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现状及发展对策

2015-02-23 01:50陈莉
长江蔬菜 2015年10期
关键词:基地农产品监管

陈莉

(山东嘉祥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272400)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嘉祥县深入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山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稳中有升,逐步向好。但目前农业生产经营分散、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意识不强、追溯范围较窄等问题依然存在,一定时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不容乐观[1]。通过分析嘉祥县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现状,提出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1 嘉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现状

嘉祥县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近几年,先后承担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和山东省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项目建设,依托项目,着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标准化、监测、追溯及农业投入品管控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农产品产、收、贮、运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提升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1.1 建设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监管服务能力不断增强

结合“农技推广、动植物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农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县、乡镇(街道)均设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同时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配置了农残速测仪、电脑、数码相机等仪器设备。作为乡镇监管职能的延伸,在以农业为主的村明确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员。通过加强县、乡、村三级监管体系建设,打造了一支素质高、业务通、专业精的监管队伍,提高了监管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1.2 建设农业标准化体系,基地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加大对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指导和服务,建设“带动有龙头、种植有规模、生产有标准、管理有制度、产品有认证、入市有检测、包装有标识、追溯有标签、传输有网络、全程有档案”的“十有”农产品生产基地。一是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普及、推广及应用,将主要农产品相关标准规范转化成符合生产实际的简明操作手册,确保基地生产有标可循、依标生产。二是统一制作基地标识牌、生产制度、检测室工作制度及标准化种植基地生产管理档案,督促基地明确责任,严格执行标准,记录生产档案,产品每出必检,提升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管理水平。三是推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测土配方施肥及高效低毒农药应用等技术措施,推广防虫网、粘虫板、杀虫灯、遮阳网等物理防治设施,减少化肥、农(兽)药、添加剂等投入品使用。四是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地理标志等质量体系认证。目前,全县注册农产品品牌50个,通过ISO、GAP、HACCP等体系认证的19个,取得“三品一标”的42个,大幅提高了嘉祥县农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1.3 建设农产品检验监测体系,农产品准出日趋规范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制度,建设“县级检测中心—乡镇检测室—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三级互联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目前县、乡监管站及16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共建设快速农残检测室30余处,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对全县蔬菜生产基地进行定期及不定期抽检,重点监测16处追溯点及“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乡镇监管站负责本乡镇蔬菜生产基地的日常监测,16处追溯点在产品上市前开展自检,同时接受省、市安排的例行监测、专项监测和监督抽查,杜绝了不合格农产品流向市场。监测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全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在标准制定、应急处置、生产指导及消费引导等方面发挥了支撑作用,并为专项整治和执法监管提供了技术依据。

1.4 建设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信息化监管格局初步形成

以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及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店建设为重点,建设了嘉祥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县级监管平台设置农产品监管信息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质量追溯系统、农资打假执法管理系统、农业投入品准入备案管理系统、农资进销台账管理系统、专家远程视频会诊系统及质量安全统一门户系统8个子系统,目前与16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1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店及5家农资连锁配送中心通过网络互联。县级监管机构通过监管平台能全面掌握追溯点产收贮运、农残检测、包装标识以及农业投入品购销和使用等各个环节的信息,农残检测数据可以实时上传,检测情况时时可视,经过检测合格的农产品可打印追溯标签,消费者通过互联网、手机、平板等多种方式进行溯源信息查询。通过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基本实现了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质量安全可追溯,初步形成了信息化监管新格局,为嘉祥县全面实行农产品质量追溯打下了基础。

1.5 建设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源头管控制度逐步完善

全面推行农药经营登记备案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2项制度,设立了1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及5家农资连锁配送中心。利用县级监管平台农业投入品备案准入系统,对农业化学投入品实行备案标识管理,没有备案标识的产品不得在嘉祥县境内销售。深入开展农资经营专项治理及农资打假执法活动,会同工商、安监等力量,对本辖区内的农药经销网点和使用情况进行经常性排查,严厉打击制售假劣农资、违规销售禁限用农业化学投入品等行为,切实保障源头无隐患、投入无违禁。

2 采取的措施

2.1 组织领导和技术支撑相结合

嘉祥县切实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制,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制定下发了《嘉祥县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意见》,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县农业局成立了由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站负责人为成员的技术指导小组,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2.2 重点抽查与全面排查相结合

对县域内蔬菜生产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及时掌握生产基地位置、负责人、产品种类、生产季节等综合信息,根据生产信息跟踪监管。重点监管通过“三品一标”认证的果蔬产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产品生产企业、农资经营门店等生产经营单位;在例行监测中出现不合格产品的区域,农产品产、收、贮、运等环节以及一家一户的分散户也要重点监管。

2.3 服务指导与日常巡查相结合

定期组织人员深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日常巡查,及时发现生产经营中的安全隐患并督促整改,把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巡查的同时开展技术服务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宣传,指导农户建立农事操作及农业投入品购买、使用档案,讲解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技术,推荐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解决农户生产管理中的技术难题,提高生产者的安全生产意识及生产管理能力。

2.4 源头管控与基地管理相结合

在农资经销环节,重点检查进销货台账、农药管理两项制度落实情况。在基地生产环节,采取“望、闻、问、切”的方法杜绝违禁品投入。望,就是看基地有没有使用过禁限用农药包装袋;闻,就是闻闻基地附近有没有剧毒农药的气味;问,就是问问生产者使用了什么农药;切,就是查看作物长势,将作物生长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到专家组,由专家组有针对性地制订合理建议。

2.5 执法监管与行业自律相结合

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农业投入品购销及农业标准化生产执行情况等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大检查,严肃查处违规滥用农药、乱施化肥、超限量或超范围滥用添加剂等突出问题,对非法生产、经营不合格农产品的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对县域内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实行红名单、黑名单管理,通过褒奖诚信、惩戒失信的方式鼓励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行业自律。

3 存在的问题

3.1 监管队伍力量薄弱

据统计,2014年嘉祥县蔬菜、瓜果栽培面积1.8万余hm2,而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仅20余人,有些乡镇虽配备了监管人员,但监管人员身兼数职,在从事监管工作的同时还要兼顾乡镇其他工作,监管力量相对薄弱,难以适应量大面广的监管工作。村级监管员缺乏监管知识,而且没有任何补助,履职积极性不高,没有切实形成监管能力。

3.2 生产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本县农业生产仍以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为主,种植规模较小,组织化程度不高,部分生产基地虽有建设主体,却未切实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制约了标准化生产过程中技术推广、品种应用、病虫害防治、农资购销、产品销售等的统一,不利于政府部门对生产环节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没有对个体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提出强制性要求,对分散种植自产自销的行为,缺少必要的行政处罚措施,政府各主管部门管理生产经营主体的手段,如主体登记、资质许可等,对个体农户无法应用,农户违法成本低,违法行为时有发生[2]。

3.3 安全生产经营意识差

农产品生产者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部分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安全生产意识淡薄,片面追求产量,轻视质量,生产管理过程中不能严格遵守农业投入品使用间隔期,为追求利益最大化,超量、超范围使用农业投入品,甚至使用国家禁用的高毒、高残留农药,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生产档案的填写、产品上市前的检查、委托检验等质量安全措施由生产者自行开展,生产档案是否存在伪造情况,检测抽取的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监管者很难判断。而且农户会隐蔽自己的违法行为,理论上计算,每个农户违法行为被发现的概率只有1/500[3],生产经营者对违法生产心存侥幸。

3.4 检测能力不足,成本较高

目前嘉祥县内没有通过“双认证”的有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室配置的农残速测仪只能进行快速检测,检测结果仅能初步判定农产品是否使用了有机磷类和氨基甲酸酯类农药,不能进行定量检测,不能作为执法依据。而且快速检测种类、数量、范围有限,现有速测仪仅能检测部分蔬菜类农产品,不能全面真实反映县域内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委托有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定量检测,如检测22种农药残留量,每个样品需800~1 000元。检测水平低、能力弱、成本高、经费少制约了检测工作的深入开展[4]。

3.5 追溯尚处于起步阶段

一是追溯范围较窄,目前全县仅有16处生产基地被建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新建标准化生产基地不断增加,新建1处追溯点标配约需4万元,企业投入积极性不高,政府投入财力有限,限制了追溯点的进一步扩展。二是由于果蔬生产季节性较强,部分基地仅几个月处于生产时间,再加上部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点因规模萎缩而不符合追溯要求,造成追溯资源的闲置浪费。三是农产品准出与市场准入未有效对接,准出证明和追溯标签不是进入市场的必需条件,而且优质优价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产经营者实行追溯的积极性[5]。

3.6 新增职能有待进一步探索

《农业部关于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的意见》(农质发[2014]1号)提出“加强农产品收、贮、运环节监管”及“强化保鲜剂、防腐剂、添加剂(统称‘三剂’)管理”的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农业部门的监管职能。但目前监管人员对农产品是否使用了“三剂”缺少鉴别手段和辨别能力,对收贮运环节监管也仅限于建立台账,具体措施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健全。

4 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强化各项保障措施

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督导考核,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纳入政府绩效考核范围;同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把监督管理、综合执法、检验检测、样品采集、质量追溯等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对村级监管员给予一定补助,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保障。深化监管机构、队伍、条件、运行机制建设,打造一支职能明确、人员到位、力量匹配、业务规范、指导有力的工作队伍,着力提升执法监管服务能力。

4.2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适度规模经营

培育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完善生产经营主体与基地、农户间的利益连接机制。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转型升级,提高示范、引领、带动能力。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通过土地流转,推动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

4.3 巩固示范县建设成果,完善监测、追溯体系

定期开展蔬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扩大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力争做到逢出必检。及时更新县级监管平台资料,推进监管平台纵横发展。全面掌握新建蔬菜生产基地有关信息资料,根据生产实际情况增加、更换追溯点,调配现有追溯、检测设施,力争将全县蔬菜生产基地全部纳入县级监管平台,逐步实现准出和追溯。积极推进县级监管平台与省、市监管平台对接,实现数据上传,信息共享。

4.4 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切实加强执法监管

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及安全隐患排查,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等重点单位,以及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或加工企业前的产、收、贮、运等重点环节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整改。探索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执法机制,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严惩违法犯罪行为[6]。

4.5 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安全生产意识和能力

针对镇、村监管人员及生产经营主体开展不同层次的业务培训,增强各级监管、检测、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服务意识,提高各类经营主体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以及科学生产管理技能。利用电视、电台、报刊、网络等媒体,和张贴通告、张挂横幅、街头宣传等形式,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科学知识,形成全社会重视、关注、享受质量的良好氛围。

4.6 建立监管奖惩机制,以制度促进责任落实

一是建立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责任机制,督促农产品生产经营单位明确一名质量安全责任人,负责基地产品质量安全档案和监管日志的填写、隐患的排查、产品检测及信息管理系统的维护和数据录入,切实落实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二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奖惩机制,对守法生产、诚信经营、文明生产的生产经营主体在申报农业项目、享受农业政策时优先考虑;对使用违禁农业投入品,生产、销售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产品,造成严重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以及拒不接受质量安全监管部门监督管理、抗拒执法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媒体曝光并一律纳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管理。

[1]宋启道,方佳,李玉萍,等.影响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因素探讨[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4):466-471.

[2]钱永忠,王芳,高山,等.新时期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问题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4):13-15.

[3]丁昌东.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环节及关键控制点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2):26-28.

[4]陈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突破与政策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1):24-27.

[5]陈松,钱永忠,王为民,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现状与问题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1):50-52.

[6]黄进斌,吴朝霞.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监管对策[J].福建农业科技,2010(2):75-78.

猜你喜欢
基地农产品监管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流翔高钙为党建示范基地锦上添花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综合监管=兜底的网?
我的基地我的连
监管和扶持并行
农产品争奇斗艳
放开价格后的监管
实施“十个结合”有效监管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