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2015-02-12 16:17张志远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弘扬价值观民族

张志远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问题研究
——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

张志远

(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云南 景洪 666100)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社会成员思想观念亦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组成、发展历程入手,分析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及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个案,探索边疆多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是强化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科学发展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必然要求。

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

社会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中被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总的方法和观点,并深刻影响社会成员行为的思想观念。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1]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2](P16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厘清其理论构成及发展历程,分析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探讨边疆多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构成及发展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了传统文化

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古老而又年轻的东方国度。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汉代大儒董仲舒延伸为“仁、义、礼、智、信”,后世称为“五常”,“五常”贯穿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的始终,成为中国价值体系最核心的要素。北宋理学创始人张载指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继往圣之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在《礼记·大学》指出“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被简化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一是要完善个人修养,涵盖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是建立和睦的家庭。友善是构建和睦家庭的基础。只有家庭和睦了,才能治理国家。自由、平等、公正是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发展目标,法治为治理国家提供保障。只有国家治理好了,民主、和谐、文明才能实现太平。传统文化回答了如何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之间的行为准则,回答了个人修养、个人发展、家庭关系等一系列重要议题。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借鉴吸纳了西方优秀文化

古希腊哲学家们探讨了幸福、公平、正义、知识、美德、善等的内涵,构成了西方社会价值文化的渊源。欧洲中世纪曾经被认为是最黑暗时期*历史学家彼得拉克把中世纪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二是“黑暗时期”,主要表现为宗教对科学的破坏,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公元14至16世纪,欧洲以意大利为中心,出现了以艺术、绘画、文学等为主要内容的文艺复兴运动,意大利等国从中世纪的宗教神权中初步走出来。后来,西方出现宗教改革运动,神权下降、世俗权力上升,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王权的有利武器,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王权反动统治中倡导“自由、民主、博爱”,后来西方国家先后从封建王权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建立了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我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起,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被迫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些有识之士放眼看世界,积极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积极学习西方的优秀文化,这时西方的优秀文化陆续传入国内,出现“东学”与“西学”,最后形成“东学为体、西学为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达尔文的《进化论》传入国内,“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等思想也随之传入国内。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资产阶级革命等成为近现代重要事件,不仅对西方国家从传统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变,而且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制度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形成的优秀文化的提炼升华

近现代中国因西方列强的入侵并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买办资本主义多重压迫,各族人民生活处于水深火热境地。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马克思、恩格斯等思想先后传入国内,国内兴起马克思主义的热潮。中国共产党成立于积贫积弱的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旧中国,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共产党人以反帝反封建为目标,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抗日战争、国内民主战争,建立独立、自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形成了抗日精神等重要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赢得周边稳定发展环境,中国派遣志愿军前往朝鲜进行抗美援朝、参加越南“援越抗美”等。在建设时期形成不怕困难,不畏强敌、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战胜了艰苦的自然条件和恶劣的社会条件,形成抗美援朝、抗美援越等精神。在建设时期,还涌现出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王进喜精神。在改革新时期,涌现出抗洪抢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奥运精神等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积极弘扬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积极吸纳西方国家的优秀文化,并在革命、建设、改革等不同时期通过实践不断总结提炼形成的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行为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从国家层面,而且还从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树立了亟需社会成员坚持的原则和标准,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2011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可以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入手。

一是国家层面:富强就是各民族弘扬艰苦奋斗精神,努力实现民族地区乃至多民族国家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民主就是通过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渐进式民主实现过程,不盲目的照搬国外模式,着力解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文明就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互相尊重、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和谐就是各民族睦邻友好、融洽相处。

二是社会层面:自由是在法律范围内各项权利不受约束、限制,同时在履行权利时也不能损害其他人的权利。平等就是各民族不论大小、发展程度均享有宪法赋予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的权利。公正就是公平公正处理各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之间矛盾纠纷等。法治以《宪法》等法律法规处理社会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通过法律法规处理各种矛盾利益纠纷等,各民族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也有履行遵守法律的义务。

三是个人层面:爱国就是各民族自觉维护国家权威,遵守公民的各项行为准则,不得从事损害国家名誉和利益的事。敬业就是各民族在各行业、领域中热爱本职工作、自觉为本职工作奉献。诚信就是各民族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以诚信为本,杜绝坑蒙拐骗等不良行为。友善就是各民族在交往中要乐于交往、友好等行为。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激发各族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干劲,可以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朴素情感,可以激发团结协作、以诚相待的优良作风,可以激发办事公正、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具有协调社会关系、利益纠纷、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作用。

(二)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面临的问题

我国是多民族组成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现有5个省级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云南省成立最早的少数民族自治州,毗邻缅甸、老挝,成为与缅甸、老挝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有966.3公里的边境线,占云南省边境线的四分之一。辖一市两县,人口113.4万,有傣、汉、哈尼、瑶、彝、拉祜、布朗、基诺等13个世居民族,8个与缅甸、老挝跨边界居住的历史同源、文化通脉、语言相通跨境少数民族。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各民族长期交往、互融互通,建立起传统友谊,为西双版纳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的基础。尽管如此,各民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仍有诸多问题亟需应对。

第一,民族多元、宗教多元致使价值观多样化

西双版纳州民族众多、边境线较长,各民族历史、宗教、语言、文化等存在较大差异。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历史、宗教、文化等,千百年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对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看法和观点的价值观和生产生活方式。每一个民族都有对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良好夙愿。各民族在追求美好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价值观、行为准则就是被本民族内部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价值规范的总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每一个社会成员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成长经历做出衡量和判断。本民族内部绝大多数成员认可的价值理念及行为方式就成为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各民族之间,被绝大多数民族认同的价值理念及行为方式也成为各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第二,各民族尚未处理好“他文化”与“我文化”之间关系

边疆多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群众属于不同民族、信仰不同宗教,如何看待本民族文化(也称“我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也称“他文化”)是不容回避的问题。正确看待“我文化”与“他文化”,才能形成共同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各民族文化处于不同发展状态,只有相对先进文化和后发文化之分,没有正确与否、甚至是优劣之分。相对先进文化要采取对其他后发文化要采取“包容”,后发文化也应积极学习相对先进文化理念,牢固树立加快自身文化发展的信心和动力。不同文化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借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西双版纳州各民族党员干部群众处理好“我文化”与“他文化”之间关系,不仅反对民族文化中心主义,民族文化中心主义认为,自己民族文化是最优秀的,其他文化均一无是处;而且也要反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民族文化虚无主义者认为,自己民族文化都是落后的,一无是处。费孝通先生曾指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就是说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保持文化多样性,世界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保持文化多样性应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例如,各民族优秀文化中以民间故事和传说为载体的尊老爱幼、家庭和睦、社区和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民族团结,对生活的赞美,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精神,多民族地区的核心价值就是和谐相处、和睦共处,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第三,传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致使各民族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降低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的加速,经济体制发生深刻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动、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思想观念发生深刻变化。一些旧的制度尚未完全废除,一些新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对社会不同行业、阶层、民族等的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一些新兴科技传媒的兴起,加速了社会思潮、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各民族传统文化面临挑战致使对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降低,主要表现为信仰缺失、精神迷茫、道德下滑、价值观异化。一是一些少数民族群众不信科学,而对封建迷信等伪科学顶礼膜拜。他们把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各种宗教仪式上,没有把更多精力放在发展生产等方面。二是精神迷茫。一些少数民族群众坚守优秀传统文化出现松动。他们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等优秀文化、理念已经过时,没有继续坚守的必要。三是道德滑坡。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在一些领域出现滑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内容的职业道德,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内容的社会公德,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内容的家庭美德等出现不同程度的滑坡。一些干部群众不愿或是不屑于“是非”、“善恶”、“美丑”、“真假”的辨别,出现随波逐流的思想倾向。四是价值观异化。价值观是判断自己和他人行为价值的观点和看法,关系到能否正确明辨是非,能否对一些不文明行为进行纠偏。一些社会成员行为开始从维权型向牟利性转变。因此,传统文化面临诸多挑战致使各民族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度降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内容。张学森通过用演绎法推理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为“平等、共享、和谐”,后又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延伸为“共同富裕、民主公正、共同繁荣”[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和民族之间的“共同富裕、民主公正、共同繁荣”。

三、边疆多民族地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多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了解其理论组成、科学内涵,结合多民族地区民族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多元的特性,不断总结提炼各民族核心价值理念及行为方式,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的效应。

(一)倡导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要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4]。一是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及行为。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边疆多民族聚居地区各民族生产生活水平得到改善,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一些居民的理性消费观念并没有随收入增加而提升,主要表现在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铺张浪费现象。一些居民存在盲目攀比、跟风现象,主要表现为房子越盖越豪华,没有考虑其实用性;私家车购买也是盲目追求高档车、豪华车等。二是一些社会低俗文化开始沉渣泛起。近年来,西双版纳州一些地区曾一度出现赌博黑彩等现象,农民把自家大量积蓄用来赌博、买黑彩,有时甚至不惜借贷来进行赌博、买私彩等。政府对私彩、赌博等恶习进行了严厉打击,但仍有一些地区的私彩赌博行为屡禁不止。据了解,勐海县格朗和乡派出所捣毁一非法销售私彩的窝点。2014年以来,该派出所共查获赌博案4起4人,收缴赌资1.3万元,赌博游戏机3台。三是边境地区少数民族对毒品蛊惑性及危害性认识不足。一些边境乡镇与缅甸接壤,境外大量毒品通过多种渠道流入境内,一些少数民族村民因眼界受限,缺乏鉴别力,没有意识到毒品对个人、对家庭、对社区、对民族的危害,甚至还把它当成时髦时尚,在一些别有用心人的引诱下,开始沾染毒品,给家庭带来诸多矛盾,有些家庭甚至妻离子散。因此,应大力弘扬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倡导科学理财,广泛开展积极建康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满足各民族物质精神文化多层次需求,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构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弘扬传承各民族优秀习俗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前,多民族地区核心价值,特别是乡村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为: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家庭和睦,长幼有序、父慈子孝的人伦情怀,团结共进、同舟共济的互助精神和家国一体、恪守秩序的集体认同[5]。各民族在弘扬传统文化过程中大力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一是大力弘扬社会公德。社会公德是社会生活中最基本的行为准则,是维持社会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进行的最基本条件。《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傣族谚语“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严格遵守职业道德。要大力弘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如傣族是一个注重礼仪的民族,是文明礼貌的典范,傣族无论男女老少,对客人总是面带微笑,说话轻声细语、不大喊大叫,不骂人,也不讲脏话。三是培育家庭美德。大力弘扬家庭和睦、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据了解,傣族、哈尼族等普遍尊重长辈,吃饭时,好菜好饭要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然而,也存在对邀请的客人礼数不周的情形。笔者的一位同事参加了少数民族在城里邀请亲戚朋友为其子女举行的生日宴会,他感慨菜品的丰盛,但村民的待人接物、相关的礼节等却有待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西方文化和党的文化的有机契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为社会成员提供具有普遍性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因此,应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把优秀民族礼俗文化及思想行为方式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政府——社区”联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政府不仅大力提升宣传效益,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环境,而且也应从社区层面进行发力,社区直接面向各族城乡居民,通过“政府——社区”联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政府推进各种弘扬社会正能量的文明先进表彰。2014年1月30日,景洪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启动“景洪好人”评选活动,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线,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为着力点,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经过层层选拨及评选,共选出10位“景洪好人”,从民族构成看,有汉族、傣族、哈尼族、彝族组成,来自农场管委会生产队一线职工、私营企业经理、基层法院庭长。景洪好人分为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五类。可见,景洪好人涵盖敬业、奉献、诚信、公正等。二是挖掘英雄模范先进事迹,弘扬除恶扬善的社会正能量。学习模范榜样力量。禁毒英雄柯占军被誉为“尖刀上的舞者”,在一次与毒贩激战过程中不畏艰难险阻,壮烈牺牲。柯占军的尽职尽责、敢打敢拼、甘于奉献、乐于助人的等先进事迹也被人们熟知。通过先进人物的示范效应带动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三是开展社区道德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近日,孔雀湖社区组织由辖区共建成员单位代表、在职党员代表和居民代表参加了“道德大讲坛”,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弘扬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孝老爱亲、敬业奉献的道德品质。在城市主要街道、社区等通过漫画等形式把传统文化体现出来。增强与会者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与家庭美德,并通过与会者把相关的文化传递给身边的人。通过“政府——社区”联动扩大社会成员参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度与广度。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精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当前,多民族地区仍存有赌博、吸毒等一些社会恶习,对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产生不利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助于帮助各民族群众鉴别和区分真善美、假恶丑,激发各族群众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多民族地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充分了解其理论组成,有效处理多民族地区文化多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各民族在传统与现实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培育良好的生活方式、弘扬良好的礼俗礼仪,“政府——社区”联动构建和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边境安宁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外文出版社,2014.

[3]张学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方略[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4,(3).

[4]习近平.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

[5]梁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的乡村文化价值重建[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责任编辑:蒲 跃

张志远,男,(1979—),白族,云南省大理市人,社会学博士,中共西双版纳州委党校、西双版纳州社会主义学院公共理论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政策理论与应用、民族社会学。

D633

A

1671-2811(2015)02-0062-05

猜你喜欢
弘扬价值观民族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我的价值观
我们的民族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