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剩余转移视角下垄断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分析

2015-01-06 00:07倪恒意胡振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5期

倪恒意+胡振

内容摘要:本文从消费者剩余出发,首先在消费者剩余被垄断企业攫取并转化为垄断利润后,将其分割成多个部分,其次对每一部分在企业内外部的流动转移进行独立分析,最终,将垄断发生之前和发生之后的不同社会总剩余进行比较,从而得出垄断对社会总福利影响的确切结论。意在指出垄断企业并不像传统观念中那样总是带来负面影响,在一定条件下,垄断行为能够带来使社会总福利上升的结果。

关键词:消费者剩余   垄断企业   垄断利润   社会总福利

引言

消费者剩余是用来衡量消费者福利与社会经济福利的重要指标,是西方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工具。所谓消费者剩余(consumer surplus),指买者愿意为一种物品支付的量减去其为此实际支付的量(曼昆,2009)。法国工程师Jules Dupuit在1844年首先提出了可以用货币来测度总效用。在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和实际支付的价格之间的差,可以通过一种累进税的产品来测度,并称之为“效用的相关性”,后来马歇尔将它正式称为“消费者剩余”(王冰等,2004)。

长久以来,垄断市场都被许多人视作无效率的市场,垄断企业往往为了获得垄断利润,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进而造成整个社会总福利水平的下降。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探究垄断行为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为了得到可靠而准确的结论,本文使用了福利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分析工具——消费者剩余,并建立了简单的数学模型,进行推导演算,从宏观角度观察垄断行为发生以后社会福利的变化程度。本文将从消费者剩余入手,探讨在垄断市场中,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的多寡程度,以及在垄断市场中消费者福利和社会经济总福利的状况。本文将重点阐述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和消费者剩余被攫取后在垄断企业内外部的转移所产生的对于社会经济福利影响等问题。

文献回顾

本文主要涉及对消费者剩余攫取和转移方面的研究,尚未发现有完整的相关领域的研究内容。涉及本文研究领域的文献资料一方面是对垄断势力的抨击、对攫取消费者剩余行为的批判。如:从西方经济学社会总剩余的角度,社会福利衡量了一个厂商,甚至一个行业对市场中的人们消费与生产状况所做出的共享。从分析中可以发现,在理论上行业的竞争程度越低,福利损失也就越大(刘浩,2013)。价格同盟实行的统一定价是一种垄断价格,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消费者剩余的损失,进而损害社会整体福利(王冰等,2003)。

而另一方面的研究是对垄断企业攫取消费者剩余的行为以定性分析为主,在垄断行为利弊的问题上持中立态度。如:对于垄断的管制应该是反垄断与推动创新并举。对内部创新能力强、内部生产效率高而自然形成的垄断企业不应成为反垄断的对象,因为这样的企业可以通过其垄断市场势力导致社会总福利的增加;对于受专利权保护的垄断应该保护,以鼓励创新(邱全俊,2008)。在分析垄断的社会福利时,不能忽略由垄断间接效应造成的福利正效应,在同时考虑正负效益的基础上分析垄断造成的社会净效益(朱敏,2004)。政府管制应在激励和保护企业创新与防止技术垄断暴利之间找到均衡点加以管制(周学荣,2009)。垄断厂商要想继续获取最大利润,只有以消费者人格为本,重在发掘消费者高层次的潜在需求,并以实际可见的方式满足消费心理,才可能在法律法规的许可范围内,从消费者手中获取消费者剩余(许鸿文,2004)。

本文综合了前人文献的优秀思想,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吸纳了相关研究中的精华,从消费者剩余的转移出发,分析垄断企业攫取消费者剩余,将消费者剩余转化为垄断利润后,又如何被利用于垄断企业的经营运作,更是如何影响社会总福利水平的。本文将综合上述对垄断企业占有消费者剩余的两种态度,随着消费者剩余的不断转移流动,对社会总福利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

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

众所周知,在一个市场上,一种没有相近替代品的产品的唯一卖者的企业被称为垄断企业。由于垄断企业是其市场上的唯一卖者,所以它所面对的需求曲线就是市场的需求曲线,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随心所欲地对产品进行定价以此来影响市场中该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控制整个市场。

假定所研究的垄断企业是一个以股东直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般企业,那么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数量就是由边际收益曲线与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决定的,而垄断企业的价格是大于边际成本的,因此必定会有:P>MR=MC。从图1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一般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状况。

如图1所示,假设竞争企业和垄断企业有相同的成本曲线MC。竞争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均衡产量为Q0,均衡价格为P0,此时的消费者剩余由三角形D、矩形A和三角形C组成。而对于垄断企业来说,使其利润最大化的产量为图1中的Q′,利润最大化的价格为图1中的P′,此时的消费者剩余仅为三角形D。由此易知,当消费者面对的企业由竞争企业变为垄断企业后,他们所能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矩形A和三角形B。这其中的矩形A部分被垄断企业所攫取,转化为生产者剩余,成为垄断企业的垄断利润。而三角形B部分则作为无谓损失,成为整个社会总福利的损失。然而垄断企业的生产者剩余在得到消费者剩余转化而来的矩形A的同时也损失了三角形C的部分,三角形C同样作为无谓损失,成为整个社会总福利的损失。

综上所述,垄断企业在利用其市场控制力获得自身最大化的利润时,攫取了矩形A部分的消费者剩余作为其垄断利润,同时由于垄断所带来的相对无效率,而造成了三角形B和三角形C两部分的无谓损失。那么,垄断企业获得的实际收益其实是矩形A和三角形C之差,即(A-C)。社会上对于垄断无效率的反对和批评就集中在图1中A、B、C三个区域,而无谓损失三角形B和三角形C部分是垄断市场中最受人们诟病的地方,人们认为垄断企业由于其高价格和低于社会生产最有效率的产品产量而形成了一定的无谓损失,造成了全社会总福利的降低。但是对于由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的矩形A部分是否产生一定的社会成本,造成社会总福利的下降,一直是存在争议的问题。下文就将聚焦于矩形A这一部分消费者剩余的去向,讨论垄断企业对这部分消费者剩余的攫取,看其是否会产生社会成本,从而成为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的限制目标,或者甚至是否能够带来一定利益,使社会总福利得以提高。endprint

消费者剩余被攫取后的转移

(一)企业内部转移

本章中只分析因为垄断造成了的由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的福利部分,即图1中的矩形A,生产者剩余的增加量,而生产者原本就有的那部分生产者剩余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之内。我们假设企业都是以股东直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在经营运作过程中不存在寻租行为。那么易得:

R=a+b+T                                      (1)

其中R是由消费者剩余转化为生产者剩余的垄断利润,a是企业净利润用于分红的部分,b是净利润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部分,而a和b的总和为企业净利润的增加总额,T是由于企业利润的增加而使得企业应缴税款的增加部分。由此可知,共有R的消费者剩余被垄断企业所攫取,成为企业的垄断利润,最终去向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税收,用于扩大再生产和用于分红。

T部分作为税收直接流向政府,暂不分析。如果把接受分红的股东也看作一般消费者的话,企业内部的分红实质是将消费者剩余即消费者的福利在消费者之间进行重新分配的过程。因此,用于股东分红的a部分不会创造新的价值,也不会产生新的社会成本。至于企业用于扩大再生产的b部分,又可以分为用于内含式的扩大再生产的b1部分,和用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b2部分。即:

b=b1+b2                                         (2)

用于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b1部分,是使用一定手段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而实现的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加大对企业内部创新和技术改造人员工资、工作环境、硬件设备水平等方面提高而达到技术进步的目的;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工资、进行新管理理念的培训等方式达到加强管理的目的;通过改进更新生产设备、加强质量管理环节和设施等方式达到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总体而言,将b1部分的利润分为对企业人员工资的增加b11部分和其他部分b12,其中b11的作用与a部分类似,不过多讨论;b12则是通过投资和消费的方式把利润转移到了企业外部。由消费者剩余的流入转化为垄断利润的b2部分,是用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即通过增加企业的工具、设备、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扩大再生产,这个过程的实质是将b2部分重新导入全社会。

(二)企业外部转移

从上述分析得出,b12、b2和T三个部分消费者剩余最后流向了企业外部,在此节进一步讨论。税收T部分在被政府征收,成为政府财政收入后,会转化为政府的财政支出,成为社会福利。但是税收在转化为社会福利的过程中一定会存在运行成本,或者各种损耗,用C来表示。这部分消费者剩余最终转化为社会总福利的量是(T-C)。

下文需要对b12、b2这两部分消费者剩余,或者说垄断利润的转移进行讨论。假设这两部分消费者剩余没有被攫取,或者如同a和b11一样,分别返还给有着股东和企业职工身份的部分消费者。那么,以整个社会的消费者为研究对象的话,垄断企业造成了无谓的损失后,并没有再次侵害消费者的利益,消费者的福利没有再次下降。而实际情况是,b12、b2这两部分消费者剩余被企业用于以投资、消费为主的扩大再生产活动,那么这就意味着,这两部分消费者本应该拥有的消费者剩余被暂时性地“剥夺”了。至于通过一轮扩大再生产,返还到整个社会消费者手中福利Ec的量与(b12+b2)相比如何,需要进行讨论。如果在扩大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中,企业的生产率大于社会平均生产率,那么Ec必然大于(b12+b2);反之,Ec则小于(b12+b2)。这个过程其实可以理解为消费者用自己当期剩余贴补了垄断企业的生产者,从而在下一期获得收益,使未来的福利提升。从宏观角度看,是消费者进行了投资,以提高未来的收益。这个投资过程可以表述为:

Ec=(b12+b2)×K                       (3)

其中K为垄断企业的生产率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比值。这就说明了,垄断企业的生产率越高,消费者在下一期获得的回报就越丰厚。

(三)对消费者剩余转移结果的讨论

综上所述,消费者剩余被垄断企业攫取,后来又在企业内部和外部进行转移的整个过程中,消费者获得的福利总量是a+b11+(T-C)+ Ec,即a+b11+(T-C)+(b12+b2)×K,消费者投入的剩余总量是R,即a+b+T。设Wc为二者之差,当Wc>0,消费者对垄断企业的“投资”效益为正;反之,则为负。那么就有:

Wc=a+b11+(T-C)+Ec-R=a+b11+(T-C)+(b12+b2)×K-(a+b+T)=b12(K-1)+Kb2-C                                    (4)

若设社会福利的无谓损失,即图1中三角形B和三角形C部分,分别为M1和M2。在垄断企业攫取消费者剩余,获得垄断利润并且造成无谓损失,产生社会成本的过程中,社会总福利的变化值为W。那么就有:

W=Wc-M1-M2= b12(K-1)+Kb2-(C+M1+M2)                                           (5)endprint

那么当W>0时,垄断反而会使得社会总福利得到提高,来带一定的社会正效益;而当W<0时,垄断则会使得社会总福利降低,产生社会成本,造成经济运行无效率的后果。从式5中可以看出,只要K足够大的话,完全可能产生最终的W大于零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当垄断企业的生产率增大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提高的结果,此时垄断就会对整个社会有益。

由式5进一步可以推出,若有:

(6)

就能得出W>0的结论,此时垄断行为也将提高社会总福利的水平。对该式进行观察发现,如果能想方设法提高b2的值,使b2尽可能地大于(C+M1+M2),就能达到使式6右端小于1的目的。由于K表示垄断企业的生产率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比值,当b2大于(C+M1+M2)时,甚至能够得出即使垄断企业的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生产率,其垄断行为也能使社会总福利水平最终得以上升的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垄断行为在完善和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长期存在并取得发展是因为垄断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使得社会总福利,相较于不存在垄断情况下有所提升。这是由于被垄断企业所攫取的那部分消费者剩余在垄断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转移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垄断企业的各种经营运作行为形成增值的缘故,这也便是如今垄断能够长久存在并且充分发展的原因。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以下两种情况时会由于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部分的运作使用,产生令社会总福利增加的结果。第一,垄断企业的生产率在一定水平上大于社会平均生产率;第二,垄断企业使用攫取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垄断利润投入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量,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攫取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垄断利润的纳税额转化为社会福利的运作成本加上由垄断行为所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两部分无谓损失。

如果对垄断企业的经营运作进行深入观察分析,还会发现垄断过程中存在其他一些可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总福利增加的因素。本文总结有以下两点:

第一,垄断企业在攫取了消费者剩余以后,获得了比一般竞争企业更多的利润,从而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投入到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之中。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投入于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上文为了满足推算的需要,对b1部分投入只是从单纯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定量研究。而实际上,b1中b12部分的流动可能为社会总福利带来更大的提升,其数额是不确定的,由很多其他因素左右。比如,由于垄断企业规模大、资金足,投入企业的内部技术研发和创新,可能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率,改进生产技术,甚至可能发现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产品,为整个社会造福;投入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流程的管理,可能发现更适合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从而降低成本或者提高生产效率;投入管理技术的改进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可能由原有相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创造更大的收益,或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管理理论服务社会;投入于质量改进和全面的质量管理,会大大提高产品品质,在消费者以同样的价格购买产品之后,可能产生更大的效用或者使用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第二,消费者剩余转移至垄断企业内部后,本文先前假设垄断企业是以股东直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分析了消费者剩余的三个流向,分别是股东分红、企业扩大再生产和缴纳税款。而垄断企业如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剩余就会产生出第四个流向,那就是流入社会公益或慈善,为社会大众创造价值。当垄断企业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将消费者剩余投入于和企业经营领域相关联的社会公益事业时,将会比其他人、企业甚至政府在这些领域进行公益事业更得心应手,同时由于垄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能以更低的社会总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为社会带来更大福利。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垄断企业其实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那样一无是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给社会带来正效益,使得社会总福利得以提高。这就是完全垄断这种市场形式能够在政府的管制、社会舆论的抨击、道德的谴责之下仍然生生不息,并得以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占据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垄断给社会带来的总福利的提升,关于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的目标是否是单纯的自由竞争在早期就有争论。通过创新提高垄断企业内部生产率,进而自然形成的垄断企业或垄断势力从本质上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跨期最优化,从而不难理解世界各国竞争政策已经从传统的反垄断转向反垄断与推动创新并举。当今美国的反垄断法已经不把拥有垄断地位或企图获得垄断地位作为违法,而把通过“不正当行为”来维持或获得垄断地位作为违法(傅军等,2004)。

对于垄断行为,一定要一分为二的进行看待,当一个垄断企业的生产率比社会平均生产率高,并高到一定程度,或者当垄断企业通过攫取的那部分消费者剩余投入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数额大到一定程度,都会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提高的效果。对于那些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垄断企业,或者由于创新能力强、具有独特技术而自然形成的新型垄断企业来说,不应把其作为反垄断政策的管制对象。而对于其他那些造成社会总福利严重下降的垄断企业来说,比如因为政府授权的独家经营或资源独占的原因产生的垄断,应该对其进行管制或采取一定的改革方式,同时政府必须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事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削弱垄断势力,使其无效率的运作有所改善。从而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护消费者剩余,使之不被无效率的占有。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冰,申其辉.消费者剩余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4(10)

3.刘浩.市场垄断程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基于价格不确定性角度[C].第四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中国林业经济学会,2013

4.王冰,申其辉.论价格同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3(4)

5.邱全俊.对垄断市场的几点思考—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角度[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6.朱敏.垄断的间接社会福利效益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4(3)

7.周学荣.垄断带来效率损失的政府管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8.许鸿文.消费者剩余与垄断厂商利润赢取[J].消费经济,2004(3)

9.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傅军,张颖.反垄断与竞争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那么当W>0时,垄断反而会使得社会总福利得到提高,来带一定的社会正效益;而当W<0时,垄断则会使得社会总福利降低,产生社会成本,造成经济运行无效率的后果。从式5中可以看出,只要K足够大的话,完全可能产生最终的W大于零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当垄断企业的生产率增大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提高的结果,此时垄断就会对整个社会有益。

由式5进一步可以推出,若有:

(6)

就能得出W>0的结论,此时垄断行为也将提高社会总福利的水平。对该式进行观察发现,如果能想方设法提高b2的值,使b2尽可能地大于(C+M1+M2),就能达到使式6右端小于1的目的。由于K表示垄断企业的生产率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比值,当b2大于(C+M1+M2)时,甚至能够得出即使垄断企业的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生产率,其垄断行为也能使社会总福利水平最终得以上升的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垄断行为在完善和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长期存在并取得发展是因为垄断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使得社会总福利,相较于不存在垄断情况下有所提升。这是由于被垄断企业所攫取的那部分消费者剩余在垄断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转移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垄断企业的各种经营运作行为形成增值的缘故,这也便是如今垄断能够长久存在并且充分发展的原因。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以下两种情况时会由于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部分的运作使用,产生令社会总福利增加的结果。第一,垄断企业的生产率在一定水平上大于社会平均生产率;第二,垄断企业使用攫取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垄断利润投入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量,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攫取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垄断利润的纳税额转化为社会福利的运作成本加上由垄断行为所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两部分无谓损失。

如果对垄断企业的经营运作进行深入观察分析,还会发现垄断过程中存在其他一些可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总福利增加的因素。本文总结有以下两点:

第一,垄断企业在攫取了消费者剩余以后,获得了比一般竞争企业更多的利润,从而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投入到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之中。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投入于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上文为了满足推算的需要,对b1部分投入只是从单纯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定量研究。而实际上,b1中b12部分的流动可能为社会总福利带来更大的提升,其数额是不确定的,由很多其他因素左右。比如,由于垄断企业规模大、资金足,投入企业的内部技术研发和创新,可能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率,改进生产技术,甚至可能发现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产品,为整个社会造福;投入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流程的管理,可能发现更适合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从而降低成本或者提高生产效率;投入管理技术的改进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可能由原有相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创造更大的收益,或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管理理论服务社会;投入于质量改进和全面的质量管理,会大大提高产品品质,在消费者以同样的价格购买产品之后,可能产生更大的效用或者使用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第二,消费者剩余转移至垄断企业内部后,本文先前假设垄断企业是以股东直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分析了消费者剩余的三个流向,分别是股东分红、企业扩大再生产和缴纳税款。而垄断企业如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剩余就会产生出第四个流向,那就是流入社会公益或慈善,为社会大众创造价值。当垄断企业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将消费者剩余投入于和企业经营领域相关联的社会公益事业时,将会比其他人、企业甚至政府在这些领域进行公益事业更得心应手,同时由于垄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能以更低的社会总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为社会带来更大福利。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垄断企业其实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那样一无是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给社会带来正效益,使得社会总福利得以提高。这就是完全垄断这种市场形式能够在政府的管制、社会舆论的抨击、道德的谴责之下仍然生生不息,并得以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占据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垄断给社会带来的总福利的提升,关于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的目标是否是单纯的自由竞争在早期就有争论。通过创新提高垄断企业内部生产率,进而自然形成的垄断企业或垄断势力从本质上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跨期最优化,从而不难理解世界各国竞争政策已经从传统的反垄断转向反垄断与推动创新并举。当今美国的反垄断法已经不把拥有垄断地位或企图获得垄断地位作为违法,而把通过“不正当行为”来维持或获得垄断地位作为违法(傅军等,2004)。

对于垄断行为,一定要一分为二的进行看待,当一个垄断企业的生产率比社会平均生产率高,并高到一定程度,或者当垄断企业通过攫取的那部分消费者剩余投入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数额大到一定程度,都会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提高的效果。对于那些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垄断企业,或者由于创新能力强、具有独特技术而自然形成的新型垄断企业来说,不应把其作为反垄断政策的管制对象。而对于其他那些造成社会总福利严重下降的垄断企业来说,比如因为政府授权的独家经营或资源独占的原因产生的垄断,应该对其进行管制或采取一定的改革方式,同时政府必须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事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削弱垄断势力,使其无效率的运作有所改善。从而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护消费者剩余,使之不被无效率的占有。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冰,申其辉.消费者剩余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4(10)

3.刘浩.市场垄断程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基于价格不确定性角度[C].第四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中国林业经济学会,2013

4.王冰,申其辉.论价格同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3(4)

5.邱全俊.对垄断市场的几点思考—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角度[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6.朱敏.垄断的间接社会福利效益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4(3)

7.周学荣.垄断带来效率损失的政府管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8.许鸿文.消费者剩余与垄断厂商利润赢取[J].消费经济,2004(3)

9.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傅军,张颖.反垄断与竞争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endprint

那么当W>0时,垄断反而会使得社会总福利得到提高,来带一定的社会正效益;而当W<0时,垄断则会使得社会总福利降低,产生社会成本,造成经济运行无效率的后果。从式5中可以看出,只要K足够大的话,完全可能产生最终的W大于零的结果,这也就是说当垄断企业的生产率增大到一定程度的话,就会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提高的结果,此时垄断就会对整个社会有益。

由式5进一步可以推出,若有:

(6)

就能得出W>0的结论,此时垄断行为也将提高社会总福利的水平。对该式进行观察发现,如果能想方设法提高b2的值,使b2尽可能地大于(C+M1+M2),就能达到使式6右端小于1的目的。由于K表示垄断企业的生产率与社会平均生产率的比值,当b2大于(C+M1+M2)时,甚至能够得出即使垄断企业的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生产率,其垄断行为也能使社会总福利水平最终得以上升的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垄断行为在完善和健全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长期存在并取得发展是因为垄断企业在一定条件下确实能够使得社会总福利,相较于不存在垄断情况下有所提升。这是由于被垄断企业所攫取的那部分消费者剩余在垄断企业内部及外部的转移转化的过程中,通过垄断企业的各种经营运作行为形成增值的缘故,这也便是如今垄断能够长久存在并且充分发展的原因。

结论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以下两种情况时会由于垄断企业对消费者剩余的攫取部分的运作使用,产生令社会总福利增加的结果。第一,垄断企业的生产率在一定水平上大于社会平均生产率;第二,垄断企业使用攫取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垄断利润投入于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量,在一定程度上大于攫取消费者剩余产生的垄断利润的纳税额转化为社会福利的运作成本加上由垄断行为所带来的消费者剩余和生产者剩余的两部分无谓损失。

如果对垄断企业的经营运作进行深入观察分析,还会发现垄断过程中存在其他一些可能为整个社会带来总福利增加的因素。本文总结有以下两点:

第一,垄断企业在攫取了消费者剩余以后,获得了比一般竞争企业更多的利润,从而有充足的资金可以投入到企业扩大再生产的过程之中。这里最值得关注的是投入于内含式扩大再生产的部分。上文为了满足推算的需要,对b1部分投入只是从单纯经济学的角度进行严格的定量研究。而实际上,b1中b12部分的流动可能为社会总福利带来更大的提升,其数额是不确定的,由很多其他因素左右。比如,由于垄断企业规模大、资金足,投入企业的内部技术研发和创新,可能大大提高企业生产率,改进生产技术,甚至可能发现新的生产工艺、发明新的产品,为整个社会造福;投入于企业生产过程的改进和流程的管理,可能发现更适合企业的生产运作方式,从而降低成本或者提高生产效率;投入管理技术的改进和管理理念的更新,可能由原有相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创造更大的收益,或者从实践中总结出新的管理理论服务社会;投入于质量改进和全面的质量管理,会大大提高产品品质,在消费者以同样的价格购买产品之后,可能产生更大的效用或者使用更长的时间,从而提高社会福利水平。

第二,消费者剩余转移至垄断企业内部后,本文先前假设垄断企业是以股东直接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分析了消费者剩余的三个流向,分别是股东分红、企业扩大再生产和缴纳税款。而垄断企业如果以社会总福利最大化为目标,消费者剩余就会产生出第四个流向,那就是流入社会公益或慈善,为社会大众创造价值。当垄断企业为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将消费者剩余投入于和企业经营领域相关联的社会公益事业时,将会比其他人、企业甚至政府在这些领域进行公益事业更得心应手,同时由于垄断企业的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能以更低的社会总成本和更高的效率为社会带来更大福利。

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垄断企业其实不是人们传统观念中那样一无是处,它在一定条件下会给社会带来正效益,使得社会总福利得以提高。这就是完全垄断这种市场形式能够在政府的管制、社会舆论的抨击、道德的谴责之下仍然生生不息,并得以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占据重要的地位的原因所在。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垄断给社会带来的总福利的提升,关于反垄断与竞争政策的目标是否是单纯的自由竞争在早期就有争论。通过创新提高垄断企业内部生产率,进而自然形成的垄断企业或垄断势力从本质上有利于消费者剩余的跨期最优化,从而不难理解世界各国竞争政策已经从传统的反垄断转向反垄断与推动创新并举。当今美国的反垄断法已经不把拥有垄断地位或企图获得垄断地位作为违法,而把通过“不正当行为”来维持或获得垄断地位作为违法(傅军等,2004)。

对于垄断行为,一定要一分为二的进行看待,当一个垄断企业的生产率比社会平均生产率高,并高到一定程度,或者当垄断企业通过攫取的那部分消费者剩余投入到外延式扩大再生产的数额大到一定程度,都会产生使社会总福利提高的效果。对于那些规模报酬递增、平均成本随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的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垄断企业,或者由于创新能力强、具有独特技术而自然形成的新型垄断企业来说,不应把其作为反垄断政策的管制对象。而对于其他那些造成社会总福利严重下降的垄断企业来说,比如因为政府授权的独家经营或资源独占的原因产生的垄断,应该对其进行管制或采取一定的改革方式,同时政府必须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和审批事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以削弱垄断势力,使其无效率的运作有所改善。从而能够在一定范围内保护消费者剩余,使之不被无效率的占有。

参考文献:

1.曼昆.经济学原理(第5版):微观经济学分册[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王冰,申其辉.消费者剩余理论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4(10)

3.刘浩.市场垄断程度对社会福利的影响—基于价格不确定性角度[C].第四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中国林业经济学会,2013

4.王冰,申其辉.论价格同盟对消费者剩余的影响[J].云南社会科学,2003(4)

5.邱全俊.对垄断市场的几点思考—基于消费者剩余理论角度[J].中国集体经济,2008(3)

6.朱敏.垄断的间接社会福利效益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4(3)

7.周学荣.垄断带来效率损失的政府管制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9(5)

8.许鸿文.消费者剩余与垄断厂商利润赢取[J].消费经济,2004(3)

9.布兰查德.宏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10.傅军,张颖.反垄断与竞争政策[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