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2015-02-12 19:35刘超慧王艳杰周九常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郑州45005郑州财经学院宣传部郑州450044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8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

●刘超慧,王艳杰,周九常(.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郑州 45005;.郑州财经学院 宣传部,郑州 450044)

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综述

●刘超慧1△,王艳杰2,周九常1
(1.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郑州450015;2.郑州财经学院宣传部,郑州450044)

[关键词]政务信息资源;信息资源整合;评价机制

[摘要]围绕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这一主题,对近年来我国资源整合的文献从资源整合理论、整合模型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详细论述了我国资源整合理论、整合原则、整合模型和评价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指出了我国电子政务资源整合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得到迅猛发展,公共管理部门对信息技术提高政府行政效率的认识逐步提高,各级政府加强了对信息资源建设的方法和规划工作,制定了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的相关标准。同时,电子政务信息化程度逐步提高,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总量不断增加、质量逐渐提高,截至2013年我国市级以上政府部门网站拥有率接近95%,开发了大量的数据库,提供了较丰富的信息资源。[1]然而,由于电子政务建设缺乏标准规范,各级部门各自为政以及认识上的误区,导致各个应用系统自成体系,产生的数据分散、独立,资源难以共享,利用率低下。为充分利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增值服务,解决“信息孤岛”和“黑洞”等问题,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进行信息资源整合迫在眉睫。[2]

我国《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等政府文件中,把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列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首要战略重点,要求电子政务建设要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统筹规划。同时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了技术支持。在此背景下很多学者根据自己的专长从不同角度对信息资源整合进行了深入研究,尤其是在信息资源整合的理论、技术以及对策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1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理论的研究

1.1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概念

近年来,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持续成为电子政务研究的热点,然而对于信息资源的理解仍存在不同的看法,尚未达到统一的表述。基于信息资源广义和狭义两方面的理解,吴占坤[3]和王宁[4]等学者认为政务信息资源,不仅包括政务活动中产生、获取、利用、传递和存贮的信息资源,而且包括搜集整理、发布传输以及保存利用这些资源用到的信息技术、硬件设备和技术人员等资源。而何振和蒋冠[5]倾向于从狭义上理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定义为政府部门在进行行政服务和内部管理时,形成的以数字形式存贮和传输的信息集合,包含电子政务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信息资源、借助电子设备形成的信息资源以及电子化的信息资源等三方面的含义,除具有传统信息资源的特点外,还具有非结构化性、双向互动性、完整性、虚拟性、开放性和易受威胁性等特点。

1.2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以打破信息孤岛、增加系统互连、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共享程度为目的,是电子

政务信息资源优化组合过程和存在状态,是根据具体需求对原本相互独立的电子信息资源系统中的资源对象、功能框架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优化融合,形成公众检索界面更友好、公共管理部门效率更高、信息资源增值幅度更大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体。[6]马文峰教授提出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较多学者的引用。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胡昌平和汪会玲[7]指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是对由计算机信息网络和相关技术构成的各系统单元进行优化重组、信息资源过滤以消除冗余,消除阻塞以提高互通能力,提高信息共享率以实现增值服务。从广义上理解,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把一定范围内分散的政务信息资源集中起来,通过逻辑和物理的方式组织为一个有序整体,方便信息的管理、利用与服务,具体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和服务三个过程。[8]从系统论的角度,朱胜坚[9]认为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知识再造和价值提升的过程,包括信息资源内容整合和用户系统整合两个方面的技术手段,资源内容可通过统一的数据标引和描述标准进行整合,用户平台的整合可以通过先进的软件开发技术来实现,包括采集、整合和发布三个实现过程。从参与的主体论述,苗地和商晓帆[1]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是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公众等有关主体,从机制创新的高度利用信息技术和应用软件来提出和解决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建设问题,将孤立分散的信息资源系统化,实现信息资源价值增值的目的,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

侯艳筠[10]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不仅是缓解“信息孤岛”现象的有效途径,而且是重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促进协同办公与政务流程再造的最佳方案,整合的范围包括数据、应用和内容等多方面。刘志光和戴黍[11]等持相似的观点,认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不是对现有政务信息资源的全盘否定及“另起炉灶”,而是利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把不同格式的信息资源集成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是在合理继承原有基础上的重构和发展。潘淑春等[12]从信息组织和信息增值角度分析,认为信息资源是依据用户的需求,经过采集、过滤、加工、处理和标引等过程,将各种异构和分散的信息资源重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通过信息技术呈现给用户,实现对信息的高效利用。

本文所论述的政务信息资源主要是指政府电子政务活动中所涉及的电子信息资源,对于整合这些资源所涉及的建模方法、信息处理技术及评价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内容。

1.3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原则

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政务信息资源的新型信息形式,具有诸多特征,决定了在整合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马文峰[6]认为数字资源整合是将资源进行优化组合,目的是高效利用这些资源,整合后的资源具有更优的专业性、更广的知识面、更紧密的内在关联以及更友好的用户界面。因此,资源整合应遵循资源开发利用的客观规律,把握科学性、优化性、完整性、系统性、层次性和目的性等原则。王宁[4]从信息资源整合目的出发,结合资源整合平台开发过程,认为信息资源整合过程应遵循可扩展性、安全可靠性、先进实用性和科学性等原则。张德云[13]结合信息资源在结构形态和传递方式等方面呈现的开放性、交互性、流通增值性、创新性和多样无序性等特点,总结了目前信息资源整合使用较普遍的文本、数据库以及元数据等方式,提出了信息资源融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包括针对实用性、规范统一性、特色个性、价值提升性以及安全可靠性等原则。章成志和苏新宁[14]在分析构建信息资源整合框架模型及具体实现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完整性、个性化、层次性、科学性、优化性和开发性等基本原则。苏新宁等[8]认为信息资源整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提出了资源整合工程应充分考虑八个参考原则,并详细论述了各个参考原则的具体含义,同时认为这些参考原则可以通过一定的评估指标进行测度。冯仁德[15]结合重庆信息资源整合的实际情况,指出资源整合需要遵循强化组织领导、突出市场驱动机制、部门协作稳步推进、应用主导讲究实效等原则。

在资源整合原则理论研究方面,资源整合的整体性、针对性、科学性和层次性等原则已成为众多学者的共识,资源整合的可持续性、经济性和利益均衡性等原则也引起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共鸣。但是,目前对于在资源整合实践过程中需要遵循的具体原则还缺乏相应的研究。

2 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模型及评价机制

2.1资源整合技术和模型

从目前的研究看,对信息资源整合的研究集中于理论框架、整合技术和整合模型等领域,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决有关问题的方法。

(1)建模方法。于淼、王宁[16,17]等人在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建模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基于

E-R-P建模体系,提出了一种信息资源集成方法,详细介绍了E-R-P建模过程及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将该方法应用到了实际项目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此外王宁等[18]在分析传统数据中心的数据交换模式优点和不足的基础上,在系统业务和数据中心间增加前置机,提出了一种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架构,详细描述了数据交换中心、数据交换适配器、数据库等内容以及信息流转方式,并对架构的设计方法与实现过程进行了介绍。章成志和苏新宁[14]从信息资源整合模型构建的角度,提出了信息资源整合平台的框架结构,用数学方法描述了基于服务维、资源维和应用维的三维模型,给出了具体的实现体系结构和整合方法。

(2)基于Web Service。何蕾[19]结合Web信息资源整合的目标,分析了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Web Service、XML和Web Ontologies等技术,开发实现了一个Web信息资源整合系统应用,分析了整合系统的功能及结构,提出了用XML进行信息资源描述、整合和发布,利用Web Service技术进行站点资源整合的方法。孙杭麟[20]研究了基于XML文档与数据转换过程的映射模型,设计了基于XML交互技术的整合共享平台模型,论述了数据采集、数据交互和数据共享等三个子系统。田霖等[21]在文章中分析了Web Service技术,给出了基于无线网络的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框架体系及关键技术,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严安[22]论述了语义Web Service在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的应用,提出了基于语义Web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架构,详细分析了数据信息检索、元数据转换、引文索引等功能组件,为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思路。此外,吴占坤[3]也对XML及Web Service等技术进行详细论述。上述学者给出了利用Web Service技术进行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较完整的解决方案,但对于信息的标准化、信息范围的扩大化、以及如何利用用户身份鉴别技术来满足不同的安全需求等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3)基于主题图。张玉涛和夏立新[23]利用主题图在分布式资源整合领域的优势,论述了一种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框架。该框架首先在异构信息资源中提取主题,然后构建以主题为节点的导航网络,进而标引信息资源内在的语义,达到用户快速定位所需资源的目的,作者在文章中还详细介绍了面向Meta-morphosis环境的实施步骤以及使用方法。但作者未对该框架进行实例开发,框架的科学性还需要作进一步的验证。刘秀如等[24]利用主题图进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研究,构建解决“信息孤岛”的公安信息资源整合框架,描述了基于主题图的知识模型,详细论述了资源整合框架的实现过程,为实现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提供了一个思路。然而,在整合的规模较大的情况下,整合的效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4)基于自动化技术。翟姗姗[25]利用自动分类和自动聚类技术,提出了基于用户兴趣度的信息资源整合模型,详细介绍了用户兴趣模型的设计和功能配置方案,并在实践中应用和检验了该整合模型。韩永青和黄科舫[26]在分析现行资源组织研究不足的基础上,给出了利用自动聚类技术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的方法。该方法包括资源预处理、特征项选择、特征项权值计算以及聚类分析等四个步骤,并以多个省级政府网站为研究对象,论述了利用聚类技术进行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方法和实现步骤。翟姗姗等学者利用聚类技术进行资源整合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如何更准确地获取用户的兴趣和改进聚类算法本身存在的不足,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基于知识管理。康虹和王敏[27]在分析政务网站建设现状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提出了由知识资源层、知识产生层和知识应用层等三个层次组成的网络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框架模型、功能模型和软件模型,详细阐述了各个层的功能及彼此之间的关系,但没有给出具体的技术实现步骤。王知津等[28]明确了政务数字信息资源管理与知识管理的关系,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模式,详细阐述了该模式的概念模型、功能模型和服务框架,从理论角度论述了将政务信息资源价值最大化的可行性,但由于涉及范围广泛,其实践应用价值有待于进一步验证。周九常和高洁[29]从提升电子政务信息资源价值的角度,明确了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和目标,指出了利用知识管理进行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具体方法,并结合广东国税电子政务系统进行了案例分析。

(6)基于云计算。吕元智[30]利用云计算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的优势,提出了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思路,并从理论基础、技术条件、实践环境以及经济成本等多个角度论证了思路的可行性,详细论述了共享实现模型、应用和数据中心以及云接入平台的构建方法。邓峰和刘延滨[31]结合湖北省科技政务平台建设实际,构建了基于云计

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融合平台架构,详细描述了架构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论述了资源池、云平台及服务实施三个流程的构建方法,并指出了解决平台问题的方法。牛力和韩小汀[32]根据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层次,设计了政务信息资源“云服务”平台模型,论述了该平台的架构、体系结构以及服务模式。目前,云计算的应用还处在探索阶段,如何将云计算技术应用于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领域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2.2评价机制的介绍

如何进行信息资源融合效果评价,是资源整合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评价机制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整合的效果。徐威[33]在确定了以资源有序化、信息无重复采集、运行效率无瓶颈以及环境开放为资源整合效果衡量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整合效果的三级指标体系,并提出了包括自我评价、专家评测以及相互评议三个阶段的评价机制。

王静等[34]从信息资源的内容、技术及效益等角度出发,构建了三级模糊评价模型,确立了包括36个指标类型的指标体系,并论述了各指标体系的内涵;详细介绍了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整合系统评估步骤,而且通过某医院的资源系统验证了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皇甫青红[35]认为信息资源开发与管理绩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且不断发展变化的因素,在文献中分析了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三种模式,介绍了绩效评价和模糊层次评价2种信息资源整合方法,同时也认为这些方法还需要进一步实例验证。苏新宁等[8,14]从资源系统的角度,结合资源整合的原则认为资源整合可以从资源的评价、资源组织的评价、检索平台的评价、检索效率的评价和服务功能的经济及社会效率评价等多角度进行评价。由于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影响因素复杂、各因素相互影响,评价的标准和机制十分复杂,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3 资源整合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加大支持力度,形成知名专家。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涉及情报信息、知识管理和计算机等多个领域,研究难度很大,研究成果从理论到实践还都比较零星,而且研究还受政府部门政策导向的影响,在该领域还缺乏稳定的研究团队和知名专家。作为政府部门要增加投资,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的审批上,向有实力的专家学者倾斜,引导他们在该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2)学习先进经验,缩小与国外的差距。电子政务发达的韩国、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都制定了统一的规划,绘制了统一的电子政务发展蓝图,树立了“以公众为核心”的服务理念,开发实现了政务信息资源融合方案和推进措施。学习借鉴他们的经验,有利于加快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进程,提升信息资源的价值。

(3)拓展研究领域,完善研究内容。信息资源整合是个系统性工程,不仅要对资源整合的概念、理论、模式和应用系统等进行深入研究,而且需要对整合结果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机制进行广泛探讨。资源整合的目的在于服务公众,因此,资源整合需要面向公众,充分考虑公众的需求、公众的习惯和公众的利益,同样需要对信息资源的增值、信息资源的安全等领域开展研究。

(4)融入先进理念,加大对新技术应用的研究。资源整合缺乏先进的技术框架,存在着技术驱动不足的缺陷,需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引进,积极吸收信息自动获取、处理和利用等技术,融入SOA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架构及理念,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融合,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苗地,商晓帆.对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理性认知[J].现代情报,2008(4):2-5.

[2]史超,等.大部制改革推进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J].电子政务,2008(12):91-95.

[3]吴占坤.电子政务中的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07.

[4]王宁.电子政务中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方法与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5.

[5]何振,蒋冠.试论电子政务信息资源的内涵与特点[J].图书情报工作,2005,49(2):64-69.

[6]马文峰.数字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28(4):63-75.

[7]胡昌平,汪会玲.信息资源整合的多视角分析[J].情报科学,2006,24(9):1281-1285.

[8]苏新宁,等.论信息资源整合[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21(9):54-61.

[9]朱胜坚.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利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6,15(2):21-24.

[10]侯艳筠.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的概念与内容[J].湖北档案,2006(6):13-15.

[11]刘志光,戴黍.我国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现

状、问题与对策[J].广东社会科学,2008 (3):83-87.

[12]潘淑春,等.农业数字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19(1):33-40.

[13]张德云,网络信息资源的整合原则与方式[J].情报探索,2012,175(5):55-57.

[14]章成志,苏新宁.信息资源整合的建模与实现方法研究[J].现代图书情报技术,2005,21 (10):60-63.

[15]冯仁德.重庆信息资源整合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04(8):226-227.

[16]于淼,王延章.基于实体-关系-问题建模体系的政务资源整合研究[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2004,26(5):647-651.

[17]王宁,等.基于实体-关系-问题建模体系的信息资源整合建模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7,47(2):295-302.

[18]王宁,等.一种基于数据中心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系统架构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22(9):67-69.

[19]何蕾.Web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的技术研究及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40(2):139-142.

[20]孙杭麟.基于XML交换技术的政府信息资源整合共享平台研究与设计[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6.

[21]田霖,等.Web Service技术在教育资源整合中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2004,25 (12):2136-2141.

[22]严安.基于语义Web服务的数字图书馆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20):19-24.

[23]张玉涛,夏立新.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模型研究[J].情报杂志,2009,28 (7):160-162.

[24]刘秀如,等.主题图在公安信息资源整合中的应用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2,29 (4):206-208.

[25]翟姗姗,基于用户兴趣聚类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6]韩永青,黄科舫.基于聚类技术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 (8):11-15.

[27]康虹,王敏.从知识管理视觉整合政府网络信息资源的模型[J].情报杂志,2006,25(5):126-128.

[28]王知津,等.基于知识管理的政府数字信息资源整合模式构建[J].图书馆,2011(1):27-31.

[29]周九常,高洁.基于知识管理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J].情报科学,2006,24(11):1657-1662.

[30]吕元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33 (4):106-109.

[31]邓峰,刘延滨.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融合平台的研究[J].情报杂志,2013,23(9):123-128.

[32]牛力,韩小汀.云计算环境下的档案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模式研究[J].情报杂志,2013 (5):26-29.

[33]徐威.依托门户网站平台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9.

[34]王静,等.基于FAHP的信息资源整合系统综合评价[J].四川兵工学报,2007,28(1):36-39.

[35]皇甫青红.网络信息资源整合模式分析及评价[J].情报探索,2011(2):70-72.

[收稿日期]2015-02-28 [责任编辑]菊秋芳

[作者简介]刘超慧(1981-),男,汉,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计算机科学与应用系讲师,计算机技术实验中心副主任,研究方向:信息技术、数据挖掘;王艳杰(1982-),女,郑州财经学院宣传部讲师;周九常(1965-),男,博士,教授。

通讯作者:△刘超慧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整合模式研究”(项目编号:132102110099),河南省教育厅科技研究项目“基于内容的网络视频场景信息识别与过滤技术研究”(项目编号:13B520349),郑州航院青年基金项目“基于云计算的政务信息资源整合关键技术研究”(项目编号:2015103001),郑州航院教研项目“基于RFID的实验室资产管理方案研究与实现”(项目编号:zhjy15-12)的研究成果。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8-0035-05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D63-39;G250.73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
高中政治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中高职衔接下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机制探微
让德育春风浸润学生的心灵
充分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