所以他们就把小家伙们当做玩具来满足自己的乐趣。在小说中,罗杰尔是杰克的跟班,他是一个年纪稍大对孩子们残忍、谋杀猪仔的野蛮人。在小说中,有这样几句话:“罗杰尔搜集了一把石子,便开始扔过来。不过扔在亨利周围一圈的地方,直径大约是六码,他不敢扔到他身上。过去生活里的禁忌,尽管在这里瞧不见,却仍可强烈地感受到——在那蹲着的小孩子的周围,有父母、学校、警察以及法律的保护。罗杰尔的手臂是受到一种根本不知道他是何许样人并行将覆灭的文明所制约的。”虽然罗杰尔对小家伙们如此残忍,可是他还是会受到文明的束缚。此时人性好的一方面仍旧会占据上风。从这篇小说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杰克如此喜欢打猎,因为打猎可以满足他的欲望,恰巧体现了性恶的本质。第一次打猎归来,我们可以看出杰克的精神状态,而这种精神状态和对帮助群体没有一点关系。“他脑子里充满种种记忆:他们把那拼命挣扎逃生的猪围住时所获得的体验;战胜一个活生生的东西,把意志强加于它,像痛痛快快喝上一大杯酒似地夺取了它的生命的种种体验。”这段话强调了在猎杀过程中杰克的兴奋。让他兴奋的原因不是因为他对整个集体有多大的贡献,而是因为他在猎杀过程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感。

(三)西门之死

在某种程度上,西门是一个超脱自然的男孩,他渴望回归自然,在朦胧奇妙的岛上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他友好地对待比他年龄小的孩子,乐于为集体的利益贡献自己的力量。在第九章“死亡的景象”中,有这样几句话:“杀怪兽!割喉咙!放掉血!干掉它!”“标枪抡下去,新的圈子的入口处嘎嘎作响,还有尖叫声。西门跪在中央,手臂抱着脑袋,在可恶的喧嚣中,还在高喊着山上有个尸体。他终于挣扎向前,冲出圈子,从岩石的陡峭边缘滚下去,落到了水边的沙土上。人群马上从后面涌过去,跳下岩石,扑到他身上。他们尖声大叫,拼命敲打,动嘴啮咬,用手拉扯。这时没有言语,也没有动静,只听得牙齿和手爪在撕咬着。”这几句话表露了西门之死的残忍过程,孩子们对西门残忍、肉欲的谋杀标志着岛上仅存的文明的遗迹的消失。西门之死表明了人心中邪恶力量的存在。

(四)猪仔之死,螺号毁灭

杰克和拉尔夫之间此起彼伏的矛盾,文明与野蛮间的斗争,标志着小说高潮的到来。在他们斗争的过程中,“狂暴的喧嚣,怀着仇恨的诅咒声,向他们涌来”,猪仔被巨石击中,脑浆迸裂,螺号也在刹那间摔得粉碎。此时邪恶的力量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野蛮完全战胜了文明。

(五)猎杀拉尔夫,拉尔夫的求救

在十二章“猎手的呼喊”中,有这样一段重要的话语:“这头颅盯住拉尔夫的架势就像一个知道一切答案却不肯说出来的人。恐惧与愤懑涌上他的心头。他猛然向面前这具肮脏的东西打过去,这东西像玩具一样地摆过去,又摆了回来,仍然对准他的脸微笑,以致他突然一击并且恶心地喊叫,然后他舔着青肿了的手指关节,瞧着光秃秃的木棍。这时头颅已碎成两半落在地上,那微笑的猪嘴离他有六英尺。他从石缝里拔出晃悠悠的木棍,在白色的猪头和他自己之间,举着木棍当做标枪,然后面对着此刻正在地上仰天微笑的骷髅骨一步步后退。”拉尔夫隐藏在树林里,悲哀地思考着,因为整座岛屿都被邪恶的力量控制着。一想到西门和猪仔的死,他就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突然他看到了野猪的头颅,所谓的“蝇王”,不再是孩子们说的那样,现在仅仅变成了一具白色的躯壳。他将头颅摔碎,拿出以前他们削尖的木棍作为自己对抗杰克的武器。在这里体现的不仅仅是拉尔夫和杰克之间的较量,也是人性善恶之间的较量。

三、结语

在西方大多数国家中,人们普遍接受人性恶的观点。威廉·戈尔丁也是其中一位,因此,在小说《蝇王》中,他将人性恶的观点通过故事的形式表现出来,深一步挖掘人性善恶之间的斗争。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人性恶,当然也看到了正义的力量,而正义最终战胜了邪恶。在小说的最后,当拉尔夫处于绝望、挣扎的边缘之际,海军军官以及沙滩边停泊的快艇让他看到了希望。虽然他哀伤恸哭于孩子们纯真的泯灭以及西门、猪仔之死,可是最终的得救也就表明了正义力量的存在。基于小说《蝇王》中人性善恶的斗争,这篇文章得出了一个结论,正义的力量无所不在,它最终会战胜邪恶,文明才会统管整个世界。因此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号召人们遏制心中的邪恶,称赞好意、善良与公平正义。我们应该相信正义时时刻刻存在于我们身边,在与邪恶斗争的过程中,它最终会取得胜利。

[1]戈尔丁.蝇王[M].陈瑞兰,译.浙江: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52,65,170,205,211.

[2]曾勇.人性泯灭与法制约束[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6(9).

[3]张科.《蝇王》小说的人性主旨与生态意蕴[J].黑河学刊, 2013(7).

猜你喜欢
蝇王戈尔丁拉尔夫
跟着拉尔夫闯世界
威廉·戈尔丁作品在中国译介中的问题分析
浅析《蝇王》人性命题的哲学意义
从“牯岭街”到《蝇王》:儿童之恶的文化思考
少年的回声
论文化视角在英文小说《蝇王》中的体现
性依存叙事曲
捕捉爱的摄影师
一个承诺
一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