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2015-02-12 13:35齐凤艳李春利王洪波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
图书馆学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场所领域图书馆

齐凤艳 李春利 王洪波(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



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文化价值

齐凤艳李春利王洪波
(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

[摘要]图书馆建筑的蓬勃发展根源于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和场所精神;阐述了图书馆作为学习和文化传承的场所的意义,以及图书馆作为具有公共领域意义的场所所体现的平等、自由、包容、促进和谐发展的场所精神;指出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与场所是文明与文化的物质写照,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民主与和谐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多元化的空间。

[关键词]图书馆场所公共领域自由平等和谐发展

[分类号]G250

1图书馆建筑的蓬勃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人预言实体图书馆将会消亡,并且声称虚拟图书馆将取代实体图书馆。这样的论断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Goodbye,Gutenberg:the newspaper revolution of the 1980s》,书中指出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通讯技术的进一步结合,“工业社会”将发生一次结构性的质的飞跃,并且跨入新的“信息社会”时代。在这个时代,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电视或家用电脑获得所需的知识或资料而不必再到图书馆去查阅书刊报纸。因此,具有数百年历史并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深远影响的机械印刷术会被逐渐淘汰,与之休戚相关的印刷型信息载体也将相继消亡,图书馆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1]。

但是,从此种观点肇始之日起到现在,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实体图书馆非但没有消亡或弱化,反而获得了蓬勃发展。近年来,国内外图书馆建筑规模之大、档次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这就是最好的佐证。投资80亿法郎,占地7.8公顷,总建筑面积达35万平方米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于1996年建成使用。2001年,投资12.35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的我国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开工建设。2006年,投资8亿元人民币,建筑面积达5万平方米的深圳图书馆新馆建成投入使用[2]。在中国的高等院校,图书馆的发展成为学校实力和教学条件的基本指标之一,是学生的第二课堂。2010年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沉思与对话:高校图书馆新馆建设》一书见证了我国高校图书馆的蓬勃发展。图书馆没有消亡也不会消亡,是有其客观必然性的,这取决于图书馆的场所功能和场所精神。

2图书馆是学习和文化的场所

图书馆是一个专门收集、整理、保存、传播文献并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和科研机构。周和平在《中国图书馆百年系列丛书》序言中指出图书馆本身就是一种内涵深厚的文化,这种文化是由过去、现在、未来三者递进、传承而发展,由物(馆舍)、人(馆员-读者)、神(馆藏文献所承载的智慧与精神)三者融和、辉映而拱立。1850年,英国通过公共图书馆法案正式成立公共图书馆,法案指出成立公共图书馆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鼓励人们从事更具有创造性的休闲娱乐活动,如阅读;促使所有公民(不分社会等级)都能够走进文学、文化和艺术的世界[2]。

图书馆作为人们寻求知识的重要渠道,为个人和社会群体进行终身教育、自主决策和文化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加强文化遗产意识,提高艺术鉴赏力,促进科学成就和科技创是图书馆的使命之一。图书馆把人类社会实践所取得的经验、文化保存下来,成为我们现在生活中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发挥着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情报,开发智力资源以及提供文化娱乐等功能。新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图书馆的一项研究表明,许多学生去图书馆是为了进行与学习有关的活动并且达到了目的,并且该研究的所有被调查对象将场所、氛围和查找所需作为他们去图书馆的首要原因[2]。氛围指围绕或归属于某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一定环境给予人的某种强烈感觉的精神表现或现象,是场所精神的内涵之一。当读者置身图书馆阅读文献、查找资料和进行信息交流时,他们更能够感受到自身活动的崇高意义和宗旨。因此,图书馆作为场所不仅具有实体上的形式,还具有精神上的意义,以本真的方式具体化了读者学习和文化交流活动存在的真理。正如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教育家汪长柄所言:“图籍所归,百川汇海,读者与著者借图书之介,无空间时间之隔阂,而神与往来,其所得之知识与夫古今中外之嘉言懿行,影响于其身心者,至深且巨。则现代国民之养成,自于无形中如延之在陶,金之在铸矣[4]。”

3图书馆是具有公共领域意义的场所

“公共领域”一词因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领军人物于尔根·哈贝马斯的名著《公共领域》而被概念化了。哈贝马斯在一篇文章中给出了公共领域的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所谓公共领域,首先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在这个领域中,诸如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公共领域原则上向所有公民开放[6]。”公共领域是由支持自由民主的公共生活之创造的公共空间组成的。公众赖以表达、传播自己意见并使之对以国家权力为主体的公共权力形成影响、约束乃至监督、控制的公共空间是公共领域的构成要素之一[7]。图书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图书馆作为公共空间具有公共领域的属性,原因在于图书馆提供了一个书籍和阅读的场所、一个研究的场所、一个拥有图书馆员的场所、一个自由思想的场所、一个平衡的场所……提供了一个开放空间,在这里社会可以跨越一切社会经济和人群实现繁荣发展[8]。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列举的图书馆12项使命之中的第6项和第7项分别是:提供接触各种表演艺术文化展示的机会,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支持文化多样性。这都规定了图书馆平等、自由、包容、促进和谐发展的属性,也从另一个角度体现了图书馆作为公共领域的意义。图书馆作为公共领域所蕴含的自由平等的场所精神和城市第三空间场所功能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3.1自由平等的圣地

汪长柄指出:图书馆教育,人无老少男女贫贱富贵之限,地无东西南北之分,受教育纯系自由而非强迫,实行自我教育而无束缚之拘,其功力之宏,收效之著,自出于其他部门之外[5]。图书馆体现人类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内在依据在于图书馆以组织和提供客观知识为己任,而知识是人类创造的公共财富,具有公共性、共享性特征。图书馆作为人类自由存取客观知识的公共场所,是充分体现人类的自由与平等理想的圣地。

读者是图书馆服务的主体。自图书馆诞生以来,人们都非常关注读者的自由与平等权利,并就此作出了许多规定或论述。印度图书馆学之父阮冈纳赞指出:“图书馆大门向一切人敞开”,“我们的图书,人人可借,人人可看”。谢拉也曾指出,图书馆“对所有需要和能够使用这些记载的人都应自由开放”。《公共图书馆宣言》中明确指出:“自由、繁荣以及社会与个人的发展是人类根本价值的体现。人类根本价值的实现取决于智者在社会中行使民主权利和发挥积极作用能力的提高。人们对社会以及民主发展的建设性参与,取决于人们所受教育和存取知识、思想、文化和信息的自由开放程度”,“每个人都有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利,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宗教信仰、国籍、语言或社会地位的限制。”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图书馆在实现信息平等、消弥信息鸿沟方面发挥着比以往更重要的作用。

3.2城市第三空间——公共图书馆在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中的作用

根据克里斯蒂娜·米昆达提出的城市第三空间概念,第一空间是居住场所,第二空间是工作场所,第三空间是“充满情感,这种情感人们可以在此取得而带走”的“家外之家”如博物馆、公园、沙龙……人们可以到此从容地呼吸,对灵魂尝试有重要意义[9]。博物馆、公园、沙龙以及同类的图书馆都属于公共领域,都具有公共领域开放性和多元化的特点。公共图书馆的开放性和多元化,在促进社区和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共图书馆应该成为社区成员的开放空间,人们可以在这里相聚和举行各种活动。通过各种活动,促进人际交流、文化交流,通过交流激发人们形成新观点、新思想、新视野。公共图书馆应该向所有社区成员(无论其身份、地位和法律权益状况如何)提供通过互联网或其他辅助设施,与超越图书馆围墙之外的世界取得联系的机会[10]。在公共图书馆人们不仅进行简单的借书、还书或者获取数字资源等活动,而且把图书馆作为开展公共活动的场所,可以彼此交流,并且通过图书馆使自己与更广阔的世界联系起来。

公共图书馆具有推动社区发展的职能,但是这一职能受到图书馆机构身份的限制。并且当人们越来越多地将业余时间花在看电视、上网、玩电子游戏或手机时,他们与他人交往和参与社区活动的机会就变得越来越少,就连到读书馆阅读的频率和时间也在减少。2004年美国的一项标题为《阅读危机:美国文学阅读调查》的研究报告指出,经常阅读的人在他们的社区活动中表现得更加积极和投入,阅读的衰减与对公民文化生活的规避成正相关。该研究还发现,阅读的衰减在一定程度是由于人们越来越多地加入到电子媒体支撑的活动中,如互联网、电子游戏和便携式数码设备[11]。而这些活动使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少,不利于社区的和谐与发展。人们普遍接受的一种观点认为,过去公共图书馆太过于关注它的使用者,尽管这一批评看似怪异,但是它的理由是,图书馆着力满足利用图书馆最多的人的需求,却忽视了那些从不使用图书馆或者不频繁使用图书馆的人。图书馆员需要利用社区赋予给他们的职责,与那些难以接触到的人群建立联系,并鼓励他们参加社区活动[12]。对于许多社区成员来说,与权力机关组织的活动相比,他们更愿意积极参与社区自助和互助活动,为彼此带来能够提高社区生活水平的变化。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支持这样的人际交往与联系,并且将能够为这些人际联系、网络和交往能力的发展提供指导和支持。

4 结语

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20世纪末系统地提出了两种场所精神:定向感(或导向感)和认同感。定向主要是空间性的,即能使人知道他身在何处,从而确立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获得安全感;认同则与文化有关,它通过认识和把握自己在其中生存的文化,获得归属感[13]。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建筑与场所是文明与文化的物质写照,是人文精神的一种物化形式,为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民主与和谐提供了一个自由平等多元化的空间。所以,笔者认为,从定向感和认同感的角度讲,作为场所的图书馆的文化价值不容忽视;图书馆的场所价值在于,当人们置身其中时,在对容纳于图书馆之中的知识、人文思想和一切文明的提取中,就能够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从时间与空间高度意识到自己与自然、现世和历史的关联。

参考文献:

[1] Anthony Smith.Goodbye,Gutenberg:the newspaper revolu⁃tion of the 1980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116.

[2]颜务林,李亚芬.从人文角度分析图书馆建筑中的几种关系[J].浙江高校图书情报工作,2007(3):8-11.

[3] Black.A New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ublic Library:Social and Intellectual Contexts,1850-1914[M].Leicester: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6:26-27.

[4] Learning in the Spaces: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Use of Traditional and‘New Generation’Library Learning Spaces by Various Disciplinary Cohorts[EB/OL].[2014- 10- 31]. http://espace.library.uq.edu.au/view/UQ:157791.

[5]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编委会.北京图书馆同人文选[C].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87:47.

[6] Habermas.The public sphere:an encyclopedia article (1964)[J].New German Critique,1974(3):49-55.

[7]陈勤奋.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及其特点[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14-121.

[8] Christine Rooney-Browne,David McMenemy.Public librar⁃ies as impartial spaces in a consumer society:possible,plau⁃sible,desirable[J].New Library World,2010(11/12):455-467.

[9]沈栖.城市的“第三空间”[J].国际市场,2008(4):70-71.

[10] Ron E.Scrogham.The American public library and its frag⁃ile future[J].New Library World,2006:7-15.

[11] Reading At Risk:A Survey of Literary Reading in America [EB/OL].http://www.nea.gov/pub/readingatrisk.pdf.

[12] Anne Goulding.Engaging with community engagement:public libraries and citizen involvement[J].New Library World,2009(1/2):37-51.

[13]余菲菲,李桂媛.基于场所精神的大学校园景观空间探讨[J].规划师,2010(12):97-101.

齐凤艳女,1975年生。硕士,馆员。

李春利男,1966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

王洪波女,1974年生。硕士,馆员。

·管理纵横·

收稿日期:(2014-12-12;责编:张欣。)

猜你喜欢
场所领域图书馆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远离不良场所
图书馆
恋爱场所的变化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
去图书馆
肯定与质疑:“慕课”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