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额利润视角的企业技术刨新动力研究

2015-02-21 05:17李金勇范巧
关键词:利润率动力产品

李金勇,范巧

基于超额利润视角的企业技术刨新动力研究

李金勇,范巧

对技术创新动力的一元论、二元论、多元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和综述。在此基础上,从超额利润的视角,论证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于创新产品预期利润率与现有产品利润率的差额。遵循投入产出原则,从收益和成本出发,对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出一些可行的政策和措施。

技术创新;动力;超额利润;激励机制

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进步的灵魂,而动力问题又是创新活动能否发生的关键。从熊彼特提出创新的概念以来,关于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一直就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但时至今日也未能形成统一的结论。我们试图从超额利润的视角对此问题做出新的探讨,从而为进一步完善创新激励机制提供一些可供参考的思路和建议。

一、技术创新的内涵

经济学意义上的“创新”研究可以追溯至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他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给出了创新的定义:创新就是将生产函数中的各种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应用的过程[1]。有观点认为,创新就是一项新发明被首次商业化的应用[2]。这个经典的表述被后续的大量研究者所认可。傅家骥教授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为了获取商业利益,重新组合生产条件和生产要素,建立效率更高、费用更低的生产经吕系统[3]。我们认为,企业用于生产的技术不但是指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工艺,还包含了与生产相适应的一系列组织管理方法和制度,所以,技术创新可以理解为:企业将新技术与生产相结合,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或新的组织管理方法,进而开拓新的市场、降低运吕和生产成本的技术经济活动。即无论企业技术创新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结果主要有两种形式:或是形成了能够满足特定社会需求的新产品,或是降低了现有产品的生产成本。

二、技术创新动力研究综述

技术创新动力研究的是技术创新起源的问题,即导致企业技术创新活动发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对于该问题的研究,学术界很早就已经开始,成果也较为丰富。如果我们按照动力中所包含的具体因素的个数,可以将各种观点分为一元论、二元论和多元论等。

一元论是指将创新动力归结为某一种具体因素。它其实涵盖了两种在观点上截然相反的理论:技术推动论和需求拉动论。技术推动论认为,技术创新的动力源于科技发明,新技术的产生促使企业思考其经济应用价值,然后通过产品化形成技术创新,从而为企业带来商业利润。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熊彼特,他将创新过程总结为“技术发明——技术创新——社会需求”,即科技成果主动创造社会需求,继而推动社会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1]。而需求拉动论则认为,正是为了满足市场成长过程中不断产生的各种需求,才导致了企业有目的的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有新技术的产生,也可能只是对原有技术的重新组合应用,但不论采用什么方法,市场需求始终是引发创新的根本动力。根据学者研究,持这种观点的经济学家主要有美国的施穆克勒和厄特巴克等人[4]。有学者通过实例研究发现,大约75%的技术创新都是由市场需求引发和导致的[5]。

虽然上述两种理论差别迥异,但在现实中却都能找到其各自成立的依据。例如蒸汽机、电动机、半导体、人造纤维、计算机以及互联网技术中的各种超前应用等,都是以科技发明为主导所形成的技术创新,并且这种创新往往是具有革命性质的根本性创新。而在汽车、化工、服务性等产业,市场需求对技术创新的拉动作用则更为突出一些,并且从程度来看,多以渐进性的非根本性创新为主。总体而言,我们很难将整个社会的创新发展完全归结为一种外在的客观因素,因此,在一元论的基础上,二元动力论就应运而生。这种理论融合了一元论的两种观点,强调非单一因素论,即在现实过程中,技术创新更多的是由新科技成果和市场需求共同驱动产生的,两者之间的配合和耦合对创新的发生至关重要。根据学者研究,这种观点最早被莫厄里和罗森伯格提出[6],并被加拿大学者摩罗和诺雷通过对900多家企业技术创新活动的调查所证实[7]。

技术创新动力的多元论是指在二元论的基础上,将政府的政策激励、企业内部的创新精神等因素也包含进来,从而进一步扩展了动力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有学者认为,除上述理论外,较有影响的理论还有日本学者斋藤优提出的“社会需求资源”(NeedResource)论和英国学者多西提出的“技术规范技术轨道”论[8]。前者认为技术创新是为了不断突破资源对社会需求的约束而产生的。后者的主要观点则是,根本性的创新会产生技术规范,当产业沿着技术规范固化而形成的技术轨道前进时,大量的技术创新就会随之产生。这两种理论实质上并未突破前文所述的一元论,NR理论实际上是通过引入资源因素作为中介来解释从市场需求到技术创新之间的传导机制,而“技术规范技术轨道”论则可以理解为技术推动论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

综上所述,学者们对于创新动力的研究角度多变、因素各异,尚未有统一的定论。而我们认为,所谓动力其实应该理解为企业的一种主观能动性,而技术创新动力则应该是导致企业开展创新活动最原始的动机。所以对于动力的分析应该更多地从企业内部寻求答案。而现有的大多数理论则侧重从外部因素讨论动力,这样就会很难在结论上取得统一。因此,在下文中我们将试图从超额利润的视角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进行分析。

三、基于超额利润视角的企业技术创新动力分析

我们认为,由于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所有生产经吕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而技术创新活动的本质就在于能够为作为主体的企业带来巨大的收益,所以,企业是否愿意创新,都必须以利润为标杆来做出权衡,并且将此原则在技术创新的所有环节和过程中贵穿始终。因此,从企业内部或企业的主观性上而言,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才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唯一的动力。

但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指的超额利润并非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超额利润。一般而言,人们提到超额利润总是指的超出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率,在外在形式上通常表现为企业在行业中所取得的相对竞争优势。但我们认为,如果将这种形式的超额利润作为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未免有些过于狭隘,这是因为,企业在创新过程中的利润权衡并不是以行业的横向比较为主,而更多是以自身前后利润水平的纵向比较为准。所以,我们所说的超额利润实际上是指创新产品的预期利润率高于其所要替代的旧产品利润率的差额。表示成公式如下:

MP=NEPR(pmd,rdi,tc)-OPR

MP(motive power)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NEPR(new expected profit rate)指创新产品的预期利润率,即新产品投放市场后可获得的利润率,OPR(old profit rate)为旧产品利润率。当等式右边为正值,即新产品预期利润率高于旧产品利润率时,说明技术创新将会突破企业现有的利润结构,获取高于原有利润水平的超额利润,所以此时企业将具有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并且超额利润越大,企业的动力和意愿也会越强烈。反之,如果NEPR小于或等于OPR,则企业将不会具有技术创新的动力。这是因为,NEPR取决于新产品潜在的市场需求规模(pmd,potential market demand)、研发投入(rdi,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vestment),以及新产品规模化生产后的总成本(tc,total cost)等因素,如果新产品预期利润率不能超过旧产品利润率,说明或者新产品的rdi、tc太高,或者新产品不能得到市场认可,pmd有限,难以代表产品未来发展的方向。所以此时,出于机会成本的考虑,企业会放弃技术创新,将资源用于旧产品生产,保持原有的利润水平和产品结构。

上式所代表的逻辑关系说明了对超额利润的追求才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最根本的动力。除此之外,根据上述公式还可以得出以下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第一,如上文所述,大部分学者通常认为超额利润是指超出行业平均利润水平的利润率,并把技术创新的动力归结为对超额利润和行业竞争优势的追求。其实这种观点与我们所设定的上述模型并不矛盾。当旧有技术已经完全普及、市场稳定时,对于行业中的一般企业而言,其OPR基本等同于行业平均利润率,而此时NEPR与OPR的差额也就变为了通常意义上的超额利润,企业创新的动力也直接表现为对竞争优势的追求。这种情况其实是上述模型的一个特例,而一般来说,只要新产品预期利润率能够高于现有旧产品,从而在整体上提升企业的利润水平,那么企业就将会具有技术创新的动力。

第二,根据我们之前对技术创新的定义,企业技术创新的结果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降低现有产品的成本,或者开发出具有创新功能的新产品。在前一种情况下,只要新产品tc的降低能够促使NEPR大于OPR,则企业就将会具有开展此项创新的动力。而后一种情况下,由于产品是新型产品,没有同类的旧产品可以比较,所以此时可以认为OPR为0。这也意味着,只要新产品在pmd、rdi、tc的共同作用下使得NEPR为正值,企业就将会具有创新的动力。

第三,如前文所述,动力实际上是一种主观上的意愿,而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活动的动力就是为了获取超额利润。以往研究者所认为的新技术、市场需求、政府创新政策、企业的创新精神和内外部资源等,其实可以统一理解为技术创新所需要具备的客观条件,或者称之为影响因素。这些客观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们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新产品的pmd、rdi和tc,进而决定了NEPR和企业创新动力的产生。所以,客观条件与主观动力的关系是:客观条件服务于主观动力,主观动力的产生有赖于客观条件的具备。这也意味着,当我们从创新激励的角度来探讨这些客观条件时,应该更多的从开发市场潜在需求(pmd)、降低成本(rdi、tc)等方面寻求一些方法。

四、总结与建议

与企业生产经吕的其他环节类似,技术创新也是企业所开展的一种经济活动,它必然也要符合经济行为最基本的准则,即投入产出原则。所以,对超额利润的权衡和追求始终是企业技术创新最根本的动力。也正因为如此,开发市场需求、提高预期利润、降低研发与生产成本就应该成为激励企业技术创新产生最主要的策略和手段。

第一,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管理者应该树立创新精神,要敢于冒险,勇于追求利润。在互惠和成本降低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与社会科研机构的技术合作。大力宣传产品,积极发掘和开发市场需求,同时还要实行严格的成本管理制度,努力控制产品研发和量产时期的成本。

第二,政府要对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给予大力的支持,包括优惠的税收政策、财政补贴,各种科技奖励,低成本的政府贷款担保和专项资金,以及有倾向性的政府采购,从而增加企业创新收益,降低创新成本。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要逐步完善和建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能够准确反映产品和要素的价值,提高企业自主定价的权利,消除不合理的垄断,建立适合技术创新的市场结构,减少行政计划和科研摊派,将企业真正推向市场。最后还需要完善法制,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创新利益,培养创新人才,并通过给予科技人员补贴等形式使企业能够形成完善的、低成本的研发队伍激励和运用机制。

第三,中介结构、金融机构和风险投资机构等要与企业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为企业提供低成本的技术信息交易和投融资服务,从而形成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的良好的外部资金和信息市场。

[1]约瑟夫·煎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何畏,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武春友,戴大双,苏敬勤.技术创新扩散[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7.

[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4]陈晶莹.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的研究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0(3).

[5]李响,吴虹.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4).

[6]王海山.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的理论模式[J].科学技术与辨证法,1992(6).

[7]胡虹文.农业技术创新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3.

[8]张国强,冯套柱,卫聚金.企业技术创新动力理论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0(1).

(编辑:唐龙)

F273.1

A

1673-1999(2015)03-0091-03

李金勇(1977),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重庆沙坪坝401331)法政与经贸学院经济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技术创新管理、知识责本;范巧(1933),男,硕士,重庆科技学院法政与经贸学院经济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5-06-14

2013年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技术创新扩散的动力系统研究”(2013PYYJ10)。

猜你喜欢
利润率动力产品
学习动力不足如何自给自足
2017年1-7月塑料制品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5.82%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0)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动力船
浅谈建筑施工企业项目成本管理
全国地方国有企业净资产利润率
2015产品LOOKBOOK直击
基于多动力总成的六点悬置匹配计算
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