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腐熟剂品种筛选试验

2015-01-21 01:44龙小平熊瑜谢靓熊竹林袁美玲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品种筛选试验

龙小平 熊瑜 谢靓 熊竹林 袁美玲

摘  要:2014年在峡江县进行了秸秆腐熟剂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增施腐熟剂,能加快稻草腐烂速度,使稻草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尽快得到转化,从而及早被晚稻吸收;促进二晚苗期早生快发、禾苗生长健壮、延长功能叶寿命、后期青秆黄熟,起到减轻病虫危害和后期防早衰的作用,从而促进二晚穗大粒多和提高结实率,最终达到增产效果。

关键词:秸秆腐熟剂;品种筛选;试验

中图分类号 S21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1-67-02

为验证不同秸秆腐熟剂产品在旋耕耕作模式下的使用效果,笔者于2014年在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区水边“万亩示范片”二晚田进行了本试验,现将试验相关情况及结果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设在交通便利、易于观察及管理的水边镇“万亩示范片”义桥核心示范区农户李善辉责任田中进行。试验田面积1 000m2,田块方正,田面平整,肥力均匀,排灌方便,土壤质地为轻砂壤,前茬为早稻。试验前土壤理化状况如下:有机质20.2g/kg、碱解氮138mg/kg、速效磷28.5mg/kg、速效钾111mg/kg、pH5.1。

1.2 供试材料 秸秆腐熟剂供试品种分别为:上海联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谷霖牌腐秆剂和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京圃园腐秆剂。晚稻品种为中优456。

1.3 试验设计 试验设4个处理,即:处理1为对照(常规施肥,无秸秆还田,即ck1);处理2为不加腐熟剂秸秆还田(常规施肥+秸秆还田,即ck2);处理3为上海联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谷霖牌腐秆剂腐熟秸秆还田(常规施肥+谷霖+秸秆还田);处理4为北京市京圃园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京圃园腐熟秸秆还田(常规施肥+京圃园+秸秆还田)。常规施肥每667m2用量为尿素17.5kg、复合肥25kg、氯化钾8kg。腐熟剂用量均为2kg/667m2,严格按照说明书施用。试验设3次重复,处理随机排列,小区面积33.35m2(5m×6.67m)。小区间预30cm作埂并包地膜防止串水渗肥,并在水分管理上做到单灌单排。试验区四周设1.5m的保护行,保护行内不施肥。

1.4 试验过程 试验于6月25日播种,采用塑料软盘播种育秧,667m2大田用434孔软盘60片播种2kg。试验田于7月13日机耕,之后划区作埂,作好埂后将切断的稻草(200kg/667m2)、腐熟剂(2kg/667m2)和基肥(复合肥25kg/667m2)按设计分小区称量施入。7月16日手插移栽,统一栽插规格为16.7cm×23.3cm,每小区栽840蔸。各处理的施肥品种、施肥量及施用方法相同,其中:基肥(复合肥25kg/667m2)在移栽前即7月16日结合小区耥平施入,分蘖肥(尿素25kg/667m2)在7月19日施入,穗肥(尿素9kg/667m2+氯化钾8kg/667m2)在8月2日施入。保护行不施肥,其它栽培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措施同大田生产,并做到各处理间一致。用于失重调查小袋稻草于7月17日埋入,每小区均埋3小袋,之后每隔10d起袋调查1次。10月18日分小区收获,晒干后分别测称稻谷的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果分析 根据对试验测产结果(表1)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重复间F值小于1,说明重复间产量差异小和试验效果较可靠;处理间F值为15.48,达极显著水平(表2)。采用新复极差测验(LSR法)比较处理间小区平均产量的差异显著性,测验结果说明,处理4、3和2都比处理1增产达到极显著水平,而处理4、3、2这3个处理间产量差异均不显著(表3、表4)。说明所有秸秆还田处理均比无秸秆还田处理极显著增产,而秸秆还田的不同处理间产量差异不显著。

表1 不同处理的产量结果

[处理\&小区产量(kg)\&折合单产

(kg/667m2)\&比ck1

±(%)\&比ck2

±(%)\&产量

位次\&Ⅰ\&Ⅱ\&Ⅲ\&1\&26.12\&25.26\&25.33\&511.4\&\&-6.06\&4\&2\&27.08\&27.71\&26.87\&544.4\&6.45\&\&3\&3\&27.32\&27.83\&27.69\&552.3\&7.99\&1.45\&2\&4\&27.36\&28.13\&28.19\&557.9\&9.09\&2.48\&1\&]

表2 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DF\&SS\&MS\&F值\&F0.05\&F0.01\&重复间\&2\&0.16\&0.08\&0.38\&5.14\&10.92\&处理间\&3\&9.74\&3.25\&15.48**\&4.76\&9.78\&误差\&6\&1.24\&0.21\&\&\&\&总变异\&11\&11.14\&\&\&\&\&]

注:*表示差异显著、**表示差异极显著。

表3 新复极差测验最小显著差

[P\&2\&3\&4\&LSR0.05\&0.80\&0.84\&0.87\&LSR0.01\&1.13\&1.18\&1.22\&]

表4 小区产量的新复极差测验

[处理\&小区平均产量(kg)\&0.05差异显著性\&0.01差异显著性\&4\&27.89\&a\&A\&3\&27.61\&a\&A\&2\&27.22\&a\&A\&1\&25.57\&b\&B\&]

2.2 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分析 由表5可知,稻草还田处理的株高和结实率均明显高于ck1,每穗粒数也略多于ck1,而其中增施腐秆剂的又比不施腐秆剂(ck2)的结实率有所提高。

表5 不同处理的经济性状结果

[处理\&株高(cm)\&有效穗

(穗/穴)\&穗长

(cm)\&总粒数

(粒/穗)\&结实率

(%)\&千粒重

(g)\&理论产量

(kg/667m2)\&1\&118.3\&12.9\&23.2\&108.2\&84.3\&26.9\&541.2\&2\&123.7\&13.3\&23.0\&108.9\&89.9\&26.2\&583.4\&3\&122.3\&13.0\&23.2\&109.3\&92.5\&26.4\&593.3\&4\&124.0\&12.7\&23.6\&112.8\&91.8\&26.5\&595.0\&]

注:各处理的穴数均以1.71万穴/667㎡计算。

2.3 不同处理的秸秆腐熟程度测定结果分析 7月18日埋草,除处理1(ck1)外,每小区埋草3袋,每处理重复3次共9袋,每袋50g,每隔10d或20d每小区取出一袋调查失重率,即分别于7月28日、8月8日和8月28日共调查3次。统一采用失重率法测定秸秆腐熟程度。调查测定结果表明:(1)埋草后第10天,处理2(不施腐熟剂)的稻草失重率平均为45.8%,处理3(增施谷霖腐熟剂)和处理4(京圃园腐熟剂)的稻草失重率比不施腐熟剂的分别高2.0%、2.5%;(2)埋草后第20天,处理2的稻草失重率平均为50.9%,处理3和处理4的稻草失重率比处理2分别高5.0%、5.4%;(3)埋草后第40天,处理2的稻草失重率平均为62.7%,处理3和处理4的稻草失重率比处理2分别高3.1%、3.4%(表6)。以上3次调查结果显示,增施腐熟剂处理比不施腐熟剂处理的稻草失重率要高,即腐熟进度要快,但2个腐熟剂品种处理间的秸秆腐熟程度差异不明显。

表6 不同处理的稻草失重率

[调查日期

(月/日)\&处理\&区组(%)\&平均失重率

(%)\&Ⅰ\&Ⅱ\&Ⅲ\&合计\&7/28\&2\&46.9\&44.8\&45.8\&137.5\&45.8\&3\&46.8\&47.2\&49.4\&143.4\&47.8\&4\&48.2\&47.6\&49.1\&144.9\&48.3\&8/8\&2\&51.3\&53.4\&48.0\&152.7\&50.9\&3\&55.1\&56.7\&55.8\&167.6\&55.9\&4\&56.2\&55.0\&57.8\&169.0\&56.3\&8/27\&2\&62.9\&63.2\&61.9\&188\&62.7\&3\&64.9\&66.1\&66.3\&197.3\&65.8\&4\&65.8\&66.4\&66.2\&198.4\&66.1\&]

2.4 不同处理的田间长势长相及病虫害发生情况 由调查可知,在前期4个处理的禾苗长势长相没有明显差异,但稻草还田增施“腐熟剂”的2个处理比ck2表现禾苗封行早、叶色较深绿;到中后期几个稻草还田处理都比ck1的禾苗转稿好、功能叶寿命长,并且纹枯病等病虫害少、无倒伏,ck1后期早衰较明显。北京京圃园和上海谷霖2个品种腐熟剂的效果相差不多,都表现较好。

4 结论与讨论

(1)稻草还田增施腐熟剂处理比稻草还田不施腐熟剂处理的稻草失重率高2~5.4个百分点,说明稻草还田增施腐熟剂能加快稻草腐烂速度,使稻草中的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尽快得到转化,从而及早被晚稻吸收。

(2)稻草还田增施腐熟剂可促进二晚苗期早生快发、禾苗生长健壮、延长功能叶寿命、后期青秆黄熟,从而起到减轻病虫危害和后期防早衰的作用,并促进二晚穗大粒多和提高结实率,达到增产效果。

(3)本次试验2个供试腐秆剂品种,北京京圃园的腐熟进度略优于上海谷霖的,但差别极小,即2个厂家的腐熟剂催腐效果相当,均表现尚可。

(责编:张宏民)

猜你喜欢
品种筛选试验
CS95
510
驭胜S330
C-NCAP 2016年第八号试验发布
烤烟品种贵烟1号贵烟2号在贵州省天柱县的推广应用示范
试验
多穗柯扦插繁殖试验
北方栽培双孢蘑菇的品种筛选
玉米穗部性状的遗传基础与综合评价分析
再生稻品种筛选试验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