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温州赶超发展的战略思考

2015-01-30 10:46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方勇军
浙江经济 2015年2期
关键词:温州时尚建设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方勇军

新常态下温州赶超发展的战略思考

温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方勇军

在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的大时代格局下,如何找到温州赶超发展的突破口和平衡点、入手处和着力点,已是新时期对温州工作的巨大考验。

理性认识温州赶超发展的必要性

对全国多数地区而言,新常态意味着减速换挡,而温州需要的恰恰是提速增效。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温州模式”,金融风波爆发前(1978-2011年)经济年均增速达14.3%,高出全国4.4个百分点,高出全省1.5个百分点。但是近年来受企业金融风险影响,经济持续下滑,与杭州、宁波等标兵城市差距越来越大,而与绍兴、嘉兴等追兵城市差距越来越小,“赶超发展”迫在眉睫。

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给温州赶超发展带来了“六大机遇”:增长从10%转向7%左右的中高速,为温州赶超发展降低了难度;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为温州率先发展时尚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国际收支双顺差向收支基本平衡发展,为温州扩大对外开放创造了利好的政策环境;互联网技术加快发展,为温州大力发展以网络经济为重点的信息经济注入了新动力;生产小型化、智能化、专业化将成为产业组织新特征,为温州以小微企业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开辟了良好发展前景;发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温州挖掘发展潜力指明了方向。新常态孕育新机遇,温州必须善于抢抓机遇,化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才能赢得逆势发展新希望。

新常态下温州赶超发展是一种超常规发展,面临着赶超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双重任务,以全省平均发展水平为标杆,今后一段时间温州仍处于追赶期,之后才进入超越期。

实施“五化战略”是推动温州赶超发展的组合拳

实施生态化战略。走向生态文明是21世纪发展的大趋势。要按照建设美丽中国和“两美浙江”建设的总体部署,以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为要求,以经济生态化、生态经济化为主攻方向,以“五水共治”和“三改一拆”为突破口,完善生态功能区布局,发展生态经济,优化生态环境,提升生态功能,培育生态文化,创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努力走出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与自然生态和谐共融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把温州打造成为生态文明先行区。

实施信息化战略。信息化是当今时代进步的第一推动力。发展以网络经济为重点的信息经济,是温州赢得信息时代最大红利的战略选择,是营造经济竞争新优势的重大举措。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发展信息经济、打造信息经济大省”的重大部署,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电子商务,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扩大信息消费,着力推动信息化与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努力打造国家信息惠民城市和国家智慧城市,为打造温州经济升级版、实现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

实施时尚化战略。时尚化是传统轻工产业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时尚产业是品质、品牌、品位的有机统一体,时尚产业、时尚经济本质上就是高效产业、高效经济。要坚持智造和消费“双轮驱动”,积极构筑时尚精品制造名城、国际时尚消费名城、时尚产业策划基地、时尚要素集聚基地,着力促进时尚产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逐步建成智造发达、品牌荟萃、市场活跃、影响力大的时尚之都。

实施都市化战略。都市化是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趋势。建设温州大都市区,是浙江省四大都市区发展布局的题中之义,是巩固和提升温州在全国全省的地位和作用的基础支撑,是提升温州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必由之路。要以“时尚之都、山水智城、民营高地、温商家园”为特色定位,以推进新型城市化为途径,以构建现代基础设施网络为支撑,着力提升都市核心区能级,推进美丽县城、美丽乡村建设,统筹城乡促进一体化发展,加快县域发展向都市区发展转型,努力建设生态型、智慧型、时尚型大都市区。

实施国际化战略。国际化是增强改革开放新优势的有效途径。温州具有华侨网络、口岸开放、海空大港等优势,具备国际化的先决条件。要抓住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把对韩开放合作作为对外开放的战略重点,加强温州与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着力改善对外开放环境条件,坚持进口贸易、转口贸易、出口贸易一起上,促进“走出去”和“引进来”互动,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和区域竞争的主动权,不断提升温州国际化水平。

精准发力推动温州赶超发展

以重大项目为抓手,进一步扩大有效投资。继续落实“温州赶超发展三年(2014-2016)超万亿投资计划”,2015年开工建设中石化LNG、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厂迁建等项目,加快龙丽温高速文成至瑞安段、绕城高速西南线和北线二期、市域铁路S1线、浙能温州电厂“上大压小”等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实施“机器换人”百项百亿工程,力争工业投资比重达26%以上,抓好德力西智能电网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人民电器智能节能电机、奔腾激光生产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加快项目前期谋划,抓好项目储备,加快温(州)义(乌)合(肥)高铁(杭温客专)、苍南核电等重大项目研究和市域铁路S2线、通用航空基地、龙丽温高速文成至泰顺段等项目前期审批。加大重大项目土地保障,推进瓯飞等“三年20万亩围垦工程”,加大已批未供、已供未用土地的清理,全面推进城镇低效利用建设用地再开发。进一步创新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项目建设和营运,力争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在63%以上。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推进工业产业提升发展。深入实施“五一○产业培育提升工程”,推动电气、鞋业、服装、汽摩配、泵阀等支柱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突出龙头企业带动引领,形成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通用航空、激光与光电、新材料、临港石化等产业培育发展,积极争取大型石化、炼化项目落户大小门岛。强化产业大平台建设,落实温州瓯江口产业集聚区提升方案,探索浙南产业集聚区三区合一。加快推进国家级高新区、大学科技园、浙南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中科院生材所、中津先进科技研究院、激光与光电产业联合研究院、系统流程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等建设。加快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省级工业园区整合提升。

以时尚产业为重点,促进现代服务业提升发展。全面落实《温州市委关于发展时尚产业建设时尚之都的决定》,以服装、制鞋两大产业为核心,以眼镜、箱包、服饰配件、家具、制笔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构筑时尚产业策划基地、时尚要素配置基地,打造时尚产业集群。大力发展网络经济,着力推进网络经济集聚区、跨境贸易电商园、菜鸟网络智能骨干网温州项目等。积极谋划发展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涉旅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洞头、永嘉、文成、泰顺等地发挥生态资源条件,打造特色时尚旅游区。

积极对接国家战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推进民政、民办教育、社会资本办医等国家级改革试点项目,大胆突破底层创新,努力打造全国样板。深化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实施土地、金融、用能、科技人才等四个方面24项要素改革。进一步支持发展民营银行、民营保险、民营证券机构。出台实施国资国企改革方案,推动温州港、市交投等大型国企上市,推广运用PPP模式。进一步扩大开放,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加快国际贸易平台建设,建好温州保税物流中心(B型),争取申报综合保税区,做强做大温州进口商品交易市场。深化对韩开放,争取温州到韩国航班正班化,推进温州韩国产业园建设,加快“韩国时尚新天地”、“医乐园”、中电温州电子信息产业园项目在瓯江口新区、经开区落地。加强对台经贸合作,推动海峡两岸(温州)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建设。

统筹城乡发展,提升城市能级。按照“一主两副三极多点”的大都市区空间布局,加快构建现代城市集群。积极打造现代基础设施网络,加快七都大桥北汊桥、大门大桥等重大交通基础项目建设。推进龙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和6个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加大特色小镇(街区)培育,全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精品线、精品村、样板户。统筹推进欠发达地区和山区经济发展,推进文成、泰顺生态主体功能区试点。加快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

突出环境治理,优化发展环境。积极筹建温州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狠抓两链化解,确保实现不良贷款余额和比率持续“双降”。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加大逃废债联合打击力度,搭建担保、授信信息查询和服务平台,强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争创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以“五水共治”为抓手,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坚持“水岸同治”,推进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和防洪排涝能力建设,实现全市主要河道水质明显改善。继续“三改一拆”、“四边三化”、城市治堵等专项行动,全面推进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国家低碳示范城市和新能源示范城市创建。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改善民生。加快附二医瑶溪医院、中医院、人民医院、温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等在建工程建设,推进温州肯恩大学、浙江安防职业技术学院(筹)建设以及温医大仁济学院等整体迁建。建成乐清、永嘉、文成文化中心和瓯海、苍南博物馆并对外开放。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完善相关政策,推动养老事业、养老服务业发展。加大交通治堵力度,规划建设一批立体停车库。改进基层事权管理方式,实现安全生产、流口管理、食品监督、驻企服务等工作统一“进网入格”。健全社会稳定形势分析和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着力化解社会矛盾,深化“平安大市”创建。

猜你喜欢
温州时尚建设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诗意的黄昏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环保很时尚
美妆fun时尚盛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