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性沟通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负性情绪及自我和谐的影响

2014-12-16 08:22关雅娜朱瑞杰
护理研究 2014年7期
关键词:戒酒精神障碍酒精

关雅娜,朱瑞杰

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是指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反复发作,长期迁延不愈,饮酒滋事,不能胜任工作,不能照顾家庭和子女,给病人及家庭都带了巨大的精神痛苦[1]。目前,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升高趋势,有研究显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存在述情障碍,述情障碍会带来一系列情绪和心理问题,抗焦虑感是觅酒行为强化的原因[2]。而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不利于病人的身心健康。自我和谐是指自我内部的协调一致性,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协调[3]。有研究显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存在较明显的不和谐,这种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引起病人内心的紧张、不安,在无外在诱因的情况下也会产生焦虑[4]。治疗性沟通是护患沟通的一种形式,也是心理学上常见的一套治疗工具。同时治疗性沟通是指医护人员以沟通为治疗手段进行治疗,解决病人现存的主要问题,选择时机,有目的、有原则、分层次地进行针对性的沟通[5]。该干预模式已引起国内外护理学者的关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研究把治疗性沟通应用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治疗中,在降低病人焦虑情绪、改善病人自我和谐状况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4月在西安市某三级甲等医院住院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纳入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6];②嗜酒时间5年~10年,住院时间>30d;③无严重的躯体或其他疾病;④愿意与他人交流且能配合完成干预;⑤自愿参与本研究,填写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肝、肾等重要脏器严重损害;②参与其他研究。本研究共纳入89例病人,其中男84例,女5例,年龄(40.26±3.27)岁。为防止两组间的相互影响,按时间的顺序进行分组,其中2011年10月—2012年6月为对照组,2012年7月—2013年4月为试验组。对照组47例,试验组42例,两组病人性别、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饮酒方式、成瘾年龄、饮酒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研究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取病人,入院后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责任护士告知病人研究相关的内容,取得病人知情同意后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病人接受常规护理,介绍入院环境、发病机制、诱发因素、危险性及临床表现,给予饮食指导、用药指导、出院指导等。试验组病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系统的治疗性沟通。

1.2.1 治疗性沟通方法

1.2.1.1 人员培训 由本科护士长、研究者和3名护师组成,在预实验之前由研究者进行统一人员培训,内容包括治疗性沟通的内容、沟通原则、技巧及具体的操作、心理学、护理学相关知识,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探讨遇到的问题,经临床护理学专家和心理学专家培训,达到合格后方可进行课题研究。

1.2.1.2 干预时间 病人入院病情稳定后(住院后1周)开始进行干预,每周2次,均在16:00~18:00,每次30min~45min,病人出院前完成最后1次干预,共7次干预。

1.2.1.3 干预的实施 ①评估病人:病人入院24h后,由相关研究人员评估病人基本资料,包括病人社会背景、个性特征、饮酒状况、对戒酒的看法、身体及精神的变化、是否有戒酒的欲望等。病人入院1周后指导病人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自我和谐量表(SCCS)。②制定沟通方案: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关的治疗性沟通内容。a)信息支持,改变认知:向病人解释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原因,饮酒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所带来的危害以及在戒酒过程中的临床表现,让病人了解到自身所患的疾病,并介绍治疗后的状况,使其了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提高认知水平,以利于及时纠正不合理思维,减轻或解除对戒酒的顾虑,甚至对立情绪,指导病人正确运用应对机制,建立正确的心理防御机制。b)探索和树立信心:在充满关怀和支持的环境中鼓励病人表达焦虑、疑问、期望和沮丧的心情,倾听病人对饮酒的原因及对戒酒的看法,以病人为中心,重视病人的意愿、需求和情感,耐心细致地进行思想引导和教育,促成其改变成瘾行为的信心和决心,从而达成戒酒的目的。c)心理支持:对病人进行劝解、疏导、安慰、解释、鼓励,真正关心病人,在交谈过程中用心去体会病人的内心世界,并用语言准确地表达对病人内心世界的理解,给病人提出解决心理问题的建议;让病人认识自己的性格特点,正确认识疾病及其危害性,从内心克服对酒的依赖心理。d)社会支持:与病人家属联系,协助家属适应病人行为,鼓励家属每周来院探望病人1次或2次,让病人感受到温暖和关爱。同时,帮助病人与同病的病人建立友好关系,相互鼓励,共同讨论戒酒计划。

1.2.2 资料收集 病人入院当天,研究者与病人接触,熟悉病人的基本资料和病史,了解社会文化背景,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让病人对研究人员产生信任感,提高依从性,保证沟通的真实性。纳入对象在入院1周后填写一般情况调查表、SAS、SCCS量表,出院前1d复测。

1.2.3 评价工具 ①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职业、家庭收入、有无保险、饮酒量、饮酒史、酒龄等。②SAS: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按1级~4级评分,总分等于各项目得分之和,总分乘以1.25四舍五入取整数即得SAS标准分。该量表的 Cronbach’sα系数为0.91[7]。③SCCS:由35个条目组成,包括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和自我的刻板性3个维度,采用5级评分即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自我的灵活性”采用反向计分的方式,总分为各维度得分相加,得分越高,自我和谐性越低[8]。

1.2.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焦虑水平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AS得分比较(±s) 分

表1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AS得分比较(±s) 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 t值P 47 48.06±6.35 46.61±5.74 1.516 0.136试验组 42 47.86±6.02 42.55±4.84 7.471 0.000 t值 0.153 3.对照组513 P 0.879 0.001

2.2 两组干预前后自我和谐情况比较 干预前两组自我和谐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病人自我和谐得分及各维度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前后两组SCCS得分比较见表2。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CCS得分比较(±s) 分

表2 两组病人干预前后SCCS得分比较(±s) 分

组别 时间 例数 自我经验的不和谐 自我的灵活性 自我的刻板性 自我和谐总分试验组 干预前 42 50.45±9.41 44.11±6.61 20.61±4.84 115.16±12.84干预后 42 43.68±4.89 41.08±6.62 18.50±4.46 102.58±10.61 t值 3.747 5.956 5.165 6.394 P<0.01 <0.01 <0.01 <0.01对照组 干预前 47 49.03±8.29 42.63±6.05 21.47±4.24 113.13±11.15干预后 47 48.63±5.93 43.79±4.79 21.16±3.89 113.68±9.12 t值 0.309 -1.014 0.415 -0.319 P>0.05 >0.05 >0.05 >0.05

3 讨论

3.1 治疗性沟通能降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焦虑水平 焦虑是一种负性情绪,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入院后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与病人缺乏相关戒酒知识、在陌生、封闭的病房中接受治疗、担心再度受戒断症状折磨等因素有关[4]。治疗性沟通是心理学的一种治疗方法,它能从病人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入手,给病人提供相关的戒酒知识,纠正病人的不良认知,同时给病人提供倾诉机会,让病人获得尊重和关心,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和树立戒酒的决心,能有效缓解病人的心理问题,这与国内相关研究是一致的[9]。本研究结果显示,出院时试验组病人的焦虑水平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治疗性沟通能改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负性情绪。

3.2 治疗性沟通能改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自我和谐程度自我和谐是个体在实现自我潜能的过程中,自我概念与现实体验的协调的一致性,人们的行为方式与自我概念的和谐统一,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前提,如果不和谐将会带来心理问题[10]。国内文献显示,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存在较明显的不和谐,自我不和谐与焦虑呈正相关,由于病人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常引起病人内心的紧张和不安,无外在的因素也会产生焦虑[11]。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存在较复杂的病因机制,不仅导致戒断症状、神经系统损害、各种躯体并发症等躯体疾病,还损害病人的心理、家庭、职业及社会功能等。治疗性沟通是针对性干预加药物治疗,逐渐改变了病人的不良心理状态及酒精依从性,达到减少共病、阻止迁延。在沟通过程中,应用护患沟通技巧,给予病人关怀、帮助、信心和战胜困难的力量,不断激发病人主动参与戒酒计划,提高其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家庭的支持、亲友的关怀也会增强病人戒酒的决心,减轻病人自我经验的不和谐和自我的刻板性,提高自我的灵活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试验组病人自我不和谐得分明显降低,自我和谐程度得到改善。说明治疗性沟通能改善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自我不和谐程度。

4 小结

治疗性沟通是心理学的一种治疗方法,能降低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焦虑情绪,改善病人自我不和谐程度,对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住院病人的康复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心理干预模式。但是,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病人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治疗性沟通对预防复饮,促进病人健康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李晓芳.酒精所致精神障碍住院患者配偶的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伤残医学,2011,19(10):80-81.

[2] 周朝当.酒中毒性精神障碍患者述情障碍及应付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2):121-122.

[3] Rogers CR.A theory of therapy,personality,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as developed in the client centened framework[M]//Koch S.Psychology:A study of science,New York:McGraw hill,1959:184-256.

[4] 华彩霞,季少珍,马平都,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焦虑情绪及应对方式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2,18(4):212-214.

[5] 王维利.护理学导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5-316.

[6]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62.

[7]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杂志,2001,10:124-125.

[8] 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4,2:191.

[9] 苏茜,王维利.治疗性沟通系统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术前焦虑中的运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0):869-872.

[10] 陈会昌.人格心理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0:221-223.

[11] 马学智,周朝当,苏朝慧,等.酒精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自我和谐与焦虑特质的相关研究[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11,13(7):138-140.

猜你喜欢
戒酒精神障碍酒精
自拟醒脑汤联合体外反搏治疗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的效果
75%医用酒精
戒酒可降低房颤复发风险
奥氮平治疗老年2型糖尿病伴发精神障碍临床观察
意外戒酒
跟踪导练(一)(2)
酒精除臭
酒精脾气等
联合用药治疗偏执性精神障碍的临床经验研究
颅脑损伤患者继发躁狂型精神障碍的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