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对急诊小儿输液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5-02-24 01:30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急诊儿童输液室2216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18期
关键词:输液小儿静脉

王 艳 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急诊儿童输液室 221600



心理护理对急诊小儿输液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艳江苏省沛县人民医院急诊儿童输液室221600

摘要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对急诊小儿输液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60例首次给予静脉输液治疗的急诊患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案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患儿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30例患儿给予心理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儿各项护理有效性指标、心理评分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各项护理有效性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心理评分均较护理前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幅度更大,且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对急诊小儿输液的应用效果良好,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诊小儿输液效果

静脉输液是儿科疾病临床治疗中常用的一项治疗方案,但是患儿的焦虑、恐惧心理对其治疗方案的顺利开展产生阻碍,因此在急诊小儿输液治疗过程中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尤为重要[1]。恰当、规范的护理干预不仅可以安抚患儿不良心理情绪,保证输液治疗方案顺利进行,而且可以减轻患儿恐惧不安心理,并传递其积极心理暗示,进而增强临床疗效[2]。本文中通过对本院急诊患儿给予输液治疗过程给予心理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诊治的60例首次给予静脉输液治疗的急诊患儿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17∶13,年龄3~11岁,平均年龄(6.23±1.41)岁,观察组男女比例16∶14,年龄3~12岁,平均年龄(7.14±1.12)岁。两组上述各项基线资料比较,均未见高度差别(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1)饮食护理,护理人员为患儿量身制定营养膳食计划,以增强患儿体质;(2)生活作息护理,护理人员与家属一起督促患儿养成良好生活作息习惯,利于其身体恢复;(3)体位护理,在开展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适当控制患儿体位,避免因患儿位移不当引发不必要伤害;(4)环境护理,护理人员为患儿提供舒适、干净卫生的住院环境,防止感染,提升患儿免疫力及抵抗力[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主要包括:(1)语言护理,护理人员采用轻缓、友好语气与患儿沟通,减轻其恐惧感,尽量采用是正确的语言分散患儿注意力,忽略其对静脉输液的疼痛感;(2)行为护理,护理人员对患儿进行护理时应动作轻柔,考虑患儿自身感觉,用适当的肢体语言给其积极心理暗示,关心并鼓励患儿勇敢接受输液治疗;同时耐心与患儿沟通,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给予针对性疏导,从而减轻内心焦虑;(3)放松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儿身体素质拟行科学、益智的互动小游戏,使患儿身心均得到放松。

1.3观察指标及判定有效性指标:配合、穿刺成功等;参照小儿心理评估量表(MHRSP)测量并判定患儿护理后心理状态改善情况,分值介于10~50分之间,得分与心理状态改善呈反比[4]。不良反应:呕吐、躁动等。

1.4统计学处理数据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或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用百分比(%)表示,以χ2检验,当P<0.05,表示比较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有效性指标比较观察组各项有效性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有效性指标比较〔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2.2两组护理前、后心理评分比较两组护理后心理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护理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组内、组间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评分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心理评分比较(±s)

组别n护理前护理后对照组3036.23±5.2724.39±3.42* 观察组3037.74±5.7418.45±3.98*#

注:与护理前组内比较,*P<0.05;护理后组间比较,#P<0.05。

2.3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n(%)〕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见治疗方案之一,但年龄<5岁小儿较难合作者占1/4,患儿在输液过程中,对疼痛的惧怕,易对输液治疗表现出一种不安、恐惧心理,常会出现烦躁、哭闹、不配合静脉输液治疗等情况,从而耽误治疗进程,影响临床疗效[5]。由此可见,在患儿临床静脉输液治疗过程中给予规范护理干预很有必要,可减轻患儿惧怕心理,提高治疗配合度,增强疗效,同时可以提升护理满意度,从而以达到整体提高医疗质量的医院理想发展目标。为验证心理护理在急诊小儿输液中的积极应用效果,本文通过回顾性方式分析本院儿科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急诊患儿应用心理护理后的临床资料,结果得出:观察组患儿各项有效性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体表现在配合、穿刺成功、护理满意等方面。由于患儿心智尚未完全成熟,仍处于较脆弱状态,护理人员说话语气、态度若不够友善或声音过大均有可能引发患儿焦躁、哭闹,因此在本文心理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通过温和、友善的语气与患儿交流,减轻恐惧感,并采用适当语言分散患儿注意力,忽略或减轻静脉输液的疼痛感[6]。由此可知,心理护理在急诊小儿输液中的积极作用。

为进一步探索心理护理应用有效性及可行性,本文通过针对性分析两组患儿护理后心理评分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以验证心理护理在急诊小儿输液中的重要影响意义。实验结果显示:虽然两组护理后心理评分均发生明显降低,但是观察组降低幅度更大,提示得分越低表示护理心理状态改善越显著,由此可知:心理护理中对护理人员通过自身行为约束(即护理动作轻柔,通过肢体给浑然传递信息,给予其积极心理暗示)、心理疏导(耐心与患儿沟通,了解其内心真实想法,给予心理疏导),对改善患儿不良心理具有积极作用。另外由本实验结果表3 可知心理护理使用安全性较佳,可以有效减少患儿不良反应,即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与王长虹、黄藩敏临床相关实验成果类似,进而验证心理护理可行性[7,8]。分析原因与护理人员在常规护理(饮食护理、生活作息护理等)基础上给予放松训练有关,根据患儿自身情况开展益智互动游戏,使患儿身心轻松,从而进入最佳治疗状态。但是关于心理护理对急诊小儿输液临床疗效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临床试验予以探索并验证。

综上所述,心理护理应用于急诊小儿输液的效果良好,不仅可以排解其不良心理情绪,而且能够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苗德凤.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中的应用研究〔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1):2435-2437.

[2]刘平.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对小儿输液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25(7):104-105.

[3]何衍仪.失效模式与效应分析结合因果分析法降低门诊小儿静脉输液风险〔J〕.中国临床护理,2013,5(6):526-527.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99.

[5]洪黛玲,张玉兰.儿科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8:126-132.

[6]伏瑜.整体护理干预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中旬刊,2013,(4):68-69.

[7]王长虹,丛中.临床心理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86-577.

[8]黄藩敏.心理护理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效果分析〔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8):142-144.

收稿日期2015-04-15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7585(2015)18-2546-02

猜你喜欢
输液小儿静脉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静脉留置针配合可来福接头封管方法的探讨
颈枕输液袋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
活血化瘀法治疗颈内静脉置管致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