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

2015-02-13 02:32徐东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5期
关键词:设置院校改革

徐东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探索

徐东

(西华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始于200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教育科研能力以及教师职能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为基础教育培养师资的高师院校在教师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距离,高师院校必须在教育理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育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以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基础教育;教师教育;高师院校;课程改革

2000年,国家开始在部分地区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试点,这正式标志着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截止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省份的中小学、高中都进入了课改实验,由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到了由点到面的实施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不少,各地课改的效果差异非常大,课改前景让人担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差异大;受教育对象素质参差不齐;各地方高师院校教师教育为当地基础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不同等等。师范教育是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承担着为基础教育培养培训优秀的教育教学人才的任务。因此,在众多因素中,高师院校为基础教育培养的师资力量无疑是影响各地课程改革差异巨大的关键因素。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

本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主要有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课程理念的更新。课改提出的核心理念“课程以学生发展为本,强调知识的建构”等,超越了原有的教育观念、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应试教育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其次是课程的综合化趋势。《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在课程设置时,把传统的音乐、美术综合为“艺术”学科,把物理、化学、生物综合为“科学”学科,把历史、地理及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相关知识综合为“历史与社会”学科。高中阶段更是出现了典型的综合课程,如综合实践课、研究性学习课、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等等,这种调整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层次性和适应性;第三是课程评价的改革。主张质性课程评价方式,评价的甄别、淘汰功能要弱化,主要彰显评价的发展功能,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

课程改革的诸多特点和发展趋势必然对教师的素质相应地提出新的要求,概括起来看,主要包括:

(一)知识结构具有综合性

一般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中包含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前者是指教师的专业学科知识和非教育方面的其他知识,后者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知识。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掌握有用的、真正能起到促进学生学习作用的教育教学方面的条件性知识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本体性知识的基础应当是宽厚的、多学科综合的;可以由一门学科知识来整合其他知识,比如,用生物学知识来整合各种自然科学知识,用历史知识来整合其他社会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凸显综合知识的优势,即更强调科学的思维方法的掌握,科学态度的形成,以及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拥有不同于原来分科教学时的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课程综合化的趋势。

(二)教学技能更新速度加快

综合课要求教师具备多学科教学的技能,它们统整起来的能力。具有课程设计的技能。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具有很强的过程性和情境性,且要求教师能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型课程的开设,其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胜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与指导。

(三)教育科研能力需要大幅提升

课程结构改革使得诸如综合课程的教学、活动课程的实施、研究型课程的设计和选修课的安排等一系列新问题凸显出来,教师面临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压力,这就要求教师有基本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和创新精神。选修课程从性质上可分为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从内容上可分为学术性选修课、技术性选修课和趣味性选修课等。这些涵盖范围较大的不同类型选修课的开设,要求教师具有自我发展能力,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不断更新知识,善于运用新知识、新技术,发展自己的学术专长,从而能够不断开出新的选修课程,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

(四)教师职能需要有效拓展

教师的职能除了组织和管理教育教学过程,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在于通过与学生的积极互动,营造使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境,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学习,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多方面的发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育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除此之外,新课程背景下对教师素质提出的新要求还有革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这里不一一赘述。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的回应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院校的回应现状

总体来说,高师院校面对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回应力度是不够的,回应是相当被动的。长期以来,我国高师的教师教育采用的大都是四年一贯制的混合培养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在入学之时甚至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就被确定了未来的教师身份。大学四年时间,几乎都采取“学科专业、教育理论和教师职业能力课程”混编的模式[1],学生同时学习这些课程,毕业后赴中小学任教。简言之,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一开始就确定学生身份,学科专业课程和教育专业课程同时开设,它没有强调大学教育的学术性,也没有突出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因此,该模式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既缺乏宽厚的专业理论基础,又缺乏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能力,他们一旦踏上了教师岗位,也就难以保持发展后劲。

可以看出,现阶段的高师教师教育与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要求存在一定的距离。高师教师教育的种种弊端如同一个个有缺陷的基因一样,被自己的毕业生所继承,当他们走上教育教学岗位,在新课程实施中所遭遇的种种困境往往使现行高师教育陷于相当尴尬的境地。

(二)高师院校回应不力的成因分析

首先是观念层面的原因,高师教师教育对本轮课程改革的敏感度低。究其原因,还是没有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没有给与基础教育应有的高度关注。其次是课程设置方面,注重学科专业的完整性,忽视了教育类、实践类的课程设置,忽视了发展中的基础教育需要的新课程的师资培养。我国的高校教师教育课“课程单一、观念滞后、内容陈旧、脱离实际”[2],一些课程从知识体系到具体内容同20世纪50年代前的前苏联引进时没有多少不同;一些课程在原来的知识框架里增加了新的内容,却没有进行新陈代谢,内容越来越繁杂;一些课程着意于保存自己知识的纯正,不肯融入新的科学概念和学科思维方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在高校教师教育课堂及教学实践中没有得到及时的渗透与体现,其结果必然是培养出来的教师缺乏 “职业适应性”,从而削弱教师教育的“师范性”和“示范性”功能。再次是教学方式方面,不可否认,高师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为主要形式,课堂教学中,教师唱主角,学生仅仅是陪衬,忽视了教学实践环节的教学和学生的教育教学技能的培养,专业课和教育类课程的教学往往流为教师的空洞说教,考试往往是教师划重点,学生死记硬背。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教师树立新的课程理念,转换角色,改变旧的教学方式,而且对教师的教学基本技能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必须把新的课程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高师课堂上的每一位教师都有潜移默化地传递新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教学能力的任务,要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教学,怎样进行教学,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更有说服力。

三、高师院校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一)师范教育理念中加大“综合化教学”的渗透

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正确选择。但实施综合性课程需要相应的师资队伍,作为培养未来师资的高等师范教育,应直面基础教育课程综合化的要求,改变当前高师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专业区分严格、学科界限分明的现状加快高师课程的综合化变革构建与基础

(二)加强教师教育人才培养的“市场”需求意识

高校的专业设置必须具有市场特色,即专业设置要面向市场、满足市场的需要。就高师教师教育专业而言,也就是要满足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三)设置比例协调的课程比例

由于受“重学术轻师范”观念的影响,我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课程长期比例失调,主要表现为学科专业课程比例过大,教育专业课程比例偏低,教学质量不高,在高师内部不受重视,自己轻视自己。与发达国家的教师教育课程相比,我国教育专业课程比例明显偏低。从回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层面看,高师院校专业课程、教育类课程、实践课程以及人文社会课程、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应该兼顾各方,比例协调。

(四)革新教育教学方法

高校教师教育肩负着培养新时代教师的使命,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要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大力提倡和积极实践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使教师教育的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要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的培养。实行教学与研究的有机结合,给学生参与研究工作的机会,建立一种研究探索教学学习模式。

(五)提升师范生教育科研能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设置的研究性学习等课程要求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总结写作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本身得首先具备这样的能力,因此,教师教育阶段必须培养师范生形成问题意识,掌握基本的、科学的教育科研能力。

四、高师院校面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策的实施途径

(一)设置综合化色彩专业

高师院校要真正适应基础教育课程设置综合性的发展趋势,只有在专业上同时增设一些综合化色彩的新专业。比如开设“综合文科”、“综合理科”等,前者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等,后者主要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生通过综合专业的学习后,不仅能教综合课,又能教政治、地理、物理、化学等专业,还能适应地区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然,在目前高师院校设置这样的专业困难还是比较大,但从长远来看,其意义是大过于困难的。事实上,国内已经有一批先行者了,如西北师范大学设置了“综合文科”“综合理科”两个专业,培养的学生适应能力强,受到学校的好评;陕西师范大学开设了“科学”专业;绵阳师范学院开始了“历史与社会专业”;重庆师范学院2001年申报“科学教育”专业。[3]

(二)开设综合化及实践性课程

如果第一点所涉及的专业设置面对的困难较大,不易推行的话,那高师教师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可以有所作为。比如适当开设两类课程:一是综合性课程,上述的“综合文科”、“综合理科”及“通用技术”等也可以设置为相应的课程,课时尽量多一些,可以分为不同的学习时段,请不同专业的教师来进行授课,如此,学生所学的综合知识就是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二是综合实践性课程。除了课堂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微格教学等常规的实践活动课,还应该根据基础教育过程中出现的 “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区课程”等典型的活动探究课,教师教育完全也可以设置相应的选修课,请不同学院的教师进行教学,侧重锻炼师范生的动手能力。

(三)强化学科师范技能课程

高师院校开设的师范技能课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教材分析等,这些课程的设置模式是按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的教育教学理念确定的,实际上,现在课改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远远超出了这样的课程学习范畴。高师院校在学科师范技能领域还应该开设和课程改革现状及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如课例分析、高考研究、学科教育心理学、国外学科教育现状等等,只有如此培养出来的人才才能真正适应基础教育的发展。值得注意的是,所用师范技能课程的学习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淘汰、筛选的功能,因此,在对学生的学业进行评价时应该侧重“质”的评价方法,如档案袋评价等,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熟悉并掌握相关教育教学技能。

(四)加强与中小学校的广泛联系

高师院校要保持和中小学校的密切联系,甚至建立伙伴关系,推进高师与基础教育的互动互利。高师院校可以和中小学校共建课程改革实验区,并有计划地选择一些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项目进行重点实验。一方面,高校组织专任教师到中小学听课、代课,了解基层教育现状,掌握中小学教育规律,指导中小学教学,研究解决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另一方面,中小学也可以组织中青年骨干教师到高校系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和水平。

(五)成立专门研究基础教育的科研机构

目前,全国各地的基础教育课改推进程度不一样,上海等第一批课改实验区现在已经进入了课改的第二阶段,而四川等省份的高中课改才刚刚开始,如此不同的课程改革地区该怎样进行优势互补?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该怎样解决?高师教师教育与中小学校之间怎样有效、持续地保持联系?因此,成立专业研究基础教育的科研机构是必要的,这样的机构依托高师院校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全方位、系统的研究,为改革提供理论支持、实践指导,这样就能使高师院校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结合更为紧密。

[1]张淑霞.高等师范教育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5(9).

[2]沈小暗.高师院校引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4(1).

[3]郭晓明.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看我国高师教育改革[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4).

(责任编辑:梁景时)

Exploration on Designing Teacher-training Curriculums in 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under Circumstance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XU Dong
(College of Education,China West Normal University,Nanchong,Sichuan 637009,China)

From 2000,curriculum reform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has made new requirements on teachers` knowledge structure,teaching skills,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teachers`functions as well,etc.Higher normal universities with the task of training teachers for elementary education,whose curriculum setting has a certain distance with the demand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on teachers.Normal universities are supposed to reform in education philosophy,subject settings,curriculum design,teaching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to meet the needs of elementary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elementary education;teacher education;normal university;curriculum reform

G620

A

1008—7974(2015)03—0128—04

2014-12-11

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高师院校参与教师职后培训的运行机制研究”(川教函(2011)538号,课题编号:11SA021)

徐东,四川岳池人,教授,硕士生导师。

10.13877/j.cnki.cn22-1284.2015.05.027

猜你喜欢
设置院校改革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中队岗位该如何设置
船舶防火结构及设置的缺陷与整改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改革之路
7招教你手动设置参数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