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作品中“畸形情感”的创作心理研究
——以《白蛇》《红罗裙》《女房东》为主要研究对象

2015-02-21 05:17郝丽平黄振林
关键词:白蛇严歌苓畸形

郝丽平,黄振林

严歌苓作品中“畸形情感”的创作心理研究
——以《白蛇》《红罗裙》《女房东》为主要研究对象

郝丽平,黄振林

从“畸形惰感”内涵解析严歌苓创作的独特性,并以严歌苓作品《白蛇》《红罗裙》《女房东》为主要研究对象来深入探析文本中的惰感畸形,主要表现为记忆回眸的同性之爱、现实境遇的伦理之恋、超越意想的病态之念;以严歌苓作品为线索,对这种创作方式背后蕴藏的创作心理有了尝试性的了解,主要为时代映射之下的人性绽放、青春萌动之中的惰感弥补、生活重压之下的惰绪释放、同时也为严歌苓独特的创作提供了心理解析的借鉴。

严歌苓;畸形;惰感;心理;研究

作为新时期移民小说代表人物之一的严歌苓,她的作品近年来一直为广大读者所推崇。不仅是因于她创作题材广泛,更得益于作品中充斥着的情感体态。感情是严歌苓作品中不可缺少的创作线索,基于自己的国内经历,加之在国外生活的多年经验,让她的作品情感有了更多的亲切感加变动性。除了描写男女情感的正常作品情态之外,严歌苓的创作领域逐渐出现了畸形情感的身影,这是在社会发展状态之下她自身漂移的创作意向。

一、畸形情感之内涵隐秘解析

“畸形”就是在正常状态之外产生的奇异形状。而情感被冠以畸形的状态,也即是在正常生活之外衍生出的非常态的情感波动。它可以是具有同性恋倾向的男男、女女之恋,也可以是弗洛伊德曾提出来的被俗称为恋父情结的厄勒克拉特情结,也可以是被称为俄狄甫斯的恋母情结,更甚者有超越伦理的师生恋等具有异质情结的状态转向。关于畸形情感的说法,很多人在面对这一隐秘话题的时候,总是想当然的把此类情况和变态联系到一起,毕竟畸形的心理和变态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可以媾和的阶层。关于这里谈论的畸形情感,其实都是和性有着千丝万缕的不可言说的神秘度。无论是研究古代文学,还是现当代文学,同性恋的存在是有很大空间的。大约在4000多年以前,亚述人和埃及人就已经知道了同性恋的存在,在他们的观念里,认为鸡奸是他们的神荷瑞斯和色特开创的[1]191。在那个年代,同性恋是神圣的代名词,而在今天却成为了不可接受的性别取向歧视,是社会进步的掉价,还是人类观念的逆化?其实关于这类畸形情感的存在,一些研究学家已经提出了科学的论证。弗洛伊德在1913年的《图腾与禁忌》一书中提出,男孩早期的性追求对象是其母亲,他总想占据父亲的位置,与自己的父亲争夺母亲的漕情,也就是恋母情结,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是个人人格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2]。孩童时期,因为性取向没有经过特别的引导,因为和父亲或者母亲比较亲近,就天性使然地排斥那些想要争夺自己情感的人,也就诞生出了恋父恋母情绪。当然同性恋亦是如此,汉密尔顿是研究猴子和佛佛的,他曾说:“未成熟的雌猴都要经历一个明显的同性恋时期,而当其性成熟时,雌猴就会立即转向异性恋,届时同性恋也就自行结束了。”[1]191在一定的时期出现异样的情感取向,只是一种心理异常的状态,它可以是性欲倒错了,可以是性欲反常了,但当经历完这段时期,或许一切都会顺着命运的轨迹走到正确的轨道上。

人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正如严歌苓所说:“谁都弄不清自己的人格中容纳了多少未知的素质——秘密的素质。不到特定环境它不会苏醒,一跃而现于人的行为表层。正因为人在非常环境中会有层出不穷的意外行为,而所有的行为都折射出人格最深处不可看透的秘密,我们才需要小说——于是,我又总在寻找这个‘特定环境’,以给我的人物充分的表演空间。”[3]在众多研究严歌苓短篇小说隐秘性情感的学术论文中,针对严歌苓作品中非常态情感的创作,大都冠以错位漕情的名牌。虽然严歌苓作品中涉及的同性恋、伦理恋以及病态恋大多源于情感错位,但作品中创造的这种错位并不是一种消极的表述。在严歌苓来说,她笔下的人物之间的错位带有社会躁然之后的压抑与无助,一种对于社会人生错位的感叹以及无能为力的恐惧之下布满的窒息感与压迫感。严歌苓只是将这些特殊种类的人放置在了一个特殊的环境中。“错位归属”是在移民身上体现的最明显的一个特点。作为一个特殊的整体,他们(移民)在整个新鲜而又陌生的社会中面临着“文化身份”带给他们的痛苦,他们因为归属问题才会出现情感错位。而畸形情感地出现,正是由错位之下的茫然引就而成的。但他们的畸形并不是面目全非的,他们具有一种隐秘性、可理解性,更深深的在社会人群中获得一种同情。因为他们代表的不只是个人的情感错位、畸形恋情,更是社会问题的写照。严歌苓塑造的这些畸形,不是难以诉说的变态,是一种病态问题背后隐藏的对社会的深深担忧。

二、畸形情感之严歌苓文本解读

(一)记忆回眸的同性之爱

白蛇与青蛇斗法,如果白蛇输了,就嫁给青蛇,如果青蛇输了,就化成女子的模样给白蛇当丫头,伺候白蛇一辈子。这是严歌苓的《白蛇》中,有关青蛇和白蛇渊源的历史阐述。青蛇原本是一位男子,因为斗法输给了白蛇,自降身份,化身女子与白蛇生活在一起,但他内心残留的对白蛇的那份漕依然不变。同性恋有的是生性就有这种趋向,而有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些影响而形成,因此导致性别错位。严歌苓在作品中借青白蛇的故事隐喻了一出情感大戏。故事放在了中国最敏感的时期,孙丽坤从十多岁开始学习舞蹈,独门绝技就是对蛇舞的演绎。她演出的《白蛇》在当时成为了颠倒众生之剧,也因此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名角。孙丽坤妙不可言的身段配上曼妙的舞姿,让观众们,尤其是那些倾慕者奉为仙女。但有多少男人漕慕她,就会有多少女人嫉妒她。文革的到来,她看到了众人恶脸相向的唾弃,她知道那个属于她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她收拾了曾经在舞台上绰约婉转的身姿,走下了辉煌的舞台,孙丽坤是美丽的,也是优秀的,但人性的复杂恰恰也在于此。孙丽坤为了在狭小的人世间获得生存,她放弃了自己曾经自蒙的容颜和身段,开始融入这个鄙弃自己的社会和人群。而徐群山的出现,让孙丽坤感悟到了这个时代还留存着如此符合时代潮流的人物,他(她)可以不顾世俗眼光,冒着流言蜚语,孤傲前行。徐群山塑造的梦一样的形象不正是当年孙丽坤走的那条光鲜亮丽的道路吗?徐群山带给孙丽坤的不只是情分,更是一种希望。那是对美好未来的呼唤,亦是对人生、人性的一种自我突破。徐群山的形象正是和那个特殊年代的人类形象对比而言的。当众人因为孙丽坤被打倒,而莫不避之的时候,徐群山改装换面地接近,正是对人性的一种揭露。他(她)可以放下尊严,甚至可以抛弃女儿身,以男儿形象来抚慰孙丽坤憔悴的心。在那个因为美貌,因为卓越而被世俗不容的社会里,她们之间说不明、道不清的暧昧气息又何尝不是对社会的一种反抗。小说关于这位美女蛇舞蹈家的遭遇,整体结构有三个版本,官方版本、民间版本和不为人知的版本。三个版本交替进行,将故事以分散的方式完整的叙述下来。官方版本是个骨架,民间版本是个皮囊,而不为人知的版本才是血肉与灵魂。当一切秘密被揭开之后,孙丽坤面对梦幻破灭一度崩溃。她无法接受徐群山是个女孩子的身份,曾经那个给她温暖,给她阳光,给她希望的人,原来一切都是假象。但最后严歌苓塑造的结局却是充满理性与浪漫的,当孙丽坤恢复正常之后,她终究要面对生活,而姗姗(徐群山)的再次出现也拯救了她的命运,畸形的情感到最后归结为平淡,各自在迷乱的年代找到一份归属,将同性之恋埋藏在记忆中。

(二)现实境遇的伦理之恋

所谓伦理,就是指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关系时应遵循的道理和准则,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也深刻地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深刻道理,是指做人的道理,包括人的情感、意志、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在严歌苓的作品中,涉及的是恋父、恋母情怀的感情伦理。《我不是精灵》中刚满19岁的穗子,遇到了大自己20岁的画家叔叔韩凌。“那事过去十年了,许多人说我几乎是一夜间长大的,从那事以后。”[4]329而所说的“那事”,也就是那晚遇到韩叔叔的事。或许是因为小韩叔叔Wie相亲女子作画之时,我情不自禁“哦”的一声赞许,让画家多看了我一眼,满足感激地体会到自己的一腔情绪被我这个刚成年的小女孩领悟到。当我与画家四目相对时,眼里早已没有羞怯,而是真诚。“献给我生命中一个瞬息即逝的精灵”,[4]355这是小韩叔叔曾经提到的,要为我采集花朵。而那本印有三千种花卉图案的书,正是为这段情恋而唱的一首挽歌。小韩叔叔经历了文革的叛乱,遭受了巨大的折磨,他已经无心亦无力去接受一份来自小女孩的漕。他把和小女孩的情漕叫做游戏,他曾经文革的经历亦是他生命中众多游戏中的一场。他想要过的是安稳的生活,而小穗子的恋情,只是这漫漫人生路上偶然走上岔路的邪念。小穗子因为总会见不到自己的父亲,所以她会对比自己年长的小韩叔叔出现幻恋,这是正常意识中的自我情感抚慰。而最终郑炼的出现,也让小穗子明白,人生中的漕,不是勉强的,而是内心的情愿付出,就像郑炼默默的在小穗子背后的关怀。当一个人,你再漕他,而他不漕你,你们依旧是无法过好这一生的。所以小穗子选择了自己的漕——郑炼,淘汰亦或是背叛了自己心中那份以为的漕。当然她也明白了父亲与母亲,“你和妈的事,我全懂了,我不再干涉。”[]她成全了父亲,也成全了自己,所以最后,当她看到小韩叔叔为自己创作的书时,她已感觉到,我不是精灵,那本书也不是献给我的。

《红罗裙》中的故事是两个破碎家庭的暧昧混合,来自中式家庭的海云、健将(母子关系)和中美混合家庭的周先生与卡罗(父子关系)。海云为了钱、为了儿子,嫁给了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周先生。儿子没有出息,海云以为送儿子出国就可以改变这些,但不学无术的儿子却依然生活在庇护之中,毫无奋斗之心。在这个重组的冷漠家庭中,健将的所作所为并不被那对父子认可,他唯一的亲近对象,只有自己的母亲海云。所以当自己的母亲因为不舍得买一条夕阳红裙子的时候,他可以逃课,去打工赚钱来满足母亲一个小小的心愿。这种漕是维系在血缘关系上的母子之情。但也正是在健将打工赚钱的这段时间,海云与卡罗莫名其妙的走在了一起。身为周先生的儿子,卡罗吃喝玩乐过得滋润潇洒,但是他缺少母漕。因为父母离婚,从小就跟着父亲,他对女性的漕有了深深的渴望,所以当看到海云的那一刻,他已经深陷在这片海洋里。在现实的境遇里,海云与周先生没有实质婚姻,缺少母漕的卡罗也是孤寂的,他们彼此在合适的地点遇到了,但伦理、道德在他们面前画上了一条银河线。严歌苓在最后的结局塑造上是理性的,卡罗走了,健将也走了,只剩下海云与周先生,一切都归于了平静,即使彼此的心都怀着一份眷恋与不舍。

(三)超越意想的病态之念

病态并不是变态,从一个人来说,持续心理病态会发展为心理变态。相对于变态来说,病态是一种量变,越积累越多,变态就是质变。在严歌苓作品中,虽然有些情感被塑造得具有变态心理倾向,但表现出的却是一种病态之念。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一种状况,可以借巴金的话来解释:“我拿起笔写小说,只是为了探索,只是在找寻一条救人、救世也救自己的道路。说救人、救世未免太狂妄。说拯救自己,倒是真话,我有感情无法倾吐,有漕情无处宣泄,好像落在无边的苦海里,找不到岸,一颗心无处安放,倘使不能使我的心平静,我就活不下去。”[]《女房东》中的老柴,从一开始出现就被束缚了一层枷锁。老柴来到国外,遇到只要元的房租就搬进沃克太太的房子,老柴觉得这么好的事几乎是个阴谋。前来开门接待他的那个白人青年,乔治说:“没错,可他们都不符合沃克太太的标准。”[]从这个青年嘴里传达出的“标准”一词,让老柴有了更深的疑惑。他一个四十多岁的离异中年人,身无分文,沃克太太到底图他什?。他也抱着破罐子破摔的心态,入住这个充满神秘气息的小屋。也正因为开始的剧情、人物塑造,让小说中的老柴出现了自我的一种质疑,更兼具一种自恋心理。所以当老柴住进客房之后,准备换掉皮鞋,穿上舒适的拖鞋的时候,转念一想,沃克太太可能随时会顺着楼梯走下来看望他,穿着拖鞋见沃克太太是一种不尊重。况且是因为沃克太太有标准,自己才可以住进来。老柴的种种迟疑以及顾虑,都是为了在沃克太太面前保持良好的形象,所以他时时刻刻保持高度的警惕心理。老柴和老婆离婚,给了他两千块钱,老婆就走了。而所谓的离婚,并不是因为两人一方有外遇,而是老柴名分下这个能干、不丑的经济学硕士老婆已经看不上这个无能的老柴。老柴已经习溃了没有女人、没有尊严的日子。而今,突然遇到这个善良的女房东,对自己如此之好,让老柴重新找到了身为男人的一种自信。所以老柴可以毫无顾虑的捧着带有朦胧气息、潮湿的纸巾发呆。因为那是沃克太太留下的,带有神秘沃克太太气息的象征。老柴也不知道为什么这纸巾能让他狠狠的心乱一霎。在浴室中,老柴注意到了沃克太太晾晒的私人内衣。他从没有发现女人的内衣会如此好看,他一口气衔在那里,忘了吐,直到舌头被风吹干。老柴感觉自己窥视沃克太太太多,竟有一种想要逃跑的冲动。不知是紧张,还是幻想迷离,在他自己的柜子中,竟然有沃克太太的那条丝质衬裙。他已经不知道到底是自己藏的,还是沃克太太故意而为。整部小说中,并没有太多的对话描写,而是一系列老柴的心理活动,细腻而不乏味,甘甜之余略有青涩之感。犹如那条丝质衬裙,柔滑至极,沁人心脾。老柴的这种隐秘心理,让很多读者以为是一种窥视倾向的变态心理,其实他这种心理离变态还有很远的距离。至少在面对这些窥视之物时,他内心是极度清晰的,所以他才有想逃离的冲动。作为一个正常人,他只是在生活压迫之下,精神的偶然脱轨。众多当时移民到美国的人,在国内生活时,可以衣食无忧,但到了国外,面对陌生的国土、人群,他们承受的压力已经超出他们的想象。而严歌苓恰是借这个故事,抒发自己的压力。并没有谁是完全意义上的心理健康,她的抑郁症也是在美国的那段时间彻底爆发的,所以在她的作品中,偶尔出现的一些情绪失控、行为诡异的人物时,正是她自己内心抚慰之时。她这种超越意想的创作,是自己内心的对话,所以在作品中心理情绪才会如此充沛,此种病态是一种正常的释放,并不是变态的念想。

三、畸形情感之严歌苓创作心理探究

(一)时代映射之下的人性绽放

在特殊的年代,作家的创作主题是迥然不同的。即使是针对同一内容进行的创作加工,也是各异的。就如习近平与梁晓声对话所说的“我跟你笔下的那些知青不一样”。当然,年出生的严歌苓,也是从文革那段时期走过了的。虽然那时年幼,但也正是童年的那段残酷变动,让她对社会、对人性有了更为细致的体会。在《波西米亚楼》中有一篇“自尽而未尽者”,那时的严歌苓只有九岁,年幼的她对萌娘的死并没有任何惊奇。因为在那个年代自尽是作者单调童年的常见景观,所以见怪不怪。作者把那时期的这种生死形式比作一种奇妙的景观。在古今看来,多少有些辛酸与残酷,那特殊时期的生命可以是如此的脆弱,旁观者的心也随这种常见行为而打上了坚固的铁门。任何伤心、失望都固而不能侵。在那间萌娘躺着的医院里,她成了一具灰白人型。而物质的人民却叫嚷着去看一位被剥净人生权利、被剥尽衣服的女作家。萌娘是幸运的,当她吞进最后一粒药时,被救起了。但她又是不幸的,倘若她幸运的死掉了,也就不会有如此众多的猥亵眼睛川流不息的游荡在走廊里观摩萌娘的肉体。萌娘的遭遇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标志。当一个优秀的人被一些鄙夷的小人嫉妒,当自己的所作所为不被别人认可,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在你身上加上莫须有的罪名。人多力量大的中国语言在这时已不再是积极的正能量。当你站的天平被牢牢翘起的时候,已没有什么可以再驳击,当你被彻底打压进地狱的时候,那些复杂的人性开始虎视眈眈的暴露在你面前。那时的严歌苓年龄尚小,但文革发生的惨绝人寰的杀戮,她已经深深的记在了心理。从自己的父亲(萧马)被打倒,整个家庭都陷入了一种恐慌。在作家家属大院里,每天和那群同命相连的孩子玩耍,看着每天进进出出,提心吊胆过日子的大人们,她的心里早已埋藏了揭露人性的欲念。所以她成熟得比同龄人要早,其作品充满了一种冷冷的感觉,温柔的文字下面是暴风骤雨般的批判与咒骂。

《白蛇》一部以同性恋故事完成的对时代的一种宣判。这部小说从独特的创作方式讲述徐群山与孙丽坤之间发生的暧昧故事。官方版本无疑是一些官方措辞,只是就孙丽坤的个人行为以及与徐群山的越界行为猜测般的判定。民间版本只是就围观群众了解的故事来增添补充。最为全知的就是不为人知的那个版本,这也是严歌苓借官方版本、民间版本引申出的最为有说服力的隐秘版本中最真实的详情。在文革时期,只要是不符合法律程序、道德秩序的任何男女关系,都会受到批判,而严歌苓却在那个年代编织了一个超越意念的同性恋故事,这是对当时社会的一种反抗。虽然现代有很多作家都回头探望历史,并以现代的视角去审视历史,但唯有严歌苓这种方式是最新颖的。她写文章,是以今写古,在现代人的意识层面里吕造文革发生的场景。在美国留学时期,她曾经见识了美国宽容的社会制度,同性恋的存在丝毫不影响社会环境。当然严歌苓本身也并不接受这种同性恋行为。在波西米亚楼居住的时候,她曾经结识了一个叫珍妮的女孩,但出人意料的是珍妮是同性恋,而这也让严歌苓有了更深层的社会体验。

严歌苓的童年,是灰色的背景做了人生的陪衬。父亲是一名作家,母亲是一名话剧演员。就像严歌苓自己说的,从她出生开始,能听懂人话之时,她的父母就把离婚当歌唱。因为他们都搞艺术,所以吵架的台词都是这样:“你简直像沃伦茨基”,“噢,那你以为你就是安娜·卡列尼娜?”[]从她七岁能读书开始,她慢慢地接触到了父母吵架之时提起的那些人物,从此也慢慢地走入到一个更丰富、更冲突的情感世界。她沉浸在书的场景中,这样就可以摆脱掉哭闹的父母。她的童年就像她在《穗子物语》中提及的一些片段一样,有《老人鱼》里面小穗子和外公生活的相似情景。而小说中开篇就讲述了她印象深刻的伤痛。“穗子在成年之后,对自己曾挨过的那两脚记得清楚,踢她的那只脚穿着棕色高跟鞋,肉色丝袜”。[]而《柳腊姐》中,也讲述了小穗子自小和外婆生活在一起,虽然严歌苓在完成《穗子物语》这部小说之后,在序言中记录到这只是她自身的印象派自画像,中间虚实夹杂。但她在散文笔记中记述了“岁时,我在上海由外婆带着,当时父亲在安徽,外婆说我是个害着贫血、慢性口腔溃疡,吃不香、睡不沉的孩子”[]。自小就离开父母的关漕,在外婆的照顾下度过童年的一段时期。她的生活缺少的是父母的陪伴、感情的抚慰,所以她的后期作品中,几乎每一部都充斥着丰沛的情感。小时候得不到良好的情感引导,所以她的情感难免走向异路。在《心理医生在吗》作品中有一段难以启齿的非常态恋情,红色年代成长的少女,亲身经历了一段个人与父辈之间情感交错的故事。而小说是以长大的少女的眼光回头观望以前的那段经历。在讲述父亲与贺一骑叔叔之间的合作、背叛故事之下,又以另一条线索——我和贺叔叔之间的暧昧情感展开一条新的叙事道路。从一个年幼的小女孩讲起,到她漂洋过海来到美国,直到有一天她成为人妇,但这隐藏的漕恋却仍未褪色,这是在一个岁少女身上发生的故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现,儿童的心理发展过程中普遍出现一种现象,那就是在岁左右开始,把较大的一部分情感投向父亲,只不过男孩更漕母亲,而排斥与嫉妒父亲,而女孩除了更漕母亲之外,还把大多数的漕投向父亲,从而出现接近父亲而疏远母亲的现象。这种恋父、恋母情结并不常见,主要是对孩童时期的情感正确引导以及父母的正常关怀,在健康环境中才会表现出正常状态。而严歌苓恰恰缺少这些,她喜欢读书,身为作家的父亲无疑成了她学习的榜样,所以她比较乐于和父亲亲近,当父亲准备和母亲提出离婚时,严歌苓是支持的。她不希望看到两个并不相漕的人被婚姻深深的束缚,与彼此不相漕的人分开,才能各自有机会去寻找下一段的婚姻。严歌苓是明智的,但她的天平却又是倾斜的,至少她是站在父亲一边的。她的母亲是漕父亲的,就像田苏菲傻傻的漕着欧阳萸,《一个女人的史诗》正是她以父母为原型的创作,她把母亲的漕看做漕得很傻,这之中有一份同情,更有一份惋惜,同时也为父亲这份压力巨大的漕而困苦。在严歌苓后期作品中,正是以创作这样的非常态小说,来弥补自己以前的情感缺失。在严歌苓的情感作品中,主要还是涉及自身的情感经历。如《红罗裙》中的暧昧故事,虽然表面上讲述了继母与继子之间的恋情。正是在这种恋情之下,让家中的男主人——周老头,成了脱离轨道的附属品。严歌苓作品中,主要以女性为主角。她曾经说,她比较喜欢写输者,因为赢者总是同一副面孔,而输者才有可创造性。她总是把男性的地位塑造得很低,甚至很丑陋。因为十五岁那年的初恋失意,让她遭受了人生最大的屈辱,现在唯有在作品中,才能将这份郁积发泄。所以在《红罗裙》中,她帷幄大局,让周老头的儿子走上了一条背叛的道路。因为最信任、最亲近的人背叛自己,才是最深的伤痛。

严歌苓曾说过:“多少美妙故事的产生,是由于我们记忆的不可靠性,记忆筛下什么,滤去什么,是由人的阅历,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变化而决定的。”[7]215但除了保护机制之下的意识层面的自我取舍,还有深层次的创作,那就是在情绪释放之下的无意识创作。古语有“诗缘情,诗言志”大概说的就是这种意境。在现实社会的环境中,自己被赋予或被感染了某种情绪,才会在作品中无意识的表现出内心隐藏的一种情绪。1989年,严歌苓出国了,背负着出国深造的愿望,同时承受着婚姻的不幸,离开父母的怀抱,独自一人踏上陌生的土地。她的心是孤独凄凉的。同时要面对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的生活,巨大的压力,情感创伤让她的神经到了崩溃的边缘。逐渐显现出的失眠伴随着她,“失眠人的艳遇”是一种折磨,更是人生的一种期许。渴望在陌生的世界中,找到那个遭受着和自己一样痛苦的天涯沦落人。每天晚上的不眠之夜,也正是她创作的最佳时机。夜幕里,她奋笔疾书,那是一天忙碌过后,唯一的闲暇时间。《女房东》中的老柴和自己有着相同的命运,在异国他乡,孤独一人,打工、学习、租房,同时感情上承受着婚姻的失败,所以唯有释放情绪方能解放内心。严歌苓也曾迷失过,《抢劫犯查理和我》是她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的,在芝加哥学习的那段时期,因为偶然的被抢劫而自此迷恋上那个抢劫犯,只是因为他的容颜,他磁性般的声音,这看似有的荒诞的画面充满了电视剧般的浪漫,但这也正是严歌苓独特的人格所在。她可以在任何细小独特的故事中发掘自己生存的意义。她写对抢劫犯的痴迷,并不是真的迷恋。她只是在重重无奈与无助的生活中寻找人生的乐事。唯有将自己置身于这无厘头的陌生人事中,她才可以放松自己。倘若她没有这份心思,那么她在美国生活的那段时间,她早已崩溃回国。她作品中诞生的老柴形象,是超越任何语言的平凡故事,但那一幕幕的场景中,老柴有可能是她内心灵魂的一个幻化。在巨大的闭室空间中,只有自己捅破一层墙纸,她才可以窥探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无论是带有香味的纸巾,亦或是丝质衬裙,在充满魅惑的房间中,为了连接外部世界的绳索。严歌苓顺着这些带有外界气息的特殊符号,她闻到了外面活着的人的丰富生活的味道。所以在小说的结尾,严歌苓塑造的老柴离开了这座房子。即使这里很廉价,但闭着的狭小空间是不会让一个人长大的,他需要的是经历外面的人事,他才能体会到活着的快乐。老柴是严歌苓的一个希望的想象品,也是自己内心情绪的释放。她需要这种尝试,即使在人生地不熟的国外,即使遭遇非人的待遇,她只有内心足够强大,她才可以很好的生存下去。

严歌苓是情感创作中的高手,无论是集中于同性恋、恋父、恋母,亦或是病态的情感塑造,都被印上了严歌苓式的符号。这些畸形情感在她笔下都充斥了一种正能量。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人类,都是体悟之后的心理取舍,她的畸形塑造也融入了她独特的心理症结。

[1]陈维正,埃利斯.性心理学[M].责阳:责州人民出版社,1988:190-191.

[2]峰子.俄狄甫斯惰[EB/OL].(2013-05-07)[2015-03-24].http://baike.haosou.com/doc/5391504-5628235.html.

[3]奚志英.论严歌苓小说人物的错位归属[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6).

[4]严歌苓.穗子[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19-355.

[5]吕俊华.艺术创作与变态心理[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1987:11.

[6]严歌苓.少女小渔[M].天津人民出版社,2014:263.

[7]严歌苓.非洲札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77-215.

(编辑:张齐)

I206

A

1673-1999(2015)03-0113-05

郝丽平(1990-)女,东华理工大学(江西南昌330013)2013级在读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黄振林(1953-)男,东华理工大学文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2015-05-04

猜你喜欢
白蛇严歌苓畸形
平山病合并Chiari畸形1例报道
实时动态四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畸形的临床意义
可怕的“小白蛇”
严歌苓 自律是我日常的生活方式
蛇与玫瑰
严歌苓的芳华岁月
由妖到人:从两性视角看白蛇形象的演变
48例指蹼畸形的修复治疗体会
严歌苓:那些小人物是怎样打动我的
严歌苓《白蛇》中的女性情感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