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舆情信息收集与推送服务——从浙江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工作说起

2015-02-12 19:35李园园陈天伦浙江图书馆杭州310007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8期

●李园园,陈天伦(浙江图书馆,杭州310007)

公共图书馆舆情信息收集与推送服务
——从浙江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工作说起

●李园园,陈天伦(浙江图书馆,杭州310007)

[关键词]舆情信息服务;信息收集;信息推送;浙江图书馆

[摘要]在分析浙江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工作现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公共图书馆面向决策的舆情信息服务及舆情信息收集与推送工作的改进方向。认为,公共图书馆应建立起基于舆情信息分析的工作体系,运用知识管理手段体现自己的特色,并开发系列化的舆情信息服务产品。

1 浙江图书馆开展舆情信息服务的背景

从2008年开始,每年“两会”期间,都能见到浙江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为“两会”驻会代表委员们提供信息查询、专题资料等服务,并成为每年浙江省“两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浙江图书馆合理有效地利用服务省“两会”这一契机,让代表与委员、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加深对图书馆工作的全面了解。在提供现场文献信息咨询、查找等服务的基础上,紧跟时事纵横,围绕党政决策、国内外社会热点去组织文献资料,并力图彰显地方特点。同时,充分利用图书馆丰富的文献资源,编辑出版了专题信息、“两会”特辑。从2013年开始,尝试开展了针对专门政府机关基于新闻时事的舆情信息收集与日推送服务。

2 浙江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薄弱环节

浙江图书馆舆情信息收集与推送是在遵循舆情信息时效性的背景下,依托对社会热点阅读和对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路径的理解,去搜集、组织和编辑相关的新闻事件、新闻评论、学术观点和可以借鉴的实践经验,并及时推送给相关的决策部门。这是一种新型的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是一种主动与社会需求融合的尝试。但是,仔细分析后也发现不少薄弱环节。

(1)产品周期过长,时效性差。目前,浙江图书馆舆情信息产品主要以编辑的《时事观察》等为主,并以印刷型发送,产品周期为“月刊”。尽管编辑者对“观察的主题”精心淘选,层层把关,但是,由于该产品信息内容选择以报刊媒体为主,加上编辑过程还设定了严格的审查环节,在耗费大量时间后,导致产品内容老化,时效性差就很难避免。在实际编辑过程中,经常会发现刚定完稿件后去检索网络信息,相关主题的舆情信息已经有了很多更新的内容。

(2)服务模式单一,互动性差。仍以浙江图书馆编辑的《时事观察》为例,其发送对象是一个定向的群体。显然,用户参与程度不高,互动性不足,是公共图书馆又一种单向服务方式。并且,图书馆信息收集环境仍然是封闭的,对用户信息需求变化缺乏跟踪分析机制,难以配合用户舆情信息的实际需求来提供一种针对性的服务。

(3)人为个性明显,规范性差。浙江图书馆的舆情信息产品与服务主要依靠人工收集与编辑,许多舆情信息是“日”推送信息。选择信息与编辑信息存在着非常明显的个人行为。此时,如果在管理上还想对发送给用户的信息给予行政审定的话,还会陷入争论不休的局面。这样的工作模式,发送给用户的舆情信息,人为个性明显,缺乏规范性,也彰显不出图书馆梳理信息资源的优势。

(4)深层开发较弱,延伸性差。浙江图书馆目前的舆情信息产品与服务,由于自身缺乏各专业学科领域的权威专家,难以对舆情信息进行深层次开发利用,创设的信息产品往往只能是针对“原始信息”进行汇编或进行摘编,这样的产品可以发送给相关部

门,也可能会被运用于决策参考,但总体而言,缺乏了对舆情信息背后深层关联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并不容易形成公共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独特品牌。

3 改进公共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的方向

(1)建立起基于舆情信息分析的工作体系。在开展舆情信息收集与推送时,建设专业的重大事件舆情数据库,一方面可以丰富馆藏资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总结舆情信息的特点、发现舆情服务的成功经验。同时,为提高舆情信息服务的质量,建立与完善舆情信息分析的应对方案、工作机制、技术方法等。如预警指标的建立、信息跟踪的实施、专家分析与指导的落实等。

(2)运用知识管理方法支持舆情信息服务。如果我们想发挥公共图书馆在信息链管理上的优势,运用知识管理方法支持舆情信息服务工作的展开,实现舆情信息的收集、整合、分析、表达、利用与共享是一种可行的选择。当我们把视角放在知识管理上时,应该强调的是对隐性知识的管理,期待推动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相互转化,以形成一个不断成长的知识螺旋模型。[1]这时,可以从三个维度去搭建基于知识管理的舆情信息收集与推送系统。一是采用扁平化的舆情信息采集结构管理模式,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收集、存储、思维认识,形成舆情信息资源库;二是采用信息数据归类分析,信息数据顺序排列,信息数据系统梳理等技术手段,将分散的舆情信息数据逐步聚集并转化为支持决策的舆情信息整体知识;三是采用用户个性特征发现与运用等方式,完成舆情信息价值的扩大、深化和挖掘,推动了知识的产生,实现舆情信息集合的表达、创新和共享。

(3)开发系列化的舆情信息服务产品。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产品主要集中在六大类:专题信息汇编、主题信息分析、主题信息剪报、主题信息期刊、特种数据库和舆情监测系统。如:上海图书馆针对上海市公安局的需要,汇编的《境内外媒体公安舆情资料摘编》,每周报告监测到的国内外关于公安部门的相关舆情信息,[2]吉林省图书馆开发《吉林文化舆情参考》,设置了15个栏目,每周报送相关用户单位,[3]浙江图书馆编制《领导决策参考》,每天报送给相关单位等。事实上,这些沿用图书馆信息服务模式下的舆情信息服务产品已经起到一定社会效用,在政府决策与图书馆咨询之间形成良性互动的舆情服务。

但是,大部分公共图书馆都没有建立专门的舆情分析部门,没有一套适应于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舆情分析与研判体系。如果只是单一地沿用传统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做法,简单地将关于某一主题的舆情信息进行摘录、汇集、排序来形成舆情信息服务产品,体现不出对舆情信息数据分析的技能和对舆论主观态度把握的技能,表现出来的就是服务产品单一、没有形成图书馆的专业特色。因此,公共图书馆开发出图书馆专业特色的系列舆情信息服务产品是当务之急。例如:需要研究针对公共服务层面的舆情服务理论与服务途径构架,应用信息分析技术编制舆情信息指数、舆情信息地图;利用图书馆文献整理优势,发掘各地处置突发事件和舆论热点的成功做法和思路,形成解决现实矛盾、缓和民众不满的建议书;可以积累整理出图书馆舆情信息服务案例库等,从而生产出体现公共图书馆专业优势系列化的服务舆情的信息产品。

[参考文献]

[1]王丽萍,陈天伦.基于OCDT模式的文献数据库知识管理[J].图书馆学研究,2012,(19):43-46.

[2]陆和建,崔登嬴.图书馆政府舆情服务现状与发展[J].图书馆,2013,(6):48-50.

[3]张勇.图书馆舆情数据库构建策略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3,(21):62-65,84.

[收稿日期]2014-10-15 [责任编辑]杨蕾

[作者简介]李园园(1962-),女,浙江图书馆馆员;陈天伦(1957-),男,浙江图书馆馆员。

[文章编号]1005-8214(2015)08-0078-02

[文献标志码]B

[中图分类号]G252.62;G25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