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BS的网络舆情演变和分析技术研究

2014-12-14 07:00葛晓滨
关键词:舆情网民舆论

葛晓滨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雪岩贸易学院,安徽合肥230601)

0 引言

随着我国网民数量的日益增长,我国网民数量已达6.32亿[1],社会群体通过网络进行沟通交流的新型生存模式发展迅速.BBS凭借其方便性、简洁性、时效性优势,不断吸引网民加入,使得网络论坛成为社会舆情的发源地和社会热点话题的讨论场所.在这个背景下,以BBS为代表的网络舆情监控成为我国网络舆论传播规范关注的重点.网络舆情的衍生、发展和预测分析技术也成为目前行业研究的热点.当前BBS网络舆情研究多数是以传播学、心理学以及社会学为突破点,众多研究都在探索和发展阶段.本文从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入手,探讨了网络舆情的特征规律,建立了以BBS为基础的网络舆情技术分析模型,并通过实际案例验证了网络舆情的演变机制.

1 网络舆情的基本解析

1.1 网络舆情的基本解析

舆情是公众以个体形式对某个事件的表达态度的总和.目前有关舆论的解释较多,对于舆论的定义还未形成普遍统一的共识.有学者将它界定为:网络环境中,公众对社会现象和问题公开或匿名表达意见、态度、情绪等,并在交相互动中不断对外在现实产生影响直至出现相对稳定的意见分布[2].也有学者将网络舆论界定为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是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实现生活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言论和观点[3].

1.2 网络舆情演变机制的探究

1.2.1 网络舆情演变的几个阶段

我们试图从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探索它的演变机制,这个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舆情初创阶段

网络舆情的产生,往往源于外部事件的刺激[3],民众通过网络平台,对外界的刺激性因子作出反应,进而通过BBS等形式的网络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这是网络舆情的产生基本情由.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关系国家民族利益的热点事件、事关国计民生的热点话题、反映当前社会道德困惑的焦点问题都有可能扮演着外界刺激因子的角色,相关热点事件一经发生或是经由媒体、网站论坛报道渲染,就有可能引发网民关注.

(2)舆情爆发阶段

在网络热点雏形形成后,随着网民对事件的持续关注,以及网民情绪、意见的不断释放,与该网络舆情主题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得到网民的补充和整合,从而吸引更多网民的关注,形成更深、更广的影响力.根据受关注程度的高低,这种“热况”有的持续时间较短,有的则要经历一个较长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好几种不同的观点,随着讨论的深入和事件真相的披露,最后会形成一种或若干种占主导性的意见,网络舆情呈现爆发态势.

(3)舆情波动阶段

网络舆情也和事物的发展规律一样会呈现涨落的过程.网络舆情涨落、盛衰是舆情事件客观刺激和主观心理活动作用下的结果.某一网络事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高度关注后,一般都会逐渐消退.当然有些影响较大的网络热点问题可能会在外界新的刺激因子的作用下,出现第二波、第三波热潮.

(4)舆情沉寂阶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众兴趣的转移以及利益问题得到妥善地解决,舆情空间就会由最初的不断扩展变为逐渐回缩,直至最后沉寂消失.舆情慢慢会淡化出网民关注的视野,沉寂成为网络舆情的历史事件.

这个演变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舆情演变阶段Fig.1 Network public opinion evolution stages

1.2.2 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特征和规律

网络舆情传播过程具有其内在的传播特征和规律,我们根据大量的网络舆情的事件,探究和总结网络舆情的一般性规律如下:

(1)单一事件造成同类事件井喷,网络舆情具有连锁效应.

在网络舆情的传播过程中,蔓延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影响力深.一方面,由于网络舆情所反映问题的普遍性,某一事件一经网络披露,网民们很容易表现出某种共鸣,将身边的或所听闻的同类事件发布到网上.另一方面,在网络交流中,由于网络的虚拟化和无边界化,人们在网上很容易寻找到与自己的见解有共通之处的言论而获得所谓的“群体认同感”,呈现出个人诉求公共化,单一问题普遍化的特点.这一特点一旦被一些负载着目的和使命的利益群体所利用,就会通过在各个论坛网页间转帖,使个体事件演变放大为公共事件.

(2)新媒体反作用于传统媒体,网络舆情具有“蝴蝶”效应.

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呼应的路径是:传统媒体报道——网络媒体转载——网友留言——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互动——影响政府决策.其舆论的形成过程基本上是一个辐射放大过程.而从我国近阶段网络舆情的发展情况看,网络媒体的主导作用不断得以强化,大大简化了网络舆情形成的诸多环节.

(3)不同问题简单打上同一标签,网络舆情具有情绪煽动效应.

对于目前某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很多网友的网上发言缺乏理性,比较感性化和情绪化,某些与事实不符、与真相相悖的言论具有负面的煽动效应.当网络中出现普通民众共同关注的热点事件时,网民们在还没有弄清楚情况的前提下,往往就将事件的当事人置于对立面、责任方,盲目发出一些情绪化言论.而这种心理也往往被网上某些利益群体所利用.如在合肥论坛上,一用户名为“拆迁受害者”的发帖者发布了一则反映某街道非法拆迁的帖子,起初,网民纷纷对该街道的不法行为口诛笔伐,但随着事件的深入发展,才弄清原来发帖者因家庭矛盾导致在对拆迁款的分配上无法与家人达成共识,才转而在网上攻击政府,试图得到额外的经济补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很容易同情弱势群体,当弱势人群与强势部门发生冲突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弱者,并在意见、观点的抒发过程中,将个人局限性的认识经验与未经证实的信息相联系,加之缺乏理性、负责任的舆论分析和疏导机制,使得某些情绪化的言论具有很强的煽动性和破坏性.

1.2.3 BBS 的特征分析

BBS的英文全称是Bulletin Board System,即“电子公告板”,也称一般称作为网络论坛.在网络舆情的一般性规律下,BBS作为主流的网络舆情载体,具有一定的特征表象:

(1)传播的迅捷性

网络传播继承了互联网即时性的特点,而且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突破了传统媒体发刊或播出的周期性的限制,通过BBS的留言板即可迅速对相关的新闻和消息进行评论,也可以点击查看别人的评论.因此,在BBS的网络传播中,对相关的新闻和消息反馈意见的上传与扩散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而且网络中的各类意见可以迅速汇集,并聚集形成一定规模,从而造成舆论.

(2)交流的活动性

BBS通常设置多种意见主题供公众选择交流,在形式上也设置了点对点、点对群、群对群等多元化的意见交流方式,可以实现同步传播、异步传播的模式.论坛中的传播者与受众者的身份界限比较模糊,角色切换、角色共存的情况明显.而且这种活动性还可以表现为“传导式”传播形态,论坛“楼上”、“楼下”各种帖子相互碰撞,可能针锋相对,也可能相得益彰,使得对某一事件的评价呈“滚雪球”的态势发展,导致了BBS论坛的舆论具有多维性和个性化活动的特点.

(3)主体的隐匿性

BBS论坛中,主题的发言者一般都采用化名、昵称等代号形式出现,很少采用实名制,在虚拟身份的掩护下,发言者对外界因素顾虑减少,而采用大胆直率的方式向BBS的受众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样多种观点、多种情感可以在BBS多重视角的流露并表现.发言者身份的隐匿可以使网民利用论坛形式自我宣泄;其观点和见解可以更激烈、更独特,表达方式与用语具有更大的随意性和更强的个性.

(4)舆论的分散性

从舆论学角度看,以公共事务为代表的舆论主体和以阅读公众为代表的舆论客体在相关的BBS论坛中,主体和客体的身份也常常流变不定,主题的交叉和迁徙非常频繁,而且主题可能的迁徙又使得BBS的论坛出现多种的分散性.

(5)舆情的多元性

BBS网民一般可以在论坛中不受约束地发表言论.这种身份多元化、主题多元化、内容多元化的交流为舆情提供了多元的表达素材,使得网民具有一定的宣泄空间,同时也使得舆情呈现多元性.

(6)舆情的偏差性

BBS舆情是社情民意中最活跃的部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民可以较为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感受.但由于网络空间中法律道德的约束较弱,如果网民缺乏法律和道德自律,就会发表或表达某些不负责任的言论,比如谣言惑众、揭人隐私、发表偏激和非理性言论、群体盲从与冲动等等.

2 BBS网络舆情的分析技术

2.1 基本技术形态与原理简析

目前对BBS网络舆情研究多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的研究,二是对BBS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已有的网络舆情检测系统多采用基于通用搜索引擎技术的信息采集分析方法,该方法为主动采集信息的方法,信息采集较安全,但存在信息采集周期强,重复内容较多的问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实时、高效、准确的新需求.因此,需要研发准实时监测BBS舆情信息技术,该技术主要从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和数据分析三个方面驱动.首先在对BBS架构的特征进行提取的基础上,针对BBS架构的特点提出了准实时采集数据的方案,采用分布式爬虫,采集BBS论坛中原始舆情数据,然后采用Html Parser等工具对采集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同时采用Solr等搭建搜索引擎.最后从热点信息提取和舆情信息提取及预警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数据挖掘,得到完整的检测系统,这样实现准实时状态下对 BBS网络舆情的监测,准确获取指定内容,高效检索采集数据,进而挖掘热点事件.

2.2 BBS技术分析模型

根据BBS的基本技术形态与原理,我们建立了BBS技术分析模型,该模型分为网络采集系统、智能分析系统和门户处理系统三个部分,采用分布式爬虫获取BBS中呈现的主题数据,并通过互联网搜索引擎元搜索寻找原始的网络舆情内容,在网络采集系统,通过采集规则、采集分类、网络监控、主题提取等过程将采集的信息输入网络舆情的智能分析系统.在智能分析系统中,通过关键词识别、热点发现、语义判别、预警自动化等技术对网络舆情分析系统采集的样本数据进行甄别和筛查,最后将处理结果通过门户处理系统进行呈现.如图2所示.

图2 舆情技术分析模型Fig.2 Public opinion technical analysis model

3 网络舆情实验

在以上技术分析的基础上,我们选择网络上讨论较为激烈的“茶叶蛋炫富”事件网络舆情的演变实验分析.茶叶蛋事件是指2013年台湾地区的一档电视节目播出中嘉宾说“大陆人民吃不起茶叶蛋”、“大陆产妇不坐月子”等言论所引发的热议.这些言论在网络中引起围观.

2013年11月2日,一个昵称为“@夜空的星陨”的网友发表了一则题为《发现一个好玩的帖,原来台湾人是这么看我们的!》的天涯论坛帖子引爆网络,帖子内容为近年台湾新闻及综艺节目截图.随后,网民纷纷奋勇还击,晒出自己吃茶叶蛋的炫富照加以调侃.

我们对这个事件进行实验分析,对天涯论坛发帖系统的关注结果进行量化分析后形成图3.

图3 “茶叶蛋事件”的关注度变化数据Fig.3 “Boiled eggs event”change data for attention

从图3可以看出,初始阶段因网络舆论中个体间的相互影响,发表言论总数呈上升趋势,经由一段时间后,随着时间的衰减个体提交言论数量会逐渐降低.该结果与我们对网络舆情的生命周期分析的形态基本吻合.

一般来说,网络舆情还可能通过情绪唤起、行为扩展、被动传播、主动传播等方式实现对舆情的行为达到高潮的推动.民众心态演化趋势可以是从恐慌到从众,利用舆情激发民众情绪的反应,反映了网络舆情对社会的影响和引导作用.因此网络舆情的预测、监管、引导、和控制是我们当下不容忽略的问题[4].

4 结束语

我们从网络舆情的概念出发,以BBS研究对象,对网络舆情的特征和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当前网络舆论已成为社会舆论的发源地和放大器,正深刻地改变着社会舆论环境,并导致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的复杂性.人们每天通过论坛、新闻评论、博客等渠道发表各种各样的言论[5].面对海量的网络发布的信息,传统的监测手段已不能满足时效性要求[6].因此,智能化信息分析处理技术成了解决当下网络舆情监测的首要选择[7],而这些处理网络舆情的出发点是要对舆情变化规律和特征进行深刻、有效地理解和把握.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第34次调查统计报告[EB/OL].[2014-7-23].http://www.cnnic.net.cn.

[2]田卉,柯惠新.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形成模式及调控分析[J].现代传播.2010,(1):40-45.

[3]刘志明,刘鲁.微博网络舆情中的意见领袖识别及分析[J].系统工程.2011,29(6):8-16

[4]张一文.突发性公共危机事件与网络舆情作用机制研究[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12.

[5]许鑫,章成志,李雯静.国内网络舆情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9,32(3):115-120.

[6]童亚拉,李君妍.基于复杂网络的高校校园BBS社会网络舆情传播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2:19-20.

[7]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8):79-82.

猜你喜欢
舆情网民舆论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舆情
舆情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舆情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
微博的舆情控制与言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