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的逻辑

2015-01-30 10:46兰建平
浙江经济 2015年2期
关键词:工业化常态意识

新常态的逻辑

新常态,也许是现在媒体最流行的词汇,也是各级领导讲话、大小文件中经常用到的用语。很显然,新常态是相对于旧常态而言的,为什么中央会提出新常态?是因为旧常态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理解新常态,逻辑起点是旧常态。什么是旧常态?在过去的30多年,中国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发展为硬道理,持续不断地推进工业化进程,GDP实现了2位数以上的增长,到2010年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到2014年,中国经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27%。诺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在《名利场》撰文“中国的世纪”指出,中国在2015年会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我们姑且不去评论2015年中国是否真正可以成为第一经济体,即使中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美国仍然是世界第一强国,这是不容置疑的。必须指出的是,十八大以后中国社会开始从工业化中期迈入工业化后期,并逐步开始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后,中国经济发展当前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问题,产能过剩、环境代价、路径依赖、政府领导和驾驭经济发展的能力不足,所有问题的集中体现,使中国工业化进程明显受阻。

其实,这些问题和矛盾的显现,也并不是“突然”的。早在中国加入WTO的后5-10年内,中国经济就开始面临“成长的烦恼”,土地不够、劳动力短缺、人与自然的矛盾凸现,发生在近5-10年的环境事件,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发的历史时期。姑且不去评论各类PX项目问题,如发生在5-6年前的太湖蓝藻事件,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工业化过程中人和自然之间矛盾的最集中表现。从政府开始,就意识到单纯追求GDP目标的工业化道路,是不可持续的。于是在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的口号基础上,加上“科学”两个字,并且又进一步提出了和谐社会的观点。

然而,这种希望改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思想,包括“十二五”期间又提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似乎并没有在多大程度上改变工业化进程中强大的GDP惯性导向,特别是2008年全球危机之后通过金融刺激政策,这种惯性非但没有改变,反而形成了新的路径依赖。以速度型为主导、资源、能源的消耗前所未有,以至出现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中“卖什么、什么跌;买什么、什么涨”的局面,石油、煤炭、铁矿砂等大宗商品,成为历史上最疯狂的十年,这种发展模式,不但使中国失去了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的良机,而且产生了在政治、社会上一系列重大的问题。发生在2014年的山西官场地震是这种疯狂的最好证明。

在新常态作为一种国家经济的意识提出以前,我们政府已经意识到,政府层面过分强调GDP导向,企业层面过分强调赚钱导向,中国经济发展是不可持续的,原有的这种发展模式可以简单看成一种旧常态。旧常态在人们的心态上,非常典型地体现出经济效率优先的导向,一俊遮百丑,只要经济发达了,其他都没有问题了。实践证明这种单一思维,已经OUT了,也不符合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实际。虽然提了多年的转型升级,但效果却不尽人意。

新常态,关键是新心态。这种新心态的构建:一是要把新常态的国家意识转变成为全民意识。所谓“上下同欲者胜”,适应新常态,要努力把这种国家经济意识变成各级基层干部和百姓的工作心态。二是要把单一思维转变为多元思维。经济社会发展是多元化的,短缺经济时代的结束,单一经济思维显然是不够的,在进入中等收入社会后,民众的需求必定是多元的。综合考虑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多种因素,要形成习惯性思维。三是告别旧常态,进入新常态,2015年决不是拐点。从旧常态到新常态,是一个顺序渐进的过程,甚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提质增效,不会立竿见影,要付出经济代价,更要付出时间代价。四是新常态的关键仍然是坚持工业化。新常态决不是不要工业,相反更要把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核心内容加以发展。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实体经济是大国的脊梁。美国珍珠港事件发生后,只有2艘航母,但是2年后,很快增加到50多艘,关键的是美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2008金融危机之后,大国经济间的竞争仍然在制造业。德国之所以在欧洲能够一枝独秀,主要是德国强大的制造业基础。

适应新常态,关键的是调整政府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改变企业成长的理念,真正把经济发展落实到质量和效益上,这是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做好经济工作逻辑起点。

(特约撰稿:浙江省经信委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员兰建平)

猜你喜欢
工业化常态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工业化失败的国家缺了什么?(上)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工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研究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适应新常态,创新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