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跨文化教学,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学生

2015-02-14 01:06
英语教师 2015年18期
关键词:文化背景跨文化词汇

陈 军

作者信息:230000,安徽合肥,安徽省合肥市新华实验中学

英语教学应该是与时俱进的,因为只有不停地创新教学形式,转载更多的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和教师的教学始终保鲜。脱离对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的了解,是难以真正掌握其语言的,更谈不上运用。由于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居住环境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对英语语言的理解也存在巨大的差异。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丰富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近几年的安徽中考英语命题提供了这样一个信息:各种题型中负载的文化信息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单项选择中的交际用语、完形和阅读所渗透的文化背景知识。除了考查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更多的是考查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如果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忽略文化背景知识的铺垫,而只是用大量时间去孤立地教授语言知识,那么不仅教师费时费力,而且会加重学生的负担,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视野非常重要。笔者主要就如何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和国际化视野进行探讨。

一、用文化背景来教词汇

没有一个学生愿意枯燥地背单词,但是很多学生却愿意在其他活动中去主动记忆一些单词。比如说,学生在听英语歌曲、看英语电影、玩游戏中听到或看到单词时会主动地去记忆。那为什么教师不能主动去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学生主动地去解决问题,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呢?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词汇教学一直困扰着教师,单纯的词汇学习会让学生觉得非常乏味。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来增加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中有许多词汇来自神话、寓言、传说,教师可以通过对词汇的背景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语,从而达到记忆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生look out这个词组时,笔者就会说一个笑话,大概意思就是说一个外国人在英国的一家pub里喝咖啡,此时楼上的一位女士叫了一声“Look out!”结果这位外国人把头伸出去张望,被二楼掉下来的花瓶正好砸中脑袋,原来look out在英语中既有往外看的意思,又有小心的意思。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多搜集一些相关的材料,可以是直接引用过来的,也可以是靠自己的想象力杜撰的。教师不应该过度地重视词形和读音的区别,而忽视用法和文化上的差别。可见,词汇教学离不开文化传授。在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掌握词汇意义的基础上,努力挖掘词汇内容的文化因素,从而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

二、从差别中渗透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邓炎昌、刘润清 2003)。

在外研社版本的教材中,听说训练存在很多跨文化因素,教师应该把握好这块资源,很好地将文化渗透到教学中,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例如:外研社八年级上册第四模块Planes,ships and trains中,“地铁”的不同称呼就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向学生打开文化之窗。尤其是地铁作为一种现代化交通工具,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地铁在英国被称为underground或tube,而tube在口语中更为常用;美国人则更喜欢把地铁称为subway。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更多的相关知识。比如:国外地铁的计价方式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只有一种票价,称为only one fare,而有的则要根据路程远近来计价,叫作proportional fare。再如:freeloader就是指“逃票人员”,也可以用更加直接的free rider或ticket evader来表示。学生可以通过表演的方式将这些不文明行为表现出来。经过这些生动的以文化背景做铺垫的活动,学生更有动力和兴趣来学习英语。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教材配套资源所提供的信息,指导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发展与人沟通与合作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应根据时间、场合、对象的不同做出适当的反应,遵守英语交际的基本礼仪。比如,教师完全可以鼓励学生对教材上的一些对话或者情节编排课本剧,在表演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或者以小组互助的方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初中英语教师面对的是初中阶段的学生,让学生直接去排练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太现实,但是表演课本剧却是非常好的突破口。教师可以让学生把学过的内容表演出来,鼓励他们发挥想象并解决语言中的实际问题。这不仅会让学生对英语更感兴趣,而且会让他们融入文化背景中,变得更加自信。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他们会自发地分析困难,解决问题,教师要帮助他们加深对文化背景的感知。

三、通过阅读来读出文化

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无论是英语考试中阅读部分所占的比重,还是今后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都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同时这也是教师进行文化渗透的最好时机。在选择阅读材料时,教师应选文化内容丰富的训练材料进行训练,在阅读教学中加强文化教育。

例如,有一篇阅读材料是这样的:Alice was sitting with her sisters by the river.教师在介绍这个故事之前,要给学生讲述充足的背景文化材料做铺垫。《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是英国作家查尔斯·路德维希·道奇森以笔名路易斯·卡罗尔于1865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作品。故事叙述一个名叫爱丽丝的女孩从兔子洞进入一处神奇国度,遇到许多会讲话的生物以及像人一般活动的纸牌,最后发现原来是一场梦。如果这些背景材料不在教学中提前渗透,那么学生在理解这篇文章时就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有时甚至会出现偏差。因为它和中国童话故事的构思、主题以及各个环节都不一样。

可见,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不仅在于学生的语言知识能力和做题技巧,而且在于文化因素的干扰。因此,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讲解一些外国历史、风俗、最新科技等文化知识,使他们熟悉英语的语言风格和表达特色,扫除因文化背景知识匮乏所带来的理解障碍。

四、文化藏在语法中

文化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它波及到我国的外语教学领域,外语教师的文化意识提高了,教学中的文化成分增加了,有关文化教学的研究成果也增多了(胡文仲、高一虹 2005)。语法教学似乎最简单直接,只要把知识点讲清楚,然后以大量的练习作为补充。其实,教师在教授某些句法结构的同时完全可以介绍其语意和交际功能。例如,反意疑问句“Lovely day,isn’t it?”其实是无疑而问,只是英美人引起话题的一种常见的方式。“Why don’t you do something?”从形式上看是疑问句,却表示一种有礼貌的请求和建议。“How do you do?”虽然是问句,但其实是你好的意思。“Would you please turn down the radio?”不表疑问,而是表请求。

此外,还有很多与文化相关的信息,如:西方节日习俗、中西方对待家庭成员的不同态度等。学生在学习相关内容时,除了运用对比、图片、音像之外,还可以采取讨论或上网查找资料等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文化背景知识的能力,从而真正开拓学生的视野。实践证明,学生的文化背景知识越丰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就越强,学习英语的信心也就越足。

在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设置情景,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并能无障碍地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英语文化氛围,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因素。

总而言之,对于“00后”的学生进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外语教学的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具有深厚文化修养的外语人才。因此,在初中阶段,英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交际能力,从而为外语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文化背景跨文化词汇
数学文化背景下的计数原理试题赏析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本刊可直接用缩写的常用词汇
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山东戏剧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基于陕西地方文化背景下的动画创意人才培养研究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本刊一些常用词汇可直接用缩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