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后软通道护理体会

2015-01-21 09:41吴向民
关键词:血凝脑室引流术

吴向民,张 雷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郯城 276100)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后软通道护理体会

吴向民,张 雷

(山东省郯城县第一人民医院,山东 郯城 276100)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钻孔引流术后软通道护理方法和策略。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病导致的脑出血的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头颅CT定位,选用适宜的单管、双管及多管穿刺抽吸部分血肿后引流,术后密切注意引流管数量、高度,引流液颜色及数量,正确注药方法及适宜的拔管时机。结果126例患者中,快速钻孔血肿穿刺抽吸引流术后血肿明显较少108例,占85.7%,血肿减少不明显及再出血13例,占10.3%。结论有效的护理措施才能确保手术治疗效果,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高血压脑出血;软通道;护理体会

高血压是我国的常见疾病,而高血压脑出血则是其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其进行合理地手术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重要手段。颅内血肿微创穿刺引流术是近年来较多应用于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新兴技术,其操作简便、创伤小,费用低,不受年龄和重要脏器功能的限制[1-2]。引流管护理工作的细致程度是微创手术成败的关键,影响患者预后。为了提高临床护理干预质量,我们对此类病人引流管护理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2年10月收治的高血压病导致的脑出血的患者126例为研究对象,采取快速钻颅血肿穿刺软通道抽吸引流术。所有临床病例符合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会议关于脑出血的诊断标准,入院时均经头部CT扫描证实。其中男71例,女55例;年龄35~82岁,平均年龄(57.5 10.1)岁,35~49岁27例,50~69岁86例,70岁以上13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76例,可疑高血压病史38例,无高血压病史12例。发病后所有患者均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血肿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最小32 mL,最大96 mL,其中血肿破入脑室69例;入院时根据意识障碍临床分级[3]:意识清晰(Ⅰ级)6例,嗜睡状态(Ⅱ级)15例,浅昏迷(Ⅲ级)48例,中度昏迷无脑疝形成(Ⅳa级)50例,深昏迷(Ⅳb级)7例。

1.2 手术方法

常规头部备皮后,在CT定位及指导下进行血肿穿刺引流术,穿刺点定于血肿最大平面,进针靶点指向血肿假想柱形体的中心,注意避开重要功能区和主要大血管。血肿较大或血肿粘稠度较高多选择额颞双管交叉穿刺便于引流,其中钻颅单管穿刺抽吸引流31例,双管钻颅穿刺抽吸引流78例,破入脑室而采用三管以上多管穿刺17例。待手术穿刺成功后,此时应缓慢抽吸,一般抽取量为出血量的30%~50%,连接引流袋或脑室引流器,固定送入ICU监护。

2 结果

本研究126例手术患者中,血肿明显减少或血肿完全清除108例,血肿无明显减少或血肿增加而改为开颅手术4例,血肿进一步增加而放弃治疗9例,血肿明显减少拔管后原部位血肿再次出现而再次行血肿穿刺抽吸3例,2例远隔部位出现血肿而再次穿刺手术。入院时以及入院后2周、4周时按统一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4]:完全恢复日常生活能力(Ⅰ级)12例,部分恢复或独立生活(Ⅱ级)25例,需人帮助、扶拐可走(Ⅲ级)62例,卧床但保持意识清醒(Ⅳ级)16例,植物状态及死亡(Ⅴ级)11例。

3 软通道护理体会

脑内血肿减少速度与引流管通畅程度有明显关系,同时引流管也是颅内与外界相通的通道。引流通道护理工作成败影响患者预后。我们通过对引流管位置、引流液量及引流液颜色可以间接了解颅内压的改变、是否继续有新鲜出血。术后首先妥善固定引流管,限制头部过度活动,约束带固定双手,防止患者牵拉引流管和翻身及实施各项护理操作时导致引流管松动、折弯、扭曲、受压甚至滑脱。搬动患者检查时,注意夹闭引流管,防止引流液倒流造成逆行感染。

3.1 引流管置管数目、位置、高度

不同部位的引流作用机理是不同的,护理人员应严格执行床前交接班,均要明确标记引流管数目、引流位置及引流目的,才能确保患者早日康复。术中根据血肿大小、位置、是否破入脑室,需要置入一根、两根或多根引流管,各管位置不同引流范围不同,同时引流管头端位于血肿腔内还是脑室内,脑外引流管的高度是不同的。开始引流血肿时血肿较粘稠,引流速度缓慢,量较少,随着血凝块减少,引流液混有脑脊液,血肿腔有可能与脑室或者蛛网膜下腔相通,量明显增多,可适当抬高引流管,保持在双外耳道平面上5~10 cm,既便于引流,又可以防止脑脊液丢失过多导致颅内压过低[5]。

3.2 引流液颜色与数量

脑内通过引流管与外界相通,术后应严格无菌操作,每日更换引流袋及脑室引流器,防止引流液倒流造成逆行感染。逐日记录引流液的颜色及数量。引流液开始多为暗红色,后随血肿减少,颜色逐渐变淡。若引流液由暗红色突然变为鲜红色或血凝块增多,引流液量明显增多,伴有烦躁不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能以药物控制、意识障碍加深、瞳孔出现不等大,应考虑有再次出血,及时告知医生,复查头颅CT进行排除。逐日记录引流液的数量,开始时引流液较为粘稠并伴有大量血凝块,引流液数量较少,引流速度缓慢,随着血凝块减少,引流液可能明显减少,也有可能混有脑脊液引流量明显增多,后者多需要适当抬高引流管,既可维持正常颅内压,又可进一步促进血凝块迅速溶解。

3.3 引流管引流不畅的处理方法

血肿腔内血凝块堵塞管腔可导致引流管引流不畅,为防止引流管堵塞,每日间断将引流管按照引流方向反复挤压,尽量不采用空针暴力抽吸,若用空针抽吸负压要小,一般用5 mL空针,负压为1~2 mL,防止因负压抽吸力量过大造成再次出血。24 h内引流管发生无液体流出,注意及时查看引流管,尤其是连接处是否堵塞或扭曲折叠,并通知医生,行头颅CT复查,了解引流管头端位于血肿腔什么位置,必要时重新调整引流管的深浅或重新放置。

3.4 经管注药注意事项

为加速血肿快速溶解,本组126例患者术后均自引流管向血肿腔内或脑室内注射尿激酶,1~2次/d。注射前将引流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用碘酊浸泡30 min,准备5 mL空针、无菌手套、无菌生理盐水、尿激酶、无菌纱布、引流袋,协助医生在无菌操作下注射尿激酶;5 mL无菌生理盐水+尿激酶3万μ与血肿腔作等量交换,交换3~5次后保留3 mL,夹闭2 h,并更换新引流袋。注药时切记排净引流管和空针内气体,防止颅内积气的发生。

3.5 拔管注意事项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治疗术后留置引流管一般<1周。复查头颅CT血肿明显减少,占位效应不明显,可准备逐个拔管。拔管前多试夹闭引流管24 h,患者无明显颅内高压症状,意识障碍无明显加深,可将引流管拔除。脑室引流管夹闭后患者持续颅内高压,可行腰大池外引流,促进脑脊液循环。拔管缝合后加压包扎,注意观察包扎敷料是否有渗液渗透,若有及时通知医生,协助医生及时处理,避免颅内感染的发生。

总之,颅内微创穿刺引流术操作简便,对患者损伤小,围手术其必须配合以高质量的护理,工作中注意点滴细节,才能提高生存率,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1]宋建民,王 尧,高血压脑出血微创穿刺458例分析[J].慢性病学杂志,2010,12(4):336.

[2]李文菊,杨光会.98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监护体会[J].吉林医学,2012,33(25):5541-5542.

本文编辑:刘帅帅

R473

B

ISSN.2095-6681.2015.33.190.02

猜你喜欢
血凝脑室引流术
奥美拉唑、血凝酶联合生长抑素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
泮托拉唑和血凝酶应用于上消化道出血治疗及对止血时间影响分析
高位肛周脓肿给予切开挂线引流术的治疗效果
6例蛇毒血凝酶致低纤维蛋白原血症的报道
脑室镜清除脓苔及术后脑室灌洗、引流在脑室感染中的应用
裂隙脑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新进展
整体护理预防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作用分析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颅内血肿清除引流术后再出血进展及分析
三种蛇毒类血凝酶对患者纤维蛋白原作用的临床观察
孤立性第四脑室1例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