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二)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机理※

2015-01-31 05:37杨才德包金莲李玉琴龚旺梅田瑞瑞宋建成于灵芝程涛魏兵高政政侯玉玲周承蕊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5年2期
关键词:经络气血穴位

杨才德 包金莲 李玉琴 龚旺梅 田瑞瑞 宋建成 于灵芝 程涛 魏兵 高政政 侯玉玲 周承蕊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2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特色专科,庆阳745000;3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内科,兰州730000;4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卫生院埋线专科,白银730916)

中国穴位埋线疗法系列讲座(二)穴位埋线疗法的治疗机理※

杨才德1包金莲1李玉琴1龚旺梅2田瑞瑞1宋建成1于灵芝1程涛3魏兵1高政政4侯玉玲1周承蕊1

(1兰州大学第一医院东岗院区中西医结合科,兰州730020;2甘肃省庆阳市人民医院特色专科,庆阳745000;3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内科,兰州730000;4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水泉卫生院埋线专科,白银730916)

埋线疗法是针灸的延伸和发展。穴位埋线具有复合刺激作用,可以调节力平衡,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而产生良性诱导,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埋线是一种融合了穴位封闭、针刺、放血、留针、组织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法,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刺激,具有速效和续效两种作用。其机理为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机能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防御能力。总体上看,埋线疗法的治疗机理尚缺乏必要的实验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或者假说阶段,其机理研究是今后重要而迫切的工作。

穴位埋线;治疗机理;理论基础

(上接第13卷第1期)

穴位埋线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气血等理论为基础,采用传统针灸方式结合现代医疗技术,根据病证特点,将可吸收的外科缝线植入穴位,以激发经络气血、提高机体机能,起到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邪去正复,达到防病治病的一种医疗手段和方法。穴位埋线方法是对中医针灸学的发展,属埋植疗法范畴。

1 穴位埋线疗法的作用

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具有综合效应的穴位刺激疗法,除了具备针灸的治疗作用以外,它的治疗作用比较丰富。概而言之,主要有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和补虚泻实、扶正祛邪、提高免疫力等作用[1]。调节脏腑,平衡阴阳。《灵枢·根结》所谓:“用针之要,在于调阴与阳。调阴与阳,精气乃光,合形与气,使神内藏。”穴位埋线疗法具有良性的双向调节功能,对各个脏腑阴阳都有调整、修复和平衡的作用。它不但可以控制临床症状,并能促使病理变化恢复正常。据观察,在足三里、中脘穴埋线,不加用任何手法,结果发现,胃肠蠕动强者减弱,蠕动弱者加强;在上巨虚、天枢埋线,对肠蠕动过慢所致的便秘和肠蠕动亢进所致的腹泻均有疗效。

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穴位埋线疗法亦具有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这主要依靠其所具有针刺效应。《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气血,营其逆顺出入之会。”这种作用常具体体现在穴位埋线疗法对疼痛性疾病的治疗上,一般说来,疼痛与经络闭塞,气血失调有关,有“痛则不通,通则不痛”之说,所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就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埋线用的针具多为穿刺针或埋线针,其针体粗大,刺激性强,当用埋线针从大肠俞刺入后,许多神经痛患者感觉“有一股气”从穴处向下直达足趾,疼痛立止。故本法可通过疏通经络中壅滞的气血,使气血调和,经络通利,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得以恢复正常。

补虚泻实,扶正祛邪,调节免疫。《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菀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灵枢·经脉》也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说明病邪盛者宜“泄之”、“除之”、“虚之”、“泻之”;虚弱者宜“实之”、“补之”。穴位埋线疗法也具有补虚泻实的作用,这个作用是与其短期速效和长期续效的特点分不开的。据测定,埋线疗法对免疫球蛋白偏低的患者有升高的作用,说明其具有提高免疫功能,补虚扶正的作用[2]。

穴位埋线疗法对机体的三大作用不是孤立而是相互关联的,临床疗效是通过穴位埋线对机体的诸多效应和作用来实现的,其作用方式是双向的功能调整,调整的结果是提高了机体的抗病力,消除了病理因素,从而使人体恢复正常功能。

2 穴位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

中医学、针灸学及其留针理论、现代医学成果——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组织外科学、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等现代医学的成果都是穴位埋线疗法的理论基础。穴位埋线是针灸的发展和延伸,作为祖国医学体系的一部分,必然以中医学、经络学说、腧穴学、刺法灸法学、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等理论基础为指导。例如,在某些疼痛性疾病的诊治中,虽然也“以痛为腧”,但是也并不是哪里痛就一定在哪里埋线,而是要综合患者全身的情况和疾病特征,从总体上把握疾病的性质及其规律,从而辨证施治,使整体和局部互相配合,协调作战、对抗病魔,这些都是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充分体现。

留针理论是穴位埋线的理论基础之一[3]。穴位埋线是以中医经络理论为基础、羊肠线为载体、埋线针为主导、穴位为媒介、长效针感为核心,主治慢性顽固类疾病为主体,其将可吸收性外科缝线置入穴位内,利用线对穴位产生的持续刺激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换而言之,穴位埋线是以中医经络、气血、脏腑等理论为基础架构,运用传统针灸概念,搭配现代医疗器械,发展出来的综合性治疗方法,是针灸学的现代发展,是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是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物理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是针灸疗法在临床上的延伸和发展,也是中西医相结合的丰硕成果。虽然穴位埋线疗法的名称在古医籍中并无记载,然而,其所用的手段与方法却是与古代的针灸疗法一脉相承。主要表现在:治疗的原理是辨证论治,治疗的方式是对穴位的刺激,选择的部位是经络腧穴,疗效的关键是“气至有效”。《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素问·离合真邪论》说∶“静以久留”,这是埋线疗法产生的理论基础。“留针”的方法是用来加强巩固疗效的,留针后来又演变出埋针,用来进一步加强针刺效应,延长刺激的时间,以增加疗效。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以线代针保持了针刺的持续作用,加强治疗效果。留针的理论是穴位埋线的理论基础之一。

解剖学、生物力学、脊椎病因治疗学、软组织外科学、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等现代医学的成果都是穴位埋线的理论基础。解剖学是各临床学科的基础,在埋线疗法中体表解剖(体表标志、体表投影等),软组织层次解剖(肌肉层次解剖、穴位层次解剖等),神经、动脉、静脉走行路径,肌肉起止及走行,筋膜的解剖等是穴位埋线医生必须了解和掌握的重点内容之一;生物力学广泛应用在医学基础研究及各科临床中,尤其是骨骼系统的生物力学、关节运动的生物力学、软组织的生物力学等,起到了解决一些“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对改进和创新疗法方面也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也是埋线疗法重要的理论基础;软组织外科学认为椎管内、外软组织损害性疼痛的病理学基础是软组织因急性损伤后或慢性劳损形成而导致的无菌性炎症;软组织松解手术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椎管外松解骨骼肌、筋膜等,或椎管内松解硬膜外和神经根鞘膜外脂肪等无菌性炎症病变的软组织,完全阻断了它们的化学性刺激对神经末稍的传导,以达到无痛,穴位埋线的穿刺过程,具有类似的松解作用;周围神经卡压是躯干、四肢、关节等部位疼痛等不适症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穴位埋线时针刺会“解压”、会解除异常的力,从而使周围神经卡压解除,也就缓解了临床症状[4]。

穴位埋线是传统针灸方式与现代医疗技术方法相结合的产物,现代医学的成果为穴位埋线的临床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支撑的基础。解剖学,大体解剖和局部解剖是各个医学临床的基础,穴位埋线还比较注重功能位的解剖关系,这样,我们在临床操作中就做到了心中有数;脊椎治疗学与华佗夹脊穴、背俞穴、生物力学、软组织外科学、周围神经受卡压的理论等具有异曲同工之妙,有的观点互相印证,有的理论互相补充,从而为穴位埋线的理论和临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临床实践打开了广阔的思路。

3 穴位埋线疗法机理

穴位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1]。传统医学理论、穴位埋线疗法本身和现代医学,对其作用机理均有比较深刻的认识,通过简单的梳理,可归纳为:

传统理论认为埋线疗法是针灸的延伸和发展[5]。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路径,通过网络周身,把人体构成一个有机整体,穴位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发于体表的部位,针刺可“疏其气血”,“令其条达”,从而达到疗效;穴位埋线作为一种穴位刺激疗法,同样可起到针刺效应以治疗疾病,埋线时,需用针具刺入穴内埋入线体,此时即可产生酸、麻、胀、重等感觉,起到调节脏腑,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穴位埋线是在留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也具备了留针所具有的作用,如有催气、候气的作用,加强针感的作用,协调脏腑、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补虚泻实的作用;穴位埋线集“针刺、腧穴、线”功能于一体刺激强而持续,时间长而力专,初期刺激强,可以克服脏腑阴阳的偏亢部分,后期刺激弱,又可以弥补脏腑阴阳之不足,这种刚柔相济的刺激过程,可以从整体上对脏腑进行调节,使之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穴位埋线具有复合刺激作用,可以调节力平衡,可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吸收而产生良性诱导,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祖国医学的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思想本身就蕴含了调节动态平衡的内容,例如在软组织损伤的埋线治疗中,事实上穴位埋线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就是研究、调节人体的平衡机制、平衡的方式、平衡的内容,以及如何恢复人体在不同方面的种种不平衡因素,使人体的疾病得以迅速恢复,从这个意义上讲穴位埋线的核心就是“平衡”二个字;长效机制增加了埋线治疗的作用,外科缝线长时间刺激穴位,可达30天左右甚至更长的刺激时间,这与针刺相比,就是将针刺疗法的进针、留针、行针、起针等过程融为一体,所以说埋一次线相当于针刺10次(细线)至60次(粗线)的功效,这就是长效针感疗法继承针刺疗法的最佳方式之一;在针灸治疗实践中,留针及埋针对提高疗效有重要作用,而埋线后,肠线在体内软化、分解、液化及吸收的过程,对穴位产生的生理物理及生物化学刺激可长达至4个月,其刺激感应维持时间是任何留针和埋针法所不能比拟的,从而弥补了针刺时间短,刺激量小致使疾病恢复慢,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缺点,使疾病在较长时间里依靠这种良性刺激不断得到调整和修复,故能起到比留针和埋针更好的疗效;埋线操作时往往会刺破穴位处血络,致针眼有少量出血,有时瘀结皮下,这就产生了刺血效应,刺血对微血管的血色、流变、瘀点、流速具有改善作用,证实刺血改善了微循环,缓解了血管痉挛,从而改善了局部组织的缺血缺氧状态,帮助了机体组织的恢复,并能调动人体的免疫机能;埋线具有复合刺激作用,羊肠线埋入机体后,软化、液化、吸收,此过程可促进组织、器官代谢,使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其细胞又配合体液中的抗体、巨噬细胞等,反过来破坏分解、液化药线,使之变成多肽、氨基酸等,同时产生多种淋巴因子,使肌肉合成代谢增高,分解代谢降低,肌蛋白、糖类合成增高,乳酸、肌酸分解代谢降低,提高机体的营养代谢,从而提高人体的应激能力,激发人体免疫功能,它的持续刺激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羊肠线入穴后能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促进病灶部位血管床增加,血管新生,血流量增大,血管通透性和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从而加快炎性物质的吸收,减少渗出、粘连;埋线后可在大脑皮层区建立新的兴奋灶,从而对病灶产生良性诱导,缓解病灶放电,保证大脑皮层感觉区细胞机能的正常作用,达到消除疾病的目的[6]。

温木生[1]认为,埋线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具有穴位封闭、针刺、放血、留针、组织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法,初为机械刺激,后为生物学和化学刺激,具有速效和续效两种作用。其机理为多种刺激同时发挥作用,形成一种复杂的持久而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一部分经传入神经到相应节段的脊髓后角后内传脏腑起调节作用,另一部分经脊髓后角上传大脑皮层,加强中枢对病理刺激传入兴奋的干扰、抑制和替代,再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来调整脏器机能状态,促进机体新陈代谢,提高免疫防御能力。

现代医学对埋线过程进行研究,发现在这个过程中,机体内部的一些微观组织结构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通过观察发现,埋线能对穴位、神经以及整个中枢产生一种综合作用,使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加强,血液循环及淋巴回流加快,局部新陈代谢增强,其营养状态得到改善,产生的疼痛信号传到相应的脊髓后角内,可以引起脊髓水平的抑制效应,调节其所支配的内脏器官;羊肠线作为一种异种蛋自,可诱导人体产生变态反应,使淋巴组织致敏,配合抗体、吞噬细胞来破坏、分解、液化羊肠线,使之分解为多肽、氨基酸等;穴位埋线的实验研究报道逐渐增多,毛昌辉等[7]选择定喘、肺俞、膻中,经穴位埋线观察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发现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TNF、IL-4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穴位埋线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细胞学免疫;崔氏等[8]观察足三里穴位埋线对脾虚证大鼠兔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穴位埋线对脾虚大鼠脾淋巴细胞的转化功能有明显增强作用,对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亦能明显提高,并能增加脾虚大鼠的脾重指数与胸腺重量指数,提示穴位埋线对脾虚证的治疗机理可能与调节细胞免疫及非特异性免疫有关;张光奇等[9]研究穴位埋线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粘附分子CD44、CDS及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结果发现模型组大鼠结肠组织中CD44、CD54及血清中T细胞IL-2含量较正常鼠低(P<0.01),埋线后能显著提高组织中CD44、CD54含量,且优于SASP药物组,在提高血清中T细胞IL-2含量上,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埋线组与模型组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P<0.05)。认为穴位埋线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周氏等[10]在胆囊穴、中脘穴和胃俞穴埋线,观察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黏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该组穴位埋线,可以显著地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胃动力,解除幽门痉挛,减少胃黏膜充血、水肿和炎细胞浸润以及腺体增生、肠上皮化生;刘卫英等[11]通过选取大鼠肝俞透胆俞(双侧)、丰隆(双侧)大椎、穴位埋线,实验证实可降低甘氨酸、牛磺酸的含量;大脑皮质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天门冬氨酸)的含量,从而提高皮质r-氨基丁酸/葡萄糖比值,达到兴奋性氨基酸与抑制性氨基酸的平衡,从而发挥抗癫痫作用;有研究表明,由于羊肠线刺激平和,对大脑皮层中急性疾病较强的病理信息干扰和抑制力量不足,因而不能迅速产生作用,但对慢性疾病却显示了良好的效果。

上述研究表明,埋线疗法实际上是一种融多种疗法、多种效应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因此为穴位埋线的治疗机理研究有一定的难度。并且由于埋线疗法问世时间尚短,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研究多限于临床应用,对其治疗机制缺乏必要的实验研究,不少尚处于假说阶段,存在的问题仍很多,其机理研究是今后必须重视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

[1]郑祥容,温木生.埋线疗法治百病[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

[2]马立昌,张金霞,杨才德,等.埋线美容塑形实用技术[M].石家庄: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1.

[3]陈雅洁,吴节.浅析《黄帝内经》中留针理论[J].四川中医,2014,2:39.

[4]关玲,左芳.穴位埋线技术标准化研究-国家标准《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10部分:穴位埋线》的制定说明[J].中国针灸,2009,29(5):401-405.

[5]侯华伟,王进,郭华丽,等.穴位埋线疗法临床应用及机理研究[J].光明中医,2012:27(1):197-198.

[6]杨才德,宋建成,包金莲,等.埋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症81例[J].中国针灸,2007,27(11):843-844.

[7]老昌辉,戴勇.穴位埋线刘咳嗽变异型哮喘患者细胞免疫的影响[J].医学研究杂志,2010,39(11):77-79.

[8]崔瑾,欧桂珍,杨涛.穴位埋线刘脾虚证大鼠免疫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6):14.

[9]张光奇,向开维,杨孝芳,等.穴位埋线对实验性大鼠溃疡性结肠炎黏附分子CD44、CD54及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2,22(11):765-768.

[10]周友龙,张丽蓓,中霞.穴位埋线对大鼠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粘膜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医药学报,1999,14(6):17.

[11]刘卫英,邓元江,彭楚湘.穴位埋线对实验性癫痫大鼠大脑皮质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J].中医研究,2005,18(12):6-9.

(未完待续)

Series Primary Lecture About 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Therapy(Ⅱ)Treatment Principle of 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YANG Caide1,BAO Jinlian1,LI Yuqin1,GONG Wangmei2,TIAN Ruirui1,SONG Jiancheng1YU Lingzhi1,CHENG Tao3,WEI Bing1,GAO Zhenzheng4,HOU Yuling1,ZHOU Chengrui1
(1 Integrated medicine department,the Donggang department,the first hospital of Lanzhou University,Lanzhou 730020,China;2 Special department of the People' hospital of Qingyang,Qingyang 745000,China;3 Gansu institute of TCM,Lanzhou 730000,China;4 Special Department of Shuiquan hospital of Baiyin,Baiyin 730916,China)

Abstratct: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therapy is the extens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upuncture.It can increase the body's immune function,promote the blood circulation,accelerate inflammation absorption,and achieve the goal of eliminating disease.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therapy is a compound treatment,like meridians,acupuncture,bloodletting,closed,retaining needle and so on.It contains mechanical stimulation,biological and chemical stimulation.After having available and continue effects,it forms a complex,durable and soft nonspecific stimulation impulse to the corresponding part of the afferent nerve segmental spinal cord Angle,then plays a role of regulating zang-fu organs,another part of the spinal cord posterior horn to upload the cerebral cortex,strengthen the central of pathologic stimulation into excitement of interference suppression.It promotes metabolism and promote immune defense ability.Overall,the treatment principle of 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is lack of necessary experimental research.many of them are in the initial stage or hypothesis.it is very important to research urgengly in the future.

acupoint embedding thread therapy;treatment;principle;basic theory

10.3969/j.issn.1672-2779.2015.02.036

1672-2779(2015)-02-0068-04

苏玲 本文校对:何天有

2014-11-03)

甘肃省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立项课题(No:GZK-2012-60)

猜你喜欢
经络气血穴位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1)
观察益气养血汤治疗气血两虚型月经过少的临床疗效
气血与心灵的港湾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关于经络是一种细胞外基质通道的假说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经络考证
穴位埋药线治疗心悸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