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正歌“歌曲”的传承及演唱特点

2015-02-14 19:10朴春花
艺术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平调中举余音

朴春花

谈正歌“歌曲”的传承及演唱特点

朴春花

朝鲜族的传统声乐曲种《歌曲》是在李氏朝鲜王朝广受儒生、士大夫以及上流阶层的两班贵族所喜爱的高尚、庄重的声乐曲,因此也被成为《儒生之歌》。本篇论文将从它的起源和音乐构成、长短形态及演唱法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的论述。

歌曲 大叶调 数大叶

一、“歌曲”的起源及音乐特点

“歌曲”、“盘索里”和“梵呗”被并列为朝鲜族的三大传统声乐曲种,这三个声乐曲种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并且从旋律和长短结构的特点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歌曲”是在李氏朝鲜时期广受儒生、名公雅士和上流阶层的两班贵族们所喜爱的高尚之歌,它是以时调诗为歌词,以管弦乐乐器伴奏而演唱的传统声乐曲;“盘索里”是受一般群众所喜爱的,在南道①地区广为流传的唱剧;而“梵呗”则是在寺庙中祭祀时,僧人们在仪式过程中所吟唱的佛教声乐曲。

其中的“盘索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通过大家喜闻乐见的故事内容和夸张的形体表演,受到很多观众的喜爱。而“梵呗”中所使用的“念佛”、“和请”②等声乐曲是随着佛教宗教仪式的一部分代代相传下来的。但是与前两者相比,“歌曲”由于演唱的节奏极其缓慢,以及在演唱过程中要极度节制个人情感的表达等特殊要求,显得非常单调和无趣,再加上“歌曲”也不是仪式音乐上所演唱的声乐,并不能够借助宗教的力量获得更广泛的传播,长久以来仅靠着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才得以传承。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环境中,“歌曲”还保留着自己独特的个性,严格的按照自己的演唱要求一直传承到今天,足见它具有非常强韧的音乐生命力。

对于“歌曲”产生的年代,我们可以追溯到高丽王朝的中期,它的原型叫做“大叶调”,即现在我们所熟知的“慢大叶”、“中大叶”、“数大叶”,其中慢大叶是“歌曲”最初的名字。1572年的《琴合字谱》③古文献中,我们只发现了慢大叶的名称,在16世纪~17世纪初还倍受欢迎的慢大叶到了17世纪中期逐渐输给了之后衍生出来的新生事物—中大叶和数大叶,在18世纪初慢大叶就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慢大叶虽然有流传下来的古乐谱,但是我们无法确切的还原它当时是以何种方式演唱的,在光海君时期《玄琴东文类谱》的作者李得胤曾经写下对慢大叶的鉴赏感文,里面写道:“慢大叶是柔和、温暖同时又具有庄严气氛的音乐。”④

到了18世纪中期,中大叶开始失去平调的音阶特点,逐渐向演唱速度偏快的数大叶转型,最后中大叶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此后在数大叶的基础上产生了许多派生曲目。数大叶经过变奏之后添加了弄、乐、编等曲调扩大了其规模。数大叶发展到19世纪后,除了男唱歌曲之外又出现了由专职的女性歌者演唱的女唱歌曲。大叶调经过了慢、中、数的历史变迁,正式由大叶调改名为“歌曲”应该是是李氏朝鲜时期的中期,也就是正祖大王和纯祖大王的在位时期。“歌曲”的雅名叫做“万年长欢之曲”,与“歌词”、“时调”并成为正歌,而正歌的中心就是“歌曲”。

歌曲与其他传统声乐曲相比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歌曲必须伴随着管弦乐的伴奏,包含着管弦乐所演奏的大余音和中余音。

第二、歌曲分为男唱歌曲和女唱歌曲,而男唱歌曲的唱法中是排场假声的运用的。

第三、歌曲分为羽调和界面调,有时一个曲调中甚至同时包含着两个调。

第四、歌曲一般运用16拍或10拍的,比较长的长短型,演唱者不可随意使用变化长短。

第五、时调诗的初章为歌曲的1-2章,中章是3章,终章的最初三音节是4章,终章的其余部分为5章。

第六、歌曲是由缓慢的节奏开始,再逐渐走向快节奏的构成,其演唱顺序是严格规定好了的,不可随意更改。

第七、演唱的形式有男唱、女唱、男女交唱、男女合唱等等。

二、“歌曲”的音乐构成及长短节奏

“歌曲”是从最初的单一曲目扩大、分化为目前众多曲目的传统声乐曲。目前所流传下来的男唱歌曲曲目有羽调音阶的11首、界面调音阶的13首、羽调和界面调各占一半的2首,一共26首。女唱歌曲曲目一共有15首。

“歌曲”的结构是组成“歌曲”的一个框架,26首男唱歌曲以调式区分归类如下。

1.羽调音阶的11首曲目

1)初数大叶2)二数大叶3)中举4)平举5)头举6)三数大叶7)骚耸8)羽弄9)羽乐10)言乐11)羽编

2.界面调音阶的13首曲目

1)初数大叶2)二数大叶3)中举4)平举5)头举6)三数大叶7)骚耸8)言弄9)平弄10)界乐11)编数大叶12)言编13)太平歌

3.半羽半界的2首曲目

1)半叶2)编乐

女唱歌曲的15首曲目如下。

1)羽调二数大叶2)羽调中举3)羽调平举4)羽调头举5)半叶6)界面调二数大叶7)界面调中举8)界面调平举9)界面调头举10)平弄11)羽乐12)还界乐13)界乐14)编数大叶15)太平歌。

我们可以看出,羽调和界面调男唱歌曲的前7首曲名是完全相同的,但旋律的进行方式却不一样。26首男唱歌曲都是数大叶系列的曲目,从初数大叶开始到二数大叶、中举、平举、头举、三数大叶、骚耸的演唱速度是相对缓慢的,而其余的曲目则是变化形态,它们分为中速的弄与乐,以及快速的编。构成“歌曲”的慢-中-数-慢的节奏形态正是韩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体现,这种从慢速开始再转到中、快速,最终回归于原速的音乐美学思想,我们也可以通过传统器乐合奏—“散调”来了解。

在“歌曲”的演唱过程中,还有在声乐部分的前后单纯用管弦乐进行合奏的大余音和中余音的存在。大余音是指初章的声乐演唱出现之前的前奏或第五章的演唱结束后演奏的后奏部分。中余音是指在演唱完第三章之后,在演唱第四章之前出现的器乐合奏部分。大余音是展示歌曲的整体气氛,并给予演唱者适当的音高和节奏的部分,随着悠扬庄严的管弦乐伴奏,给予观众充分融入其中的时间,净化浮躁的心情,让人期待着第一句歌唱旋律的登场;中余音引导着第四章的歌曲,并给予演唱者充分的调整呼吸、整理思绪的时间。

“歌曲”中使用的一长短是井间谱⑤上的16井间,即16拍。虽然拍数是16拍,但是杖鼓点是10点,因此也可以称其为10点16拍,演唱速度是非常缓慢的,而且在第一拍和第12拍要进行合长短,即手和竹杖要同时击打鼓面。除了16拍的基本长短,还有一种变化长短是10点10拍的形式,我们把它称为“编长短”,主要用于歌曲的“编乐”、“编数大叶”和“言编”等曲目当中,这种变化长短比基本长短的速度要快一些。16拍的长短在演唱过程中要求歌者表现出从容不迫的缓慢和旋律进行的连贯,因此要有深厚的呼吸作为支撑才能把歌曲完整的演唱下来。

三、“歌曲”的演唱法及演唱顺序

“歌曲”是要求演唱者正坐于舞台中央,以挺直端庄的姿势所演唱的声乐曲。近代的歌曲名家河圭一⑥曾说过,演唱歌曲的时候要禁止摇头转目,要以最端正的姿势演唱才能够表现出歌曲的高尚品位和风格。对演唱歌曲的姿势有如此严格的要求,是因为我们要通过这种恭顺、平静、严肃、端庄和沉稳的姿态来纠正轻浮和急躁的性情,展现正歌的正统性和高贵性。歌曲的发声当中所体现的端庄风格在歌词的内容和旋律多少自由奔放的弄、乐、编的部分也是始终连贯着的,因此我们也可以说歌曲的美感体现在排除俗气和贱格的优雅当中。

1950年以后,何圭一的亲传弟子李珠焕和金琪洙等人在国乐士养成所⑦培养学生的时候,主张男声要以丹田以下的呼吸,即腹式呼吸将声音提升并演唱到高音。中低声区的连接部分还不可以出现不同的音色,整个演唱过程当中要完全排除假声和头声的运用,完全靠人的真声实打实的去唱每一个音符。而在其他的正歌,即“歌词”或“时调”的演唱过程中是允许使用假声的,这就要求“歌曲”的演唱者要有较好的真声嗓音条件,在达到小字二组降B的音高上也要毫不含糊的选择真声演唱,由此我们也可以侧面看出“歌曲”是一个多么注重传统和原则,不允许变通的声乐曲种。与“歌曲”的这种演唱法相同的曲目,我也可以举例盘索里《春香传》当中的片段“赤诚歌”。“赤城歌”也是属于音域偏高的曲目,结合缓慢的晋阳调长短进行演唱,演唱者要毫无保留的使用全部的真声,因此听起来感觉像“歌曲”的其中一个曲目一样。

“歌曲”的演唱顺序是有着严格的要求的,演唱者不能随意改动曲目顺序,男女交唱的演唱顺序整理如下。

男:初数大叶(平调)- 女:二数大叶(平调)

男:中举(平调)- 女:中举(平调)

男:平举(平调)- 女:平举(平调)

男:三数大叶(平调)- 女:头举(平调)

男:骚耸(平调)- 女:半叶(半羽调半界面调)

男:初数大叶(界面调)- 女:二数大叶(界面调)

男:中举(界面调)- 女:中举(界面调)

男:平举(界面调)- 女:平举(界面调)

男:三数大叶(界面调)- 女:头举(界面调)

男:言弄(界面调)- 女:平弄(界面调)

男:界乐(界面调)- 女:界乐(界面调)

男:言乐(平调)- 女:羽乐(平调)

男:编乐(半羽调半界面调)- 女:编数大叶(界面调)

男女合唱:太平歌(界面调)

女唱歌曲出现的时代相对来说要比男唱歌曲要晚一些,男唱歌曲是完全排除假声的运用的,而在女唱歌曲的唱法上,则允许在部分高音演唱上使用假声。这种假声的运用叫做“细声”,女歌者演唱的时候要求音色要清亮悠扬,能够娴熟的穿越真假声的界限,交唱时配合男声洪亮低沉的声音,达到男女合唱的最佳效果。

“歌曲”在1969年11月10号韩国被指定为重要无形文化财第30号,由金景培老师担任男唱歌曲的艺能保有者,由曹淳子和金英基老师担任女唱歌曲的艺能保有者。不仅如此,在2013年12月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登载为人类无形文化遗产。歌曲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当中,始终仅保持着传统声乐的原貌和独特的演唱要求,学习朝鲜族民谣的学生们在最初进行声乐训练时可适当学习歌曲的曲目,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对本民族传统声乐知识的了解,通过严格的演唱法和呼吸法训练还可以增加演唱传统声乐曲目的韵味,使声音充满韧劲,为学生将来演唱各种风格的民歌打下良好的声音基础。

注释:

①南道是指韩国京畿道以南的地区,包括忠庆道、全罗道、庆尚道和济州岛。

②和请是在寺庙中祭祀时使用的歌曲之一,目的在于宣传佛教教理,在大众所熟悉的旋律上加上韩文和中文的歌词,用京畿民谣调演唱的居多。

③《琴合字谱》是明宗16年(1561年)由安瑺、洪善终、许亿凤、李无金等人共同编撰的乐谱,后来在宣祖5年(1572年)进行了改版。这个乐谱可以说是集歌曲的歌词、歌唱旋律、玄琴旋律、管弦乐和打击乐的乐谱为一体的总谱。

④“其平调慢大叶者诸曲之祖而从容闲远自然平淡故若使人三昧者弹之则油油乎若春云之浮空浩浩乎若熏风之拂野……”

⑤李氏朝鲜时期的世宗大王所创造的,东洋最早出现的有量乐谱,即可以得出音的时值。乐谱用“井”字形状的井间表示一拍,井间中写上表示音高的律字谱、五音略谱、合字谱和肉谱,其中律字谱是最为常用的。《世宗实录》里的乐谱、《琴合字谱》、《梁琴新谱》、《大乐后谱》等古代乐谱中都使用着井间谱记录音乐。

⑥何圭一(1867~1937)出生于韩国晋州,字圣绍,号琴下,20岁开始学习“歌曲”是朝鲜末期歌曲名家朴孝宽的首席弟子,继承了《歌曲源流》。

⑦国乐士养成所是现今的韩国国乐中学、高中的前身,是1955年为了培养国乐士而设立的附属于国立国乐院的教育机构,1972年正式改名为国乐高等学校。

[1]宋芳松.关于連音标问题的研究[J].韩国国乐学会学报,1969.

[2]张师勋.言弄和平弄[J].韩国国乐学会学报,1969.

[3]李惠求.歌曲的界面调[M].首尔大学出版社,1967.

[4]李惠求.歌曲的羽调[J].韩国音乐研究,1957.

[5]黄俊渊.关于大叶的研究[M].大韩民国艺术院出版社,1985.

作者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平调中举余音
方剧余音
非遗传承视角下菏泽大平调传承人才“四位一体”培养研究
夕阳钟声
菏泽大平调的传承及保护策略研究*
画龙须点睛 余音可绕梁——课堂结尾艺术探索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马中举陶瓷艺术作品
幼儿园小朋友排排站:只为庆祝院长幺儿“中举”?
RCM维修管理模式在平调系统设备维修中的应用
余音飘香 凤凰涅巢:“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参赛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