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传统饮食礼俗文化

2015-02-13 06:44赵晋锋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

赵晋锋

(集美大学 文学院, 福建 厦门 361021)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礼记·礼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1]《尚书·洪范》提出治国之“八政”,置“食”于八政之首,由此可见饮食在中国文化生活中居于核心地位。而人们在食物的取材、制作、烹饪等过程中形成的饮食礼俗文化则是传统礼俗中的瑰宝之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2]197《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1]可见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把民生、饮食、礼仪放在一起考虑,从而开始打造有着丰厚底蕴、独树一帜的中国饮食文化了。

汉字作为一种表意文字,是汉族人的祖先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创造出来的,它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化石”,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第一部字典,同时也是一部文化学百科全书。许冲在《进〈说文解字〉表》中概论许慎的著作:“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这样一部著作无疑是对文化习俗世界的展示。因此依据《说文解字》中的文字我们可以窥探出其中的饮食文化信息,探索古代饮食习俗与礼仪。[3]

一、汉字所反映的饮食习俗文化

中国自古重农业,大约到了新石器时代,人类进入原始农业阶段。先民们开始以作物栽培为主,谷物粮食取代猎物和野果而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粮。因此自周秦以来,史书中关于粮食的记述就很多,古代就有“五谷”、“六谷”之说。《周礼·内则》将饮食分为饭、膳、羞、饮四个主要部分:饭有黍、稷、稻、粱等;膳有牛脍、羊炙、雉兔等;饮有重醴、清糟、酱、水、酒等;羞有糗、饵、粉、粚等。这四部分简言之,即为主食、副食和饮品。

(一)主食

先秦时期以饭为主食的饮食结构就已确立,并沿用至今。《论语·乡党》:“肉虽多,不使胜食气。”[4]朱熹在《论语集注》中解释说:“食以五谷为主,故不以肉胜食气。”就是说人们不要使吃肉的量超过吃饭的量,可见古人对饭食非常重视。这从食部字中可以看出,如:“食”,甲骨文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下面是“簋”的象形字,簋是古人盛黍、粟、稻、粮等主食的器具,上面像一个盖子,用来保温。“食”的产生表明人类饮食已经进入熟食阶段。[5]《说文解字》:“食,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说:亼皀也。凡食之属皆从食。”[6]106段玉裁注:“亼,集也,集众米而成食也。皀者,谷之馨香也。”汤可敬先生在《说文解字今释》中说:“食,聚集的米。”可见“食”作名词特指用黍、粟、稻、粮做成的饭食,后来泛指一切熟食。“饭”,《说文》:“食也,从食反声。”“从食”表示食物,声符“反”也有反复咀嚼之意。《说文解字今释》:“饭,煮熟的各类食物。”[7]690《春秋运斗枢》:“粟五变,以阳化生而为苗,秀为禾,三变而粲为之粟,四变入臼米出甲,五变而蒸饭可食。”可见,饭是用米粮经过蒸制加工而形成的食物,即今所谓的米饭。

(二)副食

1.肉类

古人肉食中以牛、羊、猪最为重要,其中“羊”是古人最重要的肉食,是“六膳”之中的代表,故人称“羊为膳主”。此三者,与鸡、鸭、鹅和鱼、虾等都是古人盘中的美味佳肴。肉类主要分为干制类的肉、酱制类的肉和其他肉食产品。干制类的肉主要有“脯”、“脩”等。“脯”,《说文·肉部》:“脯,干肉也。从肉,甫声。”是指用肉腌制成的肉干。由于这类干肉耐存久贮,也是我国古代最常见的一种肉食。“脩”,《说文·肉部》:“脩,脯也。从肉,攸声。”脯、脩虽皆为干肉,但又有不同。脯是先将肉切成薄片,再用盐腌制成干肉。而脩的做法更讲究,还要加上姜桂等调料锻冶。酱制类的肉主要有“醢”、“脠”、“肍”等。“醢”,是用肉制成的调味肉酱,《说文·酉部》:“醢,肉酱也”。“脠”,《说文·肉部》:“脠,生肉酱也。从肉,延声”。“肍”,《说文·肉部》:“肍,熟肉酱也。从肉,九声,读若旧”。其他肉类产品有“腏”,“薄切肉也”,是薄薄的切肉;“脍”,“细切肉也”,是把肉剁成细末,拌以调和而烹食的肉;“膞”,是切成块的肉;“肴”,是可吃的熟肉等。

2.蔬菜类

蔬菜也是人们饮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字主要从草部,最初的蔬菜是野生的。《说文·艸部》:“菜,艸之可食者,从艸,采声。”段玉裁注:“此举形声包会意,古多以采为菜。”可见“菜”最初源于“采”,是指采摘而来的野生草本植物。古代经常食用的菜主要有葵、芹、菘、韭等。“葵”,又称冬葵、冬觅菜,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蔬菜之一。《说文·艸部》:“葵,菜也。”《齐民要术》把种葵列为蔬菜第一篇,“蔬植三百六十,葵为之长。”可见“葵”在古代种植很普遍,可以说是当时的“当家菜”。芹有水芹、旱芹,都是古代常吃的蔬菜,并且也用来供祭。《说文·芹部》:“芹,楚葵也。”可见芹原为楚地之葵。[8]葑,又称蔓菁或芜菁,即今天的大头菜。《说文·艸部》:“葑,须从也。从艸,封声。”“葑”,古称须从菜,又写作“菘”。“须从”之合音即为“菘”。“韭”是我国栽培最久的蔬菜之一。《说文·韭部》:“韭,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象形,在一之上。一,地也。此与耑同意。”许慎以“久”释“韭”,是以声训推其语源,小篆“韭”字像韭菜形,中间的两竖像韭菜粗壮的茎,左右像韭菜叶并列生长,下面的一横是地面。因为韭菜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每割一次,又长一茬。故“韭”后来加上草头写作“韮”。古代的荤菜主要有“葱”和“蒜”。它与今天所谓的“荤腥之菜”不同,指的是嗅觉上有强烈刺激气味的蔬菜。《说文·艸部》:“蔥,菜也。从艸,悤声。”“蔥”与“窗”(天窗)、“窻”(壁窗)、“聰”(耳通)等同源,都有通的意思。由此可见,“葱”正是因草叶有孔而得名。《说文·艸部》:“蒜,荤菜。从艸,祘声。”道家和佛家都把“蒜”列入“五荤”之一,出家禁止吃用。

(三)饮品类

饮食文化不仅包括“食”,还包括“饮”,即茶、酒之类。《说文解字》中表示饮品的主要有:茶、水、浆、酒等。荼,《说文·草部》:“荼,苦荼也。……铉等曰:‘此即今之茶字。’”《尔雅·释草》:“荼,苦菜。”邢昺疏:“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荼,苦菜也。”[9]303只是当时饮茶尚不普遍,只流行于南方。水,《说文·水部》:“水,准也。”指清凉的白水。水是人类最原始也是万古常新的饮料。周秦两汉的饮料以水为主,特别是平民百姓。浆,《说文·水部》:“浆,酢浆也。”指米汤,蒸饭时的副产品,或加以发酵,略带酸味或酒味,或不发酵,其味甘甜,在当时平民眼里是一种较高级的饮料。酒,《说文·酉部》:“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古有仪狄作酒醪。”在《说文·酉部》列举了许多种酒,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

二、汉字所反映的饮食待客文化

中国是礼仪之邦,在内事、外事等社会活动交往中,诸事都讲究礼仪,以示待人真诚,热情友好。《孝经》记载了孔子的话:“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10]42人们在举行各种社会活动时,都离不开宴饮,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其他集会活动,都要举行各种规模不等的宴会,或是表达主人的盛情、谢意,或是显示主人的排场、地位。因此,逐渐出现了“客食之礼,待客之礼,宴饮之礼”等饮食礼仪规范,形成了独特的饮食待客文化。

(一)乡饮酒礼

乡饮酒礼,又称“乡礼”,盛行于周代,它是乡间、地方上的一种宴饮礼制,在于维护乡党之内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天子、诸侯、卿大夫间也有类似的宴饮礼制,但是在规模、等次、礼仪等方面高级得多,其目的在于“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根据《仪礼·聘礼》记载,它是“享大牢以饮宾”的盛宴,有酒、有食,有歌、舞、乐和酬币,乡礼的对象包括耆老、孤子、士庶子和来朝的诸侯或使臣。

关于乡饮酒礼,《说文解字》中的“饗”最具代表意义。乡,繁体作“鄉”,小篆作“饗”,甲骨文字形像两人围着盛有食物的食器,跪对而食。这里“两人”并非实指,而泛指多人。远古时代,生存条件十分困难的人们为了战胜自然,常常过着群居生活,一个群居的团体就是一个谋食集团,经过一天的劳作之后,大家相向而坐,共同分享获取的食物,表现在文字上就是两个人相向而食的“鄉”,甲骨文用这个字来表示一个群居的团体,是十分合适的。后来进入农耕社会,乡饮聚食活动仍盛行不衰,所以,后来小篆写此字时,又加了一个食字,作“饗”,表示乡人共聚饮酒之义。《说文解字》:“饗”,乡人饮酒也。从食,从乡,乡亦声。后来,“乡”在早期反映先民群居生活共聚饮食之意的基础上,又演化成行政单位的名称。《管子·立政》云:“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11]58

(二)待客之礼

中国人素来热情好客,那么人们一般是怎么招待客人的呢?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中窥探出其中的待客之礼。(1)反映人们热情待客的“馔”字。《说文解字》:“馔,具食也,从食巽声。”意思是准备或陈列饭食。李白《将进酒》:“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馔玉连用,足见馔的丰盛,以此来招待客人就非常隆重了。(2)古代的中原和西北地区以及长江以南的部分地区,农民用麦饭招待客人,反映这种习俗的有“飵”、“”等字。《说文解字》:“飵,楚人相谒食麦曰飵”,即楚人请人吃麦粥。“”,相谒食麦也。”(3)古人喜重逢,又重离别,常常会举行饯别宴会。“饯”反映了古人的送行活动。《说文解字》:“饯,送去也。从食戋声。”即用酒食送行。《诗经》曰:“显父饯之”,说的是周朝大臣显父摆酒送行。(4)从古至今,亲友相聚,无酒不成其礼,融其情。款待宾客必须有酒助兴。这可以从汉字中得到佐证。“酌,盛酒行觞也。”即盛酒往觞中劝人喝酒。“酬,主人敬客也”,是主人向客人劝酒;“醋,客酌主人也”,是客人用酒回敬主人。这是主客之间相互劝酒的一种礼仪方式。

三、汉字所反映的饮食祭祀文化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的认识水平有限,把许多无法解释的事情归咎于神灵的存在,同时,他们深刻感受到自然的强大和人类自身的弱小,从而产生了对于强大的自然力量的代表——神灵的敬畏和依赖。在这种情况下,奉献精美的祭品以求神灵的庇佑的祭祀活动产生了。《说文·示部》:“祭,祀也,从示,以手持肉。”从字形可以看出,祭祀与饮食密切相关,饮食是祭祀活动必不可少的贡品。《说文解字》中许多表示“祭祀”的字大多和饮食有关。

(一)祭祀活动

古代的祭祀活动多种多样。《说文·食部》的“餽”、“餟”等字,都是表示祭祀活动的。《说文解字》:“餽,吴人谓祭曰餽。从食,从鬼,鬼亦声。”段玉裁注:“《方言》:‘餽、餟’,皆曰祭。”可见餽是吴人祭祀鬼神的称呼。《说文解字》:“餟,祭酹也。从食叕声。”即沥酒在地的祭祀。

(二)祭祀食物

祭物即为人们心中最美好的东西。初期的祭物大多为食物,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牛是最重要的祭品,商周时代以牛、羊、豕为三牲。最隆重的祭祀三牲俱全,叫做“太牢”。只用羊、豕不用牛,叫做“少牢”。“牺牲”二字从牛,就是用牛祭祀的明证。

《说文·牛部》:“牺,宗庙之牲也。”“牲,牛完全。”《礼记·曲礼》:“天子以牺牛”。郑玄注:“牺,纯毛也。”可见“牺牲”,最初是指毛色纯正的完整的牛,后来才泛指所有用于祭祀的牲畜。

在传统的祭祀习俗中,酒也是必不可少的祭品。“醮”是古代冠礼、婚礼中的一种简单礼节,谓尊者对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后饮尽,不需回敬。这是一种特定的祭祀,即《说文》所说的“冠娶礼祭”。“醮”字也是从酉得义,可以表现出酒与祭祀的特殊关系。“酹”,以酒洒地表示祭奠。《说文·酉部》:“酹,餟祭也。”“尊”,《说文·酉部》解释为:“酒器也。从酉,廾以奉之”。《周礼》:“六尊:犠尊、象尊、箸尊、胡尊、大尊、山尊,以待祭祀宾客之礼。”《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六尊之名物,以待祭祀宾客。”由此可见,尊也是与祭祀有关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内涵十分丰富。汉字中反映饮食礼俗文化的字不止上述这些,我们只是取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字,试图透视古代饮食礼俗文化之一斑。因此,研究《说文解字》各部字,对我们深入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李学勤.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2] 姚伟约.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3] 刘明丽.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D].信阳:信阳师范学院,2011.

[4] 黄宇鸿.《说文解字》蕴含的中国饮食文化[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

[5] 韩伟.汉字里所蕴含的饮食文化信息[J].郑州大学学报,2007(1).

[6] 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08.

[7] 汤可敬.说文解字今释[M].长沙:岳麓书社,1997.

[8] 周婉红,郭波.简析《说文解字》中部分饮食文字的背景[J].西南联合大学学报,2003(1).

[9] 阮元.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0]李学勤.孝经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11]周瀚光,朱幼文,戴洪才.管子直解[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猜你喜欢
汉字饮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谁远谁近?
何为清淡饮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健康饮食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