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的理论依据与实施策略

2015-01-06 00:13黄俐波吕辉
商业经济研究 2014年35期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新农村建设

黄俐波+吕辉

内容摘要: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依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际上一些国家的经验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开始走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建设之路,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总结国际上一些国家的新农村建设和我国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的经验以及各专家学者提出的理论依据,从三方面阐述了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联系—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联系紧密;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理论根据以及如何统筹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协同发展。以更好的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协同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互动,携手并进—共创城乡一体化的美好格局。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   协同发展   城乡一体化

国内外新农村建设经验概述

1970年以来,韩国通过政府支援和农民自主的基本方式,以开发项目为桥梁,大力提倡以“勤奋、自主、合作”的理念来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带动广大农民开展家乡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与此同时,日本也在进行着他们的新农村建设,日本的新农村建设采取的是分阶段进行的方法,第一阶段由于受到“二战”的影响,他们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发展的方式,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加强农田水利基础建设。大规模建设条田化、暗渠排灌、农用道路及农业防灾等基础设施。第二阶段则进入了农业与农村同时发展的模式,极大程度地缩小了城乡差距,提高了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程度。“二战”之后,欧洲国家为了实现欧洲重建,诞生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在经济一体化的带动下,法国、河兰、意大利为实现农业一体化,建立了共同农业政策,使欧洲国家的农业农村得到了飞快的发展。

韩国、日本和欧洲一些国家新农村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也启发着我国走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也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政策和方法引领中国走新农村建设之路。1956年,一届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直到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的生产生活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促进产业和城市同时发展,推动不同规模的城镇协同发展,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共同协同发展,我国的新农村建设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此同时,我国的城镇化建设也在改革开放之后与新农村建设同时进行。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党中央做出了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决议提出实施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商品经济迅速发展起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呈现出了一片新景象;2000年10月,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第十个五年规划的相关建议中明确提出了大力推进城镇化建设的战略;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的首要工作;十八届三中全会就进一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这一系列的指导性政策的提出和实行都体现了我国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并举、并重,以达到城乡一体化和谐发展的美好格局。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相互关联且密不可分

新型城镇化建设之路是指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由农村向城镇转变的一个过程。坚持以人为本,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把工业化作为动力,提升城镇化生活的质量,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建设。因此其核心并不是建立高楼大厦,而是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它既包括城乡人口的变动所导致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农村的生产资金向城镇流动,也囊括转变农民观念,提高质量和改进城镇自身发展以及素质的提高。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指采用工业辅助农业、城镇带动村落的方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在党和政府的正确引导下,规划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通过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提升农村的生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成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因此,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第一,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推器。首先,城镇化可拓展农产品市场,扩大农产品需求,有利于农业市场化程度的提高。随着农业市场化进程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升,可大大提高工业产品的需求层次,形成新农村建设的城市发展和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的程度奠定基础。其次,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经营规模的扩大,以达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城市化可以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到第二、第三产业,降低农村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数量,使农业生产实现由小规模到大规模生产的跨越。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农户能够通过使用大型机械等农用生产资料、采用先进农业科技成果、改善经营管理,从而提升农业劳动生产率,实现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最后,城市化可以加强农业生产和大市场之间的联系,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发达的城镇化,才能通过各种市场信息传递,使农产品顺利销售出去,避免农产品出现供大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情况,从而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二,新农建建设有利于城镇化的健康发展。首先,新农村建设为城市化提供需要的物质保证。城镇拥有庞大的销售农产品市场,农产品不仅要满足自身需要的农业人口,同时也满足了非农业人口不断增长的需求。其次,新农村建设,为城市化提供需要的劳动力资源。新农村建设通过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投资的增加,基础设施和教育,农业技术学校的建立,完善农村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还通过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农民定期参加农业知识以及思想意识的培训,消除农民的小农意识,解放农民的思想。因此,新农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素质,促进了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到城镇,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力资源。最后,新农村建设,通过农村的工业化推进城市化,通过对农村工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从而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的理论依据

最初,从系统的角度来看,城镇和农村本就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流、物流、信息流各自按照各自的方式合理地流动,从而使得城乡经济、社会以及文化完美的融合在一起,互相渗透,互相依赖。农业在一定基础上支持着工业,从而激励着城镇化的发展。同时,农业发展可以为工业部门注入工业生产所需的要素,进一步提高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其次,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分析。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未来社会并不会被固化在城乡和农村地区的分工,但要实现新的融合。融合是在“抛弃”的基础上,实现城市和农村的“综合”,而不是实现没有任何差别的城乡统一。应该重视大工业和城市的历史地位,充分发挥城市在城乡统筹中的积极作用。打破“产业布局视图和现实的城市”,加强城市和农村地区及其产业间的关系,必须跳出“三农”抓“三农”。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健康发展,规划“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美好格局,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与发展。最后,从农村劳动力资源配置角度来看,推动城镇化是利用农村的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措施。刘易斯模型认为,在二元经济结构中,传统农业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明显的差距。因此,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分析,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对于人口及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镇转移有很大的帮助。另一方面,随着小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投资资金也会有很大的增幅,这样可以增加农民的劳动收入,从而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由此看出,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以城市“异质性”结构的存在为前提,可行的办法是建立小城镇。“离土不离乡”的实现,不仅可以提高城镇化率,而且可以推动新农村建设,从而达到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的协调发展。endprint

猜你喜欢
城乡一体化协同发展新农村建设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