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2015-02-18 08:36孙赫阳
金融经济 2015年20期

孙赫阳 王 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192)

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分析

孙赫阳王紫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192)

摘要: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对储蓄以及储蓄率的概念进行定义,了解我国储蓄的现状以及高储蓄问题的影响因素。并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同时结合实际情况,为解决我国高储蓄率问题提出合理建议。

关键词:国民储蓄;高储蓄率;成因与对策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也随之提升,据《中国统计年鉴》显示,中国的国民总收入自1978年的3,645.22亿元,上升到了2013年的566,130.18亿元,约为1978年的155倍。伴随着收入的增加,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也随之不断的增加提升,而现在高储蓄率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中国国民储蓄的现状

储蓄是一种存款活动,指城乡居民将暂时不用或结余的货币收入存入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国民储蓄是国民可支配总收入减去最终消费支出后的差额,衡量一个国家在不举借外债的情况下,可用于投资的最大资金量。国民储蓄包括政府储蓄、企业储蓄和居民储蓄三个组成部分,本文所讲的储蓄即为国民储蓄,其现状如下。

(一)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占GDP比重大

中国的国民储蓄率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且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世界平均储蓄率为19.7%,而中国早在2004年就超过了47.11%,近年来一直处于高位增长,近5年以来已经多次突破了50%。据世界货币基金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储蓄率全球第三,GDP估值8.9万亿美元,而国民储蓄率占到了GDP的比重为51%。

(二)国民储蓄的净额大并呈现上升趋势

世界银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的国民储蓄净额相当之大,并逐年上升,自2008年的1,934,950,520,905美元上升到了目前的3,264,566,923,913美元,而经济规模几乎为中国两倍的美国,据估算储蓄额仅为2.8万亿美元,占GDP的17%。1与此同时,中国国民储蓄净额远远大于同为重要的东亚经济体的日本和韩国。2012年日本国民储蓄净额占GNI2比重为0.3%,中国则为39.9%。

图1. 1978至2012年中国、日本和韩国国民储蓄额净值变化图

(三)部门储蓄差距大

在我国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比重中,个人储蓄和企业储蓄所占比重远远大于政府储蓄,我国政府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一直低于10%,而我国国民储蓄占国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几乎维持在40%左右,并且自上个世纪以来企业储蓄已经成为中国高储蓄的来源。

三、影响国民储蓄的因素

(一)经济发展水平

根据王弟海、龚六堂(2007)所进行的研究,通过建立Ramsey模型推导出长期储蓄率和消费率的一般公式,并代入中国和美国等国的经济变量数据进行模型合理性的验证,结果显示造成中国高储蓄率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中国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率会影响投资回报率,进而影响了居民当期的消费成本,间接影响了储蓄率。

(二)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也是影响储蓄率的重要因素,根据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构成公式我们可以得知,个人可支配收入等于所有收入(PI)减去所得税后加上转入收入,即等于个人消费加上个人储蓄。因此当外界环境造成个人收入发生变化时,个人消费和个人储蓄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三)消费状况

消费状况也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个人消费和个人储蓄是构成个人可支配收入的两个因素,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人民将会面临着两种选择,一个是消费,另一个是储蓄,如果消费更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者通过消费可以获得更大的效用,收入所用于储蓄的比例就会减小。一般情况下,CPI过高即物价水平过高,在收入不变时,会减少消费,从而加大储蓄。

(四)储蓄动机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产生行为。此影响因素属于储蓄者的心理因素,是无法忽视的存在,对于储蓄来说影响也比较大。如果是储蓄动机属于预防性的,那么就会增大储蓄的额度以及储蓄率,相反如果不是,那么则会减低储蓄,将收入多用于投资与消费。

(五)国家宏观政策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是宏观经济政策的两个方面。货币政策指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它通过调整利率直接影响到储蓄率的高低。国家的其他政策也会影响到储蓄率,例如社会保障制度,西方国家由于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较好,所以其一直处于高消费、低储蓄的经济模式之中。

(六)人口年龄结构

人口年龄结构同样也是影响储蓄的因素之一。其主要靠两个方面的因素影响储蓄,一个是少儿抚养系数,另一个是老年抚养系数。其中少儿抚养系数与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系数与储蓄率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

四、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

(一)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宏观成因

1、存款的利率较高

粗略比较各国利率可以看出,中国3%~4%的存款利率比多数大型发达经济体高很多,后者仅为0.2%~0.5%。中国的存款利率也高于多数东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在经过通胀和汇率风险调整之后。存款利率是影响储蓄的直接因素,因此很多人将储蓄作为一种投资的方式,从而加大储蓄力度,直接促使了储蓄率的提升。

2、社会保障水平较低

中国的社会保障水平总体上偏低,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亟待完善。因此,中国国民普遍缺乏社会保障,储蓄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种为自己的生活提供保障的方式,所以很多人将收入转向储蓄。因此多数中国国民,在面对消费与储蓄时会更多的选择储蓄。

3、人口结构的变化:老龄化加剧,少儿抚养比降低

中国的人口结构正有“高低高”型向“三低”转型,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少儿抚养比逐步降低。我国的少儿抚养比已由1982年的54.6%降至2013年的22.2%,但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却由1982年的8.2%上升到2013年的13.1%。少儿抚养系数与储蓄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老年抚养系数与储蓄率有着明显的正向关系,近30年来急剧下降的少儿抚养系数与增长的老年抚养系数同时造成了我国储蓄率是上升。

(二)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微观成因

1、市场的不健全阻碍了消费与投资

我国市场经济起步比较晚,信息流通、法律制定、市场监管还是诚信意识等方面都不够完善,消费和投资缺乏良好的外部环境与保障,从而阻碍了市场的发展,抑制了消费与投资,造成了我国储蓄额的提升和高储蓄率问题。

2、预防性的储蓄动机

由于中国长期处于小农经济社会,其存在不稳定性,并时常受到自然灾害以及社会动荡的影响。即使是到了现在,中国人依旧具有很强的防范意识,所以存在着预防性的储蓄动机,很多人会减少消费而增加储蓄。

3、个人收入的逐年提升

我国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个人收入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特点。尤其是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较大,近十年来,已经由2003年的8,472.2元增长到了2013年的26,955.1元。个人收入是影响储蓄的重要因素之一,并且与储蓄率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因此个人收入的提升成为了我国高储蓄率的又一成因。

表1. 2003~2013城镇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

五、中国高储蓄率的影响

(一)消费率偏低内需难以拉动,经济增长减缓

内需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我国储蓄率高,意味着国民把较多的前存入了银行,那么对于消费和投资来说,国民所能够提供的资金就相对较少了,因此我国的内需难以拉动。而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出口和消费三个方面。由于世界经济危机,国外市场减少了对中国出口的需求,急需拉动内需保持经济增长。但是由于我国储蓄率高,投资消费少,从而造成了经济增长减缓。

(一)中国金融体系压力增大

中国经济的发展目前需要进行大量的融资。由于投资往往具有很长的收益周期与较高的风险,如何使得国民将短期无风险的储蓄,转为一定程度上的长期投资或者较为长期的投资是其面临着的主要问题。所以说,我国国民的高储蓄率对金融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二)加剧了“高储蓄两难”局面

我国是出口型国家,但人民币并非国际结算货币。因此过高的储蓄率很容易造成政府的高储蓄两难问题,究竟是否需要增加将人民币进行升值,会使得政府陷入两难,如果进行人民币升值,将会造成国内的通货膨胀,如今我国的通货膨胀率已经远远超过了国际上规定的4%。如果不进行升值,则会引起进口国的排斥,中国商品将不易进入海外市场,减少出口,减缓经济发展速度。

(三)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据已有的基于1895到2010年度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我国农村居民储蓄率与城乡收入差距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农村居民储蓄率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单向因果关系,即农村居民储蓄率的提高扩大了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我国农村储蓄率自1985年以来一直处于逐年上升的阶段,可见城乡收入差距正在进一步的拉大。

表21985~2010年中国农村居民储蓄率与城乡收入差距

六、应对高储蓄率问题的对策

(一)降低利率促进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高储蓄利率是造成高储蓄率的直接原因。因此,解决高储蓄问题的第一步就是降低利率。西方发达国家储蓄利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了利率市场化,即利率由市场供求来决定。实际上,它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实施利率市场化可以更进一步的推动我国市场化进程,促进政府更好的扮演“看不见的手”的角色。

(二)完善社会保障

消费可以分为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而储蓄恰巧是未来消费的一种方式。中国高储蓄率问题的成因还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的不健全,无论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改革,还是国家的福利政策以及保障人民生活的相应的基础社会的建设都需要大力的进行完善,减少消费者对于未来消费的担忧,所以良好的社会保障是推动消费,降低储蓄率的重要保证。

(三)鼓励消费,拉动内需

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消费和投资的增加可以减少储蓄,同时能够促进我国内需的加大,因此促进经济的发展。所以,可以通过完善分配制度、降低房价水平等方式促进消费,扩大人们对于消费的需求,还可采取更大的利于扩大内需的政策来刺激需求。

(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减少税收

由于缺乏相应的保障,人们会更多的愿意选择储蓄而放弃相应的经济活动。所以可通过完善市场法律、加强市场监督与监管、建立健全市场信息的传播渠道、增强诚信建设等方法来完善市场,为投资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减少投资所得的税收,让人们将更多的存款由于投资,带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减少储蓄。

(五)与时俱进转变观念

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消费者自身的因素,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进行储蓄而不是投资和消费,所以解决高储蓄率问题的关键在于转变国人的思想,让人们的思想无论是消费观念还是生活观念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的。

参考文献:

[1] 翁媛媛,高汝熹,绕文君.中国高储蓄率部门特征、成因及对策[J].经济学家,2010.03:42~44.

[2] 王文杰.中国高储蓄率成因实证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3.

[3] 黄育川.中国存款利率偏高[N].深圳商报,2014.01.10.

[4] 许清.中国高储蓄率成因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经济信息,2014,0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