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农场的社会服务机制创新研究

2015-01-21 00:08郑建新吴赐联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家庭农场创新

郑建新+吴赐联

摘  要:家庭农场是一种集约化和规模化农业生产方式,是推动农业发展的重要形式。该文在界定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概念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福建省家庭农场在资金、技术推广、产销渠道、政府服务和科技人才等社会化服务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然后针对性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家庭农场;社会服务机制;创新

中图分类号 F3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1-04-03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 Service Mechanism in Family Farm

——Based on the Statistics of Fujian Province

Zheng Jianxin et al.

(Jinshan College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

Abstract:The family farm is an intensive and large-scal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way,it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Firstly,we made a definition of the social service system. Secondly,we investigated the existing problems which would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farm by the questionnaire,such as the capital,technology promotion,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channels,government services,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s. Lastly, we put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solution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Family farm; Social service mechanism; Innovation

1 引言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家庭农场的发展步伐。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集科技、信息、管理、机械等众多现代生产要素,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生产方式。实践证明,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显示了很多的优越性,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农业结构布局,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商品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民收入等。据农业部的调查数据,截至2012年年底,除西藏外,全国共有家庭农场87.7万个,经营耕地面积达0.12亿hm2。但是家庭农场的社会服务机制的建设却比较缓慢,这严重制约了家庭农场的发展速度,为此研究家庭农场的社会服务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家庭农场的发展备受关注,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现有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家庭农场的内涵、特征与形成机制的研究,如高强,刘同山等(2013),赵维清,边志瑾(2012),伍开群(2013)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2)针对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及赢利机制等问题,陈国权(2014),李尚红(2006),陈祖海,杨婷(2013),周淑甄,王树进(2014)等系统阐述了国内外家庭农场的经营模式,并提出适合于我国国情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3)针对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融资、推广服务及土地流转等问题,赵健(2014),张文明,刘飞翔(2014)等进行了研究。可见,以上对家庭农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内涵、形成机制和经营模式的研究,系统详述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机制的研究较少。而目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经营模式向现代农业经营模式转变的起步阶段,在中央提出发展家庭农场的大背景下,进行社会化服务机制的改革与创新对加快家庭农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在论述我国家庭农场的社会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2 家庭农场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含义及机制存在的问题

2.1 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含义 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机制是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社会化服务的成套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的总称。它是在家庭农场的发展方针的指引下,充分运用政府、企业、合作社、金融机构和其它方面的社会力量,保证家庭农场经营获得较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健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能够为家庭农场提供包括资金、技术、土地、信息服务及农业推广等支持,从而保障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

2.2 家庭农场社会服务机制存在的问题 伴随着政府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福建省家庭农场的数量逐渐增多,但是相关配套服务机制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因此家庭农场陷入数量上升但效益不佳的尴尬局面。为摸清家庭农场服务机制存在的现实问题,笔者以福建省家庭农场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对福建省100家家庭农场进行调查,涉及企业涵盖种植、养殖业和种养结合等类型,回收问卷95份,有效问卷88份,问卷有效率为92.63%,通过对原始问卷的整理分析发现与福建省家庭农场相关的社会服务机制建设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2.1 融资渠道狭窄,资金供给不足 从家庭农场现有的融资渠道来看,资金来源主要靠家庭收入的积累、农户之间的有偿借贷和银行提供的贷款。3种融资渠道各有利弊,家庭收入积累的资金极为有限,无法满足承办家庭农场较大的资金需求。民间借贷周期比较短,而且贷款成本较高。银行贷款资金规模较大,但金融体系在农村地区的不健全和农场主大多缺乏可用于抵押的资产,银行出于风险考虑拒绝给予资金支持。诸多因素造成家庭农场发展所需的资金无法保证。

调查结果显示,76.13%家庭农场曾向银行审请过贷款,真正得到银行资金扶持的企业占48.86%,有80.68%的家庭农场资金主要来自自有资金和民间拆借。可见,资金供给不足,农村金融市场不成熟对于家庭农场的发展是巨大的障碍。

2.2.2 农业技术推广主体单一 农业技术推广是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农业技术推广需要由大学、科研机构、政府、相关农技推广部门和技术协会的共同努力。然而,调查显示,家庭农场获取各类农业技术信息的渠道中,从农资技术门店取得信息的样本数占77.27%,从农技推广部门获得技术的样本占47.72%。可见福建省农业技术服务仍然是以乡镇农资技术门店为主。原因是农业推广部门的工作还不够到位,不是家庭农场直接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组织程度不够高,难以真正起到咨询、引导、服务作用。

2.2.3 农业产销服务体系不健全 在农业生产方面,福建省的农业机械水平较落后,多数家庭农场仍使用20世纪的农业器具,劳动密集程度较高。同时,农场所需的农业机械的原材料多半来源于市场购买,少部分由农业合作社及政府有关部门推广提供。所以农资来源渠道狭窄,提高了采购风险。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当前福建省家庭农场的农产品销售模式为农产品市场中介直接转销市场;由农场主到市场上寻找买家;农场与龙头企业合作,销往企业作为其生产的原材料。调查显示大部分的农场销售采用前2种方式,67.05%的家庭农场都含有自己销售,而与龙头企业合作的仅占39.73%。与龙头企业合作的农场少的原因主要是两者之间的联系较少,且农场缺乏与企业的谈判能力。

2.2.4 政府服务与引导尚待完善 政府的服务和引导对于家庭农场的快速发展起着关键作用,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一般是由各级政府农业部门制定实施。倘若没有政府适时和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就会使得经营者对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的服务需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农业生产缺乏效率,制约家庭农场的发展。目前政府对家庭农场的引导主要体现在政策方面,而一些具体单位人员配套措施还不是很完善;提供的咨询相对较少,未能及时参与到家庭农场的建设中,缺乏与农民的沟通;缺乏对政策实施效果的跟踪和及时、有效的评估。

2.2.5 农业科技人才匮乏,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曾经说过“发展中国家农民福利的决定性生产要素不是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方式,对劳动者的素质也提出的较高的要求。但是,由于农村中受过高等教育的青年大多外出就业;农业生产比较辛苦,且周期长,利润率低,难以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投身于农业生产,这也是造成人才匮乏的原因。笔者调查发现,只有9.09%的农场管理者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受过专业训练的,具备一定管理技能和掌握科学技术的人才更是缺乏。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家庭农场发展的瓶颈。

3 加快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1 加强家庭农场融资渠道建设 首先,要制定相应的金融政策,完善农村地区的金融体系,包括金融政策的颁布以及相关法律的完善,让农民在需要资金时能及时、有效地筹集到资金,有利于家庭农场的健康发展;其次,应当发挥好农民合作社在融资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是一种在家庭农场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或同类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更是一种建立在自愿联合、民主管理基础上的互助经济组织。它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生产的同时,还提供了一系列的社会化服务,具有规模生产、提供技术、信息分析、分散风险和拓宽融资等多种功能。

3.2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为家庭农场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为解决家庭农场的经营者和服务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农场的科技含量不高的问题,首先,要完善农业人才的输送渠道。应以农业科研院所、农林院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作为家庭农场人才、科技需求的后盾;其次,要注重对从业人员的继续教育,加强农业技能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培养农民的市场导向观念,克服封闭的传统观念,转变经营思路;再者,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参与到家庭农场的建设中来,及时向家庭农场输送良好的人才,建立起优质的从业队伍。

3.3 加强家庭农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家庭农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就是加强农场数据库的建设,包括家庭农场开发项目、家庭农场农业资源、地理位置、气象条件等。首先,要建立一套简单易懂的信息处理系统。要加强信息的收集与分类整理,有目的地、系统地筛选归类,做好信息加工,挖掘一切有利的信息,提高信息的识别度,有利于农民的直接应用;其次,加快信息平台建设速度,充分利用现有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网络、卫星传输系统和互联网等信息传播媒体,将各类信息资源有效整合,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

在农产品的销售方面,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建立一个以合同制为主、乡镇企业与农民共同参与的工商业服务系统。比如参考美国的合同制,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通过该合同,既可以降低工商企业进入农场或农业的成本,又可以使农户通过合同的签订,共享农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建立起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3.4 充分发挥政府的服务引导职能 首先,在因地制宜的发展农场的基础上,因势利导的发展家庭农场;其次,要健全有关土地流转等相关方面的法律法规,完善对家庭农场的信贷和补贴政策,明确相关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为家庭农场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规避家庭农场发展的风险;再者,要强化农业配套体系。加强在农技推广、农产品流通等领域的服务,更好的保障家庭农场的经营。

3.5 加大农村科技服务投入力度,培养职业化新型农民 首先,培养更多优秀的农业推广服务人员,从经济上解决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激发农技人员提供农技服务的热情,使其热衷于农技服务事业;其次,积极引进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开展标准化生产;再者,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积极引导、培育青年农场主,培育新生代农民,不断强化技能培训、创新能力等,使之成为职业化的新型农民。

4 结语

在我国,家庭农场作为一种新型的农业发展模式还处于探索阶段。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政府、农场自身和社会相关服务体系的有效配合,共同促进。然而,就家庭农场的社会服务体系的建设而言,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要完善和创新家庭农场的社会服务机制让农业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得到延伸和发展,进而确保家庭经农场这种新兴的经营模式能够为我国农业实现现代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高强,刘同山,孔祥智.家庭农场的制度解析:特征、发生机制与效应[J].经济学家,2013(6):48-56.

[2]赵维清,边志瑾.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社会化服务机制创新分析[J].农业经济,2012(7):37-39.

[3]伍开群.家庭农场的理论分析[J].经济纵横,2013(6):65-69.

[4]陈国权.家庭农场赢利机制及发展模式研究[J].上海农村经济,2014(2):27-28.

[5]李尚红.美国的家庭农场制度与我国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创新[J].经济纵横,2006(5):27-29.

[6]陈祖海,杨婷.我国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与路径探讨[J]. 湖北农业科学,2013,52(17):4282-4285.

[6]周淑甄,王树进.美国家庭农场CSA经营模式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4,20(7):34-38.

[7]赵健.驻马店市家庭农场经营发展的融资现状调查[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44-45.

[8]张文明,刘飞翔.家庭农场变化视角下农业推广服务适应性研究[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7(1):1-6.

(责编:徐焕斗)

猜你喜欢
家庭农场创新
家庭农场规模经济效率
沂源县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对策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下参与主体目标取向及社会效益分析
家庭农场法律属性探析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