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使标记“给我”+VP构式的成句因素探析

2015-01-29 12:35王丹荣
关键词:构式时报句法

王丹荣

(武汉大学 文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湖北文理学院,湖北 襄阳 441053)

祈使句是重要的句类之一,它具有独特的句法形式和丰富的语用功能,一直以来,众多学者非常关注对祈使句的研究。如朱德熙先生(1982)认为,“祈使句谓语只能是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动词或动词性结构”[1]。韩孝平(1992)提出,“形容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名词谓语句……都不能用于祈使句”[2]。袁毓林(1993)也指出,“就祈使句而言,从句法形式上看,它的谓语主要由表示动作、行为的谓词性词语充当……从表达功能上看,祈使句的作用主要是要求(包括命令、希望、恳求等)听话人做或不做某事”[3]等。综上研究,笔者发现,“给我”+VP祈使句是指在“给我”后加动词形成的祈使句,表达指示、命令、要求等意愿的一种构式。比较其重叠与否,这一构式有三种表现形式,例如:

笔者认为,三组“给我”+VP构式从外在形式上只是动词V重叠形式的差异,但是从“给”和“我”的语义上分析,甲组可以归纳得出“给”为动词,表示动作行为,“我”是实义代词,表示具体给予的宾语对象,同时也是动词V的施事者;乙组“给”为介词,表示“替”“为”,“我”为实义代词,表示具体的替代对象,是说话人要求听话人做某事,听话人才是动词V施事者;丙组“给我”联系比较紧密,可以看做是表示命令语气的话语标记。甲组和乙组虽然在形式上都是V重叠,但语用功能不同。通常情况下,甲组一般是陈述句,乙组是祈使句。乙组中的“给我”表示要求意义祈使功能,丙组中的“给我”表示命令意义祈使功能,是典型的祈使句。因此,“给我”标记本身可以表达隐性言语行为,也可带一些施为动词而成为显性施为句[4]。

本文试图通过对表示祈使功能的乙组和丙组句式中的“给我”和“V”的语义、句法、语用等制约因素进行考察和分析,尝试解释带有祈使标记“给我”构式的成句因素。我们发现:在这类表示祈使的构式中,影响和制约“给我”和“V”的成句因素,可以分为三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层面:语义基础、句法格式和语用约束。本文语料均来自CCL语料库网络版,人民网数字报纸语料,有的来自日常生活语料。

一、语义基础

从认知心理来讲,任何一个动词的词义都是在人类认知心理基础上概括归纳出来的,这种心理基础就是人类认知对动作、行为、变化及其同相关事物、相关环境产生一定联系的认识[5]。随着不同的心理认同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动词词义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必然影响到深层次的语义关系对表层次的结构关系的选择。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看出:

(一)受句法环境和同现成分的语义基础制约

虽然从句法形式来看,“给我”标记的祈使句表现差别不大,但是其可接受性却受到句法环境和同现成分的语义基础的制约。在同一句法环境中,“给我”和“V”的语义基础和语义特征要保持一致。

归纳总结来看,“给”字兼有动词、助词、介词的性质,具有以下几种意义:

a.交付、送与;如,给以、送给;

b.替、为;如,给人家帮忙;

c.将态度、动作施加到对方;如,给他一巴掌;d.被;如,人给车撞了;e.把,将;如,他给火关了。

前三项意义较容易进入“给我”+VP构式中,其中b意义用在“给我”+VP构式中,表达说话人要求或是请求听话人(为说话人)做某件事、实施某种行为的指令。当然,“给我”的意义为实际意义,表示“替”或是“为”,可以得出“给我”是一个介宾短语。而相比之下,c意义表示的实义逐渐消失,表示一种将“态度或是动作强加到对方身上”的一种语气,“我”作为行为对象的受事宾语的实义也逐渐消失,“给我”的总义为近乎虚化。对“给我”究竟是短语还是语气副词,不少人对此持不同观点。不管怎样,“给我”确实是一个表示祈使功能的标记,句子的焦点集中在“给我”后面的V上。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归纳得出,表示要求标记的“给我”+VP归入A类,这一句式“给我”的祈使语气较弱,多表示请求或是要求,而表示指令的“给我”+VP祈使句语气强烈,表示命令或制止等语气。可以从下列看出:

给我瞧瞧 给我扔出去

给我说说 给我停下来

给我打扮打扮 给我吐出来

表示要求标记“给我”+VP构式形式较多,典型构式是V的重叠。而B类构式“给我”后附加的动词不能重叠,加上复合趋向动词是这一类祈使句的典型构式,形成上述句式的选择性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刚才分析的“给我”中的“给”的语义差异之外,其中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V的语义特征的不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影响A、B两组“给我”构式中的V的区别性语义特征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A组动词V的实施并不能改变N本身的性状和特征,不会使N发生变化,而是使祈使者获得新信息;而B组动词V的实施能使受事宾语本身在性状、特征、外观、状态等方面发生或多或少的变化。总的来说,从说活人的角度考虑,A组动词具有[+持续][+自主][+可控],例如:

(1)你给我介绍介绍。

(2)给我好好想想!

(3)你给我冲冲脚!

而B组动词具有[-持续][-可控][+方向性][-持续],例如:

(3)给我下船去!

(4)你给我下来!

(4)给我滚下来!

第二,A组动词V所引的变化对于祈使者和被祈使者情感意义来讲,都是积极的、如意的;而B组V所引起的变化对于祈使双方的情感来讲一般是中性的,有的则是消极的。归纳为A组动词具有[+积极义],例如:

(5)你给我刷刷。

(6)给我试试!

(7)你给我叫叫看!

而B组动词具有[-积极义],例如:

(8)你给我去死!

(9)你给我滚出去!

(10)你给我住口!

第三,A组V一旦实施,除非发生意外,一般总会产生一个相应的可以预见的结果,而B组V一旦实施,除非还有进一步的提示和说明,结果大都是难以预料的。归纳为A组动词具有[+可预见],例如:

(11)给我引见引见!

(12)你给我念念!

(13)给我捏捏。

而B组动词具有[-可预见],例如:

(14)给我变回去!

(15)你给我听好了!

(16)给我冲!

综上,动词V的语义特征决定了“给我”祈使构式的句法环境和同现成分的语义基础。

(二)语义搭配模式不同

朱德熙(2011)认为,“因为重叠式动词表示短时量,所以用在祈使句里,可以使口气显得缓和些。”[6]67所以动词V的义项所具备某些语义特征在进入“给我”祈使句式时,表现的动作缓和、短时,并且动作行为的最终受益者是宾语“我”。“给我”作为请求标记时,其语义搭配模式如下:

例如:

(17)你给我打扮打扮。

(18)给我瞧瞧(他回来了没有)!

(19)给我打打气。

“给我”作为命令标记时,使整个句式呈现命令、强制的语气,“给我”的实义已经接近虚化,宾语“我”已经不再是动作行为的受益者,相反,听话人成了命令的接受者和动作行为的实施者。因此,表示命令标记的“给我”+V句式的语义搭配图应该是:

“给我”作为祈使句的命令标记,动作V往往是话题中需要强调的内容。从功能语法的角度看,句子焦点信息“给我”后面的成分,“给我”只是表达一种命令或是指令的语气,引起听话人的注意,可以看作是祈使句的强调标记。例如:

(20)你给我好好记住!

(21)给我坐起来!

(22)给我滚回来!

总之,“给”和V各义项的语义特征不同,由于受句法环境和同现成分的语义基础制约,“给我”+V构式表现的构式义自然也不同,一是表示要求祈使的构式义,二是表示命令祈使的构式义。

二、句法格式

影响和制约V进入“给我”祈使构式的语法意义不同,因此,这一构式变化形式有两种:—是表示“要求”标记的“给我”+V的句法格式;二是表示“命令”标记的“给我”+V的句法格式。

(一)表示要求标记的“给我”祈使句典型的句法格式:“给我”+VP

这一类的句法格式可以有两种情况,一是完整句,即主谓宾都存在,朱德熙指出:“祈使句的主语只能是‘你、你们、您、咱们、我们(包括式)’,不能是第一人称代词‘我’和第三人称代词‘他’、‘他们’。”[1]205因此,这一类句式的主语的构成通常为第二人称代词;其次是无主句,具体分类如下:

1.VP为动宾短语:这一句式的宾语通常为动作行为的受事者。例如:

(23)你给我打电话!(人民日报《一片丹心映金盾》2006年1月28日)

(24)你给我找一个贫困女孩吧,我愿意资助她到大学毕业!(人民日报《鲁雅君 链接爱心的“蓝百合”》2013年10月14日)

(25)给我踢一个球试试!(江南时报《韩“名嘴”本届世界杯“精彩”语录》2002年6月8日)

2.VP为动词重叠

根据其重叠后的语义特征及其所处的句法环境,能够进入“给我”+VV构式的动词,一般都表示短时行为,不带有尝试性,“给我”表示带有商量、委婉要求语气的标记。例如:

(26)“小姑娘,你给我讲一讲,这段课文是什么意思?”(人民日报《把农村教育摆在整个教育的重要位置》2006年1月28日)

(27)老杨,我不明白你是什么意思。你给我解释解释,为什么要这样做?(江南时报《使命》2002年5月28日)

(28)“你给我到李向群那里好好想想!”排长的一声大吼,促使他痛下决心。(人民日报《从一个英雄战士到一个英模群体》2008年7月29日)

(二)命令标记“给我”祈使句的典型的句法格式:“给我”+VP

1.VP为光杆动词,例如:

(29)她冲上前一把抓住小霞的头发往门外拖,并高叫着:“你给我滚!”(江南时报《都市多棱镜》2001年6月22日)

(30)赵燕兰,你给我等着,我会让你后悔!(江南时报《女儿啊 妈妈在等你长大》2005年10月17日)

(31)你给我说,钱都花到哪里去了。(人民日报《晒晒“公家”的铺张浪费》2012年6月27日)

2.VP为动宾短语或离合词,例如:

(32)我心想他一定会对我大吼一声:“你给我走人!”(江南时报《我的第一份工作》2004年5月12日)

(33)你给我闭嘴!(人民日报海外版《你是我的弟兄》2006年1月28日)

3.VP为状中短语,例如:

(34)母亲站起来,叫着我的小名,说:“回家,你给我好好学,俺儿就是想吃天鹅肉!”(江南时报《坏小孩》2003年9月24日)

(35)你给我老实交代,你到底有什么背景的?”(江南时报《乌龟“文身”》2005年9月16日)

4.VP为述补短语,补语多由趋向动词充当,说话人让听话人作一种 “位移运动”,即让听话人离开或靠近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例如:

(36)歹徒冲进教室后,对杨老师喊道:“你给我出去,把门锁上。”(人民日报《杨明辉》2007年8月31日)

(37)他就对父亲破口大骂:“老东西,房子是我租的,你给我滚出去……”(江南时报《六旬老父怒杀“酒鬼”儿》2002年5月23日)

综上,进入祈使标记的“VP”有着不同的句法格式,对比起来,表示命令标记的“给我”+VP构式类别相对多一些,这是由于命令标记的“给我”已经不再完全是实义的介宾短语,正在逐步虚化为表示“命令”语气的虚词,其后的“VP”格式就相对丰富一些。

三、语用约束

祈使句是按照语用特征划分出来的句类之一,任何一个语言单位一旦进入祈使句中,都要受到祈使句的语用约束。“给我”+VP语用功能在表示命令标记时特征突出,呈显现状态,下面以“命令”标记为例进行祈使构式的语用特征分析。

(一)“给我”强化祈使功能

命令标记的“给我”祈使构式,其中最为重要的语用约束是说话人向听话人使用该句式发出某项指令时,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存在地位差异,说话人必须对听话人发出一个非常明确的指令,而且,这个指令还带有某种强调意味的语气。

1.凸显主观化,再现现场情境

主观化是人类语言的一种特性,说者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情感[7]。这一构式语气强烈,表示命令、催促或制止。

(38)跪下!你给我跪下!(江南时报《罢课》2006年9月30日)

(39)我立刻站起来吼道:“戴明,你给我站住!”(江南时报《老哥正传》2007年10月30日)

2.标记命令焦点信息

不管“给我”的词汇化历程究竟完成与否,但它有表达语气的功能这一事实不可否认,在“给我”+VP这样的构式中,“给我”很明显的起到突出VP这一焦点的主要信息。

(40)公爹突然大吼一声:“三郎,你给我滚开。”(人民日报海外版《与公爹的家庭大战》2006年1月28日)

(41)老师说:“你给我站到黑板上面去!”(江南时报《老师们的经典语句》2006年6月18日)

(二)“给我”标记特定的人际关系

1.客观的上下位强势关系

命令标记“给我”祈使句,表现的是最强硬、最不礼貌的表达形式。说话者能够在交际中使用“给我”,往往体现了说话者与听话者客观存在的上下位强势关系,这种关系要么是长辈和晚辈的血缘强势关系,要么是上下级的社会强势关系等,“给我”体现的是说话者的强权意志,同时表明祈使意图的不容置疑或不可违抗。例如:

(42)你给我严格把关,出丁点问题,拿你是问!(江南时报《回马枪》2006年8月28日)

(43)“好!你不是瞌睡吗?你给我打扫实验室!”(江南时报《虚惊一场》2005年8月5日)

2.主观的上下位强势关系

命令标记的“给我”祈使句,在使用时又出现另一种情况,那就是说话者从心理上处于强势位置,在主观上实现对听话者的控制,构成主观的上下位强势关系。这种情形的发生可以在一致关系或下对上的关系中,并且随着情境的改变而改变。从情感上讲,这种情况往往是说话者的愤怒、憎恨、厌恶生气、不满等消极情绪达到了顶峰,表示命令的祈使语句中加上“给我”表示语气加重、强调祈使意味。“给我”祈使句中的主要动词常是“滚”“打”“住手”“住口”“出去”“闭嘴”“死”等消极色彩浓厚的词语,它们有助于言者主观情感的表达。例如:

(44)“你给我住口!……”鄂君启因说话用力,这时微微有些喘息。(人民日报海外版《屈原(连载)》2006年1月28日)

(45)儿子有点生气了:“你给我出来!”回答也是:“你给我出来!”(京华时报《回音》2002年12月20日)

由此得出,“给我”+V组成一个祈使构式,既要受语义的限制,也要受句法的制约,同时还要受到语用约束,这三个方面既是密切联系、相互交织的,又是层层递进、环环相依的。

[1]朱德熙.语法讲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05.

[2]韩孝平.人称与句子功能的关系刍议[J].世界汉语教学,1992(1):35.

[3]袁毓林.现代汉语祈使句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7.

[4]何自然,陈新仁.英语语用语法[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185-186.

[5]尹海良.强势指令义构式“给我 + VP”探析[J].汉语学报,2014(1):51—59.

[6]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268—275.

猜你喜欢
构式时报句法
150多名游客“失踪”,韩担心免签被利用
述谓结构与英语句法配置
老飞人
句法二题
诗词联句句法梳理
“不可推导性”作为标准的虚妄:兼评“修辞构式观”
“要多X有多X”的构式分析
潮流时报
基于活动营销的专业报盈利模式之探索——以《平安时报》为例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