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煤化工产业升级的障碍因素和实现路径

2015-01-03 00:33丁清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100083
商业经济研究 2015年23期
关键词:深加工煤化工煤炭

■ 丁清旭(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 100083)

引言

“十二五”期间,在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煤化工产业迅速升温,传统煤化工领域产能严重过剩,面临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所谓产业升级,即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产业效率的提高,为了实现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转型升级,对煤化工产业进行技术升级、产业结构优化是十分必要的。

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产能严重过剩

我国煤化工产业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份,只有个别不具备资源条件的省份没有发展该产业。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整体产能严重过剩,在煤化工产品需求相对有限的前提下,产业开工率整体较低,产业的正常发展因此受到明显制约。传统的煤化工产业主要包括焦炭、电石以及合成氨三大产业链,现如今,我国已发展成为了全球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2014年我国焦炭产量达到4.77亿吨,同比增长0.12%,位居全球第一,《2014-2018年中国煤化工行业全景调研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显示,我国焦炭、电石以及合成氨三大产业产能分别占据全球的60%、93%以及32%。以合成氨产业为例,2013年我国合成氨的总产量约为5385.4万吨,而合成氨产业的产能达到了近7400万吨,开工率达到72.78%,而事实上,在合成氨产业产能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其产量增幅十分有限,而焦炭与电石产业也存在一样的问题。

(二)行业集中度偏低

我国生产焦炭、电石以及合成氨的省份均到达二十余个,其中生产焦炭的省份更是高达29个,产业布局相对分散,不利于规模效益的形成,更不利于煤化工产业的长期发展。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煤化工企业都是由煤炭企业发展而来,因此煤炭产业过低的行业集中度直接影响了煤化工产业的行业集中度。以焦炭产业为例,2013年我国焦炭产量为4.76亿吨,而该产业前三大炼焦公司的总产量仅达到1381.9万吨,即我国焦炭产业的行业集中度CR3仅达到2.94%,截至2013年底,我国焦炭企业的数量依旧有800余家。过低的行业集中度不利于我国煤化工产业规模经济的形成,也极容易造成市场上的无序竞争,不利于资源利用率的提升。煤化工产业内的竞争越激烈,各企业的利润空间就越有限,企业愿意并且能够投入于技术创新的经费也越有限,最终我国煤化工产业与先进国家的差距就会越来越大。

(三)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1.碳排放总量偏大。煤化工产业的整体碳排放量较大,煤炭气化等众多煤化工产业核心技术都会导致大量碳氧化合物的生成,其排放总量远高于传统石油化工产业,一旦我国开始对碳排放征税,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竞争力将会受到很大影响。中国工程院院士金涌层表示,我国能源化工已开启了煤、石油、天然气三足鼎立的格局,尽管石油化工产业现在占据首位,但全球石油价格的波动对其发展产生了一定负面影响,煤化工产业具有与之抗衡的实力,但我国煤化工产业环境压力更为突出。事实上,无论是煤制油还是煤制烯烃的过程都会产生大量的碳氧化合物,据中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测算,2015年煤化工行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或达到4.7亿吨,如若我国开始征收碳税,那么煤化工产业在制烯烃方面具有的成本优势就将消失,能源市场对煤化工产业的需求就会不断下降。伴随着我国气候问题的日益突出,我国碳税的实施定将提前,如此一来,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运营成本将会不断提升,碳排放量的问题终将阻碍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水资源需求总量大。我国煤炭资源富集的地区多为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而煤化工下游产业对碳氢化合物的需求使得煤化工产业对水资源的需求量极大。基于此,我国陕北、新疆、蒙西等煤化工重点发展区域煤化工企业的水资源需求将很难被满足,如此一来,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生产能力要么难以得到充分实现,要么要以高昂的成本进行生产进而缩小产业利润空间,二者皆不利于煤化工产业的长远发展。

煤化工产业升级的障碍因素

(一)历史政策影响残留

我国煤化工产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了高速发展,相关部门数据显示,这一时期我国对煤化工的投资超过一万亿,与此同时,由于煤化工产业的区域辐射效应十分显著,因此除了中央政府外,地方政府对煤化工企业的发展也予以了极大的支持。事实上,为了尽可能的提高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各地政府在“十一五”期间通过引进外来资本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煤炭企业向煤化工企业的转型,“逢煤必化”现象十分常见。国家发改委对地方政府大力支持煤炭企业转型的行为予以了管制,先后出台了包括《关于加强煤化工项目建设管理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通知》在内的多项政策以期抑制煤化工产业的盲目扩张。然而由于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为投资者带来了广阔的利润空间,也极好地拉动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因此仍不断有投资者热衷于申请煤化工建设项目,同时,“十一五”阶段,我国有近20个省份规划将自身打造成为煤化工支柱省份。在此背景下,我国煤化工企业片面追求产能的增长,大力建设煤炭深加工项目,忽略了市场的真实需求以及煤化工产业自身的生产能力,以至直接导致了煤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现象。

(二)市场准入标准过低

我国煤化工市场的准入标准较低,一方面,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焦炭、电石等领域的加工技术相对成熟,在人力资源的流动与知识外溢效应的影响下,这些技术极易被复制,换言之,煤炭等相关企业向煤化工的转型十分容易实现;另一方面,由于除上海外,我国几乎所有地区都具有一定的煤炭储备,在目前我国煤化工产业国际市场份额较大、盈利能力较强的情况下,煤化工产业的潜在进入者数量相对庞大。因此,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行业集中度极低,整个市场具备煤炭深加工能力的企业数量较多,但普遍规模较低,市场竞争十分激烈,也正因如此,不同企业生产的同一类煤化工产品的价格差异并不显著,以至整个市场产能十分分散,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三)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以煤气化技术为核心,该技术在冶金、建材、化工等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但该技术并未很好的处理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问题,与此同时,现有技术对水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煤化工企业的发展。煤化工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然而我国煤化工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因此多不具备进行技术研发创新的实力,少数具备技术引进与研发的大型煤化工企业,也会出于保护自有知识产权的目的而防止新型技术被复制,以至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整体生产技术相对落后,煤化工产业面临的污染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煤化工产业升级路径

(一)政府层面

1.加强政府管制力度。首先,国家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我国煤化工产业产能严重过剩的现象予以充分的重视,对煤化工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治理与防范。一方面,政府需要对煤化工产业过剩的产能进行治理,出于对成本与资源使用效率的考虑,尽可能不批准缺水地区以及煤炭储备有限地区的煤化工建设项目;另一方面,政府应当对煤化工产业产能的增长进行防范,统筹资源配置,对煤化工各个子产业的产能规模进行控制,在批准新上煤化工建设项目的同时淘汰落后的产能。其次,国家政府有关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环评审批监督机制,结合各地区资源禀赋条件与环境承载力,对煤化工产业的未来发展进行综合规划,根据各地区发展煤化工产业的适宜程度,对各地区进行分类,即划分为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区域、适度发展区域以及不宜发展区域,同时,结合各地区子产业的竞争优势,对不同地区的建设重点进行区分,避免重复建设。另外,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对煤化工重点发展地区的排污总量进行控制,并进行实施监控,鼓励企业进行清洁加工技术的研发,避免以环境污染为代价的产业发展。最后,地方政府应当客观看待煤化工产业的经济社会效益,避免盲目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及工信部等部门联合出台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明确指明,未来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的部分审批权将下放到地方政府,仅有投资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需要在国家发改委备案。如此一来,地方政府就存在从拉动经济增长的角度出发盲目核准煤炭深加工项目的可能,但煤炭深加工项目的开展势必要占用地区的大量资源,地区煤炭消费量的增长极易影响发电与民用产业的煤炭使用,进而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加上煤炭深加工项目的污染程度通常较大,因此过多的煤炭深加工项目只会不断降低其综合经济社会效益,影响地区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2.加大产业整合力度。首先,政府需要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对现有企业总量进行控制。我国传统煤化工产业的发展已相对成熟,但产业内企业数量繁多且普遍规模较小,为了促进规模效应的形成,政府应当鼓励行业龙头企业对中小企业的兼并,在税收等政策上为兼并重组的企业提供优惠,以此降低产品生产成本,促进优势企业的多元化发展,提高我国煤化工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其次,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对未来企业数量的扩张进行防范。提高项目的审批标准,结合煤化工子产业产能宏观调控目标,要求项目的综合资源利用率达到较高标准,综合考量项目投资方的技术以及资源条件,淘汰落后产能。最后,政府应当鼓励集约化发展,走园区化发展道路。鼓励煤化工产业重点发展区域走以行业龙头企业为中心,以政府政策为导向的园区化发展道路,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实现煤炭资源的逐级利用,尽可能达到煤炭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同时为园区配套必要的基础设施,以期实现园区化发展的规模效益以及煤化工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产业层面

1.提高技术引进效率。技术引进是提高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水平最直接的方式,但盲目的技术引进并不能很好的提高我国煤化工产业技术水平。一方面,我国煤炭资源的品味与开采环境与西方国家存在差异,因此引进的煤炭深加工技术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我国煤炭的深加工,因此对于某一种煤炭深加工关键技术,产业内应当先引进1-2套相关设备,并将其在具有相关技术优势的企业进行试点,直到该项技术被改造到适应于我国煤炭产业再扩大技术引进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关键技术的引进通常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因此企业通常不愿进行技术共享,以至于同一项关键技术存在被重复引进的可能,然而这会造成极大的浪费,企业间应当努力寻求合作与共享的机会,通过合作共同提高技术的引进效率与改造效率。

2.构建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产业的创新战略联盟通常由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等组织构成,构建以企业发展为导向的产学研技术创新产业联盟,可以极有效地提高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最终提升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先进技术多半是通过引进获得,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以至无法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与核心竞争优势,考虑到对本国技术的保护,我国煤化工产业通常也难以获取产业最先进的核心技术,因此,煤化工产业应加大产学研合作,同时加大对国外相关领域人才的引进力度,提高产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以最终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1.冯益民.我国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J].现代化工,2012(11)

2.杨智璇,班允浩.煤化工业“十二五”时期的产能过剩防范问题研究— 基于山西、陕西和内蒙古煤化工行业的调研[J].财经问题研究,2011(10)

3.方斌,冯大任,胡凯.通过技术升级实现现代煤化工的产业升级探讨[J].中国能源,2014(5)

4.周丽,胡山鹰,陈定江,金涌.现代煤化工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与实例分析[J].现代化工,2007(S2)

5.李华民,王永刚,初茉.煤化工产业现状及技术发展趋势[J].煤炭工程,2009(11)

6.陈元春,金小娟.我国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评述[J].煤炭工程,2009(5)

猜你喜欢
深加工煤化工煤炭
消除煤炭:是时候将煤炭载入史册了 精读
桃果深加工及其副产物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煤炭
天脊煤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低温甲醇洗技术及其在煤化工中的应用探讨
我国有机食品深加工有待拓展
对“煤化工基础”教学方法的思考
浙江丰利超细辊压磨成非矿深加工设备首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