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5-01-21 00:14李享
安徽农学通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安徽省存在问题

李享

摘  要:该文从政策集成、制度保障、科技支撑力、社会化组织、工业拉动等方面,阐述了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联系国家和安徽省当前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有利条件,提出了基本路径的选择和建议对策,主要包括:(1)农业产业化的政策对策;(2)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3)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4)优化农业产业布局;(5)完善农业产业化社会化服务和农产品市场体系;(6)加快资本市场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存在问题;基本路径选择;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01-14-03

多年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工作,将其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引擎,农业产业化走过了起步、引导、快速提升的发展历程。当前,根据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要求和“三农”工作发展的客观需要,面对农业产业化急待转型升级的严峻现实,毋庸置疑,我们要认真思考当前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发展建议和对策。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政策集成不够,叠加效应未能充分释放 近几年,国家和省、市、县均接连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引导和鼓励农业产业化发展。但是,政策因地制宜地落到实处,还有待进一步集成设计、分类指导、细化措施、督促检查。特别是在融资、用地、用电、环保等方面的制约,仍需依靠政策引导加以化解,才能发挥政策叠加效应。尤其是要通过政策,协调好政府的“有形之手”与市场的“无形之手”的关系,既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又让市场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起到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按照经济规律运行。例如,在推进粮食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种粮积极性的问题,国家和省级政府要通过“有形之手”一边用管控的手段强力拉动,一边还要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推着往前走”,更重要的是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基于粮食生产的利益共同体,调动地方发展农业和农民种粮积极性。

1.2 产业化经营的制度保障相对滞后 农业生产成本高、周期长、利润低、风险大,需要建立更加完善、更有力度的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和综合保险力度。为农业发展提供完备的法律保障和金融保险,是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通行措施,虽然我省已经对此高度重视,但是起步较晚,相对滞后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还不成熟,市场化进程缓慢,市场机制、市场环境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农产品知名品牌偏少,影响力不大,制约了产业化经营。目前,在粮油、畜牧等大宗农产品中,安徽省仅有“锦丰”牌方便面、“皖王”牌面粉销量分别列全国第四、第七位。畜产品还没有一家进入全国前10位。

1.3 科技支撑力度不够 尽管这几年,我国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十五”末的48%提高到2012年的54.5%,但是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比较低,仍然不能满足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求。我省农业科技领域也是如此,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自主选育、能大面积推广的作物优良品种缺少,加工、产品创制的自主创新技术少,农业物联网技术刚刚起步。目前,我省多数龙头企业缺乏研发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弱,在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中,建立产品研发机构的不足30%。企业缺乏研发人才,全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拥有本科学历人才不足10%。更为重要的是,农民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其文化层次较低,生产技能不高,市场观念不强。

1.4 龙头企业和社会化组织带动力不强 2012年,我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 294个,仅占全国的6.1%,数量明显低于山东(8 900个)、河南(6 600个)、江苏(4 977个),福建(5 921个)。大块头企业数量差距更大,山东、河南超100亿元企业分别有8家、4家,我省目前还没有1家。由于龙头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不强,难以形成雁阵式发展的模式。同时,安徽省农业专业合作社等相关组织起步相对较晚,运行机制不够灵活,其组织能力、吸引力和发展带动力不强。

1.5 加工业拉动带动力偏低 国内外发展实践表明,农产品利润至少有60%出自加工和流通环节。但是,我省农产品加工能力偏低,产业链短而窄,产品附加值偏低,综合竞争力不强,总体水平较为落后,未能充分发挥在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拉动和带动作用。农产品加工业布局分散,企业规模偏小,管理水平偏低,科技贡献率不高,企业技术装备不够精良,加工产品竞争能力弱,导致了2012年,我省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比全国平均水平1.91∶1低30个百分点。农产品加工档次较低,精深加工比例约40%。农产品加工总值也明显低于河南(13 700亿元)、山东(13 075亿元)、福建(9 196亿元)、辽宁(8 764亿元)。

2 基本路径选择

当前,我省正在加速推进皖江示范区建设、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以及中部崛起等重大战略,农业产业化发展获得了诸多有利条件。研究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就是要充分利用结合区域、资源、政策优势,找准农业产业化的目标定位、和具体路径,有针对性的克服和解决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安徽省农业产业化“671”转型倍增计划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实现技术升级转型、产品结构转型、产业布局转型、规模效益转型、发展方式转型和营销业态转型。在实施过程中,要结合企业实际,合理选择其中一种路径或2种以上混合型路径,当然企业也可创新转型升级路径,走出特色发展之路。针对这6条主要路径,要采取相对应的有效措施,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2.1 技术升级转型 要紧紧抓住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的重大机遇,充分利用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及相关配套文件等优惠扶持政策,强化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重点加快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技术改造和新品种、新技术研发,做到农技、农机与农艺相结合,良种、良法与良管相配套,品种、品质与品牌相适应,不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实现由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转型。

2.2 产品结构转型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盯着餐桌搞种养,瞄着市场调结构,所有一切经营活动,都是围着市场转,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

2.3 产业布局转型 要整合各类企业资源优势,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等重大战略规划,合理布置农业产业化空间格局,形成现代农业的产业集群,探索雁阵式的产业布局模式。

2.4 规模效益转型 由外延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以粮食三大行动、畜牧、水产及茶产业振兴计划等为依托,推进土地有序流转,逐步形成种养业规模经营,加大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农机等集成力度,依靠科技、经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全面提升基地生产效益。

2.5 发展方式转型 要增强科学发展理念,强化资源保护和节约集约意识,推进绿色发展,注重绿色GDP,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等发展水平,实现由资源消耗型粗放式发展向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集约式发展转型。

2.6 营销业态转型 在推进我省农业产业化转型过程中,龙头企业要不断创新经营模式和经营形态,运用多元化的商业业态开拓市场。

3 建议与对策

3.1 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的政策对策 (1)转变政府职能。找准政府“有形的手”与市场“无形的手”之间的最佳结合点,真正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2)统筹各项改革。目前我省正处于打造“三个”强省、建设美好安徽的关键时期,要从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的现实出发,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乡村的需求出发,以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抓手,统筹推进农村综合领域改革。(3)加大政策扶持。农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相对而言农业也是弱势产业。一些基层政府重工轻农的现象确有存在,必须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顶层设计,多策并行、链式覆盖”的农业产业化政策支持体系,并注重支持政策的结构优化和有效衔接,突出奖补的规范化、公开化,强化政策的“聚变”效应。(4)强化集成协同。各级政府和部门,要深化对农业产业化转型升级重要性的认识,加强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明确职责、合理分工、协调配合、完善机制,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民等各方的合力,统筹推动重大工程,合力开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局面。

3.2 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 主要针对技术升级转型、产品结构转型、发展方式转型,利用人才强省战略和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契机,重点强化科技人才的核心作用。(1)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技术创新”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只有技术创新才能提高产业、产品和龙头企业乃至整个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2)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在普遍认识到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好乡村、促进农民增收等重要意义的同时,建议实施“家庭农场主培养工程” 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培养工程”。(3)发挥示范区的综合作用。示范区建设是打造升级版的承载体,既是各种发展要素和创新要素的“聚集库”,又是现代化企业的“大车间”,是先进技术和优秀成果展示的“大窗口”。

3.3 创新产业化经营体系 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其核心是要构建多种经营主体。当前,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就是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前提下,根据本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状况、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农村生产区域特色,鼓励开展多种方式的家庭农场经营。在工商登记基础上,采取多种扶持政策促进其健康发展,并积极推进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合作社为纽带、家庭农场为基础的产业组织体系建设,促进要素优化配置、产业融合发展。

3.4 优化农业产业布局 主要针对产业布局转型、产品结构转型、规模效益转型,根据国家和省的功能区规划、农业优势产业布局规划,利用皖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契机,结合地方实际,合理优化布局、形成优势集群。具体做法:(1)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布局。要统筹全省农业发展布局,合理调整粮食、油料、畜牧、果蔬、棉花、水产品以及中草药等特色农业产业的结构。特别是要明确区域分工,加强农产品种植业、加工业的空间规划,避免农业产业结构趋同,增强区域间联动、互动、一体化发展。(2)利用产业转移调整产业布局。要结合国家和安徽省主体功能区战略,利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以及我省融入泛“长三角”的重大机遇,坚持三产联动,区域分工合作,合理布局农业产业以及以农产品为原材料的工业产业。(3)加速农业产业化集群。按照国务院文件要求,加大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或农业产业化产业区),推动龙头企业集群集聚,推进产业链建设,形成一批相互配套、功能互补、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集群,促进农业产业化组织协同发展和网络发展,培育区域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竞争优势。

3.5 完善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和农产品市场体系 主要针对营销业态转型、技术升级转型、发展方式转型,加强完善服务体系、市场体系建设,推进质量战略,保障转型升级顺利推进。主要做法:(1)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把握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各个环节,探索政府农技推广服务、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推广服务等多元结合的农业产业化社会服务体系。(2)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发展新型流通业态,配套建设完善物流和营销体系。鼓励企业大力发展连锁店、直营店、配送中心和电子商务,应用农产品物联网,创新或升级农产品销售方式,推广流通标准化,提高流通效率。(3)加大品牌和质量安全建设。质量反映地区和产品的综合实力,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支撑。品牌就是形象,就是口碑,就是市场占有率,就是企业的竞争力。

3.6 加快资本市场与产业的紧密对接 主要针对技术升级转型、产品结构转型、规模效益转型、发展方式转型和营销业态转型,发挥资本市场的重要作用,保障转型升级的顺利实施。具体做法:(1)解决企业融资问题。融资难是困扰企业发展的普遍问题,农业产业化企业更是如此,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重点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大信用担保支持力度,创新融资方式。(2)完善保险政策。完善农业产业化风险分担机制,建立健全农业政策性保险体系,创新保险产品,增强风险防范能力。(3)有效发挥期货市场的作用。利用期货市场,可稳定生产经营,壮大企业实力。要结合安徽省粮棉油种植和产业链企业特点,合理利用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套期保值、虚拟库存和活化资金流等功能,正确运用风险管理工具规避风险;推动期货业经营机构在信息咨询、保值方案、交割服务等方面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专业化特色服务,加快资本市场与农业产业的全面对接。

(责编:张长青)

猜你喜欢
农业产业化安徽省存在问题
成长相册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安徽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
南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制约因素分析
苗族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邛崃市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初探
我国信用评级业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瞬变电磁在矿井水文地质工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