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研究

2015-01-30 09:10吴杨洁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2015年9期
关键词:勘查常态转型

■ 吴杨洁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昆明 650000)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研究

■ 吴杨洁

(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昆明 650000)

新常态下,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地勘行业经历了近十年的黄金发展期,正由火爆逐渐降温。但是,矿业进入低谷并不意味着地勘行业也进入了低谷,相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给地勘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地质单位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深化体制改革;坚持主业不放松,不断开拓地质工作新领域;加快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新常态;地勘单位;转型;发展

在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外部风险以及国内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的双重压力下,中国经济结束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接近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呈现出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地勘经济作为我国经济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落于经济新常态的基本层面。因此,新常态下的地勘单位需要进一步明确自己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转型升级为主线,走出一条新常态下的转型发展之路。

1 地勘单位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地勘单位经过“扩大自主权、承包经济责任制,多种经营、逐步走向企业化”,再到“属地化改革”等一系列改革历程。尤其是“属地化改革”后各地勘单位融入区域经济,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找矿成果显著,地勘单位取得快速发展。但结合实际效果来看,尤其是2013年以来,全球矿业市场低迷,全国地质勘查投资下滑,“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模式已难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

回顾“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的发展历程,地勘单位发展主要依赖国家政策及资金支持,在一个时期内极大地改善了各地勘单位的经济状况,但不得不承认“戴事业帽子”也极大地削弱了地勘单位主动创新的动力,同时在事企不分的经营模式下,企业、事业相互影响,导致其技术水平低,创新意识差,公益服务功能不强,缺乏核心竞争力。

由于长期在事业帽子下所形成的惯有观念,多数干部职工思想保守,缺乏创新意识,对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信心不足,面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大部分地勘单位更加倾向于事业体制,面对市场不愿意摘掉事业帽子。据有关“事改企”现状调查显示,各省(市、区)地调院、研究所均选择公益一类,多数地勘单位选择公益二类,只有少数地勘单位选择企业,特别是西部地区,选择公益二类的地勘单位数量明显多于东部地区[1]。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部分地勘单位管理模式落后,思想束缚严重,缺乏积极接受市场洗礼、适应地勘市场的信心和决心。

2 新常态给地勘行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受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和不稳定性、投资者紧张情绪、重要矿产品需求前景不明朗等因素的影响[2],投资下滑、竞争加剧、利润萎缩、改革难度加大已成为我国地勘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2.1 新常态带来的挑战

近两年来,受到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的影响,全国地质勘查工作形势持续走低。据统计,2014年全国地质勘查投入资金为415亿元,较2013年的460亿元减少了45亿元,同比减少10%[3],这已是我国地勘投入连续两年下降,这种态势预计将持续一定时期,短期内复苏艰难。

受经济下行和需求疲软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矿业市场持续低迷,复苏动力不足,加之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使得国际大宗矿产品供给过剩,矿产地质工作明显收缩,我国地勘社会投资更趋理性。以2013年为例,全年仅完成钻探工作量2232万米,较2012年下降35%,说明地质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迫切要求地勘单位要看清形势、找准定位,不断提高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的能力。

同时,中央相关的有效措施极大地促进了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但地勘单位大多背负着50 余年的历史重负,遗留问题多,社会负担重,改革路上仍然困难重重。值此地勘单位改革不断深入之际,受国内外经济动荡影响,矿业经济发展进入低谷,国内矿产勘查市场遇冷,地勘单位效益下滑严重,使得地勘单位的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更加雪上加霜,改革难度进一步加大。

对于地质工作来说,地质资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其真实性同样不容忽视。近年来,地质资料夸大、勘查数据作假等现象屡见不鲜,几乎已遍布地质勘查各环节,严重损害了地勘行业的信誉,矿产勘查市场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众所周知,矿产勘查投入高、风险大,企业大都不能、不愿、也不敢涉足,加之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地勘社会投资热情下降,地勘行业下行,在此背景下,不少投资人因对地质资料的真实可靠性产生质疑和担心而望而却步,无疑成为了我国地勘行业走势低迷的雪上霜。

2.2 新常态带来的机遇

近年来,以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信息产业(互联网等)、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不断取得惊人成就,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望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工业转型的重要支撑。很多新兴产业的发起都是以新兴战略产业资源的供给为前提,但是目前我国地勘业对于新兴产业资源的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拥有高附加值的新兴战略产业资源为地勘业发展带来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带一路”,贯穿欧亚大陆,一个着眼于加快向西开放,一个着眼于建设海洋强国,是实施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先手棋”和突破口,其中,境外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利用,无疑是一项重要的核心内容。同时,从区域地质构造格局和演化历史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是世界矿物原材料的主要供给基地,特别是东亚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中间的广大腹地国家,资源极为丰富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必将成为我国实施矿产资源“走出去”战略、开拓国际新兴市场的重要目的地。

3 新常态下地勘单位转型目标及主要措施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阶段性特征认识的一次重大飞跃。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地勘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地勘单位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认清形势、找准位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进一步发挥地质工作基础性、先行性作用。

3.1 转型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地勘单位改革历经几次探索,均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不断深入发展,事业体制与企业体制并存的经营模式已成为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重要障碍。

2013年,党中央一系列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重要论述将地勘单位改革转型发展推入深水区,但由于地质勘查体制不顺、机制不畅,改革动力不足等原因,地勘单位转型进展缓慢。因此,改革必须以“总体设计、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为原则,加强顶层设计,大力推进地质工作现代化。实践证明,分类改革是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的必由之路,地勘单位必须深化落实国家分类改革指导意见,深入改革发展模式,推行科学化、差别化管理机制,深化事企分开,明晰社会责任,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地质勘查机制。

3.2 转型措施

3.2.1 积极适应新常态,深化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事业单位改革大潮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双重冲击下,特别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地勘单位事企混合体制已走到尽头,地勘单位改革已步入深水区。政府从商业性矿产勘查中退出之后,加大了与民生有关的地质工作的财政投入,这实际上为地勘单位加快产业结构调整、队伍结构调整及重新确立地质工作的主攻方向与服务方向提供了机会。时至今日,地勘改革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地勘行业已形成多元化投资格局,开始参与全球化资源配置,地勘单位必须抓住改革发展机遇,按照国家地勘行业事业单位分类标准,本着既要有利于规范管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又要有利于促进发展的原则,深化事企分开,明晰社会责任,明确队伍体系,积极应对市场变化。理顺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机制,实现由生存型事业单位向发展型企业集团转型[4-5]。

3.2.2 坚持主业不放松,不断开拓地质工作新领域

新常态下的中国矿业经济运行情况严峻,国内紧缺大宗矿产品需求增速放缓,但新兴国家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巨大,经济发展总体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需要与经济稳增长相匹配的矿业资源。社会仍然对地勘工作有需求,只是矿产品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矿种的需求倾向性更加明显,地质工作的基础性、先行性作用并没有改变。目前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还是找矿,即解决资源保障问题;同时,地质工作具有超前性,涉及到国家的长期战略发展问题,不管市场上矿产品的价格走势如何,国家和政府对于找矿工作的支持与投入力度都不会随意缩减。因此,地质工作不能盲目跟随矿产品市场的周期而波动,地勘单位必须坚持主业不放松,保证国家经济安全发展。

近年来,新兴产业已成为世界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和生力军,具有高附加值的新兴战略产业资源的需求量日益上涨,但是国内地勘单位对于相关领域的勘查起步较晚,大多数地勘单位还是仅仅局限于一些传统的固体矿产资源。新常态背景下各行业的发展都在升级,极大地拓展了对地勘行业的需求领域。同时,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深入实施,为拓展地质工作领域带来了许多新的机遇。因此,地勘单位必须紧跟市场形势,围绕“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海洋强国战略等战略的实施,根据调结构、转型升级、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不断扩展地质工作新领域,向地质工作的深度和广度拓展、延伸,着眼于“大地质”,大力探明油气、铀、新能源、新材料矿产,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与各行业发展的战略升级。

3.2.3 加快科技创新,实现转型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地质工作的现代化、地质科技的转型发展都离不开科技创新。当前,已进入大数据时代,我国地质工作应加快科技创新,转变发展方式,紧跟“地质大数据”时代来临的步伐,科学谋划新机遇,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让“互联网+”在地质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尽快从“数学地质”向“数字地质”进军,实现创新、转型发展。

[1] 刘艾瑛.新常态下,地勘单位改革如何攻坚[N].中国矿业报,2015-07-04(06).

[2] 刘艾瑛.新常态下地勘业如何转型发展[N].中国矿业报,2015-04-14(A06).

[3] 王琼杰.理性回归渐进新常态—关于全国地质勘查形势的分析与展望[N].中国矿业报,2015-02-26(B03).

[4] 赵海军.浅谈转型升级是地勘单位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J].价值工程,2015(8):209-210.

[5] 王磊.关于地勘单位转型升级的思考[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8):28-30.

Study on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Units Under the New Normal

WU Yangjie
(Yunnan Team of Geological Survey Center of China Building Materials Industry, Kunming Yunnan 650000)

Under the new normal, mining industry is in tough development stage, domestic mineral exploration market and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is getting freeze after a decade of golden period of development. However, the mining industry is slowing doesn’t mean that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has entered a slump. Nowadays, China's economy has entered a new norm and it has brought new opportunities for development of geological exploration industry. Thus, the geological units must take the initiative to adapt to the new tasks and requiremen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normal, to deepen the reform, to adhere to the main industry strictly, and constantly to open up new areas of geological work, accelerate scientif i 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o achieve the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new normal; geological units;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F407.1;F062.1

C

1672-6995(2015)09-0029-03

2015-06-18;

2015-07-14

吴杨洁(1986-),女,云南省曲靖市人,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云南总队工程师,理学硕士,主要从事地质科技信息研究。

猜你喜欢
勘查常态转型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