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思考

2015-02-21 05:17杨金保沈志鹏
关键词:软实力实力应用型

杨金保,沈志鹏

关于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思考

杨金保,沈志鹏

高校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我国高校在应用型创新人才“硬实力”培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在“软实力”培养方面相对簿弱,突出体现在课程设置重“硬”轻“软”、创新思维培养效果堪忧、实践教学流于形式等问题,应从积极寻找切合点、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加强师责队伍建设、完善外部信息反馈机制等六个方面出发,探索高校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的内在路径。

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各类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对应用型创新人才提出了更广泛的需求。此时,高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日益彰显。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应用型人才”与“创新人才”的集合,是具有博、专协调平衡的知识结构,有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高度发达的智力和能力,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个性,以及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职业素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1]。目前,高校在培养学生具备懂理论、高技能等“硬实力”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软实力”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软实力”是人才自身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是其长远发展的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作用不仅非常重要,而且无可替代[2]。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涵义

“软”与“硬”是相对的,“硬实力”更多是外在的,可以通过相应的标准或者分数等去衡量;而“软实力”则较为内在,很难用具体的数据或标准去衡量。本文所指的“硬实力”是与专业知识、实操技能、外语水平、计算机水平等有关因素的总和;而应用型创新人才的“软实力”则是与思想道德素质、法制观念、职业心理、沟通能力、承受挫折能力以及团队合作、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等有关的多种因素的总和,是以自身“硬实力”为基础,通过自身“软”“硬”两种素质的转化和传播,以影响利益相关者及其他社会客体,并使其认同、接受、支持自己,有效放大自身的“硬实力”,为自身可持续发展提供持久的驱动力。

目前,我国高校日益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专业知识、操作水平等“硬实力”方面不断加大力度,以期增强毕业生的就业能力,进而提升就业率,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才“软实力”的培养,致使毕业生就业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3]。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高校应重视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培养,不仅要注重培养人才的“硬实力”,更需要根据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培养计划,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的作用,使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真正做到“硬实力”与“软实力”齐头并进。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重“硬”轻“软”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应用型创新人才产生了较大需求。高校为了尽快满足社会需求,在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相应调整,但更多倾向于前沿理论知识、计算机应用、技能本领等“硬实力”的培养。起初,课程设置的改变有力地推进了人才培养由传统的理论型向应用型与创新型的进一步转变,得到了企业的认可,实现了就业率的提升。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毕业生暴露出沟通能力欠缺、心理素质较差、创新意识不强等“软实力”方面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偏见,出现了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供求矛盾。

(二)创新思维培养效果堪忧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逐步认识到创新思维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于是,高校普遍设置了一些与激发人才创新思维相关联的课程和活动。但是,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大多数高校为了便于管理、方便操作,还是选择了对在校学生进行统一培养,即采用相同的培养模式。然而,相对于社会对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需求来讲,这种单一、同质的培养模式,不但没能更好地激发人才的创新思维潜能,相反,在一定程度上却束缚了人才发展的思想和眼界,压制了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最终阻碍了人才创新思维的培养,致使其不能满足社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提出的更高要求[]。

(三)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为了不断增强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竞争力,高校越来越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加大了实践教学学分比重,并且通过短期实习、企业导师代培等方式来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但是,从大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情况来看,一些实践课程形同虚设,无法有效实施或无法有效监控其是否实施。大部分的实践课程并没有真正实现“走出去”,而是以软件模拟、沙盘模拟、室内实验等形式来代替真正的企业实践,致使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缺少了真实的实践环节[],阻碍了学生在创新思维、工作理念、团队合作等方面的“软实力”形成。

三、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的路径

高校作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教育、科研以及成果转化等方面与社会发展的衔接更加紧密。随着社会和用人单位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发展情况的反馈越来越多,使得众多高校在重视“高技能”“硬实力”培养的同时,也将“高素质”“软实力”纳入到培养方案制定的考虑因素中[]。依据“软实力”的内在涵义,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培养的内在路径,要从积极寻找切合点、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等六个方面出发,优化现有的教育资源,不断挖掘人才发展潜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一)寻找“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结合点

要加强对人才培养相关资源的整合性、协同性、灵活性和针对性等方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涉及人才培养的“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努力寻找结合点,并灵活运用一定的智慧和技巧,在结合点的多元中求主导、多样中求共识、多变中求主动,使软硬实力互为辅助,从而提升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企业的反馈和人才培养的目标,紧紧围绕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加大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修制、主辅修制,探索跨学科、跨专业联合培养模式,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其广泛的适应能力。将沟通技巧、心理学等素质拓展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并重点突出“应用型”及“创新型”特色,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开设一些前沿性和综合性的课程,尤其是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适当增加包括专业实验、课程实习、生产实习、工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内容,实现实践能力提升与素质教育课程的全覆盖。

(三)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根据用人单位的反馈,目前应用型创新人才在工作中普遍存在应变能力不强、团队意识缺乏、创新意识较弱等“软实力”方面的问题。对此,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积极开展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创业实践等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使他们学会尊重现实、关漕他人、多视角分析事物的利弊等。同时,还要适当开辟有助于提升心理素质的第二课堂,适时引导学生在成功面前不自满,在挫折面前不自卑,找到并努力适应自己现阶段的角色定位,主动融入社会,进而实现人才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双赢目标。

(四)充分发挥产学研基地的作用

目前,高校对于产学研基地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培养人才的实际操作本领方面,却忽略了产学研基地在“软实力”培养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应用型创新人才将来往往工作在企业生产管理的第一线,对他们的培养不但要注重知识应用、动手实践等能力,更应注重培养其团队合作、适应社会需要等能力,使其在社会上有“应用”的舞台[]。因此,高校要把学术研究、学科建设与企业经吕发展、人才长远发展等密切相连,促进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积极构建通过产学研基地来提升人才“软实力”的良性机制,实现多方优势互补,让人才通过产学研基地尽早熟悉未来的工作环境,对未来的角色定位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这样,既可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解决人才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软实力”较弱问题,又可以急企业之所需,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创新人才,进而助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支既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又拥有一定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师资队伍,对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在搞好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将在企业考察交流、行业发展情况等调研过程中发现的“软实力”方面存在的问题,融入到每一个教学环节。同时,教师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在为人处事、协调沟通等方面的“软实力”,以自身良好的形象,影响和带动学生在实践中更加注重自身的“软实力”提升。

(六)完善外部信息反馈机制

高校在转变管理模式的过程中,要逐步认识到信息反馈的重要意义。阶段性评教、定期调研等反馈制度大多应用于内部管理,却没有较为系统的外部信息反馈机制,致使用人单位的信息不能直接地、真实地反映出来,进而导致高校在适应外部需求的过程中稍显缓慢。所以,高校在未来的发展中要着力完善对人才跟踪调查和对用人单位“后接收”的系统性调查,实时掌握应用型创新人才就业后的发展动态和走势,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准确掌握市场需求和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发展趋势,根据实际情况,认真收集相关信息,为人才培养、专业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制定下一步工作目标,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服务。

四、结语

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硬实力”是基础,“软实力”是平台,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因此,高校要在保持“硬实力”培养优势的同时,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软实力”的培养,实现“硬实力”和“软实力”之间的和谐统一,以达到应用型创新人才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实现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三赢”。

[1]张兄武.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

[2]杜立文,戴维,尹秀玲,等.提升应用性本科高校人才培养“软实力”的策略[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3]唐炯.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J].学园,2013(32).

[4]王燕.大学生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学理论,2014(11).

[5]张金萍,项义军,杨慧瀛.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商业经济,2014(19).

[6]林岚.我国高校拔尖人才培养的软实力建设[J].科技创新导报,2010(10).

[7]何满辉,赵宏霞,万君,等.基于产学研的定制式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为例[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编辑:文汝)

G642.0

A

1673-1999(2015)03-0039-03

杨金保(1932-),男,硕士,东北石油大学(黑龙江大庆163313)高等教育研究所综合室主任,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沈志鹏1935-,男,硕士,东北石油大学招生就业处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2015-04-27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4年度课题“基于软实力模型的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研究”(GBC1214005);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构建研究”(GBB1211017);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13年度重点课题“黑龙江省高校办学模式趋同分析与特色办学策略研究”(GBB1213009)。

猜你喜欢
软实力实力应用型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实力抢镜
王晓晨:逆袭靠实力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第8讲 “应用型问题”复习精讲
提升文化软实力是当务之急
场上拼实力,场下拼表情,就这么拼了
基于应用型的成本会计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