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创新需破解的几组关系

2015-01-09 00:22宋艳丽
经济研究导刊 2014年32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

宋艳丽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实践中创立、发展和完善的,其发展动力和历史使命是解决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随着全面深化改革战略部署的逐一铺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在解决市场与政府、效率与公平、城镇与农村这三组重要关系上取得新突破。

关键词:经济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F09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2-0003-02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中,理论与实践的交互作用表现得淋漓尽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仅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成就,而且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理论。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生活发生了新的变化,也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实践变革呼唤理论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生命力就在于在推进我国经济建设中与时俱进地创新与发展。

一、关于市场与政府,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以思想解放促进改革实现新突破,并落实于经济建设的各个领域、各个行业

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经济运行中的重要范畴。纵向来看,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历来是经济学研究探讨的重点;横向来看,二者的关系是影响当今世界发展的关键因素,甚至会引起各国实力的消长及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理论界已经明确,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采用,当今世界中也确实存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市场经济。而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在采用市场体制发展本国经济时,都会遇到如何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进一步优化市场与政府的关系是下一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目的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就一直围绕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行。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到“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对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认知渐入深处,对市场经济的态度愈加明朗。我国在计划经济的基础上逐步引入市场因素,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改善。但是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还未完成,可进一步通过改革,建立更完善的市场机制、更公平的市场环境、更自由的市场条件,激发社会创造活力,促进智慧与财富充分涌流。

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必须解决思想解放的问题。一部分人认为,我们的改革不断强化市场作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资本主义国家“越来越像”。对此,必须进一步明确,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可以用。市场多一点还是政府多一点,主要看是哪种资源配置方式更符合客观规律、时代要求和人民愿望,哪种资源配置方式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利于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研究市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需进一步探讨在各个领域和一些具体的方面中如何正确处理二者关系,即如何把二者的界限划定落实到具体领域中去。例如,建立公平开放透明的市场规则,在市场准入方面,将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削减资质认定项目,实施“负面清单”管理。也就是说,政府将进一步“放手”,让市场更多更好地发挥作用。但在市场监管方面,政府又必须“出手”,清理和废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严禁和惩处各类违法实行优惠政策行为,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

二、关于效率与公平,研究的重点在于充分厘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市场经济中的“公平”含义,破解收入分配中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我国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源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特殊经济体制。这种体制既遵循奖勤罚懒、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则,又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以全体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为价值追求。因此,效率与公平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所要追求的效果,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必须考察的重要范畴。

对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的研究,应更加突出我国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具体阶段,将研究基点从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向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转变,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及其阶段性特征,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换句话说,必须认真研究一些概念和范畴在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中的联系与差别,并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实际情况进行实事求是地改造和发展。例如公平,其本质内涵和标准要求必须联系一定的经济制度和社会状况来考虑,否则就会失真而导致对经济现象做出错误判断。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公平,又不同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公平。一方面,同资本主义社会相比。虽然我国采用了市场经济这一资源配置方式,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是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而资本主义的公平是资产阶级分割剩余价值。但由于都采用了市场经济,因此在市场调配收入环节(初次分配)时,都认为按生产要素贡献进行分配是公平合理的。另一方面,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相比。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但由于生产力水平较低,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前我国的所有制结构中公有化程度远未达到马克思所设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市场经济的资源配置方式也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中所没有的,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公平不同,它应包含市场经济公平所要求的按生产要素分配。但从最终结果上来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平依然是实现共同富裕。

厘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平的含义后,不难得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在初次分配过程中,市场效率与市场公平紧密相连。市场效率是指通过价格信号引导资源配置,市场公平是指根据要素在生产中的贡献决定收入分配。一个健全的市场,主体自由平等、机制健全有序、价格真实灵敏,不仅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也可实现初次分配公平。市场公平是市场效率得以发挥的前提,市场效率是市场公平作用的结果。市场公平和市场效率统一于市场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因此,初次分配形成的收入差距是价格发挥传递信息、提供刺激和分配收入三大功能的产物,是市场效率和市场公平的统一。而在再分配过程中,由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实现共同富裕。从这一层面来讲,效率与公平也是辩证统一的,没有以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效率,就没有丰富的可供分配的社会财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也就得不到满足,社会主义只是在低水平的“公平”中徘徊;而没有对社会财富的共同分享,一部分社会成员不能享受经济发展成果,其生产与创造积极性就会降低,社会矛盾会走向激化,又会阻碍生产力发展和效率提升。效率与公平依然是辩证统一的。

三、关于城镇与农村,通过明确二者在经济发展全局中的地位作用构建城乡良性互动,通过解决劳动力转移这一核心问题,探寻城镇化发展的科学规律

城镇化既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标志,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城镇化对于汇集产业要素、提高市场化和资源配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是推进新型农业现代化、实现新型工业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必由之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求,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经济社会良性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进入新世纪,城镇化更是加速推进。200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为36.2%,2012年提高到了52.6%。但是,我国的城镇化率依然较为滞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城镇化水平、落后于同等发展程度国家的城镇化水平,还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个国家的差距往往可成为其进一步发展的潜力,因此,继续推进城镇化不仅是我国工业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力。以往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必须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刻反思,在理念、方法、制度上重新审视并认真改进。

在城镇与农村的定位问题上,应充分肯定二者在一国的经济发展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而不应重视一方、忽略一方。在我国过去的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味强调城镇的作用,认为城市代表的是现代、富裕、文明,而农村代表的是落后、贫穷、闭塞,因此,认为把农村越多变为城市越好,用城市代替乡村。事实上,农业和农村是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即使在经济较为发达的西方国家,甚至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都不能没有农业。农业和农村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依然是衣食之源、生活之本,农业依然为工业提供原材料,农村依然是工业品的消费市场。除此之外,农村的生活习惯和生活状态相对于城市来说更加节约,更符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要求;农村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主要场所等等。因此,不仅城市对农村具有优越性,农村对城市也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品质。因此,绝不是单纯地用城市代替农村,而是应建立起城乡良性互动关系,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局面,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

构建城乡良性互动关系,推动城镇化进程,核心是解决好“人”的问题。在以往的城镇化进程中,一部分人认为城镇化就是把农村建造的如城市一般,就是劈山毁田,就是修路、盖楼、造城,就是把花园洋房、繁华街道、休闲广场等现代城市的元素符号“复制”到农村当中,完全忽视了城镇化应有的内涵。城镇化本质上来讲是“农民”向“市民”的转变。 “空间城镇化”的强制做法不可取,必须转变为“人口城镇化”。而农村人口要转化为城市人口,也不可强制转变,其根本动力在于工业化的进步以及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只有工业化的进步及第三产业的发展,才能带来工作岗位和劳动力需求,才能吸引更多农业人口进入城市工作和生活,农民才能真正成为市民。推动城镇化进程依然离不开工业化的支撑。总之,城镇化是一个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进程,而绝不是凭主观臆断就能创造出来的。

[责任编辑 仲 琪]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