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英语专业口译素质拓展课课程设计研究

2015-02-13 02:40王涛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11期
关键词:口译英语专业课程设计

王涛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非英语专业口译素质拓展课课程设计研究

王涛

(三峡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2)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素质拓展教育是必要且可行的,良好的英语语言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是他们学习口译的优势所在。口译素质拓展课的课程设计研究了课程培养目标、课程相关设置、素材甄选、授课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及课程考核与评估等内容,旨在使教师从整体思路上对课程的开设进行把握,以此保证良好的开课效果。同时,课程的成功开设更要注重与授课对象的互动,因此口译素质拓展课的课程设计也期待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非英语专业;口译;素质拓展;课程设计

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为适应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国内众多高校都已开设培养具有高素质双语转换能力人才的语言课程——口译课。从传统的语言教学对象来看,口译课仅仅针对英语专业的学生开设,培养双语人才的数量也无法满足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这显示出传统双语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目前,我国从小学到大学已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语言教学机制,越来越多的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已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功底,在自身所学学科领域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这一点恰恰是英语专业学生无法比拟的,也正是非英语专业学生学习口译的优势所在。因此,口译已不再是英语专业学生的专利,很多非英语专业学生正加入到这一领域的学习中来,对他们进行系统性的口译理论、技巧传授和训练后,他们极有可能成为各自领域的出色译者。口译素质拓展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亟需教师对口译素质拓展课开展课程设计研究。

二、课程设计依据的理论基础

口译(Interpret)一词来源于拉丁语,意为“阐释,解释”,因此口译活动可理解为“将一种语言所表述的内容以口头的形式用另一种语言即时地表达出来”。鉴于此,口译素质拓展课依据的正是法国巴黎释义派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包括口译)主要涉及三个步骤:对原语的理解、脱离词语外壳和译语表达,其中包括信息的听辨、记忆、笔记、译语语言计划、译语发布等过程,它们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口译中某种连绵不断的工作链。由此可见,口译素质拓展课的课程设计应基于培养学生的各项口译技能,进而培养学生快速而准确的双语口头转换能力。下文将对口译素质拓展课进行课程设计探讨。

三、口译素质拓展课的课程设计

(一)课程培养目标

鉴于非英语专业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安排等方面不同于英语专业学生,口译作为素质拓展课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必定与英语专业口译课有所区别,因此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应定位于: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口译基本理论和概念,掌握必要的口译方法和技巧,能够胜任日常生活中间隔长度为1-2分钟的连续口译任务;同时,该课程要在提高学生双语转换能力的基础上,丰富学生对中英两种文化差异的理解,提高其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二)课程设置和素材甄选

口译素质拓展课课时可设置为32学时/学期,考虑到语言与技能学习效果,开课时段最好在上午,地点在多媒体教室。在地方综合性大学中,素质拓展课的开设必定涉及到理、工、文、管、医等众多学科的学生,口译素材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国内口译教材琳琅满目,难度不一,单一的口译教材势必在话题和难度等方面无法满足不同学科学生的需要,因此口译素材的甄选要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在注重知识性、趣味性、专业性和广泛性的基础上,确保所选材料在话题和难度方面适用于众多非英语专业本科生。此外,所选口译素材的类型可以包括中英文交替式的对话材料、中文或英文的篇章式材料以及中文或英文的即席式师生发言三种。

(三)班级设置和授课对象筛选

实践性和操作性强是口译课的显著特点,为确保课堂效果和学生训练的机会,口译素质拓展课的班级人数不宜过多,30人为宜,可开设多个班级。此外,该课程对学生英汉双语基本功要求较高,也就是说,并非所有感兴趣的学生都能够接受口译素质拓展教育,因此对授课对象的筛选也显得尤为重要。此门课程应要求学生至少完成一年的大学英语基础阶段学习,且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成绩在425分(含)以上。这样的要求不仅能够确保学生的英语语言基础,也为课程的顺利开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课程教学内容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口译基础知识方面,主要涵盖口译的定义、特点、标准,口译的过程、分类,口译的发展史,译员的基本素质及口译相关资格证书考试等;二是口译技巧方面,主要涵盖口译记忆、口译笔记、信息听辨和处理、口译公众演讲、口译中数字和习语的处理、口译应变策略、口译译前准备和口译职业准则等;三是口译话题方面,主要涉及音乐和电影艺术、迎来送往、礼仪祝词、经济和政治、外交和国际关系、语言学习、环境保护、中国社会与文化、美国社会与文化、中西教育和文化差异等。

(五)教学模式和方法

口译素质拓展课强调实践性和互动性,主要可采用以下四种教学模式和方法:第一种是教师间隔播放一段材料,所有学生同时口译,之后教师讲解该段材料中技巧的运用和重难点的处理,从而提升学生这两方面的意识。第二种是教师间隔播放一段材料,学生依次逐个口译,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技巧的运用、准确性的把握及译文的失误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第三种是教师请1-2位学生在讲台上进行口译展示,间隔播放一段材料后由其译出,数轮之后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在口译期间的各方面表现,大家相互学习、扬长避短。第四种是教师将全班学生分组,小组成员分别扮演中、英文讲话者和译员等角色,讲话者之间就某个特定话题进行即席式演说和讨论,之后由译员译出,数轮之后进行角色转换,最后由小组代表对该组成员的表现进行总结和点评。这四种教学模式和方法可在特定技巧和话题讲解中交叉使用,先易后难,由浅入深,使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并对口译这一社会活动有切身的体验。

(六)课程考核与评估

由于课程性质属于素质拓展类,教师可采取学生平时表现和口译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权重各占一半。其中,平时表现包括学生出勤、个人展示、小组活动等方面;口译测评在课程结束的最后一周随堂开展,采取分组(每组约5-6人)、分话题方式进行。例如,教师就同一话题为每位小组成员播放一段约1分钟的材料并由其译出,之后分别从语音语调、译文的准确性和流畅度等方面给出分数,每位小组成员如此反复2-3轮后取其平均分作为随堂测评成绩。随堂口译测评结束后,教师可向每位学生发放关于课程评估的调查问卷,内容可涉及学生学习口译的动机、对课程设置的满意度、学习口译的难点和收获及对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旨在获得学生对口译素质拓展课多维度、立体式的反馈和评价,从而不断改进该课程,希望其未来能让更多学生受益。

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口译素质拓展课是必要且可行的。对口译素质拓展课开展课程设计研究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形成课程开设的思路,避免开课过程中遇到棘手的碎片化问题而进行盲目处理,从而保证良好的开课效果。当然,一门课程的成功开设不光涉及到教师对课程的设计研究,更要注重与授课对象的互动,因此口译素质拓展课的课程设计期待学生的参与和反馈。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235-237.

[2]郭井.在非英语专业研究生中开设学科口译课程的实证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258-261.

[3]霍玉秀.大学英语选修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口译教学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8):139-140.

[4]刘卫东.非外语专业翻译教学模式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7(6):518-520.

[5]钟述孔.实用口译手册[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1.

G642

A

1673-0046(2015)11-0169-02

本文系三峡大学2014年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非英语专业学生口译素质拓展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440)成果。]

猜你喜欢
口译英语专业课程设计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美国法庭口译制度研究及启示——以夏威夷州法庭口译为例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秋明月
略论笔译与口译的区别
西方修辞教育传统及其对我国英语专业教育的启示
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
口译认知构建中的概念整合——以总理记者招待会的古语诗词口译为例
论心理认知与口译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