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中汉语借词研究新探

2015-01-29 12:35
关键词:外来语借词词典

杨 彬

(山东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语言不是存在于真空当中的,语言之间存在各种接触。当语言使用者将另外语言中的成分并入到自己语言形式中时,语言借用就发生了。最容易被借用的语言成分是词[1]。英语是一个充满“移民”的语言[2],包含着从世界各个文化中进入英语的词汇。

英美的辞书编纂专家早已注意到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并对这些借词的词源作了若干考证[3]。国内学者对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来源、分类、社会功能等几个方面进行了一些探讨[4-7]。但总的来看,英语中汉语借词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一些问题尚未达成共识,汉语借词在英语社团中的使用与接受情况尚不明晰,对借词出现的新趋势还缺少关注。本文拟将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置于世界英语的背景中,探讨几个值得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一、英语中的典型汉语借词

英语词典中提供的词源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获知某一词语是否来自汉语。Samuel Johnson于1755年编纂的《英语词典》(A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里收录了10个汉语词,分别是:bohea、china、China-orange、China-root、gin-seng、junk、mandarin、silk、tea、tutenag。Waller Skeat于1888年出版的《英语词源词典》(Etym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收录了8个汉语借词,分别是:china、Chinese、nankeen/nankin、tea、typhoon、Junk、serge、silk[8]。Serjeantson在其《英语中外来词的历史》(A History of Foreign Words in English)一书中提及了27个汉语借词[9]。Cannon统计了981个汉语借词,其中196个为三种以上词典收录[10]。Algeo在《英语的起源与发展》(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一书中专列一章“英语词汇中的外来成分”(Foreign Elements in the English Word Stock)来讨论源自其他语言的词汇,其中有“来自远东的借词”(Loanwords from the East)一节,但涉及到汉语的仅列出了chop suey、chow、chow mein和tong几个词[11]。词典编纂者与词汇学研究者对于英语中存在的汉语借词数量一直以来也没有定论,那么到底哪些是比较典型或者说被广泛认可的汉语借词呢?

(一)英语外来语词典中的汉语借词

借词在研究文献中常与外来语(外来词)换用。源自其他语言的词语进入某一语言时通常先由外来语词典收录,进而再出现在通用词典中。在此,对收集到的五本英语的外来语词典进行了考察,将这五本词典中所有标记源自汉语的词语进行梳理后,发现其收录的汉语词数量各不相同,也存在一定的交集。具体收词情况见表1。

表1 五本英语外来语词典中收录的汉语借词

这几本外来词词典均为小型工具书,篇幅相似,但收录的汉语词存在不少差异。其中,在五本词典中都出现的词有sampan、kowtow;在四本词典中出现的有chow mein;三本词典中出现的有cheongsam、mah-jong、chop suey、gung ho、kung fu、tai chi(tai chi chuan、t’ai chi)、bok choy(pakchoi、pe-tsai)、dim sum;在两本词典中出现的有:char(cha)、mah-jong、tao、feng-shui、fu yung、ginseng、taipan、wok、yin、yang、kan pei(ganbei);出现一次的有:typhoon、loquat、kuomingtang、chinchin、chow、chow fan、cumshaw、ding hao、kang、kiang(jiang)、kun、maotai、wan sui、yamen(yamun)、fu yung、kaolin、mandarin、qigong(chi kung)、shih-tzu、wonton、li、hong、souchong、k’ai shu、kylin、Lohan、nien hao、san-hsien、t’ing、te、titzu、tong、wei ch’i、yang ch’in、yueh ch’in、anhua、dazibao、erh hu、hoisin、ko、kuei、kwai-lo、lei、ling chih、mee、mei ping、pai-hua、pakapoo、p’an、Putonghua、qinghaosu、samfu、san ts’ai、Shan-tung、subgum、tu-mo、ve-tsin、wen jen、wen-yen、wushu、wu ts’ai、ying ch’ing、yuan。

(二)对汉语借词熟悉度的一项调查

与源自欧洲诸语言的借词相比,英语中的汉语借词一是数量少,二是使用范围窄。在英美人生活当中哪些汉语借词的认知度和出现频率较高呢?梁慧敏曾在伦敦和香港进行了街头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香港人常听到的汉语借词如Chingming、laisee和jetso英国人不一定知道,而英国人熟悉的汉语借词Bohea和Hyson等香港人则不一定清楚。中外熟悉度最高的汉语借词分别为tea、wok、dim sum、litchi、chow mein,都是与吃有关,认知率达七成以上。其他如silk、mahjong、fengshui、yin yang等汉语借词也广为人知[17]。

2012年6月,笔者利用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访学的机会,做了一个小型的问卷调查,问卷共发放80份,回收72份,调查对象均为当地以英语为母语的居民(因考虑到美籍华人可能由于文化上的认同而对汉语借词更熟悉,故将这一群体排除在外),职业主要为教师、公司职员、公务员等,教育程度相对较高。以下是调查问卷的统计结果。

问卷第一部分有两个问题:1、“你是否知道英语中存在一些源自汉语的借词?”;2、“大家公认世界上有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印度英语等变体,你认为目前存在一种称之为“中国英语”的英语变体吗?”

对于问题1,有50人回答“是”,20人回答“否”,2人没有作答。对于问题2,有40人回答“是”,27人回答“否”,5人没有作答。由此可见,部分英语为母语者对英语中存在汉语借词的现象不了解,或者说没有关注过某些词的词源问题。对于“中国英语”变体的认可度也不甚高。

问卷的第二部分列出了一些常见的汉语借词,请被调查者选择自己认识并了解其意义的词语。第一类是上述几本外来语词典中收录的词。按照其熟悉度从高到低排列,如表2所示。

表2 英语为母语者对常见汉语借词的熟悉度(一)

有意思的是,五本词典都收录的sampan和kowtow的认知度并不高,排名第一的是kung fu,恐怕是跟中国功夫片在海外的影响有关。其他排名靠前的词语多涉及中餐、中国风俗等。

鉴于外来语词典收词不全面,笔者又列出了一些在汉语借词研究中常提及的词语,进入英语的时间相对较短,形式上多为翻译借词。按照其熟悉度从高到低排列,如表3所示。

表3 英语为母语者对常见汉语借词的熟悉度(二)

从表3来看,英语为母语者对于新出现的这些借词的认知度并不低。这与当今发达的传媒有一定的关系。历史上一个汉语词进入英语可能会经历相当长的时期,而现代化的媒介特别是网络的广泛使用,会大大缩短这一进程。一些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词语多次出现在英文媒体的报道中,积累了一定的出现频率。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调查因为样本小,所得出的数据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仅能提供一些参考性的信息。

三、汉语借词研究的几个问题

从上面的讨论可以看出,英语母语者对英语中存在的汉语借词的熟悉度还是有很大差别的,这主要跟汉语与英语的接触史有关。同时,对于借词概念的理解也是影响调查结果的重要因素。如今的英语已经成为世界通用语,词汇量在不断地扩大。中国是英语学习的大国,英语与汉语的接触越来越紧密。虽然对于是否存在“中国英语”还有争论,但有关中国的英文新闻报道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中国特色的词语,这些词语采取音译或是直译,成为有效的表达方式。这些词是否可以看做英语中的新借词?对这些词语应秉承何种态度?这都值得做进一步的关注和思考。

(一)借词概念的模糊性和动态性

早在20世纪50年代,J.R.Firth就提出英语是一种国际语言,不仅在欧洲和美洲使用,在非洲和亚洲也具有重要的地位[18]。世界英语研究的奠基人Braj Kachru提出三大同轴圈理论,认为英语应该视为一个复数的概念(Englishes)[19]。世界上有多种英语在使用,归属于三个语言圈,即内圈、外圈、扩展圈。英语的发展和传播与地域英语的兴起,尤其是外圈国家和扩展圈国家对英语的广泛使用关系密切[20]。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国跟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中国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会促进双方各个领域的互动,其中就包括语言。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英文媒体中,这些词是否可以看作是汉语借词呢?

英语中借词的身份判定并无公认的标准。这也是不同词典,包括外来语词典,收录汉语借词的数量各有不同的原因。“任何符合英语表达规则且能为英美人士理解的外来概念和表达法均可引入英语”[21]。McArthur认为借词引入英语的过程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地方性词语、国内使用词语、国际通用词语(local,national,and international)[22]。汪榕培、常俊跃参照Cannon提出的四级理论指出,可以将英语中处于不同吸收同化阶段的汉语借词相应地分为四级:一级借词(未被完全吸收的借词)、二级借词(拼写已经英语化,屈折变化也已经有了英语化的倾向,语音特征与英语相似)、三级借词(通常完成了被吸收的过程,但还没有完全具备英语的特征)、四级借词(和地道的其它英语词汇一样被使用,广泛被世界各地说英语的人所接受)[3]。

Sheidlower曾提出词典收录新词时最重要的四个考量因素:词语出现的频率、词语使用的范围、词语的持久性、词语的重要性[23]。借词对于借入语的使用者来说,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新词,这样的原则同样适用。借词不是一个固定的概念,而是一个演进的过程。只要一个源自外语的词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在有广泛影响的英语媒体中出现一定的频率,成为描述某一事物或现象便捷的表达形式,有其存在的必要性,该词就可以看作是英语中的借词。借词一般会在读音、构型、句法特征、语义模式等方面经过不同程度的归化,同时会显露出一些不同于借入语的痕迹[24]。借词按照其接受度及出现频率可以分为临时借词、阶段性借词、永久借词。临时性借词指的是为了表达上的方便,将外语中的某一词语临时借来,仅为当前表达目的服务。阶段性借词指的是某些词语自被临时性引入以来,在一段时间内经常被继续使用,大众对其的熟知度逐渐加强。永久性借词指的是进入某种语言有很长的历史,已经被同化和吸纳的词语,一般使用者往往忽略其词源[25]。

已经被英语词典所收录,广泛使用的汉语借词在当初刚刚进入英语时也是临时性借用,随着使用频率的增加,才逐渐完成词汇化过程。上文两个表格中的借词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像kung fu、yin yang、chow mein等可以视为永久借词,而像red guards、paper tiger、Cultural Revolution、iron rice bowl都是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的产物,可以看作是阶段性借词,它们除了会出现在一些历史资料中,其使用频率会逐渐降低。新近出现的taikonaut、gaokao、lianghui可以看做临时借词,它们处于动态的词汇化过程中,有可能进一步被接纳、使用和吸收。

(二)汉语借词的形式

正如Algeo指出的,词汇借用的过程与文化接触及创新紧密相关[26]。语言间的互相渗透是促进语言发展的重要因素。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往往反映的是中国的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多见于英语词汇中找不到确切对应说法的情形。因为英语和汉语分属于不同的语系,形式差别明显,除了直接借用(主要是借音)外,以翻译借词的形式实现意义借用是理解新概念的最容易的方式。借词所代表的是外来文化中的事物或概念,而不是指具体使用的构词材料或构词方法。判断某个词究竟是本族词还是借词,主要看其所指的“借物”或概念是本族的还是他族的[27]。汉语借词可以利用英语的构词规则,通过拼缀、派生等形式融入英语,如Maoism、taikonaut等。而通过翻译手段实现的借词可以介绍中国文化所独有的概念,来消除文化交际的障碍,如dragon boat、paper tiger等。但是在翻译时一定要注意适切性,充分考虑英语为母语者的表达习惯,若是毫无节制地使用翻译法,可能会适得其反,有碍交际。

汉语拼音使得汉语与英语在读音上的契合度增强,英语媒体在表达中国特色的事物时,为吸引读者,有时采用 “异化手法”,即采用拼音的方式,既避免了特定概念的曲解,也满足了受众了解异文化的好奇。英语中汉语借词早期主要以粤、闽方言的发音为据,按不同的拼音方案写出,如dim sum、pak-choi、chow mein等均采用的是韦氏拼音,因为最初从中国到西方国家的移民祖籍多是东南沿海各省,尤其是广东和福建。当代的借词基本是依据普通话发音,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来拼写。如guanxi经常见诸于国际英语媒体,已经被收入进牛津英语词典和考林斯英语词典[28]。不少在国外出版的书籍的标题中也频频出现guanxi一词,如Buderi & Huang合著的Guanxi:Microsoft,China,and Bill Gates’s Plan to Win the Road Ahead。其他类似的词语还有jiaozi、renminbi、hutong等。近来年,gaokao作为中国社会的热点话题,也经常见诸英文媒体[25]。另外,chunyun、buzheteng、dama、tuhao也是近来直接使用汉语拼音的热词。

(三)对待汉语借词的态度

词语借用的另一个动因是社会声望(prestige),借词借出的一方往往具有文化上的强势地位[29],词语借用通常是与文化借用相联系的。在英汉语接触的过程中,汉语借用英语的词汇数量远远大于英语借用汉语的数量。目前,越来越多的词语被英语媒体直接使用并逐渐被接受,根源在于中国在世界范围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包括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个方面。“中国英语”变体虽未取得与其他地域性变体同等的地位,但也呈现出自身的特点。其中,特色词汇是中国英语的重要特征,这些词语扩大了英语的词汇量,增强了其表现力,推动了英语的全球性扩展。我们有母语优势,对汉语借词的研究不需要唯西方马首是瞻,也不宜对词汇的发展持观望态度,而应当更积极地推介中国特色词语,加快其进入英语的进程。通过这一窗口,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社会与文化。

四、结 语

我们无法预知将来是否有另外的语言会取代英语的国际通用语地位[19]。就目前而言,英语的使用在世界上变得愈来愈广泛,英语不再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使用的语言。英语在世界各地的变体已经形成,一些外圈的语言对英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世界英语的大背景下,对借词的概念有一个宽泛的理解是恰当的,也能显示英语的全球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对于促进各语言及各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十分有益的。

虽然总体而言,英语中的汉语借词数量有限,但随着中国全球经济政治影响力的不断提高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日益广泛和深入,更多的汉语借词将会在国际英语媒体上出现,被世界英语所吸收的汉语元素也就会越来越多,并将在英语语言文化中积淀下来。英语中不断出现的新的汉语借词向全球展示了汉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并逐渐成为汉语文化身份的一部分,而这也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1]KNOWLES G.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Routledge,1997:3.

[2] METCALF A.The World in So Many Words—A Country-by-Country Tour of Words That Have Shaped Our Language[M].Boston:Houghton Mifflin Company,1999:28.

[3]汪榕培,常骏跃.英语词汇中汉语借词的来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4):70-73.

[4]汪榕培.中国英语是客观存在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1991(1):1-8.

[5]刘法公.英语借自汉语的外来语考释[J].山东外语教学,1991(1):59-61.

[6]张逸,蔡静.从英语词典中的汉语词汇看文化多样化和语言借用[J].国外外语教学,2005(4):28-36.

[7]许爱军.英语中的汉语借词及其生存状态[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0-116.

[8]陈胜利.英语中的汉语借词研究——接触语言学视角[D].未发表博士论文.苏州大学,2014:26.

[9]SERJEANTSON M S.A History of Foreign Words in English[M].London:Kegan Paul,1935:237.

[10]CANNON G.Chinese borrowing in English[J].A-merican Speech,1998(1):3-33.

[11]ALGEO J.The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6th ed)[M].Boston:Wadsworth Cengage Learning,2010:264.

[12]BLISS A J.A Dictionary of Foreign Words and Phrases in Current English[Z].New York:Dutton,1966.

[13]PHYTHIAN B A.A Concise Dictionary of Foreign Expressions[Z].Totowa:Barnes & Noble Books,1982.

[14]EHRILICH E.The Harper Dictionary of Foreign Terms(3rd ed)[Z].New York:Harper & Row,1990.

[15]DELAHUNTY A.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Foreign Words and Phrases[Z].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384.

[16] MANSER M.H.The Facts on File Dictionary of Foreign Words and Phrases[Z].2nd ed.New York:Facts On File,Inc.,2008.

[17]梁慧敏.英语词典中的汉语音译借词[J].语文建设通讯,2006(84):47-54

[18]FIRTH J R.Descriptive linguistics and the study of English[M]//F.R.Palmer(Ed).Selected Paper of J.R.Firth.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68.

[19]KACHRU B B.Asian Englishes:Beyond the Canon[M].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5:14.

[20]牛道生.英语的全球化及其对世界的影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209.

[21]王宏.这些句子是Chinglish还是英美人士广泛使用的英语?——兼议英语学习以及衡量汉英翻译质量的标准[J].上海翻译,2008(1):50-54.

[22] MCARTHUR T.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 English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141.

[23]SHEIDLOWER J T.Principles for the inclusion of new words in college dictionaries[J].Dictionaries:Journal of the Dictionary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1995(16):32-44.

[24]CAMPBELL L,MIXCO M J.A Glossary of Historical Linguistics[M].Edinburg:Edinburg University Press,2007:97.

[25]杨彬.英语中汉语借词的演进:以gaokao为例[J].语言教育,2013(2):45-50.

[26]ALGEO J.Borrowing[M]//E.Polome(Ed).,Research Guide on Language Change.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0:122-138.

[27]陶岳炼.英汉互借词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3.

[28]范勇.当代美国主流媒体上的汉语借词研究——基于对2009年《纽约时报》涉华报道的实证分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10):13-19.

[29]TSOU B K.On the Linguistic Covariants of Cultural Assimilation[J].Anthropological Linguistics,1975(9):445-465.

猜你喜欢
外来语借词词典
原来它们是“外来语”
从中韩外来语发展看全球化时代外来语对文化的影响
米兰·昆德拉的A-Z词典(节选)
米沃什词典
词典引发的政治辩论由来已久 精读
回鹘文献语言中借词的对音规律研究——以《玄奘传》第六卷为例
浅谈借词对维吾尔语词汇演变的影响
浅析英语外来语的规范使用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
《南村辍耕录》借词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