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内涵衔接的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一体化设计

2015-01-23 07:25□魏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5年15期
关键词:商务商务英语岗位

□魏 芳

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姜大源研究员在2012年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中认为,中高职衔接的核心就是课程的衔接,它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而中高职课程衔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探索过程。

一、中高职课程的内涵衔接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称[2011]9 号)对中高职协调发展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明确要求中高职要以人才培养方案为载体,要在培养目标、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得以延续和衔接,为中高职内涵衔接指明方向。孙志河认为,内涵从词义上说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内涵衔接应包括满足学生学历晋升的文化知识衔接,满足学生获取更高职业技能的专业技能衔接,以及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需要的职业道德、职业态度的衔接。这实质上是职业教育课程在专业知识、技能和态度上要达到的目标。[1]职业教育课程是一个有机整体,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课程的内涵衔接不仅仅是两个教育层次教学内容的衔接,同时还涉及两个教育层次的制度支持和总体设计,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配套条件等等方面。

二、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衔接的现状

目前中高职衔接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一定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形式的衔接,体现在课程上,一是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存在较为严重的重复。例如“外贸函电”、“商务英语”、“文秘英语”、“国际贸易实务”等课程在各个中职和高职开设的比例相当大,达到80%以上,且两个学段同一课程尚未建立起统一的课程标准,中高职自成一体。要么中职阶段制定的标准过高,不适合中职学生学情;要么高职课程内容与中职课程内容没有形成梯度,不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同时浪费教学资源。二是“英语课程”和“商务课程”没有达到有机融合。商务英语专业是一门跨学科专业,并不是简单的“商务”加“英语”,在目前课程设置中,无论中职还是高职往往还是“重英语、轻商务”,英语类专业课比重过大。如所调查的6 所高职中单单“综合英语”课程均开设4 个学期,每学期72 学时,共216 学时,占总学时的8%左右,还有英语听说、英语语法、英语写作均为必修课。相比之下,“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商务导论”等课程附着痕迹明显,与英语课程并不成体系,设置偏难,难以体现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三是中职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高职阶段是学生养成职业道德、塑造职业素养的重要阶段,目前中高职课程对文化渗透的关注还有所欠缺。职业教育的精神是本着“终身教育”、“以人为本”,中高职课程衔接是以满足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学生接受教育以后不仅仅要就业,更要寻求长远职业生涯的发展。只有好的技术,不谈及应有的职业道德和文化素质就成了生产线上的机器。不少企业反映,有的职业院校学生虽然一入职就能上手相关岗位技能,但是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创造力都有所欠缺。

三、树立正确的中高职衔接课程观

正确的课程观是中高职课程体系得以衔接贯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它把中高职课程的开发、设置、实施、评价放在了统一的框架内。刘育锋认为,一是中高职教育的课程衔接要树立“能力本位”观,要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技术应用、职业和专业能力培养,满足学生求知需求;二是要树立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为职业生涯发展打下长远基础;三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观,教学上以学生为中心,尊重认知规律,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学能力;四是树立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的“整体观”。[2]以职业能力为本位,要注意同一课程在中职和高职不同层次中的内在联系,在职业能力的分层上既要体现梯度,又要注意可操作性和岗位适应性。中职到高职的课程安排总体上要遵循简单到复杂,基础到运用,单一到综合的基本规律,中职阶段课程应偏重打牢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高职阶段加强岗位综合能力训练,突出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特别体现在要充分考虑中高职学生不同的学情。中职课程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不能忽视学习习惯、认知能力、基本文化素质、道德观念的培养,课程难度和生动程度既要满足学生求知欲,又要调动学习兴趣,逐渐明晰职业发展方向。高职课程要避免与中职课程的重复,适度扩大课程的深度和广度,通过加大实践课程比例、技能竞赛、第二课堂、企业实践等多形式训练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业创新的能力。

四、明晰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的衔接是课程衔接的起点,两个层次课程科学的衔接建立在合理定位两者人才培养规格、梯次和结构基础之上。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具体到商务英语专业,不论是中职还是高职,其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以能力为本位,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群)为基础,将学生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和商务实操能力放到大的职业环境中。通过课程学习,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译等语言能力,掌握基本的对外贸易知识和商务理论知识,能进行基本的对外贸易实务操作,成为服务于中小企业一线岗位的复合型中级技能人才。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应以较强的英语听说和商务文书写作能力为基础,熟练掌握涉外商务活动各个环节、外贸交易流程和信息交流技术,具备参与涉外商务交际、处理涉外商务问题的能力,懂得商务管理和运营,成为服务于涉外企业的从事国际商务、外贸管理、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等工作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中高职培养目标既有前后关联的一贯性,又有逐层提升的递进性。

五、内涵上衔接的中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一体化设计

(一)课程衔接思路。实现中高职课程的有效衔接通常包括三个核心环节,一是职业岗位分析,即确定商务英语专业中职和高职毕业生所面向的岗位,岗位可能完全不同,抑或是不同层次的同类岗位。如中职商务英语毕业生岗位群多集中于涉外企业前台接待、行政助理、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等,高职毕业生岗位面向有重叠之处,同时在此基础上扩展到报关员、报检员、少儿英语教师、涉外导游、商务助理等专业要求更高的岗位。二是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在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时发现,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集中从事的同一类岗位中有的任务适合中职生完成,有的则是高职生才可以完成的,两者有复杂程度的差别和对职业能力需求水平的不同。例如表1 对于行政助理或商务助理等行政类岗位的对比有利于中高职课程内容的区分,避免课程内容重叠或倒挂。三是进一步分析典型工作任务所对应的职业能力。这里需注意对职业能力的拆解一定要细化,能真实细致地反映职业能力对知识技能学习水平的要求。从真实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出发,科学整合、合理分层、序化内容,形成行动体系课程。

表1 商务英语专业中高职行政类岗位任务对比

(二)课程衔接内容。在中高职课程内容选取上要兼顾考量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向量,形成三位一体的内容结构。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要构建岗位专用能力、一般通用能力、核心职业素养三个层次立体有序的能力素质结构。岗位专用能力对应特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专业技能,通过有针对性的专业核心课和综合实训课获得;一般通用能力是以行业和职业岗位(群)共同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为基础的,通过专业基础课来获得;核心职业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态度、价值观、文化底蕴、创业精神等,主要通过公共基础课和素质拓展课来获得。[3]

1.公共基础课。中职和高职的公共课分别为公共基础课1 和公共基础课2。公共课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文化素养和职业素质。中职学段是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关键成长期,特别要注重学生人格、心理和品德培育,所谓“先成人,后成才”,在人本关怀和人文素养教化的基础上加以专业技能训练才真正符合教育精神和教育规律。公共基础课1 包括:军训、语文、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德育、应用写作、心理健康、就业指导;公共基础课2 包括:军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体育、商务ICT、职业生涯规划。

2.专业基础课。中职学生的英语基础较薄弱,加上英语融合商务的跨学科性决定了其专业基础课1 应以英语为主,商务为辅,首先夯实英语基础,接受大量的英美文化信息,掌握语言的同时能陶冶人文情操,培养健康向上的性格。而高职的专业基础课2 则注重语言与商务的融合,扩大商务词汇量、提高商务文本处理能力、训练英语的口头表达和商务沟通能力。专业基础课1 为:基础英语、英语听力、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语音、英语写作、商务英语初级、商务礼仪、主要贸易国文化;专业基础课2 为: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中级。

3.专业核心课。中职学段侧重商务和国际贸易知识的基本理论和流程,高职学段则提升到国际商务和外贸业务的综合处理能力和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专业核心课1 包括:外贸函电初级、外贸单证初级、国际贸易实务初级;专业核心课2 包括:外贸函电中级、外贸单证中级、国际贸易实务中级、市场营销、商务英语谈判等。

4.综合实训课和顶岗实习。中职学段侧重基本技能的熟练程度,能够完成相应的岗位任务,培养正确的职业态度,高职学段不仅仅是技能的训练,更是工作思维、知识迁移与创新能力的锻炼。综合实训课1 包括:商务交际模拟、外贸跟单实务、顶岗实习;综合实训课2 包括:商务英语综合技能实训、外贸业务综合实训、顶岗实习。

六、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实施要尤其注重“课证融合”

要使中高职课程内容进一步序化必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融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将职业技能鉴定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标准。一方面能推动课程的实践教学和技能操作,将课程标准与职业岗位标准对接,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教学水平和鉴定质量的同步提高,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中职商务英语专业学生可考取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证书(初级)、外贸单证员、秘书(涉外)职业资格证书(五级),高职商务英语学生可考取证书相对广泛,可根据就业方向设定必考和选考,如剑桥商务英语资格证书(中级)、全国国际商务英语(一级)、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秘书(涉外)职业资格证书(四级)等。

[1]孙志河,石璟瑶.试论中高职的内涵衔接[J].职教论坛,2014,28

[2]刘育锋.中高职课程衔接理论与实践——英国的借鉴与我国的实践[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2,10

[3]王育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12

猜你喜欢
商务商务英语岗位
商务英语通用语研究:现状与反思
“任务型”商务英语教学法及应用
完美的商务时光——诗乐全新商务风格MOMENTUM系列
基于SPOC的商务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研究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国外商务英语演讲研究进展考察及启示(2004—2014)
实施HR岗位轮换 打造复合型HRM团队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张晓东:倒在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