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母语支化英支表达能力探讨

2015-02-21 05:17陈崇国
关键词:外语教学母语跨文化

陈崇国

提升学生母语支化英支表达能力探讨

陈崇国

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学生缺乏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意识是产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源。可以通过开设母语文化英文表达选修课、在英语考试中增加母语文化内容、营造学习中国文化的校园氛围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文化意识等途径来提高大学生的英文表达母语文化的能力。

“中国文化失语症”;母语文化;英文表达;跨文化交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这里提到的文化传播,不仅是指将世界各国的文化介绍到中国,还指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这就要求高校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使学生成为文化交流的使者,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介绍给感兴趣的外国人,使世界各国人民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华民族[1]。然而,纵观国内高校的外语教学,普遍比较重视目的语文化教学,而对我们母语文化的英语表达却鲜有提及。要克服上述弊端,无论是在英语教学或英语考试中,还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都要融入中国文化内容,特别是要培养学生的自我文化意识,提升他们的中国文化英文表达能力。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有利于中国文化的输出,从而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根源

2000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刊登了南京大学教授从丛的文章《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文章指出: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2]。学历层次较高的博士生尚且如此,更不用说本专科学生了。人们不仅要问,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产生昵?

(一)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

大学英语教学长期以来主要是围绕语言知识传授和语言技能训练进行。传统的外语教学观认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教会学生语言知识。我们的外语教学大纲中有词汇列表、语法列表等,但却没有文化项目表[3]。教学内容的确定必须以教学大纲为依据,由于文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的缺位,所以无论是教材的编撰还是英语教师的课堂教学,母语文化都被忽略了。肖龙福等人认为,高校英语教学大纲对中国文化的教学目标及要求缺乏更详细、明确的描述及规定,这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最主要原因之一[4]。

随着跨文化研究的兴起,研究者们意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传授语言知识,还应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拓展文化视野。因此,目的语文化在外语教学中受到了重视,无论是教材编撰还是外语教师授课都增加了文化内容,但都是以西方国家的文化为主,用英语介绍中国文化则很少。继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哑巴英语”:很多英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中大都变成了单向、被动的交际者,即在跨文化交流中大多被动地提供交际对方所需的一般信息,或单向地了解、获取英美文化知识,而不能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

(二)学生缺乏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意识

如果说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外因,那么,学生缺乏英文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则是“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的内因。张为民、朱红梅指出,学生平时没有接触过英文版的中国文化介绍,也没有注意吸收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介绍是导致学生在用英语表述中国文化特色的测试中效果不佳的原因[5]。这与我们对学生的调查是一致的。我们曾调查一所二本院校的学生是否翻阅过有关介绍中国文化的英文报刊或杂志或通过网络了解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只有8.3%的同学回答经常翻阅或查看,19.7%的同学表示偶尔翻阅或查看。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同学缺乏主动学习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意识。

二、提升学生母语文化英文表达能力的途径

(一)开设母语文化英文表达选修课

为了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一些研究者提出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崔刚提出从政策制定的层面重视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问题,以及在教材编写中适当调整教材内容,加入一些与中国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对比的文章作为课文[6]。张为民、朱红梅也提出了类似的看法,建议从大纲制订、教材编篡、课堂教学等方面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结合起来[5]。这些方法固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加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但很难让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中国文化。要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文化,提高其英文表达能力,开设中国文化英文表达选修课是一种好选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学习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如中国传统节日习俗、人际关系、旅游、饮食、中医、武术、音乐、语言、思想意识、绘画、书法、园林、陶瓷、壁画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价值,以及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和文化性格。

(二)英语考试中增加母语文化内容

影响学习效果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加入中国文化的成分,这对他们的将来会有什么益处[6]。对中国学生来讲,考试在他们学习中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换句话讲,很多学生学习英语就是为了通过各种考试。在大学阶段,学生要参加英语期末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如果在考试中增加有关中国文化的英文翻译,这将促使学生去学习了解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因此,要充分发挥考试对学生英语学习的正反拨作用,通过考试引导学生去自觉学习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可喜的是,现在的大学英语四级考试已经增加了有关中国文化、历史、社会发展等方面内容的翻译,很多学生已主动通过网络、查找书刊杂志、向教师请教等方式去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

(三)营造学习中国文化的校园氛围

校园文化是青年大学生感受最深并能发挥直接作用的文化,校园文化氛围能对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一定要抓好这个文化传播平台,形成以中国文化核心价值体系为主要内容的主流舆论[7]。要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吕造学习中国文化的良好校园氛围,可用中英文将中国文化中一些富有哲理的经典语句张贴上墙,如“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Humans tend to seek higher positions while water always flows to lower places)”“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Is it not a pleasure to meet friends from afar?)”。也可举办一年一度中国文化知识英语竞赛或朗诵比赛,通过初试、复试、决赛等程序选出优胜者。通过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的语言情境,使学生在形文交融中动情,在文化感悟中移情,在潜移默化中习得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知识[8]。

(四)培养学生的自我文化意识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以培养其文化意识为首要任务。文化意识是指一种对本民族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9]。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学生不但要树立“知彼”的文化观(目的语文化),更要培养“知己”的文化意识(母语文化)[10]。换句话讲,学生要参与跨文化交际,不但要有扎实的目的语语言功底、了解它所承载的目的语文化内涵以及使用该语言时的相关社会文化规约,同时还需了解如何用目的语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传播出去。因此,要引导学生有意识地学习运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让他们充分意识到继承和传播中国文化既是责任,也是义务。除了通过英语课堂教学学习中国文化的英文表达外,学生还应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如定期阅读英文版的中国日报,或游览名胜古迹时留意有关的中英文介绍,如游览长城可以了解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游览孔庙时了解对中国社会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经典语句,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Do not do toward others anything you would not want to be done to you)”[11]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时用英文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三、结语

外语学习不仅是学习语言知识和习得语言技能,而且是学习文化,这一理念早已成为外语学术界的共识。文化学习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学习目的语国家的文化,它还包含了学习用外语来表达我们的母语文化。李平指出:“如果具有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人在交际活动中既熟悉对方的文化,又能向对方介绍自己国家的文化,这样的交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跨文化交际。”[11]“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10]。在大学阶段,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英语基础,培养他们有意识地用英语来表达母语文化,增强对母语文化的敏感性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蒙感。这样,他们今后在参与跨文化交际时,就能自信地用英语去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1]叶殷,朱良志.中国文化英语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3]刘玉梅.外语教学中跨文化教育的缺失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7(8).

[4]肖龙福,肖笛,李岚,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及实践,2010(1).

[5]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增,1).

[6]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

[7]李周红.高校外语教学与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培养[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

[8]郭惠香.跨文化交际与英语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

[9]李娅琳,陈晓靖.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之必要性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1(1).

[10]袁芳.试析外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地位与作用[J].外语教学,2006(5).

[11]李平.外语教学中深化跨文化教育的意义与实施[J].山东外语教学,2010(4).

(编辑:文汝)

G642.0

A

1673-1999(2015)03-0060-03

陈崇国(1975-),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401331)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学理论及实践。

2015-05-04

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科院校‘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133074)研究成果之一;重庆科技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卓越工程师’试点班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201250)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母语跨文化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母语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母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外语教学法的进展
论《远大前程》的语言特色及其母语迁移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