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经管类高校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2015-02-13 04:28陈雪莹,刘忠,刘成立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 2015年10期
关键词:培养路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民办经管类高校实践教学路径探析

陈雪莹,刘忠,刘成立

(长春财经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摘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路径,然而对于以经管类专业为主的高校尤其是民办高校而言,实践教学如何开展、内容如何设计、效果如何保证等是摆在教育者面前难解的课题.本文在阐述民办经管类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民办经管类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主要困境,提出了其实践教学的出路和措施.

关键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路径

DOI:10.13877/j.cnki.cn22-1284.2015.10.023

收稿日期:2015-06-10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资助课题(ZZ1313)

作者简介:陈雪莹,女,吉林长春人,副教授,长春财经学院党委书记;刘忠,吉林长春人,副教授;刘成立,吉林长春人,副教授.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志码:A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什么是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在一定的理论规范指导下,从事非学术研究性工作,其任务是将抽象的理论符号转换成具体的操作构思或产品构型,将知识应用于实践.”[1]“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是经管类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而应用型人才培养是指“以行业、产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技术、技能为逻辑体系,培养技术、技能性人才”[2].作为经管类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更应突出宽广的视野、灵活的思维、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熟练的实践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同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保持紧密的联系.这就要求经管类高校在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尤其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不断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要“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不仅掌握财经类专业的基本业务流程、操作方法和组织管理模式,而且具备及时掌握和发展财经专业最新实用技术的能力和相关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也应呈现人文性、技能性、社会性等多重特征.”[3]作为民办经管类高校如何通过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培养应用技术型人才,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

1民办经管类高校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高校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强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增强学生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为落实国家教育方针,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出台了支持地方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的政策、措施.截至2015年,已明确转型的地方高校、民办高校和独立学院共有600余所,根据这些高校的转型发展方案,今后它们将会重点转向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尽管如此,这些高校或多或少地都面临着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的艰巨任务,这对于经管类高校来说发展任务尤为艰巨,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也尤为复杂.

(1)政府相关政策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实践教学经费缺乏.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鼓励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费支持的力度也显著增加.然而由于高校发展层次参差不齐,民办高校能够获得的资助额度非常有限,教育教学发展需要基本靠自筹资金满足,实践教学经费经常性存在短缺现象.同时,政府对校企合作缺乏政策方面的引导,高校与用人单位联合培养学生的有效合作机制也未普遍建立,导致校企合作低层次运行,学生校外实习基本上处于认知层面,这直接影响了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培养.

(2)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动力和积极性不够,校企合作大多限于高校的“一厢情愿”.高校的发展源于行业发展的需要,然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逐渐由地方管理,加之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不断增强,行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热情逐渐降低,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需要脱节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实践教学方面,许多高校学生尤其是地方高校学生直接参与企业实习和实践的机会较少且以分散实习为主,实习过程不完整,实习时间较短,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运作,尤其是经管类专业学生实习岗位多以财务、管理为主,涉及实习单位机密,企事业单位多不愿意接纳.

(3)大多数经管类高校没有给予实践教学足够重视,实践教学还多处于从属地位.由于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发展良好,经济社会发展对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较大,而从经济效益上来讲,经管类专业具有“投入小、产出大”的特点,于是高校纷纷开设此类专业,并不断扩大招生规模.然而许多高校受传统教学方式以及实践教学条件不足等因素的影响,没有给予实践教学足够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象征意义大于实质内容,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没有很好地结合,没有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使实践教学流于形式,导致很多经管类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个不适应”:一是教育观念、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不能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二是培养出来的学生专业技能、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不能与行业、企业和岗位需要相适应.

(4)实践教学条件限制了实践教学深入、有效开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制度条件,高校缺乏对实践教学的有效考评机制.与理论教学不同,实践教学较为灵活、多样,不能以单一的卷面考核作为依据,而应综合考评学生的工作表现、工作成果、工作效率等,这不但增加了教师的教学工作量,还加大了教师给出一个合理、公平考核结果的难度.因此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一般被列入了考查环节,对学生毕业和将来就业也不构成较大影响,但是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乃至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不重视,实践教学质量难以保证.二是师资条件,高校缺乏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很多教师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学岗位,没有经过正规、系统的实践训练,也没有实际参与经济市场的操作运营以及企业的经营管理.他们和学生一样接受的都是传统的教育模式,擅长理论讲授,短于实践应用指导.为了解决这种状况,很多经管类高校采取了“外引内培”的师资队伍发展思路,在聘请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才任教的同时,分阶段选送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提高实践技能.然而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并不高,究其原因还是来自于机制、制度层面.因为教师评聘职称看的是科研成果,实践经历分量太轻,并且费时费力.三是硬件建设,高校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作为经管类高校,校内的实验实训环节是必要的,但是校外的实习是更为关键的,这就需要高校建设一批满足校外实习需要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然而,如前所述,由于校企之间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行业、企业参与高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较差,高校要建立一批稳定的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非常困难,现有的一些校外实习基地也很难满足高校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各企业、公司的商业秘密日益增多,许多单位都把接受学生实习视为负担,不让学生接触其核心部门和有关的管理事务.现实是,到金融部门实习的学生接触不到信贷业务,到企业财务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看帐和做帐,到企业生产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了解企业全套生产流程和营销策划,到外贸部门实习的学生不能接触客户……”.[4]

2民办经管类高校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地方高校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根据自身实际,实现向应用技术型高校的转型,是国家实施学术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大举措,是推动高等教育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相融合的全面改革项目,也是民办高校总结办学经验、探索特色发展之路的历史机遇.在这种形势下,民办经管类高校如何转型,如何选择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是直接影响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1)政府应搭建政校企实践教学合作的平台.当前,我国政府从中央到地方都已认识到培养应用技术型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性,并相应地提供了大量的政策支持,但比制定政策更为关键的是对政策的落实.首先,政府应针对行业、企业参与高校办学尤其是实践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扶持政策和优惠措施,为高校和行业、企业搭建实践教学合作的桥梁,鼓励行业、企业与高校对接,支持其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改革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使行业、企业在高校实践教学中获得有益的养分和相应的税收优惠.其次,政府加大对高校的经费支持,不断改善高校实践教学条件,鼓励高校加强国内外校际交流,积极借鉴其他国内外应用型高校的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切实将高校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相对接,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行业、企业的实际结合起来,切实发挥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2)民办经管类高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高校要组织各专业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框架、课程模块和体系的设置以及实践教学环节的搭建,切实确立专业建设以就业为导向、与行业企业需求相结合,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与职业要求相结合,培养目标和用人单位需求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制定与社会发展和学校特色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首先,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落实好“四个对接”:即专业与行业、课程与职业岗位、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职业教育与学历教育的对接.有条件的专业在加强与行业合作和对话的同时,要积极探索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引入“对接行业、学生主体、任务引领、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形成“面向学生职业生涯,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次,对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定位,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服务面向,即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较好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最后,根据高校转型发展要求以及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科学设置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模块,尤其是实践教学环节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课程设置要坚持突出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强化实践应用类课程等原则,坚持以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主线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实践教学通过增加课程时数、提高学分比例、精选教学内容、优化教学体系,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培养方案要着力突出课程体系的系统性、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学生能力的综合性,搭建有利于学生全面成长、个性发展、综合素质提高的学习平台.

(3)行业、企业应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与高校合作中汲取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经管类高校实践教学如果不借助于企事业单位开展校外实习,学生就得不到真正的岗位训练,也就无法达到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高校必须建设一批满足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而“建设校外实践基地的关键是通过双赢的合作机制使企事业单位参与进来.由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部分资金支持,学校利用技术和人才优势为企业进行一些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等工作,双方共同建立人才战略平台,为企业提供优秀后备人才支持,同时也可以解决学校的就业问题.”[5]创新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而高校可以为企业创新提供不竭的源泉.校企合作短期效应不明显,但是长期收益却非常可观,校企可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开展市场调查、共建人才储备库、外包基础性业务等为企业的经营和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因此,企业在校企合作中有必要的投入和付出,更会有可观的收益和回报,行业、企业应放弃短视思想,积极参与校企合作,参与高校人才培养,参与高校科研研发,为行业、企业发展注入活力和动力.

培养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转型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高校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建设势在必行,而这更需要政府、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大力推动和精诚合作.作为民办经管类高校由于其办学性质和办学定位的特殊性,其实践教学改革与发展的任务更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更多.但是相信在政府的主导下,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下,高校作为主体,锐意改革,转变教育教学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一定能够在实践教学方面取得较好成效,为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潘懋元,石慧霞.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历史探源[J].江苏高教.2009(1):7.

[2] 陈海宁,李湘健.试论教学研究型大学实践教学多元化模式的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4(10):73-74.

[3] [4] 吴瑾瑾,李斌,梁秀梅.财经类高校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8(2):34-35.

[5] 周媛,财经类院校运用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开展实践教学模式的探讨[J].长春大学学报,2007(2):270-273.

(责任编辑:文章)

猜你喜欢
培养路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方式如何与时俱进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数据库高级应用》教学创新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