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文化软实力特征与提升路径探析

2015-01-31 05:48常勤毅王光利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力文化

常勤毅 王光利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主流文化软实力特征与提升路径探析

常勤毅 王光利

(宁波大红鹰学院,浙江 宁波 315175)

主流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够影响它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表现为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文学艺术的感染力、以及国民形象魅力等。它具有隐秘形、非强制性、持久性及渗透性等特征,同时拥有社会整合、文化同化、教育塑造、提高政治合法性等功能。分析主流文化软实力特征与功能,并此为基础探讨提升主流文化软实力的策略与路径。

主流文化;软实力;社会整合;合法性;感染力;路径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形成的精神财富与物质财富之总和;它也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积淀在历史长河中的无形之物。从哲学的分析视域来看,文化在本质上是哲学思想的表现形式。而从存在主义的分析视域来看,文化则是对一群人或者个体存在方式的描绘,是人们在社会存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交往或行为方式、言说或表达方式以及意识或认知方式。

现代意义上的文化一词(包括德文、英文、法文等)源自于拉丁文“cultrua”。在工业革命之前,其本意是耕种田地、祭祀神灵、培育动植物以及加强个人修养等。作为专门术语,文化(culture)一词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在人类学家的著述中。之后“culture”一词的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化,内涵变得极其丰富,逐渐成为个人修养、社会知识、文学艺术以及社会思想的总称,并成为一定时代、一定地域和一定社会群体的全部社会生活内容。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从人类学的角度认为“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1]而美国社会学家阿尔弗雷德·舒茨在《社会实在问题》从社会学的角度则认为文化是“撇开一切形式可以观察到的人类行为之后留下的剩余领域。它们是内在而不可见的人类思想生活,或作为个人,或在某种难以想象的集体意义上说作为‘集体目标’、‘共同价值’和‘主观实在’的概念。”[2]

虽然汉语“文”与“化”两个字古已有之,但“文化”一词在先秦时期并没有出现,即使中古之后“文”与“化”两个字并用,但文化一词的含义与现代之义仍然差异巨大。在古汉语中“文”的本义是指各种颜色交错的纹理:物相杂,故曰文。五色成文而不乱。而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文的解释是:错画也,象交叉。即是指得纹理之义。在古义纹理的基础上,“文”引申出多种含义。例如在包括语言文字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之上,文物典籍、礼乐制度等也称为文。再如文的含义由伦理之说导出装饰、彩画与人为修养之义,并且与“实”、“质”等对称,所谓“经纬天地曰文”是也。“化”的本义是改易、生成与造化,指事物形态或性质的改变。例如“化而为鸟,其名曰鹏”与“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即是此义。“文”与“化”合用较早见之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其义在此是教育执政者在治理国家时不但要观察天文的变化,明白时序更迭,而且同时注意观察人文,让天下的百姓都能自觉地遵从文明礼仪,明白自己的言行止其所当止。西汉以后“文”与“化”方合为一个词使用,本义为“以文教化”,使人的性情得到陶冶,品德与修养得到提高,这属于精神领域的范畴。比如“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此后文化一词随着时空的变迁,内涵日趋丰富,外延也变得较为宽广。随着西学东渐,汉语文化一词的词义与西方文化一词的词义渐渐融合,成为目前文化的通义。

文化的概念根据结构和范畴等方面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文化指的是人们在漫长的社会生活中普遍形成的社会习惯,囊括了风俗习惯、生活方式、衣食住行以及行为规范等诸多方面。广义的文化则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了四个层次:一是物态文化层,即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二是制度文化层,由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婚姻制度、家族制度等组成。三是行为文化层,以民风民俗形态出现,具有比较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征。四是心态文化层,这一层面被视为文化内涵的核心部分,因为它是由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经过反复蕴育而成,包括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价值观念、心理特征等。文化具有整合、导向、维持秩序与传续等功能。

文化软实力(soft power)是20世纪80年代末由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在《世界政坛成功之道》中首先提出来的一个概念。一般我们说的软实力指的是“能够影响他国意愿的无形的精神力,具体而言,包括政治制度的吸引力、价值观的感召力、外交的说服力、文化的感染力、国际信誉以及领导人与国民形象的魅力。”[3]其中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是主流文化的感染力,因为社会制度、价值观等的载体是文化。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知道文化的内涵极其丰富,既包括政治法律制度、经济制度、价值体系、婚姻制度、意识形态,同时还涵括了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以及大众的行为模式与思维方式等等。所有这些主流文化因素交织而所形成的综合影响力就在整体上表现为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的文化软实力。在形态上它表现为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的凝聚力、感召力、辐射力以及影响力。约瑟夫·奈对文化软实力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其巨大而持久的作用:“在战斗中,剑强于笔,但从长远看,却是笔指导剑。”[4]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国家与民族的战争无疑是短暂的,而持久的竞争是以文化软实力来确定胜负。就如孟子所说:“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这种例子古往今来比比皆是。秦朝在军事上强大无比,而在文化方面却十分薄弱,所以在历史残酷的竞争中,它只能是一个匆匆的过客。

相对于政治、军事的硬实力,文化软实力的特征体现在“软”的方面,主流文化也不例外。约瑟夫·奈认为,文化软实力的精髓在于通过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观、审美观、思维方式、伦理观、行为习惯等而产生的吸引力,它可以让人“自愿服从你的意志、做你想让他们做的事”[5],这种改变对方的方式具有柔性、自愿、隐形等特征。孙子兵法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即是这个道理。让对方心悦诚服地接受自己的观念显然比拿着刀枪让对方口是心非地屈服更有效。约瑟夫·奈认为,“软力量使用的是不同的手段(既非武力,也非金钱)来促使合作,即由共同的价值观产生的吸引力,及为实现这些价值观做贡献的正义感和责任心。”[6]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即为志同道合者,价值观可以粘合起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也是吸引他们走到一起的根本动力。而正义感与责任心则是一个有道德者所必备的一种素质。没有人愿意与一个没有道德和责任心的人真心做朋友。正如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论社会分工》所言,个体联接为社会的根本原因是一种“集体意识”或“集体良心”,即同个社会、民族的全体成员共同具备的信仰与情操,也是在最基本的道德规范上社会成员表现出的一致性。这既不是卢梭所言的理性契约,也不是孔德所言的国家强制。在共同的信仰与道德规范下,不同的个体或群体之间才能够相互沟通、相互认同,组成一个相对协调一致的社会。而信仰与道德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可以超越一定时空的限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个体,使个体间形成一个相对团结一心的社会群体,从而能动地促使社会政治、经济活动发生变化,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动力。

主流文化的软实力作为一种力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政治合法性具有独特的作用。一个政府或国家得以存在的条件之一是它是否根植于本民族的主流文化传统,而对政府或国家本身而言它是否具有凝聚力与号召力的基础是自身是否具有合法性。合法性来源于政治人物、社会思想精英、经营者及普通民众所共同认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体系等。“一个政权基于维持自身利益或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通常会形成并维护某种认同感,从而并使这一政权具有一定的合法性,而文化则以其价值的整合、导向和认同功能作为一种可资利用的政治资源构成了影响政治合法性的一个重要参数。”[7]如果一个政府的价值观与社会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有较严重的冲突,没有执政的合法性,公民必然对其执政能力、责任心、道德等产生疑虑,一个得不到公民信任、人心涣散的政府不可能将公民团结起来建设好国家。因而合法性对于一个政党与政府而言重要性毋庸置疑。

主流文化软实力对于社会而言具有整合作用。拥有共同的文化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似的价值观,也即具有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不但在情感上能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而且当人们在认识上产生分歧时,也能够促使社会成员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沟通消除彼此之间的歧见,从而达到社会整合的作用。此时,文化显现出的影响力是隐形的、非对抗性的,这正是文化独特的软实力功能。从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来看,“只有具备文化内聚力并以此进行价值整合的国家,才能保持政权稳定,并成功地发挥其作用。”[8]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汉朝与唐朝,其强大不仅仅是因为武力的强盛,更重要的是它们拥有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也就是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所谓文治武功是也。对于这一点,美国学者汉斯·摩根索进行了分析,“在影响国家权力的具有决定性的三项人的因素中,民族性格和国民士气是突出因素,因为它们对于一个国家在国际政治的天平上有着持久并且决定性的影响。”[9]这无疑是个比较独特而深入的阐释。

当然,主流文化的软实力功能并不仅止于此。比如它具有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等。文化是人们通过长期的比较和选择认为合理,进而为大家普遍认可并接受的、以往共同生活经验的积累。一种文化得以形成、确立与传承,从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它自身的某些行为规范与价值观念被社会大众普遍认可和遵从。而当社会大众都能够从内心深处自觉地遵从大家所认可的行为规范时,在现实层面上也就意味着某些社会秩序的形成。从逻辑上讲,只要这种文化仍然在起作用,那么由这种文化所确立的社会秩序就会被维持下去,社会就能够平稳有序地向前发展,体现为主流文化软实力维持社会秩序的功能。另外,文化软实力也具有导向与传承功能,为人们的行动提供方向和可供选择的方式,并且向下一代流传。

虽然中国自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国力与世界影响力与日俱增,然而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却显得相对薄弱。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曾如此评价中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权利而消弱西方国家的具有 ‘传染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10]其言虽然有失偏颇,但在一定程度上也道出了我国文化影响力的部分真实情况。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实际状况是长期处于战略性短缺,文化消费需求增长一直落后于经济增长的步伐。根据我国文化部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1年世界文化市场格局中,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所占比重以次为43%、34%、10%和5%,堂堂中华作为古国所占比例竟然只有4%,更遑论大部分还是依托低劳动力成本而获得成本优势的“硬件产品”[11]。文化“逆差”与经济“顺差”不协调的格局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那么我国很难实现真正富强的目标。

如何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尤其是主流文化的软实力,目前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课题,而提升的策略与路径可以从多个方面入手。首先,应当大力宣传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争取主动权与话语权。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无论在哲学思想、经书典籍、文学艺术、民族风俗习惯、价值观、伦理观等诸多方面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与特色。然而在现代传播的语境下,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优秀文化并没有在世界上占有应有的地位,其它国家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识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明显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就难以利用自己的文化软实力施展影响力,摆脱自身的被动局面。因此,大力宣传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在世界舆论上抢占优势地位,引导舆论朝着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向发展,为自身争夺话语权与主动权创造条件。

其次,应当大力丰富中国主流文化的内涵,使其历久弥新,不断焕发新活力。文化是否具有强大的软实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文化自身的内涵是否丰富,是否具有活力与吸引力。没有丰富内涵、没有自然亲和力与吸引力、没有创新与特色的文化,无论自己对其评价有多高,宣传力度有多大,都不会拥有真正强大的软实力。中国汉代与唐代文化之所以对周围国家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与辐射力,是因为它在当时是最具活力、内涵、特色与创新意识的文化,离开了这些最基本的要素,文化软实力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中国当下最紧迫的是在继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生发出适应世界潮流与普遍人性的新业态文化和主流文化。

再次,应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主流文化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产业如今是文化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产业的发展与竞争也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领域。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一直以来都把文化产业作为增强自身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文化软实力实现单靠经济、军事与政治手段难以实现的国家目标。近年来虽然中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文化产业产值仅占GDP的4%,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应该从改革文化创新体制、积极培养文化产业高端人才、加大投资于扶持力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入手为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与平台。

[1]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阿尔弗雷德·舒茨.社会实在问题[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3]章一平.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J].现代国际关系,2006,(11).

[4][6]约瑟夫·奈.软力量:软实力致胜[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5]约瑟夫·奈.软权力与硬权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8][9]张锰.全球化与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J].大视野,2008,(7).

[10]赵磊.当前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 新远见,2005,(5).

[11]骆郁廷.文化软实力:基于中国实践的话语创新[J]. 中国社会科学,2013,(1).

【责任编辑:黄素华】

Characteristics and Improving Ways of Culture Soft Power

CHANG Qin-yiWANG Guang-li

(Ningbo Dahongying University,Ningbo 315175,China)

The soft power of culture is the invisible spirit force of a country or a nation which can affect other countries’ intention,in terms of the attraction of political systems, the values of charisma, literary and artistic appeal, the charm of national imagine, etc.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dden art,the unlimited options,the durability and permeability.At the same time it has the social integration, cultural assimilation, educational making,the improving of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other function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s of cultural soft power,and probes into the promotion strategy and path of cultural soft power.

mainstream culture;soft power; social integration; legitimacy;infectivity;ways

G122

A

1671-9565(2015)01-018-05

2015-02-15

教育部基金规划项目“文化身份与利益分配的社会学研究”(编号13YJA840021),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中国主流文化研究”(编号14NDJC007Z)阶段性研究成果。

常勤毅(1960-),男,河北抚宁人,宁波大红鹰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化政治学与国现代文学方面研究;王光利(1969-),男,山东淄博人,宁波大红鹰学院讲师,博士,主要从事美学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实力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凭实力,而不是运气
实力抢镜
谁远谁近?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36个大中城市的硬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