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选择——基于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分析

2015-02-18 08:36
金融经济 2015年20期

张 震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00)

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选择——基于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分析

张震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蚌埠233000)

摘要: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必须正确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构建货币政策指标体系。本文从指标选择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来分析我国货币政策目标体系的构建,并给与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操作指标;货币供给量;信贷规模

一、引言

一国实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在我国积极推进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下,为了充分发挥市场的自主调节作用,我国建立了一定法律体系,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与创新不断进行法律制度的修正与完善,同时采取各种经济手段进行经济的调节。货币政策作为经济手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维护币值稳定,提高就业水平,改善国际收支,维护金融稳定,促进经济长期平稳增长的重要作用。但在我国央行利用货币政策工具进行经济调节时,货币政策并不能直接达到以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的最终目标,即货币政策工具往往只能作用到操作指标,进而作用到中介指标,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调整来实现最终的目标。但不同国家或地区,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或经济结构下采用的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有着较大的差别。那么我国是如何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接下来我们就进行详尽的分析。

(货币政策指标体系图)

二、选择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主要标准与客观条件

货币政策是一国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手段,它的制定与实施将会对一国的经济增长,经济结构调整,就业状况、以及国际收支产生重要影响。但是央行并不能直接改变一国的宏观经济状况,即货币政策对于宏观经济的调控是间接的。这是由于经济也有它的“生活习惯”,经济的运行以及人的经济行为往往具有惯性,经济变量的改变并非一蹴而就的。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经济状况具有动态性。因此要达到最终目标就需要借助于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同时在货币政策逐步实施的过程中,政策实施效果的政策效果会较快的展现在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上。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不止是传输的管道,同时还是试试效果的预警器。央行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制定一套符合国家经济发展的客观条件并便于决策和控制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可以及时准确的监控与调整货币政策的实施强度与效果,更好地达到最终目标。

(一)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选择的主要标准

1央行具有绝对或首要的控制权。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是央行为了实现最终目标,利用货币政策工具直接调控来及时反应政策效果并据此对货币政策进行调整的指标。只用央行能够通过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直接的、有效的调控,才具有参考性。同时这一变量在央行的控制,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干扰较小,即央行对这一指标的变动具有绝对或者首要的控制权。例如居民存款量不仅受到存款利率的影响,同时受到个人存款意向的影响。这一指标央行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因此不能作为操作指标或中介指标。

2相关性。相关性是选择的首要标准,只有通过调控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能够实现维护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增长这一目标,指标的选择才有意义。相关性有着两层含义:一是要求选择的中介指标与最终要有密切的联系。二是要求选择的操作指标也必须与中介指标紧密相关。操作指标的选择受到中介指标的制约,只有相互之间相互配合,这样构成的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才是顺通的、有效的。

3可供及时且准确测量。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不止是传输的管道,同时还是试试效果的预警器。后者是指通过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实现情况以及变动情况,进而对能否实现最终目标进行研究分析。因此央行选择的指标必须要能够被快速且准确的测量。

(二)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选择的客观条件

不同的国家或同一国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使用不同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例如英国自1987年起以货币供给量作为中介指标,并选择作为唯一的货币总量指标。德国自1975年开始就以降低通货膨胀为货币政策最终目标,选择作为中介指标。在实现这一目标上取得很大成功。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选择不仅受到如上相关标准的限制,还取决于国家经济环境的客观条件。

1经济发展的绝对水平及所处阶段。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区别。这是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了市场的发育状况。央行对金融指标的控制能力有着较大的区别。同时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经济管理体制有着较大的差异,经济目标也就难以一致,这也就影响着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

2金融市场发展水平。央行货币工具的使用直接作用于金融市场,通过金融市场传递到实体经济当中。不同发展水平的金融市场,政策传递的方式与效果也有着较大的差异。例如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金融衍生工具越来越受到投资者的青睐。作为套期保值的工具,央行调控利率对个人的影响将有所降低。因此选择利率作为相应的指标也就有着很大的缺陷。同时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还决定着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例如随着金融市场不断的壮大,美联储越来越重视公开市场业务这一工具的使用。

(三)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的选择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壮大,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之便不断进行调整与修正。如我国中介指标经历了信用贷款规模—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更。我国金融市场近年来虽然突飞猛进,政府的金融市场的管制逐步的放宽。2013年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产品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政府对金融创新的鼓励。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金融市场的发展还远远不够,因此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限定在货币供应量,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为主。我国选择准备金和储备货币作为相应的操作指标。其中准备金有着准备金总额、法定准备、超额准备、借入准备和非借入准备五种不同的计量口径。而法定准备金率是我国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比较固定。超额储备是商业银行在中国人民银行除法定存款准备金以外的储备存款。与其他几种准备金相比,超额储备的多少以及变动情况能够更好的反应货币市场中货币供求状况。因此我国选择超额准备作为主要的操作指标。

三、我国货币政策指标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选择的相关分析

正确的选择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决定着一国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和持续性,进而影响着一国经济的发展。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选择受到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的限制。为了更好的解释我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正确性,我们选择国家统计年鉴关于国内生产总值、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各项贷款在1998年-2013年的数据,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与信贷规模、狭义货币供应量、广义货币供应的相关程度。

(一)变量选择

本文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为最终目标的代表变量,以狭义货币M1,广义货币M2为货币供给量的代表。金融机构资金运用各项贷款为信贷规模的代表。

(二)相关分析

利用e.views对变量进行相关系数分析,结果如下表:

变量国内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应量狭义货币供应量信贷资金运用国内生产总值10.9958420.9948562130.993587218广义货币供应量0.99584214910.993827290.99961984狭义货币供应量0.9948562130.99382710.992912173信贷资金运用0.9935872180.999620.9929121731

1998年以来,与狭义货币供应量相比和信贷规模相比,广义货币供应量对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影响更高,更适合作为中介指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金融市场的不断地发展,资金借贷不再局限在企业或个人与银行之间的借贷。企业可以通过债券或者股票进行融资。信贷资金规模对于经济的影响不断的减弱,同时居民储蓄的医院减弱,而是利用部分资金进行投资。因为现阶段选择广义货币供应量更加符合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状况。

四、货币政策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的应用

我国政府经过详尽的分析与论证,正确的选择了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和操作指标,形成了我国货币政策指标体系。货币政策的决策与应用有着一定的程序和依据,我国货币政策由货币政策委员作为央行的咨询议事机构,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相应的政策,并报国务院批准执行。央行依照我国宏观和微观经济运行状况、世界经济发展与金融形势变化和国内金融市场形势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在具体分析中,央行对我国如上情况进行分析,决定实行宽松或紧缩的货币政策,利用货币政策工具来对国内货币市场进行调控。但是实施后应实时的监督相应的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变动情况,在必要时对货币政策的力度和方式进行调整,使货币政策的效果不断的接近最终目标,最终实现目标。

五、政策建议与前景预测

目前学术界对于货币政策效果以及货币政策指标的选择的意见有着较大的分歧,根本原因是现实中经济处在不断的变动过程中,我们对经济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与操作指标选择依然有着很大的挑战,在制定政策并实施的过程中有着诸多因素制约着政策效果,往往政策效果并不理想。

(一)经济在不断变化,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的选择也应该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而进行不断的调整。选择的标准只是对指标选择的一定约束,但并不是要遵守每一条。随着时间的推移,金融市场更加的复杂化,央行对金融指标的控制能力不断减弱。但也不能因为控制能力的减弱就直接排除这一指标,应该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综合的考虑某一指标选择的利弊后来做选择。

(二)货币政策应该与财政政策等其他政策配合使用。经济增长、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在具有一致性的同时也具有着一定矛盾,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又是有限的。只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相互配合才能更好地控制操作指标和中介指标,最终达到稳定货币与物价水平,促进经济增长的发展的最终目标。

(三)货币政策具有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但是货币政策的制定及其效果同样受到金融市场发展水平以及经济结构的制约。我国应努力改善经济结构,完善经济制度。鼓励金融市场创新,不断的丰富金融产品,使金融市场更好的为实体经济服务,更好地为货币当局货币政策的实行提供便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李冬,谢敏.中国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理论和实践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9,07:34-36.

[2] 蒋瑛琨,刘艳武,赵振全.货币渠道与信贷渠道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实证分析——兼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J].金融研究,2005,05:70-79.

[3] 王志彦.货币政策中介指标有效性实证分析[J].经济视角(下),2008,01:55-58.

[4] 田光宁,廖镇宇,韩中睿.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有效性:2002-2012年中国的经验[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07:25-31.

[5] 付晓琳.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3.

[6] 王超.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有效性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