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接触器数字化控制的分析与设计

2015-01-03 05:52罗海海许志红
关键词:续流接触器二极管

罗海海,许志红

(福州大学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学院,福建福州 350116)

0 引言

交流接触器是一种量大面广的自动控制电器,存在触头弹跳严重、电寿命低、损耗和交流噪声大等弊端,改善其各项性能指标迫在眉睫[1].随着计算机和电子技术的突破,交流接触器的智能控制与设计取得了很大发展.

交流接触器智能控制大都采用直流高压吸合、低压保持方式,既保证动作的快速性与可靠性,也达到了节能、无声运行的要求[2-3];文献[4]提出线圈电压的分段式控制,克服了输入电压变化对吸力的影响,触头、铁芯的碰撞与弹跳现象大为改善;文献[5-6]提出带线圈电压、触头位移等反馈量的闭环控制交流接触器,实现了吸反力的合理配合,优化了动态特性.文献[7]将闭环斩波技术引入过程控制,以线圈电流作为反馈量,实时更改占空比大小,全面提高了交流接触器的各项性能指标.在分断控制方面,文献[8]研究触头断开速度与触头腐蚀之间的关系,指出:提高触头断开速度能减小电弧能量以及电弧持续时间,且电极间的材料转移较低,可提高接触器寿命.文献[9]通过调整交流接触器三相触头系统的开距,实现零电流分断控制,提高了接触器的电寿命与操作频率.早期的控制方案均通过模拟电路实现,提高了交流接触器的性能指标.但硬件设计较为复杂,灵活性与通用性较差;电路参数较难确定,且易受器件老化、环境或参数变化的影响.

本研究设计的交流接触器数字化智能控制模块,以dsPIC作为控制核心,内部集成模块丰富,数据处理强,控制精度高,可有效解决以上问题.文章提出了数字PI和流限开/关两种吸合过程的数字控制方案,对线圈电流进行闭环控制,使得吸反力良好配合,有效地减小触头弹跳;采用直流低压保持技术,实现了节能、无声运行;分断过程的负压控制,可有效提高分断速度.并通过PROTEUS软件,对控制模块的吸合、分断进行仿真分析与比较.最后,进行相关实验,验证数字化智能控制的可行性和通用性.

1 控制模块整体设计方案

交流接触器数字化智能控制模块以dsPIC为控制核心,其结构框图如图1.由BUCK线圈供电主回路、开关电源、电压检测电路与低压保持电路等组成.吸合过程利用线圈电流,作为反馈量,实时更改占空比,快速调节线圈电流,实现吸合过程的智能化控制.可靠吸合后,切断斩波信号,由恒压源为线圈供电,进入低压保持阶段.吸持电流小,实现节能、无声运行.下电时,去磁开关断开,将去磁部分串入续流回路,快速吸收线圈磁能,接触器可靠分断.

控制器的软件流程如图2所示,主要由高速10位模数转换器、高速PWM模块和高模拟比较器等组成.吸合过程对线圈电流进行闭环斩波控制,动态调节线圈电流,使得电磁机构的吸反力良好配合,减小触头弹跳.随后转入低压保持阶段,接触器线圈电流保持在较低值,实现节能、无声运行.当发生过压、欠压或正常下电时,dsPIC关闭低压保持信号,线圈储能在去磁元件作用下迅速释放,接触器完成分闸.

图1 模块结构框图Fig.1 Structure of module

图2 系统工作流程框图Fig.2 Work flow of the system

2 电磁机构动态过程仿真及分析

2.1 控制模块仿真模型

PROTEUS软件是英国Labcenter Electronics公司出品的电子设计软件,具有很好的仿真界面、完善的虚拟测试技术,支持众多的电子元件,包括Microchip公司的dsPIC33系列数字信号控制器,故选用PROTEUSISIS仿真软件对控制模块进行仿真.

控制模块的仿真模型如图3所示.电磁机构系统吸合过程线圈电感量变化复杂,难以找到合适模型,故用电感L1和电阻R1串联代替.V1为整流滤波后得到的平滑直流电压源.Q1,Q2为电力电子高频开关管,R5、C1和D5形成RCD缓冲电路,抑制开关管过电压.开关管驱动电路分别以电压控制电压源E1、E2代替,R2、R4为充电回路振荡电阻,D3、D4用于提供快速放电回路.二极管D1、D2分别为续流回路、去磁回路,而低压保持回路由RL1、V2和Q3组成.电流采样通过电流控制电流源F1实现.dsPIC电路包含若干I/O接线端,及一些简单电源线、地线,在此就不例图表示.

图3 控制模块仿真模型Fig.3 Simulation model of the control module

通过仿真可获得动态的线圈电压、电流波形,对控制模块工作可行性的分析、闭环控制下电流变化规律的研究及不同控制方案特点的比较,都具有指导意义,为后续实验分析及验证奠定基础.

2.2 吸合过程仿真分析

接触器频繁操作,要求动作时间快,这与减小触头、铁芯的碰撞和弹跳相矛盾.根据电磁机构动态特性,提出数字PI、流限开/关控制的闭环控制方案,实现了吸反力合理配合,仿真如图4.

数字PI控制如图4(a),系统稳定性强,不易受输入电压变化等因素影响.需要修改比例、积分参数,以适应不同控制对象,增加了工作量,可移植性较差.闭环系统过于稳定,难以在吸合动态过程中,调整线圈电流大小,实现吸反力合理配合.

流限开/关控制将实际采样电流值与参考值进行比较,决定开关管的通断.触动阶段给定较大的参考电流,动铁心与触头获得较大的初速度.随后参考值逐渐减小,并在电流下降斜坡阶段关断开关管,有效降地减小激磁,降低了触头和铁心的碰撞能量,仿真如图4(b).相比数字PI,其控制量少,响应速度快,适用于高频控制;程序可移植性高,通用性强.

图4 数字控制仿真Fig.4 Emulation of digital control

2.3 分断过程仿真分析

接触器吸持阶段由恒压源为线圈供电,续流回路、去磁回路无电流通过.接触器分断时,恒压源被切除,若去磁开关保持闭合状态,线圈电感只通过续流二极管向线圈电阻放电.满足电压平衡方程:

式中:UD为续流二极管压降,其电流变化规律与吸合过程相似,如图5(a).触动阶段线圈电流呈指数函数规律下降,放电时间常数为:

铁心运动阶段,在运动反电势作用下,tc时刻产生电流尖峰.随后电流按新的指数规律衰减至0,完成分断.仿真波形如图5(b),吸合时接触器线圈电感量很大,储能多,且放电时间常数大,故分断速度慢.

保持阶段打开去磁开关,分断时,线圈电流通过去磁回路和续流回路放电.若在去磁回路加一电阻R',则时间常数:

线圈电流快速衰减,并产生过电压:

式中:U2为保持阶段直流电压源.仿真如图6,电阻R'大,分断速度才能显著提高,但过电压也越大,对控制模块器件的电压应力要求高,可靠性降低.

图5 分断过程波形Fig.5 The waveform in breaking process

图6 去磁回路串电阻Fig.6 Connecting resistors in series to demagnetizing circuit

压敏电阻主要用于在电路承受过压时进行电压嵌位,吸收多余的电流.将其作为消磁元件,仿真如图7,去磁效果显著,线圈电流快速下降.作为半导体器件,压敏电阻吸收作用会损伤物理材料,受寿命限制,不适合应用在频繁操作的接触器控制中.

瞬态抑制二极管(transient voltage suppressor,TVS)工作于反向截止状态,能以10-12s重复量级的速度,吸收反向瞬态能量,将TVS置于去磁回路,接触器分断时,可快速吸收线圈电流,起快速消磁作用.TVS特性曲线如图8(a).反向电压小于截止电压VRWM时,只有很小的反向漏电流.当反向电流上升到击穿电流IR(1mA),TVS开始反向导通,两极之间达到击穿电压VBR.脉冲峰值电流IPP、最大钳位VC电压为TVS允许的最大电流和电压,超过该值会造成永久性损坏.

选取不同的型号TVS,仿真如图8(b)、(c).TVS吸收的功率:

图7 去磁回路串压敏电阻Fig.7 Connecting varistor in series to demagnetizing circuit

式中:ITVS,UTVS为TVS反向电流及极间电压.分断时,初始反向电流一致,反向击穿电压越大,TVS吸收的功率越多,消磁效果越显著,但在持续工作下,随着功率的累积,TVS寿命降低.因此,在满足快速分断的要求下,应降低反向钳位电压,提高可靠性.

图8 快速去磁设计Fig.8 Design of degaussing

若去磁回路由电阻与TVS串联组成,分断时线圈电流、电压如图8(d).TVS单独作用时,消磁效果已很显著,线路附加电阻反而会产生过电压,虽然被TVS钳制,但加大了TVS的损耗,若过电压超过钳位电压,TVS将永久性损坏.

综上分析,通过选择一合适瞬态抑制二极管作为去磁回路,可以有效地吸收分断时的线圈电流,明显加快了接触器的分断速度,且工作稳定、可靠.

3 实验验证

3.1 吸合过程

以CJX2-6511交流接触器作为试验对象,采用交流激磁和数字化控制的弹跳情况分别如图9、图10.交流激磁下弹跳次数多,持续时间长,还具有随机性的特点,触头容易产生较大电弧,甚至熔焊,从而减少了电器的寿命.采用数字化控制的波形如图11,避免了相角不同造成的合闸随机性,并有效地减小了吸合过程触头弹跳时间和弹跳次数.流限开/关控制效果尤其显著,是一种较优的控制方案.

图9 220 V交流激磁下,不同合闸相角下触头信号波形Fig.9 The signal of contact with 220 V/AC in different Closed phase

图10 弹跳波形Fig.10 Waveform of contact signal

图11 数字控制的线圈电流电压及触头信号波形Fig.11 Waveform of coil current,coil voltage and contact signal by digital control

3.2 分断过程

不加去磁回路分断时的线圈电压、电流及触头信号波形如图12(a),分断时间达到180 ms.在去磁回路加一瞬态抑制二极管,分断波形如图12(b).t1时产生分断信号,线圈电流大于击穿电流IR,瞬态抑制二极管被反向击穿,极间产生较大的负压,线圈能量被快速吸收.当线圈电流小于击穿电流,TVS与续流二极管关断.二极管寄生电容、线圈电阻和线圈电感组成RLC电路,因此线圈电压产生振荡,最后衰减至零,t2时完成分断,分断时间为22 ms.消磁效果明显,铁心还未动作,电流已衰减至零,不产生电流峰值.

实验表明:利用瞬态抑制二极管可快速吸收分断时线圈能量,起消磁作用,分断速度快.不仅提高了接触器的寿命、分断能力等,还大幅度地减小了机构的分散性.

图12 分断时线圈电流电压及触头信号波形Fig.12 The waveform of coil voltage,current and contact signal in breaking process

4 结语

1)交流接触器的数字控制模块,数据处理能力强,硬件设计简洁,通过软件调整,可实现复杂的吸合过程控制.

2)数字化闭环控制,以线圈电流作为反馈量,调节线圈激磁,有效地减小吸合过程的触头弹跳.吸持阶段采用低压保持,实现节能、无声运行;

3)瞬态抑制二极管可用于快速吸收分断时线圈能量,起消磁作用,分断速度快.提高了接触器的寿命、分断能力等性能指标.

[1]许志红.电器理论基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2]许志红,张培铭.智能交流接触器动态吸合过程研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7,27(18):108-113.

[3]Kiely J H,Nouri H,Kalvelage F.Development of an 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 for reduction of contact bounce in three phase contactors[C]//46th IEEE Holm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Chicago:IEEE,2000:120 - 129.DOI:10.1109/HOLM.2000.889921.

[4]翟国富,邹帆,阮永刚.大功率直动式接触器节能控制策略研究[J].电器与能效管理技术,2014(10):28-31;36.

[5]Bak H J,Ro J S,Chung T K.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and design of a novel magnetic contactor for a 220 V/85 A[J].IEEE Transactions,2013,49(11):5 498 -5 504.

[6]Chi CT.A Study of closing adaptive control i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intelligent contactor[C]//IEEE Region 10 Conference,Tencon,2006:l-4.DOI:10.1109/TENCON.2006.343 990.

[7]汤龙飞,许志红.闭环斩波起动交流接触器控制模块设计[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33(18):132-139.

[8]McBride JW,Sharkh SM A.The effect of contact opening velocity and the moment of contact opening on the ACerosion of Ag/CdO contacts[C]//39th IEEE Holm Conference on Electrical Contact,Pittsburgh,1993:87 - 95.DOI:10.1109/HOLM.1993.489 664

[9]许志红,张培铭.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交流接触器分断过程设计模型的建立[J].电工电能新技术,2005,24(4):22-25;29.

猜你喜欢
续流接触器二极管
固态功率控制器感性负载下的续流特性分析
智能调节续流模式的步进电机细分控制
基于同步整流技术的Buck变换器研究
智能大功率过零接触器研究与开发
二极管及其典型应用电路仿真测试
带续流开关的中点箝位型非隔离光伏逆变器
Diodes超速开关二极管提供超低漏电流
PIN二极管限幅器的电磁脉冲损伤特性试验
基于模糊自适应控制的接触器过零投切系统研究
基于PIC单片机的恒磁保持交流接触器控制电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